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移》教案

時間:2024-03-26 22:55:06 衍祥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口遷移》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口遷移》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口遷移》教案

  《人口遷移》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②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④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概念的關系,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②通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③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人口遷移的地理范圍(國際、國內)。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二)教學難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和流向,嘗試分析時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論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播放錄像,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我國“民工潮”和“春運”的畫面,人口的大量移動。

  承轉過渡: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呢?什么是人口遷移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這兩個問題。

  第二階段:出示問題“什么是人口遷移“,引導、組織學生思考。

  ①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人口自然增長是人口變動的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變動的另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②教師展示問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哪幾類呢?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根據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

  ◆按人口遷移的方向分類,可以分為農村到城市,城市到農村,農村到農村,城市到城市。

  ◆“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

  ◆按人口遷移方式分類,可以分自發性與計劃性。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教材17頁“活動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正確答案,并就學生的難題進行分析。

  第三階段:投影展示:課本插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學生討論: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遷移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討論,轉折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投影展示:“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圖。

  第四階段:出示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師歸納總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環境、自然災害。

  2.經濟因素: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中心的改變。

  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人口遷移》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歷史上、建國后、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特點及其原因,并預測其發展趨勢。

  2.學會因時因地比較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特征,并科學地預測。

  【教學重點】

  中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教學過程】

  本節主要討論我國的人口遷移的一些基本情況,是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展開的。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二、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余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對我國的人口遷移情況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點及原因。

  【板書設計】:

  第六節 中國人口遷移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遷移方向:由北向南。

  遷移原因: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口遷移

  特點:規模小,頻率低。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

  方向: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目的:務工、經商、學習、培訓。

  《人口遷移》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人口遷移的概念。

  2.能說出人口遷移的分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例對比,明確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國際遷移與國內遷移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難點】

  人口遷移的判斷標準。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談話導入法,通過與學生分享印度人口現在已經達到13.26億的資料,了解到在不久的將來印度人口必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提問學生影響一個地方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有哪些,進而引入新課人口的遷移。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人口遷移的概念

  【教師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問學生。

  【問題】

  (1)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區別。

  (2)人口遷移與人口自然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有何不同?

  【學生活動】

  (1)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人口流動:是指人口在短期內離開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現象。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有沒有“永久性”或“長期”變更定居地。

  (2)人口遷移不影響全球人口的增長。

  【教師總結】

  (1)人口遷移判斷標準:空間位移(跨越行政區界限);居住地的變更;時間限度(長期或永久性,大約1年以上)。

  (2)人口遷移除了不影響全球人口的增長外,與人口自然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還有其他不同:不受生物學規律的影響;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

  【過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遷移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口遷移的類型也有不同,接下來學習一下人口遷移的分類。

  2.人口遷移的分類

  【問題】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成哪幾類。

  【學生回答】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教師總結】

  (1)國際人口遷移特點:19世紀以前,國際人口遷移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二戰之后,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2)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古代,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被迫進行遷移;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改革開放影響,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生明顯變化,屬于自發遷移。

  環節三:鞏固提高

  【問題】讀人口遷移與行政區劃關系圖(A、B、C分別代表不同的地區),圖中的人口流動哪些屬于人口遷移?哪些不屬于人口遷移?

  【學生回答】A1→B1、C1→A2屬于人口遷移;A1→A2、C1→C2不是人口遷移。

  【教師總結】這個圖主要是看人口發生空間位移,看人口遷移是否跨越行政區界限發生居住地的變更。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學生先總結,教師后總結。

  作業:預習下一節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四、板書設計

  《人口遷移》教案 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人口的遷移》是中圖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開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內容的過渡,從人地關系角度講述有關人口地理學的基礎知識,為下一章城市的內容做鋪墊。本章第一節中《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主要講述人口的自然增長,實際上,由《人口的遷移》引起的人口機械增長也能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同時也改變著遷入地和遷出地人口的分布狀況,為進一步探究第三節《環境承載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條件。因此本節內容在本章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人口遷移”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課程中沒有出現的新專業術語,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分辨“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目的是要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層次的理解。

  有關國際、國內人口遷移會涉及一些歷史知識,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在表面現象上,沒有深入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對于知識面不夠廣、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學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課堂教學,并從中達到學習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利用資料或圖表,分析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2、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從現實生活和歷史資料分析人口遷移的概念及其原因,增強地理信息的提取和表達能力;利用比較法理解不同范圍、不同歷史時期人口遷移具有不同的特點,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維。

  3、理解人口遷移是人類活動經常的一種現象,它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經濟的發展,形成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流向、原因和特點。

  難點: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流向、原因和特點。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比較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用名人名言的方式進行導入。我會在PPT上出示布洛赫《希望原理》中的話“對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首要驅動力”,提問學生: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在這種驅動力的作用下會產生什么現象?由此引出課題——人口的遷移。

  【設計意圖】結合名人名言,引導學生思考其話中的含義,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課教學做好準備。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人口遷移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樣教學理念也將貫穿我的課堂始終。

  因此在講解人口遷移的概念時,我會先出示三則案例:案例一——我國大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案例二——伊拉克難民到敘利亞避難;案例三——老王由于工作調動從老家搬到杭州生活。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點?你能概括什么是人口遷移嗎?學生能夠快速發現案例的共同點,但對于人口遷移的準確概念不一定能表達全面,最終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案例當中人們都出現了改變居住地的行為,有些移動距離比較遠,有些時間比較長。人們出于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類似于這種行為便是人口遷移。同時,我還會給學生強調:關于人口遷移要把握三個要素,分別是:

  (1)產生空間位移——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

  (2)居住地變更;

  (3)時間限度:一般有一年以上。

  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鞏固大家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我會立即出示圖片。學生結合圖片,思考:人口從A1到B1、C1到A2是人口遷移嗎?A2到A1、C1到C2呢?為什么?同學們可以同桌之間相互交流,結合人口遷移的概念進行判斷,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這個討論過程中,我會適當滲透關于“人口遷移分類”的講解,因為這一知識點較為簡單,通過老師講授的方式,可以節省時間,保證授課進度,準確地為學生傳遞知識,并由此順利過渡到本課重點內容的講解。

  2、國際人口遷移

  我會出示圖片“世界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圖”和案例:二戰前15—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移,提出問題:

  (1)新大陸發現后,世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路線主要有哪三條?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人口遷移線路?

  (2)當今世界人口的主要遷出地有哪些?主要遷入地有哪些?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閱讀地圖、從地圖和資料中獲取地理信息并表達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學生把握了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路線后,我將繼續給出資料:“受聯合國難民署關注的難民數字”、“加拿大引進人才的政策”,讓學生嘗試概括出當今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這一知識的綜合性較強,需要學生結合當今世界的政治背景等知識進行分析,為了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我會安排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前后4人進行討論,選派一名代表記錄小組討論情況,并進行發言,時間8分鐘。由此分析出當今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1)外籍工人(勞務輸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2)國際難民數量增加,人口遷移的持續時間長;

  (3)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4)人口流向發生變化:歐洲由人口凈遷出區變成人口凈遷入區,拉丁美洲由人口凈遷入區變成凈遷出區。

  3、國內人口遷移

  了解了國際人口遷移的路線、特點和原因之后,學生已經有了人口遷移的基本思路,因此對于國內人口遷移的學習,我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首先我會在PPT上呈現三幅圖:

  圖一: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國內人口遷移;

  圖二: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口遷移;

  圖三: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口遷移。然后將學生分為三大組,組內自由討論每一時期的人口遷移遷出地和遷入地、遷移的原因,并分析原因,并完善表格。

  此學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學習背景,因此在分析國內人口遷移的原因時難度不大,但我會在學生討論和回答過程中,適當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展示“美國人口遷移圖”,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現階段人口遷移的方向如何?為什么?

  學生通過讀圖能夠把握:美國的人口遷移呈現的特點是從東北部地區遷往南方地區(墨西哥灣沿岸)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遠離工業中心,環境優美,位于南方陽光地帶,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生活起來比較舒適。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建立起該類問題的地理思維。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不論國際人口遷移還是國內人口遷移,其實都驗證了布洛赫的那句話“對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首要驅動力”。正是人們對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產生了人口遷移,而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也相應地對人口遷入地區和遷出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節課我們將針對這一方面具體探討。

  【設計意圖】

  總結本課主要內容,結合課堂開始名人名言,達到首尾呼應的效果,保持課堂設計的完整性。

  作業:統計每代人的人口數,繪制人口遷移路線圖。

  【設計意圖】

  了解家族人口遷移的情況,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體現地理知識的實用性。繪制人口遷移路線圖,對學生的繪圖能力進行鍛煉。

  七、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講采用綱目式的形式來體現。它能夠很好地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人口遷移》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人口遷移》教案06-26

高中地理《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說課稿01-22

城鄉人口遷移動因調查報告06-17

小班教案 教案小班教案03-02

教案中班教案02-23

《風箏》教案教案04-23

小班教案游戲教案01-13

教案課程活動教案08-27

教案防溺水教案01-31

項鏈教案 《項鏈》教案11-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性福利视频网站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播放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