- 相關推薦
新人音版七年級音樂下冊《沂蒙山小調》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音樂之美,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歌曲風格,增強學習民族音樂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民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體會歌曲的特點,了解歌曲中的表現手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嘗試進行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進行旋律創編活動。
3、通過欣賞、學唱、豎笛演奏等多種方式,體驗音樂情緒,參與歌曲演唱和藝術創編活動,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
教學難點:運用“魚咬尾”創作手法進行藝術創編活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琴
教學過程:
一、每周一曲
小組豎笛才藝展示。
二、導入
1、說沂蒙
說說我們沂蒙山區有哪些旅游生態場所,名勝古跡。
2、看沂蒙。
播放沂蒙景點圖片。
三、唱沂蒙。
1、播放《沂蒙山小調》音樂,學生欣賞并小聲跟唱,熟悉旋律。
2、用“啦”模唱曲譜,注意氣息的連貫。
3、填詞學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師彈琴,學生跟唱。
四、憶沂蒙
《沂蒙山小調》誕生于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借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后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
這支小調誕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上海歌劇院顧問)和阮若珊(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兩位同志創作。
196x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會演時,韋友芹用她那甜潤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受到陳毅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后被錄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2、視唱旋律。
五、懂沂蒙。
1、視唱旋律并提出問題:歌曲的有幾個樂句?曲式結構、旋律有什么特點?
這首民歌簡短,是一段體,只有四句,分別是起承轉合。旋律進行的特點:“魚咬尾”
2、了解“魚咬尾”
、俣x:上一句的結束音與下一句的起音相同,這種手法在音樂中叫做“魚咬尾”
、谟螒蝮w驗:語言接龍——音樂接龍——豎笛接龍
六、玩沂蒙
1、小組練習豎笛吹奏《沂蒙山小調》。
2、小組合作展示。
、賹W生接龍吹奏歌曲。
②師生唱奏接龍合作。
七、賞沂蒙。
讓我們來聆聽歌唱家不同風格的演唱,歌曲的演唱方式各是什么?請同學們聽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八、戀沂蒙。
希望通過這次民歌的學習同學們能更加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繼承發揚民族優良繼承,讓我們的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更加絢爛。
【新人音版七年級音樂下冊《沂蒙山小調》教案】相關文章:
新人音版五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08-21
2023人音版音樂教案10-21
新人音版五年級音樂教學計劃09-14
新人音版五年級上冊音樂教學計劃08-21
人音版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通用16篇)02-14
人音版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