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歸去來兮辭》教案

時間:2021-06-30 08:40:5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歸去來兮辭》教案

  教學目的

高二《歸去來兮辭》教案

 、 感受并體會本文瀟灑脫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點。

  ②反復吟詠,自然成誦,感悟到本文言語之妙。

 、壑攸c弄清下邊詞語的意思并加以積累:役、奚、諫、觴、策、憩、岫、景、盤桓、疇、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學設想

  古評家曰:《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又曰:“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復吟詠,翩然欲仙!弊宰x此文,要反復體味,多朗讀、吟詠,在讀中體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語的質地、芳香,深入言語肌里。不為背而背,進入情境,自然成誦,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語本身,感受言語的精妙,而不僅僅停留在字句意義的解釋,方為佳境。內化言語,實現言語積淀,通過積淀言語,領悟作者心靈的搏動。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自由朗讀兩遍。一些不能讀準的字音,對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詞義,對照注釋,弄清意思,重點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詞;但不拘泥詞句的翻譯,不必讀一句譯一句,把它當作現代文朗讀一樣,只在不能通暢處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點,并注意文句所構筑的形象,為再讀作鋪墊。

  點撥。(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但到淵明時,家境衰落。29歲那年,開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后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次任職時間都很短。十幾年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39歲那年,不得不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但“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后來,在親友的勸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澤令便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本文作于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為想象田園生活而得。(非課文注解所言作于辭官之初)陶淵明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則是因為他不愿受官場役使。他任彭澤令時,郡里派了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掛印離職。二則是因為“質性自然”!梆噧鲭m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點。大體為四句一節,兩句一組,相對而出;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整齊而變化自由;句中多用虛詞,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讀一遍。本文四句一節,共十五節,分十五組同學接力朗讀,每組為三位同學。輪到讀的同學,注意讀的表情、節奏、輕重、緩急,聽的同學注意體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層次。

  點撥。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正文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喟嘆開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勢。然后順勢而展,層層流轉。

  第一層寫決意歸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節后半組句和第二節承達此意。心為形體所役使,何等可悲!擺脫可悲還來得及,怎么擺脫?歸隱。作者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歸隱為是;過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棄官場,向往田園之情可見,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見。

  第二層寫途中歸心之切。第二段第一節表達了這一層的意思。舟之慢行實為作者歸去心切,“風飄飄而吹衣”,表現想象中歸去的輕松欣喜之情,是歸去心切的進一步強化;正因為歸心切才問前路,恨晨光。田園生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

  第三層寫歸家后家室之樂。含三節:第一節寫望見家門,欣喜若狂,這與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僮仆歡迎,稚子候門”,雖沒有隆重儀節,卻是那般地充滿人情味。二、三兩節進一步抒寫家室之樂。環境,有小徑,有松菊,有小屋;人倫,可與幼兒嬉樂;行為,可“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雖僅“容膝”,其樂卻伸至無限。生活習見事物,一經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輝。

  第四層寫歸家后田園之樂。含兩節:拄著拐杖,涉園觀景,隨看隨歇;撫著孤松,抬眼望去,云氣出岫,鳥倦飛還,太陽將落,斜暉脈脈。對自然的真誠眷戀,帶給作者心靈的寧靜和曠遠。

  第五層由息交絕游而寫與親戚、農夫的交往之樂,含兩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游張本。前一節息交的對象是當權者;后一節交往的對象是“親戚”與“農夫”,與“親戚”、“農夫”有說不完的知心話,琴書之樂,足以消憂,哪怕是農人告訴春天來了,要到西邊的田里去耕種了,也是那般的親切怡情。息交與交往形成鮮明對比,寫息交強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層寫出游之樂。含兩節:駕著小車,經崎嶇之路盡閱山丘;劃著小船,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山丘之上,樹木欣欣向榮;溝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對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羨慕萬物,感嘆自身。

  第七層寫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節:“已矣乎”的感嘆與“歸去來兮”相呼應,文氣一振。作者感嘆活在人世沒多久了,何不隨心所欲?何不伸張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祿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無法找到的,還是除草培苗、登高長嘯、臨流賦詩吧!人應當委心順應、樂天知命。

  文章層層推進,每一層都承上而來,既順暢而又回折生姿,決意歸去點明文旨,緊接著自然寫歸去之切,歸去之樂,并順著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開,最后以“已矣乎”回應前文,總結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隨意讀來,其味無窮。

  三、根據提示,學生齊讀。(第四遍)進一步細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脈絡,找出名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并說明在語境轉移的情況下該怎么運用。

  提示:決意歸去……,歸心之切……,家室之樂……,田園之樂……,交往之樂……,出游之樂……,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尋不求統一,只要學生能找出來說明作用并能運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資參考。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痹谖闹凶髡咭源藢捨孔约。作者覺悟到過去出仕之事做錯了,已經不能改正,但知道未來之事(指歸隱)還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確所指,然獨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傷,凡事應當往前看,拋卻過去,把握未來之語境。

  2、“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用“無心”、“知”兩詞,將云、鳥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與人融合一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率直、樸真的.情感。從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對象,自然著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氣。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此句為作者出游時所見的初春生機勃勃之景象,是實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見歸來之可樂,萬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暫之感慨。披跡尋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钡巧蠔|邊的高岡而放聲長嘯,面對清澈的流水而把詩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達自己隱居田園,快然自足,讀之“素懷灑落,逸氣流行”。用之面對自然,豪情滿懷,心生壯闊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讀。(第五遍)讀為默讀,并思作者言語之創造?捎脤ψ舆@一活動載體,達此目標。

  (解說:陶淵明為后人創造了精美的言語,后人讀之,明白言語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文章的價值更在于言語本身。應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言語的存在,讓言語連同意義,連同作者的心靈,依附于學生的心理結構,不僅為學生所知,更為學生所有。下一步活動的設計也基于此)

 。ㄒ唬┙處煶錾下,上聯要求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學生對下聯,對句亦應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對則成,不求工整。

  上聯例:小徑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對句例:流云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又例:稚子親鄰,幾言情話憂能消。此對句用“稚子候門”、“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兩句,雖對稚子恐難曰情話,但亦差可對矣。又例:清流皋疇,幾首小詩氣能清。此對句用“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將有事于西疇”兩句,庶見能對。

  (二)自組對聯。由學生聯綴文中詞句而成聯。

  例:1、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2、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悅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3、僮仆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松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ㄈ⿷仪髮。不僅由教師向學生懸求對句,也可由學生提出上聯,懸求同學對句。

  例:1、不求富貴,不期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

  2、 向榮之木,始流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五、比讀。(第六遍)印發教參中譯文,兩組學生讀原文,兩組學生讀譯文。比較原文與譯文,在表達上有何不同,并對優劣作出判斷。目的是領略本文言語之妙,但也不必強求。

  點撥:譯文不能說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幾方面改變了原文的狀貌:

  1、在字數上。原文以六言句為主(約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如“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譯文為了把意思翻譯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話的字數,同時也失去了原文的節奏,雖也盡量保留音韻之美,但原文中的飄逸生動之致喪失殆盡。

  2、在用詞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襯以虛詞(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虛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古漢語的特點,在表達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強化。譯文勢必會喪失這個特點,削弱了文章的韻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譯中也相對剝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節,每節兩組,每組大多相對而出,反映漢語組合的自由。譯文也保留四句一節,每節兩組,但每組之中相對之趣大大減弱。如原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譯文為“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開顏”,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譯文為“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讀中,更要著眼于陶淵明為我們創造的言語,在讀中感受本文言語之妙。

  六、課后思考

 。ㄒ唬┍疚闹饕獙懽髡邭w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后掩藏著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

 。ù鸢福郝撓堤諟Y明自身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可以這樣理解的。陶淵明年輕時,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學而優則仕,有“大濟于蒼生”之志。但東晉士族門閥觀念相當嚴重,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客觀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過做官來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實現。另一方面,東晉末期,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難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當時許多士大夫一樣,厭棄仕途,隱遁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內心的悲哀自然是難以避免的。同時,就文章看,陶淵明的歸去之樂始終伴隨著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時,也不斷進行自我安慰,這從文中的問句可以看出!笆琅c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見作者內心的悲哀。“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樂表達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說他的確有“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結尾,作者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想和處世哲學,是否顯得消極?

  (答案:不能說不消極,但理解這種消極的思想要聯系作者的經歷來看,不能只作簡單的判斷。作者幾次為官,品嘗了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場,作者體驗到生命的扭曲,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郵例為證。相比而言,田園生活樸實、自在、真誠、舒展。因此,這種消極的思想有一定的復雜性,消極的背后有對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對官場黑暗的鄙棄。雖可打上消極二字,但沒有頹唐、痛苦之味。)

  板書設計

  1、歸心之切

  2、家室之樂

  “田園將蕪,胡不歸”3、田園之樂抒發人生感想

  決意歸去4、交往之樂(總結意旨)

  (點明主旨)5、出游之樂

  資料集萃

  資料卡片①

  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后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談,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資料卡片②

  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象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于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耔嘯詠之事。([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資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長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閣過。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只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于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

  資料卡片④

  開首以田園句挈全篇要領,而下面盡本此抒寫,是順提文法。結處以樂天句作全篇結穴,而上面盡照此發揮,是倒裝文法。然其筆力高超,故無痕跡可尋。([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

  資料卡片⑤

  誠以天下之理,有顯必有晦,有伸必有屈;當晦而不晦,當屈而不屈,此亢龍之所以有悔也。靖節生當晉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潛龍勿用,此其時也。故一旦翻然改圖,不俟終日。([清]李鐵九《古文筆法百篇》)

【高二《歸去來兮辭》教案】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05-26

《歸去來兮辭》教案07-30

《歸去來兮辭》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2-06

《歸去來兮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岛国 | 午夜福利93波多野结衣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小说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