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時間:2022-07-15 13:25:10 教案 我要投稿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項羽之死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精選8篇)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司馬遷塑造人物的“多維透視”法,培養學生立足“多維透視”法解讀文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文本,師生共同研讀、探究司馬遷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塑造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解讀司馬遷筆下項人物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史記的魅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立足“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2、難點:體味司馬遷“多維透視”法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思路

 。ㄒ唬┮允啡胛模阂椨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

  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歷程,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板書課題)

  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可見,《史記》是必須用酒來讀的。宋代名士蘇舜欽,讀至《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博浪沙用大鐵錘暗殺秦始皇,誤中副車,猛擊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執杯痛飲一口;讀至《史記項羽本紀》巨鹿之戰,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壯哉,英雄!”。

 。ㄒ孕∈吕f明讀《史記》要與史事同呼吸,與古人相溝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鳴,人物才會鮮活呈現于眼前。)

 。ǘ┒嗑S透視:品項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讀《史記》品人物,亦須有法,司馬遷寫人物,不止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人,也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來看,為了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司馬遷采用多維透視之法(板書),多側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項羽恰恰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讀,感受司馬遷是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項羽?

  (自由朗讀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由發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觀點,有闡釋。)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椨鹑松淖詈笠荒,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里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在這一部分中,司馬遷的多維透視之法是怎樣體現的?)

 、匍_篇以“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環境和客觀場景。

 。ㄒ凿秩局,點染外圍環境,烘托人物!)

 、诿鎸λ拿娉瑁椡跄舜篌@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獨白式的語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齊。楚軍將士長年征戰在外,突然聽到這樣的歌謠,自然是人人思歸,無心戀戰,導致軍心渙散。

 。í毎渍Z言揭示人物內心,加之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疑惑、嘆息的矛盾心理其,實項羽的心理更是將士的心理。在這里以點及面,以小見大。)

 、鬯拿娉柚畷r,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當中。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ò⑼袪査固骸霸谒囆g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五個動詞,為我們靈活、真實再現出了項羽。)

 、苓@一“泣”字,怎么理解?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場面感人。

 。椨鹗恰妒酚洝分幸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描寫時,可謂惜墨如金。這里司馬遷以簡潔的文字,使一個真實英雄,一個真情英雄便躍然紙上。)

  ⑤項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導學生誦讀項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較劉邦的《大風歌》)

  《垓下歌》有一種悲壯之氣:英雄悲壯、兒女情長——寫盡的是帝王之衰。

  《大風歌》有一種豪邁之氣:躊躇滿志、心憂天下——寫盡的是帝王之興!

  劉邦與項羽,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帝王本紀中的雙絕,一個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個是一世英雄,氣蓋寰宇。

 。ū戎裕瑒畹暮肋~固然令人敬佩,但畢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勢;而項羽在人生失勢,人生的低谷,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武、豪氣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壯之中,更令我們感動。)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里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別,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傥闹械能娛铝α繉Ρ,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诒疚倪運用次要人物對比描寫,透視項羽。一個是田父,一個是亭長,“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說明項羽失民心。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闭f明項羽得民心。

 。ǖ玫蓝嘀,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馬遷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

 、畚覀冞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占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并帶批評之意。)

 、鼙静糠志试谟跂|城快戰,何為快戰?為何快戰?快戰如何?

 。ㄒ龑W生用原文的話回答。)

  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ǹ鞈鹬械娜涡袆,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ㄎ闹许椨鹨辉購娬{“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暗示了項羽自負和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里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批評的態度,全面中肯寫人態度。)

  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荨澳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傲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從這幾句,我們能看出什么?

  (項羽的軍事才華,雖身陷重圍,臨大敵而不亂,指揮若定,司馬遷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靜定的英雄項羽。)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傥膶W大師沈從文說過“一個士兵要么戰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司馬遷又是怎樣多維透視烏江自刎的項羽?

 。ㄕ彝瑢W為大家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人物。)

 、谟谑琼椡跄擞麞|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椋

  (在這里司馬遷,以對話描寫,在對比中,表現了亭長的懇切,項羽拒渡的堅決。對話描寫是司馬遷在多維透視中,為我們呈現人物的一種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關注對話的同時,還要看到一個字,恰恰是這個字表現了項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ㄟ@里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人格不屈。)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么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ㄔ凇俄椨鸨炯o》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體會思考項羽想不想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項羽想不想渡烏江?想,原文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能,用書上的話說“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項羽的話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ㄔ谒抉R遷的筆下,項羽形象是立體的,是豐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蓊櫼姖h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咤風云,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古人評《史記》“意到處言不到,言盡處意不盡!睂τ谧载厍啊皩汃R贈亭長,頭顱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ㄒ龑W生以細節入手,思考發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ㄈ┦芳抑裕涸u項羽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司馬遷這種寫人物、寫史的方法,對班固《漢書》等后世史書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真心英雄:說項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漢已經成為永遠的楚漢,霸王也已經成為永遠的霸王,對于項羽,司馬遷飽蘸筆墨,多維透視,以史實和文字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一個鮮活的項羽、一個永遠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認知并理性解讀,選出你心中的項羽,以關鍵詞解讀。

  教師結語:有著“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睆倪@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

  2、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全面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和舜一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后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二、教師朗誦全文,學生跟讀。

  (有感情地朗誦,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迷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三、學生小組合作,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教師補充答疑。

 。ㄒ唬┐_認課文注解的重點詞句

 。ǘ┙處熝a充講解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勺g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板書:

  疏通文意: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文言句式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積累“亡”、“壁”等文言字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情節,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準確概括項羽的形象。

  3、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習重點】梳理情節,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準確概括項羽的形象。

  【學習難點】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法指導】

  1、 認真閱讀課本,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用紅筆勾畫出不懂的字、詞、句。

  2、 用紅筆勾畫出描寫項羽語言、動作的句子,概括項羽的性格特點。

  3、結合文本的故事情節及描寫人物的語句,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使用說明】

  1、獨立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并對合作探究部分獨立思考,積極嘗試,用紅筆做好筆記。

  2、學科班長收集并記錄學案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隨學案一起上交老師。

  3、課后及時改正完善導學案,把自己的疑難問題和解題方法總結到典題本上。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項王軍壁垓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無以渡:

  我何渡為: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2)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4)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這三個場景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從中你讀出了項羽的什么性格特點?

  要求:

  (1)明確場景,有感情地誦讀相關語句。

  (2)結合動作、神態、語言或心理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

  【學后訓練】

  回顧我們學過的《鴻門宴》,其中表現了項羽性格中的哪些特點?《鴻門宴》和本文對項羽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實詞虛詞句式;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2、學習本文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和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感受作者對項羽深深的贊嘆和惋惜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對時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聽沒聽過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詞作曲——項羽。我知道大家對項羽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因為去年我們學了司馬遷的《鴻門宴》,為了能讓大家對項羽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于項羽的一篇文章《項羽之死》。

  二. 相關知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 介紹《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大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把歷代帝王作為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來加以論述,同時又以他們的前后繼承關系來顯示歷史的發展。

  世家:記敘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和漢代所封的諸侯、勛貴的歷史。

  列傳:是使那些品行高潔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傳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順序,把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再分別按世代、年、月寫成簡歷的大事記。

  書:是對當時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的專門論述,與后世的專門學科發展史有相近之處。

  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了《史記》有很大的文學成就和歷史成就。

  3. 背景資料(《鴻門宴》之后到《項羽之死》之前這一段)

  項羽西入咸陽殺子嬰燒宮室,掠奪財寶、美女東歸。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遷義帝到長沙郴縣,擊殺義帝于江中。有的諸侯認為封的不公平,開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東進伐楚,離間君臣關系,項羽漸漸處于劣勢。后劉邦和項羽講和,劃鴻溝為界。但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繼續攻打項羽,一直追到陽夏以南,會和韓信、彭越,大敗項羽。

  三. 教師朗誦全文,糾正字音。

  學生自讀課文,疏通字音

  學生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四.作業:熟讀課文,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板書:

  本紀——帝王

  世家——諸侯

  項羽之死 司馬遷——《史記》列傳——大臣

  表——大事記

  書——專門學科

  第二課時

  一. 課前提問:司馬遷及《史記》相關知識。

  二. 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1.實詞: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句式: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定語后置

  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

  漢騎追者數千人——定語后置

  所當者破——被動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動句

  (二):段解: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逃亡途中——絕境示勇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古今異義:以為 山東

  (二):段解:寫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第一次:斬殺漢將 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嚇跑漢軍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殺漢兵 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四段: 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重點詞:地方 無以 長者 邑 購

  (二):段解:烏江自刎

  情節:拒渡——贈馬——賜頭——自刎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視死如歸。

  三. 學生討論:

  1. 項羽的性格特點。

  2. 項羽該不該過江東。

  四. 作業——小作文:項羽該不該過江東?

  板書: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圍 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項 第二段:東城被困 自負勇武

  羽 絕境示勇

  之 斬殺漢將

  死 第三段:東城潰圍 嚇跑漢軍 勇猛善戰

  痛殺漢兵

  拒渡贈馬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5

  《項羽之死》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五單元的一篇史傳性散文。在講解本課時,我采取了一種自己沒有嘗試過的講授方式,兩個課時全部自己講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課,這也算是一次實驗吧。

  教學目標設定為2個,即:

  1、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把握項羽的鮮明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

  最后就其課堂效果來看,大部分達到教學目標

  本課設定導入部分,是文學常識即什么是史傳性散文,然后引入課文《項羽之死》是司馬遷描寫的最為悲壯的場景。教學的主體部分就是對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譯講解課文,同時提醒重點詞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課分的段落分別是三個場景,所以在講完一個段落后都會進行總結在這個場景中體現了項羽什么性格,怎樣表現的,然后進行總結。最后分析項羽的性格,確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課是最古老的講授方式,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但是教師也有時間講解更多的內容。對于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結合值得自己多加嘗試。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6

  【教學重點】

  1. 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

  2. 把握項羽的形象

  3. 體會司馬遷簡練生動的史家筆法。

  【教學難點】

  同重點

  【課時安排】

  課時

  第一課時

  理解文意,積累重點實詞和虛詞。

  【教學過程】

  一、讀

  檢查預習

  請一位同學讀課文,大家正音。教師提醒個別句子的斷句,例“地方千里”應斷在“地”之后。要求學生大聲誦讀課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難理解,故逐段由學生提出不解處,師生討論解決。

  2 、教師勾畫重點實詞、虛詞。

  注:本課虛詞重點復習“之”和“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項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評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導入

  二、概括情節,分析人物

  1、師生共同梳理出三點情節,學生用“從 情節中我看出項羽是一個 的人”概括項羽的形象。

  教師隨機板書示例:

  情節 人物

  垓下之圍 慷慨悲歌、兒女情長

  東城快戰 勇猛無敵、自負逞強

  自刎烏江 知恥重義(沽名釣譽)

  (學生只要結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聯系《鴻門宴》中項羽的表現,進一步感受項羽的傲慢、自負和缺少心機。

  3、縱深拓展。

  教師給出《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項羽的生平大事,并與劉邦作對比,以期使學生對項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資料: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

  項羽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殺宋義,奪上將軍位。

  巨鹿之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巨鹿之戰后,因疑秦降卒思歸,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沛公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蹦耸谷伺c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比擞忠嫦玻ǹ峙婀粸榍赝酢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表椡趼勚,烹說者。

  漢二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陰殺之。

  漢三年四月,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

  同年,項羽中劉邦反間計,項羽疏遠范增,范增死。

  漢四年,楚漢訂立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項羽引兵東歸。

  漢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聯手,圍項羽于垓下。

  4. 激情評說:“贊”?“貶”?

  學生評說。

  贊:

  教師隨機亮出自己觀點:項羽之所以被許多人奉為英雄,是因為在他身上少有劉邦的狡詐、奸猾,他不論成功時還是失意處,始終是一個磊落的大丈夫,這正是中國人很為看重的一面;雖然項羽很自負,但你又可以說他是很驕傲,他的確是一個內心很驕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對生死抉擇,他沒有低下高貴的頭。你可以說他愚蠢、沽名,不能臥薪嘗膽,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說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劉邦一樣愈挫愈勇,但項羽留下的卻是很動人的“真性情”,僅有這一點,這個人就是可愛的,再加上他的蓋世的武力和曾經的輝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順理成章了嗎?因了司馬遷的筆,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為調動學生,教師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項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謝幕!

  當年,巴頓將軍率領第三軍團所向披靡,可戰爭結束后,他卻只能和兩條愛犬打發時間。有人說巴頓生來就是為了打仗的,沒有戰爭,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戰神。巴頓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頓遺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現在他依然檢閱著自己的部隊和輝煌。巴頓是英雄——成功了,卻失去了意義;成功了,卻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著。看來,項羽真的是幸運的。項羽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華,人性的精華,是絕世壯烈的英雄主義的精華。項羽用自己的死讓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高潮中謝幕,完美的謝幕。

  貶:

  重點從項羽的殘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來談。

  教師可重點引司馬遷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史記 . 項羽本紀》

  三、布置作業( 2 選 1 )

  1、 小練筆:項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項羽之精彩酷評。(字數不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體會司馬遷簡練生動的史家筆法。

  【教學過程】

  一、由“無韻之離騷”的文學評價導入本課的文學鑒賞

  二、鑒賞 司馬遷簡練生動的 史家筆法

  1、 先讓學生談談對本文語言的感覺,最好能舉例說明,為鑒賞熱身。

  2 、教師視學生情況拋磚引玉之“磚”

  (1) 項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項羽快戰之后的“何如”——活畫出自負的項羽(可讓學生想像當時項羽的神態、衣服上的鮮血,并與劉邦的口頭禪“為之奈何”作比較)

  3 、完成課后練習四的賞析。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

  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演講項羽起兵滅秦、鴻門宴的歷史故事。

  板書:破釜沉舟、莫敢仰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提問:在起兵抗秦、滅秦的戰斗中,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項羽?

  此時項羽是一個 的人。

  板書:能征善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提問:在鴻門宴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項羽?

  此時項羽是一個 的人。

  板書:剛愎自用、優柔寡斷

  《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述了楚漢戰爭中的最后一戰--垓下之戰的過程以及項羽生命中最后的時刻。上節課我們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課我們要跟隨著太史公的筆觸繼續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項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復述課文內容。

  提問:太史公敘寫歷史的細膩生動自不待說,但如果要求只用三個句子來記錄這段歷史,

  我們可以怎么說?

  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自為慷慨悲歌作別虞姬。接著帶領騎兵沖出重圍在東城又被圍困,與漢軍奮力激戰,突破包圍,來至烏江岸邊。項羽拒絕了烏江亭長他東渡稱王的提議,將愛馬送給亭長,將頭贈給來追殺他的對手,自刎而死。

  板書: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無顏見江東父老

  2.梳理情節。

  提問: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垓下之戰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用三個短語來概括

  這三個場景,可以怎樣概括?

  板書: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3.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提問:此時的項羽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此時的項羽是一個 。

  4.展示畫作,簡評優劣。

  美術班的同學除了能用語言表現自己心中的項羽形象之外,還可以用畫筆來展現他

  的形象。

  你為什么這樣塑造項羽的形象?

  你認為他畫得好嗎?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馬遷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景表現項羽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不同的場景著重刻畫了項羽形象的不同側面,讓我們一起細細品讀這三個場景,使心中的項羽血肉豐滿起來。

  (一)垓下之圍(師生對話,教師解讀點撥)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項羽的慷慨悲歌,展現了項羽什么樣的性格?

  (項羽這個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了柔腸百轉的《垓下歌》,哀嘆時運不濟,訣別名騅美人,為項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現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將他有心保護心愛之人和心愛之物卻又無可奈何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3.我們想象一下,曾讓所有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蓋世英雄,現在卻唱著悲壯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讓人不平添幾分感傷?但也有人據此說項羽此時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寶馬,你們同意這個看法嗎?為什么?

  (項羽作為一名曾經號令天下的霸王,現在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絕不只是女人和寶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業還有和自己并肩作戰的江東子弟。多情自古傷離別,何況別的又是最愛:江山、美人、霸業、英名等,崛起于垅畝、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戰八載未嘗一敗的西楚霸王此時的心情應是極其沉重復雜的。)

  4.此時最能表現項羽這種復雜心境的一個動詞是什么?最能烘托當時悲涼氣氛的動詞是哪一個?

  (“泣”,極其傳神地表現項羽內心難言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淚、最后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隨從將士的“泣”,寫盡了他們心中的不忍,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5.這首《垓下歌》我們應該怎么讀,才能再現項羽當時的心境和處境呢?

  6.生讀《垓下歌》,師點撥,生再讀。

  (二)東城快戰(學生用點評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讀二、三兩段。

  2.這個片段又著重展現了項羽哪個側面的形象?請大家仔細品味這兩段文字,在最打動你的句子或詞語旁邊作一些點評。

  幻燈片示例-學生自作點評-交流展示(教師點撥指向人物形象)

  如學生點評不到位則補充提問:

 、夙椨鸱磸蛷娬{“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請生翻譯,判斷句式),你們能體會此時項羽的心理嗎?

  (對自己的戰斗能力充滿自信,雖知失敗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負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認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認輸不服氣。)

  ②項羽說“為諸君快戰”,快是什么意思?(痛快、暢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彈數曲”的用法。)為什么說“快戰”而不是“決戰”?

  (項羽已知自己必死無疑,,快戰表明項羽最后的戰斗并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無敵,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決戰則帶有魚死網破最后的掙扎的味道,項羽的快意自負蕩然無存。)

 、勰銈冋J為項羽的這場快戰有價值嗎?為什么?

  (有價值,一場必敗的戰斗有什么價值呢?可以展現項羽的神威,以及項羽一向自負神勇,“欲以力征經營天下”迷信個人能力的性格特點。沒有價值,那么司馬遷為何要濃墨重彩地寫這一筆呢?可以充分展現項羽勇猛無敵的形象和印證“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說法,顯示項羽迷信個人能力,不能自省失敗的原因。)

  3.生齊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非戰之罪”。

  師備資料

  作者濃墨重彩地正面描寫了項羽的英勇善戰。

  情節:陰陵迷道,紿陷大澤(揭示末路英雄喪失民心,寫他不慣騙人,也從不相信有人敢欺騙他的直率、粗獷)

  語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著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認失敗,那才可怕。)

  動作: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一漢將。(臨戰先聲奪人,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八臁弊謱戫椨疠p取敵人的神威,于千軍萬馬中取敵將首級,如入無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神威凜凜,氣勢迫人)

  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滿身神力和超群武藝)

  語言:何如?(寫得意、寫自負,活活畫出項羽的豪邁性格)

  此場景主要寫項羽東城快戰中的三次行動,以及快戰之前的豪言,表現了項羽豪邁自負的性格特點和勇猛無敵的英雄形象。

  (三)烏江自刎(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題,把握人物形象)

  1.點學生朗讀第四段

  2.學生對人物神態、語言進行賞析。(分組合作探究)

 、夙椡跣υ:“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如何理解項羽的這一“笑”?

  (泣下數行的血性男子,臨死反而笑了,不是強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

  鎮定安詳的笑,這一笑足以表明項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將成敗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來!)

 、凇凹c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

  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

  (無顏見江東父老,面臨一線生機,不愿含羞忍恥地茍活于世,而選擇了慨然赴死。表

  現他知恥重義的性格。)

 、邸拔嶂L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北憩F項

  羽的什么性格?

  (對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卻不忍愛馬被殺,贈給亭長,表現其有情有義、心地仁善的一面。)

 、堋叭舴俏峁嗜撕?”……“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笨坍嬃隧椨鹪鯓拥

  形象?

  (慷慨贈頭,出人意表。表現項羽的視死如歸。故人追之、認之、欲殺之以取賞,項羽卻

  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相對比,何等鮮明!用呂馬童的逐利反襯項羽的重

  義。)

  3.齊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籍獨無愧于心乎”、“吾知公長者……以賜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為若德”。

  四、總結評價人物形象

  1.小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們之所以能夠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兩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對人物傳神細膩的刻畫描寫。

  場景

  人物形象

  情節與細節

  寫法

  垓下

  之圍

  多情

  善感

  驚、起、飲、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側面烘托

  東城

  快戰

  勇猛

  自負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大呼、馳下、斬將

  嗔目叱之

  弛,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場面描寫

  烏江

  自刎

  知恥

  重義

  拒渡、贈馬、賜頭

  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對比

  通過對項王被圍垓下四面楚歌之際“驚-起-飲-歌-泣”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慷慨悲涼的《垓下歌》,展現了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過描寫項羽東城快戰中的三次行動,以及快戰之前的豪言,表現了項羽豪邁自負的性格特點和勇猛無敵的英雄形象。

  通過對項羽臨死前據渡、賜馬、贈頭一連串情節中的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表現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與同樣節選自《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一課一場寫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項羽之死》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連續的事件,集中筆墨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項羽的性格,再現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2.經過剛才的一番探討,我們對項羽的形象應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請大家再來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

  項羽是一個 的人,因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 。

  3.你們喜不喜歡、欣不欣賞項羽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后人對其評價

  褒貶不一的人物呢?談談你的看法。

  4.師總結

  項羽是有真本領、真氣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義的性情和男兒血性讓后人嘆賞不已。劉邦逃跑時棄父拋妻,竟然三次氣急敗壞地從車上推下自己的親生兒女,只想著自己如何逃脫,而項羽明明能夠逃脫卻拒渡、賜馬、贈頭,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難怪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他的真本領、真氣概成就他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這也注定了他的悲劇。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他一生中幾次關鍵時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點耽誤了。他快意恩仇,為報國仇家恨,坑降卒,燒宮室,失去民心。他憑真本事闖天下,不喜陰謀權術,所以,張良、韓信、陳平之輩,“謀士無用武之地”,都轉變風向投靠了劉邦。他優柔寡斷,鴻門宴錯失良機,放虎歸山。戰爭從來都不講情義,政治更不會講,因此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中國人的歷史觀,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但項羽是個例外,作為一個失敗者,他依然被尊稱為英雄。何也?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珍貴無比的尊嚴。項羽決不肯因為失敗而放棄他的驕傲和尊嚴。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

  司馬遷盡管批評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他自夸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于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讓我滅亡,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項羽的.英雄本性和對尊嚴的固守仍然使司馬遷滿含景仰、惋惜和感傷傳其事跡并將沒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紀之中,F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而項羽,盡管兵敗身亡,仍不失為一名絕世壯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國的歷史總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項羽這樣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遠無法在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這不得不叫人惋惜遺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聲

  齊背《垓下歌》,祭奠項羽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課后探究(作業)

  英雄謝幕了,然而后人的評論卻永不落幕。尤其是對于項羽該不該拒渡江東選擇自刎而

  死這個問題更是爭論不休。杜牧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闭J為項羽不該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

  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蹦銈冋J為項羽該不該過江東呢?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

  2、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全面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和舜一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后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二、教師朗誦全文,學生跟讀。

  (有感情地朗誦,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迷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三、學生小組合作,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教師補充答疑。

 。ㄒ唬┐_認課文注解的重點詞句

 。ǘ┙處熝a充講解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

  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卒買魚烹食 吾為若德

  卒 魯肅聞劉表卒 若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萬兵難卒合

  平明,漢軍乃覺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乃 至東城,乃又二十八騎 被 聞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無忘告乃翁 將軍身被堅執銳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忠而被謗

  為諸君潰圍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赤泉侯為騎將 以故漢追及之

  為 我何渡為 以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至,無以渡

  吾為若德 不忍殺之,以賜公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板書:

  疏通文意: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深入閱讀文本,感受項羽的人物形象特點,學會欣賞項羽的人格魅力

  一、導入(歷史中的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后,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項羽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項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大怒!項羽說:“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我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項羽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項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

  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殺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這場戰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結合課文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第一段 垓下之圍【 動作 正面 側面】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動作描寫:驚——起——飲——歌——泣

  性格特點: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現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這時卻“泣數行下”,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 “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第二、三段:東城快戰【直率 粗獷 勇武豪爽 極端地自負 語言】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東城快戰

  行動描寫:三次行動

  性格特點:勇猛、自負

  第二段寫項羽從垓下突圍成功——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線和軍事力量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戰爭的形勢和項羽的處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寫項羽在此絕境中說的一番話。項羽認為“今卒困與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滅亡就在面前,他仍舊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用兵的過失,而一味歸咎于天命,這表現了項羽的極端自負。項羽又言“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明知必死,沒有退縮,愿意痛快的打一場,這反映了他勇猛剛強的大丈夫氣概;“愿為諸君快戰”表明了項羽最后的戰斗并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暢快的、盡情的展現他的勇猛無敵,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為結束。如果把“快戰”改為“決戰”,就帶有了魚死網破的味道,項羽的快意和滿足感將蕩然無存。

  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

  【驍勇善戰 極端地自負 動作 語言 場面 對比】

  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一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

  第二次行動項羽并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將,難以辨別。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

  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項王的勇猛無敵。難怪他充滿自豪的謂其騎曰“何如”,這一問再次表現了他的自負。

  1、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一將”。【渲染了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特別

  是“遂”寫出了項羽斬將輕而易舉。】

  第二次:項羽自己沒有動手,而是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通過對比,項羽懾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躍然紙上!

  第三次:項羽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楚軍損只失了兩個騎兵!尽皻凳偃恕闭宫F項羽勇

  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通過這一對比,渲染了項王的

  勇猛無敵!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第四段: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心地仁善 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主要情節: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自刎而死

  語言描寫:天之亡我 無顏見江東父老

  性格特點:宿命思想、知恥重義

  這一段寫了兩個場面。

  第一個場面是烏江拒渡、贈馬亭長。項羽本“欲東渡烏江”但真正來到烏江岸邊,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決定。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绊椡跣υ弧钡男,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項羽和隨從全都下馬步行,沖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斗,也是一場無濟于事的戰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斗,舉手投降,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

  第二個場面是賜頭故人、自刎而死?吹搅吮吵䴕w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兩對比,何等鮮明!可以看出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這個情節表現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

 。ǘ┱n文探究

  1、文本閱讀--分組討論3個問題:

 。1)項羽曾經在彭城之戰中以3萬人馬戰勝過劉邦的53萬大軍,打了個以少勝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圍”時,漢軍共50多萬人馬追擊項羽,但項羽此時還有10萬人馬。可見,項羽他還是

  有機會轉敗為勝的,但為什么他最終會兵敗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東城快戰”中能否找到項羽失敗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沒有客觀的分析用兵的過失,而是一味的歸咎天命,表現了項羽極端地自負。

 。3)當兵敗垓下的項羽逃至烏江邊時,烏江亭長有船渡他過江,這可以說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機會。然而,項羽為什么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

  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三)結合《史記?項羽本紀》的有關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驍勇善戰,軍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陽,燒阿房宮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賣曹無傷 沖動輕信,沽名釣譽

  疑范增,走韓信、陳平、英布 多疑好忌,剛愎自用

  重用項伯 任人唯親,是非不分

  三、小結

  劉熙載《藝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氣血,無所不具!边@篇文章就刻畫了項羽的“精神氣血”:有訣別美人名騅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時時的自負自嘆,有東城快戰的勇猛剛強,有烏江拒渡的知恥重義,有贈馬賜頭的豪俠意氣。此文刻畫出了很多生動傳神的細節,項羽訣別美人名騅時的淚水,陷入絕境的宣言,東城突圍的聲威,烏江拒渡的笑談,自刎之前的回顧,都令人難以忘懷。整篇文字讀來蕩氣回腸,令人不免對這段傳奇的歷史感慨萬千,對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悲之嘆之,愛之憐之。

  板書:

  故事 人物形象 語言 寫法

  垓下之圍 多愁善感 驚、起、飲、歌、泣 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 勇猛、自負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 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 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項羽之死課件優秀教案12-17

《項羽之死》教案02-21

《項羽之死》教案07-29

課文《項羽之死》教案03-19

關于項羽之死的教案10-30

《項羽之死》11-07

項羽之死教案設計11-11

《項羽之死》譯文12-06

論項羽之死07-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视频香蕉欧美在线最新版 |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