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李清照教案

時間:2021-04-10 17:20:10 教案 我要投稿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聲聲慢李清照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范文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1

  【設計理念】

  1、以新課標要求為依托。新課標提出鑒賞古典詩詞的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在了解作品相關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獨到的思考;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在詩歌的鑒賞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2、以有效課堂為原則。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的重要保障,本著有效課堂的原則,進行一切設計。

  【文本與學情】

  文本:此詞是清照后期詞的代表作,是詞人熔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流離之苦、懷鄉之思、寡居之凄寫成的。因詞人生活的變化,詞的風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發展為哀婉凄涼、憂憤深沉。而作者這種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過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營造富于深蘊的意境,加之創造性的連用疊詞等來渲染和傳達的。

  學情:

  1、作為高二學生,雖了解一定的詩詞鑒賞技巧,但在實踐中往往不能運用這些技巧,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

  2、與長于用典的辛詞相比,清照詞擅用口語、鋪敘日常生活,這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清詞備受學生喜愛,學生鑒賞的積極性會很高。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并掌握疊詞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詞中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并結合意象特點、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感知詞中凄涼意境,深入體味詞人“愁”的深刻內涵。

  3、掌握基本的詩詞鑒賞技巧,并熟練運用這些技巧分析其他詩作,提高詩詞鑒賞水平。

  設計目的: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重點難點】

  1、品味意象豐富內涵、感知意境、深入體會詞人別樣“愁”情。

  2、運用詩詞鑒賞基本技巧準確把握古典詩詞中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法 自主鑒賞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設計目的: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讀詩。自主方能突顯個性解讀,合作彌補個性之不足。

  【教學流程】

  一、導入設計:(多媒體出示李清照畫像及其詞園對聯,請同學猜是誰?)

  詞采秀千秋,看風雅流傳,才情自古無男女;

  生年交兩宋,究悲歡轉換,命運從來系國家。

  沒錯,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權社會,她卻憑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詞壇豎起一面鮮明的旗幟,她的詞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僅僅是我們女同胞的驕傲,更是我們山東的驕傲。因為她是我們山東人。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什么作品啊?(《如夢令》)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她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二、知人論世——暢所欲言話清照

  1、學生自由發言。(課前準備任務查閱李清照相關資料)

  2、教師相機補充(幻燈片出示):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南渡是李清照詞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18歲嫁與宰相趙挺之子金石考據專家趙明誠,夫妻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詩詞唱和,生活美滿。前期詞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詞風真摯細膩、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遷,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趙明誠染病身亡。她變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她四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孤獨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詞反映戰亂痛苦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表現流離之苦、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哀婉凄涼。

  三、美讀感知——以聲傳情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根據預習時對這首詞的理解讀出感情來)

  (2)分別請一到兩名男生、女生誦讀,其他同學聆聽,點評,教師總結誦讀要領。

  (3)師播放范讀錄音,配以《漢宮秋》的樂曲和“黃花滿地,雁排長空,一女子翹首凝望”的圖畫,營造氛圍,進入意境,感受音韻美。

  (4)通過讀,你所感受到的詞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悲凄低沉 )

  四、整體把握 ——用心體情

  師多媒體引導:詩詞中有詩眼、詞眼之說,“眼”,傳神之所。“詞眼”就是最能傳達詞人內心情感的字詞。以形容詞、動詞居多,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1、 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詩人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學生結合預習情況,再讀全詞。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2、生自由回答,師歸納明確:詞眼: “愁”,詞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當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詞眼的。

  【預設問題】哪些意象?(讓學生關注意象的屬性)

  意象: 酒 、 風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風、 (過)雁、 (滿地)黃花 、 梧桐 、(點點滴滴)的細雨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疊字的運用;強烈感情的反問句的運用。通過這些表達了詞人無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帶著體味,學生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詞。

  五、佳句鑒賞——個性品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詩歌注重個性化閱讀,鑒賞佳句,融入意境,體味情感。

  1、 學生再讀全詞,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佳句,并選擇一角度加以鑒賞。

  2、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小組內自由討論交流,互相推薦、自由回答。對于名句教師可稍加點撥做重點鑒賞,其余簡略分析。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2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教學目標:

  通過詞句品讀和場景再現,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教學內容:

  一、導入

  以猜字謎方式導入。“風起了,葉落了,心碎了”,(愁板書)(聰明!)秋天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發愁,敏感一點的.同學難免有時候會見月傷心,聽風落淚。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位將愁字寫絕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

  在中國的詞壇上,有一位才情出眾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哀婉凄,美打動了無數后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清照嗎?(請一個學生)初中學過她的詞嗎?能背出來給大家聽聽嗎?忘了,沒關系,我們一起回憶一起背好嗎?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齊。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詞作,詞風還是比較婉約清麗。但是到了后期她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詞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守著一個孤清的寂寞小院過日子。又是一年秋風起,秋葉落,她一個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寫下了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

  補充介紹: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良好寬松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她出落成為一個外美如花,內秀如蘭的才女。十九歲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夫妻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經常一起踏雪尋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題詩作畫,堪稱神仙眷侶。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趙構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跟隨著南下,一路歷經戰亂。不久深愛他的丈夫趙明誠病逝離開了她,她又被誣陷通敵買國,一個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這種情況下能怎么辦?她只能終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趕著那個南宋小朝廷。在流離失所之中在戰亂之中在匆忙之中,她與丈夫多年收集的視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丟失了,多少痛,多少傷啊。在心灰意冷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她答應了當時一個財政部長求婚,帶著名節被毀的恥辱,只想晚年能過一些平靜安定的生活。誰知這個人,卻是個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為了得到她身邊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紗,對李清照拳打腳踢。李清照冒著牢獄之災,解除樂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只能一個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個孤清的小院過日子。名滿天下的一代才女競淪落到這樣的田地。

  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后期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郁凄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嘗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適當的語調吟讀詞作。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彌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四、請說出自己最有感觸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求同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確:淡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里的什么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來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舉出幾句嗎?(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酒的詩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看來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風 怎么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么情緒?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3

  一、設計思想

  1、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多誦讀、多分析、多聯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2、設計特色:聯系作者的生平與其他作品感受本詞中沉重復雜的愁情;聯系法國詩人克洛岱爾的譯文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通過聯系本板塊其他詞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練習認識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結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聲聲慢》中語言和情感抒發的一致性;背誦《聲聲慢》中的名句;能運用常見的鑒賞術語對作品進行鑒賞。

  (2)發展要求:體會并總結本板塊四首詞在選材和寫法上的共同點,從而認識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

  2、(1)本課內容的組成成分:《聲聲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達如此沉重復雜的愁的表現手法。

  (2)本課內容在模塊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聲聲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過對本詞思想內容與表現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對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約派風格特點的認識。

  3、本課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在內容情感和寫法上難度相應低一點。聯系與比較,有助于加深對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對李清照其人其詞和婉約派詞有一定的接觸,但對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約派風格特點沒有深入明確的感受。

  2、學生在意象和表達“愁”的表現手法的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

  四、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聯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詞中情感的表現手法: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敘抒情)結合,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3、比較閱讀,感受婉約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分析鑒賞能力。

  五、重點難點

  1、 作者沉重復雜的“愁”。

  2、 作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六、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鑒賞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1)誦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字詞句文意等方面的疑問。

  2、教師的教學準備:與上課相應的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以《如夢令》導入

  1、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

  2、誦讀《聲聲慢》。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里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么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系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臺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蕩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顛沛流離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閑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后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

  1、生齊讀。

  2、聽錄音朗讀。

  錄音朗讀有何可借鑒之處?(詞中平聲音字較多,平聲音的延長性使感情深沉蒼涼。故朗讀時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以傳達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詞賞析

  1、作者怎樣傳達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確:直接抒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

  ①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

  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么。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結果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戚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凄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凄涼的情感基調。

  3、緊接著詞人寫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說由于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1)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凄,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盡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脫,而酒不管怎么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晚來風急”,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詞鑒賞辭典》作“曉來風急”,哪個貼切?(能自圓其說即可,鍛煉對整首詞的感受能力、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明確:

  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溫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凄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凄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確:“雁”點明秋,象征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似曾相識”如何理解?

  明確:

  ① 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只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

  “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誰堪摘”?

  明確:

  (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么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凄清的苦況蘊含于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細雨”?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征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8、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后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小結:改寫的詩,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并顯得情感“泛濫成災”。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書設計

  直接抒情 “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 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

  借景抒情 淡酒、急風、過雁

  黃花、梧桐、細雨。

  十、作業設計

  1、背誦《聲聲慢》。

  2、思考課后練習4(page68)。

  3、比較本板塊四首詞,總結其藝術上的共同特點。

  比較《聲聲慢》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認識婉約派詞和豪放詞的風格特點。

【聲聲慢李清照教案范文】相關文章: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3篇07-25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三篇07-25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4篇07-24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四篇07-24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5篇07-23

李清照《聲聲慢》說課稿04-13

李清照聲聲慢讀后感范文10-26

李清照《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范文07-01

李清照《聲聲慢》閱讀答案05-29

關于李清照《聲聲慢》說課稿01-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 午夜天堂美女在线视频 | 亚洲免费性生活视频网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加勒比色老久久综合网高清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有码动漫 |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