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理解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2.激起學生的幸福感和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從而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怎樣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2.理解每個人的名字寄托了家人對自己的愛與希望。
教學準備:粘貼、名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在黑板上出示一幢房子圖形。
師:孩子們,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房子。
師:還可以是什么?(引導:如果房子里住著爸爸媽媽和你) 生:我的家。
2.師:對,這就是我們溫暖的家。每個孩子都有家,在每個家里都會發生許多溫暖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里的故事。
二、名字的故事
1.師: 今天,老師為小朋友領來了三個新朋友,想知道他們的名字嗎?翻開書,自己認識一下吧。
學生自己看書,可說給同學聽。
2.師:你知道他們的名字是怎么得來的嗎?從他們的名字看,你認為他的名字實際上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們的什么心情?(學生答“愛”)
師:對,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板書:愛)
指名扮演介紹名字的故事。
師提問:(1)你叫什么名字?
(2)你的名字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嗎?
(3)從名字中,你體會到父母希望你成為怎樣的人?
(4)你喜歡你的名字嗎?為什么?
生:上臺表演,與老師、同學交流。
師引導:
①介紹張揚時,強調張揚是父母的姓連起來,說明他的父母特別愛他,父母關系特別好。
②介紹謝凌寒這個名字時,引導學生回憶王安石的《梅花》,體會她的父母希望她像冬天的臘梅擁有堅強的品質和毅力。
③王振華的名字寓含著振興中華,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
小結:剛才咱們班同學幫了這三位同學一個大忙。我想,在咱們班同學的名字中故事一定比他們更多、更有意義。
全班分成四人小組進行采訪交流,交流時,其他三位同學可以充當小記者采訪。
全班交流,老師進行點評:喜不喜歡這個名字,為什么?引導說出父母對大家的關心和愛。
小結:一個名字的誕生,寄托著家人的希望,記載著一段溫馨的故事。聽了同學們名字的故事,老師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對你們那份真摯的、無私的愛。
三、同樣的愛
1.師:從名字中,我們體會到父母的愛。其實那只是父母對我們所有的愛的一方面。從我們出生后生活的每一天,他們都在用無聲的愛呵護我們成長。
2.你能說說父母是怎樣關心、愛護你們的? 先四人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小結:多么好的父母,多么好的家人。為了讓大家不受一點委屈,他們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這其實是父母對你們深情的.愛。小朋友在接受這種愛時會感到幸福。但孩子們有時也會犯錯誤,當你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后,當你因粗心成績考差后,當你對年邁的爺爺奶奶沒禮貌時,你的父母又是怎樣對你的呢? 全班交流。
3.師引導:這時,你覺得他們還愛你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這也是愛,父母責備、批評的最終目的是為孩子好。其實這也是一種愛,是一種嚴格的愛,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看看書中哪幾幅圖表現長輩慈祥的愛,哪些表現了長輩嚴格的愛。填寫完成書中的小詩,補充媽媽的愛是什么?(引導: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填)
全班齊讀小詩。
四、寫名字的故事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聊了名字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剛才小朋友都說得不錯,那你能把你名字的故事寫下來,制作成一張名片卡,送給他們嗎?
學生制作名片卡。
小結:四十分鐘匆匆而過,小朋友真能干,讓我們彼此能記住對方,永遠記住爸爸媽媽的愛與希望,讓我們的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港灣。愛的方式有很多中。父母不管是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是嚴格的責備、批評。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我們健康成長,長大了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姓氏來由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5000年前)就有了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并且,姓氏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姓產生于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與鑒別子孫后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字。姓字的古形字是 “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后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后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并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1、通過講解自己名字的來歷、訴說長輩對自己無私的關愛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人員間的親情;激發學生孝敬父母長輩、關心熱愛自己的家庭。能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離不開可愛溫馨的家庭。
2、教育學生作為家庭的一員,平時能為家庭出一份力量,體現家庭主人翁的精神,明白父母長輩操持家務、養育自己很辛苦,從而激發自己做個熱愛家庭、孝敬長輩的好孩子。
3、了解父母長輩為了創造家庭的溫馨所付出的辛勞。知道熱愛家庭、孝敬長輩的具體表現,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父母長輩無私的關愛,體會到家庭無比的溫馨、幸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名字的故事,“溫馨”的感受。
1、引入:聽老師講名字的故事,猜猜她是誰?
2、活動:
(1)學生自由講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2)小記者采訪。
3、小結:小朋友們,讓我們銘記父母長輩們對我們的希望,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二、濃濃的關愛,“溫馨”的體現。
其實,有心的小朋友能感受到,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的家人就是用無聲的愛,呵護著我們的成長!
1、請大家看看這幾組感人的畫面吧!(隨機播放錄像:①下雨天,爺爺背我行走。②生病時,爸爸細心照料。③遇到困難,媽媽耐心鼓勵。④做錯事,奶奶嚴厲批評。)
2、活動:學生回憶并訴說自己所經歷的.往事,感受到父母長輩的愛。
3、小結:聽了剛才那一段段感人的話,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長輩的愛是那么偉大。無論是慈愛,還是嚴愛,都能體現一份“溫馨”。那么,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為自己擁有一個“可愛、溫馨的家”,而歌唱吧!(播放歌曲:溫馨的家。)
三、承諾的見證,“溫馨”的港灣。
師:同學們,長輩們的關愛我們牢記在心。我們也是家庭中的一個小主人,家庭的“溫馨”不僅是長輩們“愛”的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付出”。我提議,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為長輩,為這個“溫馨”的家出一份功勞吧!
1、學生分別說說自己的承諾,表表決心。
2、活動:作一張“承諾留言”卡。(播放音樂)
3、小結:我相信只要小朋友們照著自己許下的諾言付出與行動,與家人互敬、互愛、互勉,那么我們的家庭會變得更加“可愛”,讓家成為我們“溫馨的港灣”。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理解每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認識到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2. 激發學生的幸福感和對長輩的感激之情,鼓勵他們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如何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2. 理解名字背后所寄托的家人愛與希望。
教學準備:
粘貼材料
名字卡片
教學過程:
1. 激趣導入:
在黑板上畫一幢房子,引導學生說出“家”的概念。
提問:家里有哪些溫暖的故事?
2. 名字的故事:
介紹三個新朋友的名字及其背后的故事。
學生分享自己的名字故事,討論名字的特殊含義和父母的期望。
小組采訪交流,分享各自名字的故事。
3. 同樣的愛:
討論父母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關心愛護孩子的。
分享父母在孩子犯錯或遇到困難時的態度,理解這也是愛的一種表現。
閱讀并討論書中表現長輩慈祥與嚴格愛的.圖片。
4. 寫名字的故事:
學生將自己的名字故事寫下來,制作成名片卡。
分享名片卡,加深對父母愛與希望的理解。
小結:
強調家是溫馨的港灣,父母的愛是無私且多樣的。
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4
教學目標:
1. 了解父母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方面的付出。
2. 懂得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是尊重、熱愛、理解父母。
3. 激發學生感激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并能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感受家的溫暖,喚起學生美好情感。
2. 熱愛并孝敬父母。
教學過程:
1. 導入:
播放音樂《天亮了》,觀看其背后的故事,討論感受。
提問:家給你帶來哪些溫暖?你為家做過什么?
2. 分享家庭溫馨瞬間:
學生展示家庭照片,介紹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拍攝原因。
用一句話表達對家的感受。
3. 感悟家庭溫暖:
深情誦讀《家是什么》,感受家的意義。
討論并分享家人在不同情境下對自己的`關心與照顧。
4. 體會父母恩情:
觀看視頻,感受父母無私的愛。
討論并分享自己打算如何孝敬父母。
5. 承諾與行動:
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的承諾,并制作“承諾留言”卡。
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對父母的孝敬。
小結:
強調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無私付出。
鼓勵學生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為家庭付出。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自己的名字故事,理解每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理解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2. 激發學生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從而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
二、教學準備
1. 名字卡片、粘貼紙等教學材料。
2. 家庭照片、溫馨的家庭場景圖片等。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通過提問“你們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嗎?”引出主題。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名字故事,并理解名字背后的含義。
2. 名字的故事
播放學生事先準備好的名字故事,引導學生分享并討論。
提問:“從名字中,你體會到了父母對你的`哪些期望和愛?”
3. 家庭的溫馨
展示家庭照片和溫馨的家庭場景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和分享家庭中的溫馨時刻。
提問:“在家里,你感受到了哪些溫暖和愛?”
4. 孝敬父母
通過視頻或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提問:“你打算怎樣孝敬父母,回報他們的愛?”
5. 制作名字卡片
學生制作自己的名字卡片,并寫上對父母的愛和感激之情。
展示并分享卡片內容。
四、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分享名字故事和家庭溫馨時刻,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家的溫暖和父母的愛。
通過制作名字卡片,學生學會了表達感激之情,增強了感恩意識。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和表現。
2. 感受家庭的溫馨,激發學生為家庭付出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準備
1. 家庭生活場景圖片、家庭責任分工表等。
2. 學生事先準備的家庭照片和溫馨故事。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通過提問“你覺得家是什么?”引出主題。
引導學生分享對家的理解和感受。
2. 家庭的溫馨
展示家庭生活場景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和分享家庭中的溫馨時刻。
提問:“在家里,你最喜歡和家人一起做什么?”
3. 父母的養育之恩
通過學生事先準備的家庭照片和溫馨故事,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
提問:“父母為你做了哪些事情?你感受到了他們的哪些愛?”
4. 孝敬父母的表現
引導學生討論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和表現。
提問:“你打算怎樣孝敬父母?有哪些具體的行動和計劃?”
5. 家庭責任分工
展示家庭責任分工表,引導學生了解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責任和角色。
提問:“你在家庭中能承擔哪些責任?你打算為家庭做些什么?”
6. 總結與分享
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和感悟。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溫馨時刻和成長故事。
四、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分享家庭溫馨時刻和成長故事,讓學生深刻理解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家庭的溫暖。
通過討論孝敬父母的表現和家庭責任分工,學生增強了為家庭付出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理解每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理解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2. 感受家庭的溫暖,激發學生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從而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二、教學準備
1. 名字卡片、粘貼紙等教學用具。
2. 家庭照片、溫馨的家庭場景圖片等。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在黑板上出示一幢房子圖形,引導學生說出“我的家”,并引出“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這一主題。
2. 名字的故事
教師介紹三個新朋友的名字,并詢問學生他們的名字是怎么得來的,從名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自己看書,了解書中人物名字的故事,并與同學交流。
學生上臺表演,介紹自己名字的`故事,并表達從名字中體會到的父母的愛與希望。
3. 感受家庭的溫暖
學生分組交流,分享家庭中發生的溫暖故事,感受家人的關愛。
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責備、批評也是愛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嚴格的愛,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 制作名片卡
學生將自己名字的故事寫下來,制作成一張名片卡,送給父母或同學。
5. 總結
教師總結,強調家庭的溫暖來自家人的關愛,我們要珍惜家庭,感恩父母。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名字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希望。同時,通過分享家庭中的溫暖故事,學生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家庭的理解和對長輩的感激之情。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熱愛、理解父母。
2. 激發學生感激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能夠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和長輩。
二、教學準備
1. 家庭生活場景圖片、感人的家庭故事視頻等。
2. 學生準備的家庭照片、寫給父母的感謝信等。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播放感人的家庭故事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家庭的意義和父母的偉大。
2. 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
學生展示自己準備的家庭照片,向同學介紹照片背后的故事,表達對家人的感激之情。
引導學生思考,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哪些辛勞,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孝敬父母的實際行動
學生分組討論,如何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和長輩,如做家務、關心父母健康、聽從父母教導等。
學生分享自己的孝敬計劃,并承諾將計劃付諸實踐。
4. 制作感謝信
學生動手制作一封感謝信,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孝敬的決心。
5. 總結
教師總結,強調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感人的家庭故事視頻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家庭的溫暖。同時,通過討論和制作感謝信等活動,學生也明確了孝敬父母的具體行動和決心。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理解名字中蘊含的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認識到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2. 激發學生對長輩的感激之情,懂得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
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名字卡片、家庭照片等。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家人在一起溫馨生活的場景,如一起吃飯、一起過生日等,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
提問:同學們,看著這些畫面,你們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溫馨的港灣》。
2. 名字的故事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可以編兒歌、猜謎語、畫漫畫等方式呈現。
提問:從你們的名字中,你們體會到了父母對你們怎樣的愛和希望?
小結:一個名字的誕生,寄托著家人的希望,記載著一段溫馨的故事。
3. 感受家的溫暖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家庭中溫馨的故事或經歷。
提問:在你們家里,有哪些讓你感到溫暖的事情?
小組討論:我們能為溫暖的家做些什么?
4. 愛的回報
提問: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應該怎樣回報他們的愛與希望?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如努力學習、幫助做家務、關心父母等。
小結: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讓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5. 課堂總結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家的溫暖和父母的愛。
鼓勵學生回家后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并付諸實踐。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家的溫暖和父母的愛,激發了他們對長輩的感激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學生在表達上仍需加強練習,教師應給予更多的指導和鼓勵。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 深入理解家的含義,認識到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是心靈的歸宿。
2. 激發學生對家庭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懂得珍惜家庭和睦、幸福的生活。
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家庭角色卡片、相關圖片等。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家庭生活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家的意義。
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家是什么?它給你帶來了什么?
2. 家庭角色體驗
分發家庭角色卡片,如爸爸、媽媽、孩子等,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
引導學生模擬家庭生活中的場景,如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孩子等,體驗不同角色的責任和義務。
3. 分享家庭故事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發生的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提問:在這些故事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家庭給你們帶來了哪些快樂和溫暖?
4. 珍惜家庭和睦
提問:你們覺得一個溫馨的家庭需要哪些條件?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如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等。
小結:一個溫馨的家庭需要每個成員的努力和付出,我們要珍惜家庭和睦、幸福的生活。
5. 課堂總結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家的溫暖和重要性。
鼓勵學生回家后多關心家人,為家庭和睦做出貢獻。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認識到了家的溫暖和重要性,還體驗了不同家庭角色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他們也學會了珍惜家庭和睦、幸福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學生在角色扮演和分享故事時可能有些害羞或緊張,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馨的港灣》的教案】相關文章:
溫馨的港灣作文07-31
溫馨的港灣作文07-30
《品德與社會》教案07-25
《品德與社會》教案03-15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10-05
溫馨的港灣作文(必備)12-26
溫馨的港灣作文(優)02-12
家是溫馨的港灣作文12-02
溫馨的港灣教學設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