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內容。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夜洛城聞笛》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
2.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的寫法。
3.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寫詩中提示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同學們,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的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安石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灝的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馬致遠的鄉愁;那么“詩仙”李白的鄉愁是什么呢?(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什么勾起了他的鄉愁?(生:明月)在這首詩中明月能勾起他的鄉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詩中,還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鄉愁?
二、揭示課題,了解詩人
今天,我們就再學一首李白的思鄉詩《春夜洛城聞笛》。(板題,讀題)
1.詩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生:告訴了時間,地點,事情)誰能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說一下?(生:一個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聽到了笛聲。)知道“洛城”在哪兒嗎?(生:今河南洛陽)不錯,看注釋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史稱“詩仙”,生于中亞細亞碎葉城,長于蜀地,25歲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終葬在安徽當涂。他一生創作豐厚,詩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浪漫的手法,謳歌祖國的大好山河,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這首詩是他在開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陽時所作。那么,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一問,提出下一節學習要求]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注意兩個多音字的讀音。
2.抽查學生朗讀,相機證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師:同學們能根據意思的不同而選擇它在詩中的正確讀音,真棒!當然讀好古詩,不光要讀準字音,講究節奏、停頓,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師示范:(老師邊讀邊在桌子上輕輕的敲打節拍),學生模仿練讀。
4.老師點名學生讀(大家打節奏)
師:讀古詩啊,除了注意節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注意音讀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表達出詩的情感,這就得學會抓重點詞!(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讀得低沉、緩慢;滿,要讀得飽滿、延長音;故園情,要字字延長,一詠三嘆)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好嗎?
5.師范讀,生練讀。[從詩的節奏到情感,由易到難,教學顯出節奏]
6.師生合作讀,在吟誦中理解詩人情感,感受節奏和內涵。
7.詩,咱們反復讀了幾遍,你感受到詩人聞笛后的心情嗎?(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鄉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二問。用問題轉入下一節教學,帶動學生注意力的轉移]
四、再讀古詩,感悟想象
1.學習一、二句,想象“玉笛飛聲滿洛城”
(1)想想可能是誰家的笛聲?(學生先自讀一、二句,然后老師用豎笛吹滿文軍的《望鄉》,讓學生閉目邊聽邊想象)
師:你從這笛聲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嗎?
生:思念家鄉,想念親人。
師:那你聽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點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媽媽。(班中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生)
師:這笛聲勾起了許多同學對親人的思念。同樣,這悠揚的笛聲如果在洛陽城響起。會不會也勾起許多人對親人的思念呢?
生:當然會。
師:為什么會?
生: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鄉曲,洛陽城中一定有遠離故鄉的人。詩人李白不就遠離故鄉嗎!
師:不錯,想得合情合理。“暗飛聲”又該怎么理解?
生:笛聲是看不見抓不住的,又由于聞笛是在“春夜”,所以說“暗”。(參考書中的讀寫要點)
師:笛聲雖然看不見抓不住,但詩人卻能聽得見想得到,你聽,誰家的笛聲已悠然傳來——(播放古曲《折楊柳》,曲音由弱漸強,又由強漸弱)這笛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飄散在洛陽城。請同學們自悟自讀一二句。
師:這悠揚的笛聲是怎么飛入作者的耳際,又是怎么漸漸飄散在洛陽城?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匯報。[三問,拓寬想象。想象打開了,文章就有內容可寫了]
生:伏案疾書的李白抬起頭來,因為一曲凄清、憂傷的笛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這笛聲一會兒強一會兒弱,像少女低聲的傾述,又像湖面的漣漪蕩漾開去。
生: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那曲調一會兒歡快一會兒憂傷,李白側耳傾聽,這笛聲又像長了翅膀的小精靈一飛而過。
生:時斷時續的笛聲在這寧靜的春夜中飄散,傳入作者的耳中,這笛聲斷斷續續,好像有淡淡的鄉愁,如同一灣悠悠的小溪緩緩流淌,流向遠方。
師:讓我們帶著感悟再次齊讀一二句。句中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是我們這首詩學寫作的重點。
師:這么凄清、憂傷的笛聲在春風里飄散,飛遍了洛陽城。想象一下這又是怎樣的一翻情景呢?這笛聲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運用了夸張、比擬的修辭手法。一個個綠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個個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洛陽城。
師:好個通達人情的小精靈呀!她會把思念的種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這些人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師出示句子,生想象補充。
“這些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來覆去難已入睡。
師:旅店的旁邊有?
生:茶樓,撒向茶樓,出門遠行的人正在這兒歇腳,一邊喝茶一邊聊著家鄉的事情。
師:茶樓的旁邊呢?
生:有店鋪、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師:人家的旁邊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這些小精靈在春風的陪伴下,來到了湖面,飛過亭子,把思念的種子撒進了小船。船客來到船頭,仰望著天邊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師:是啊,笛聲在春風的陪伴下飛遍了洛陽的'角角落落。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
生接齊讀:散入春風滿洛城
師:“誰家玉笛——
生:暗飛聲
師:“散入春風——
生:滿洛城
請男女同學有感情交換齊讀一、二句。
2.學三、四句,體會“折柳勾起故園情”。
指名一學生結合注釋翻譯三、四句,了解大意。
師:原來詩人在笛聲中聽到了《折楊柳》呀。《折楊柳》是什么樂曲?表達了什么情感?[四問。解開前兩句詩人描寫曲子的用意,提出讀與寫的難點。]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釋(折柳:指古曲《折楊柳》,此曲敘說離別,表達不舍之情。)師補充(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柳”與“留”諧音,暗含要行人留下來。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有人說這個地方的楊柳被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2)師播放笛曲《折楊柳》,生閉目欣賞體會。
師:其實,我們剛才已經聽過,你們聽后感覺這笛聲像什么?試著把無形的笛聲有形化,仿照例子試著寫一兩句。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簡媜寫的《夏之絕句》中的兩句,體會“化無形為有形”的寫法)[以范例扶助學生,解難過關,選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時]
例句:
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逋那陣浪。(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浪)
蟬聲如行云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游其中。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淀的情緒。(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濤、駭浪)
生1:笛聲好象少女低聲的哭泣。
生2:笛聲就像家鄉的云霧將我繚繞,仿佛我已夢回故鄉。
生3:笛聲是深秋的風,掀起思鄉的波瀾,讓人心顫。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李白獨自客居洛陽城,原來他聽到的笛聲中有這敘述離愁別苦的《折楊柳》呀!他的心中會怎樣呢?
生:會思念故鄉、親人。
師:這種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園情。
師引讀:何人不起——
生接讀:故園情
師:是呀!誰的心中能不升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人李白。還有嗎?[五問。拓展學生讀古詩的眼界,使學生深刻理解“愛故鄉”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生:出門旅行的人,外地經商的人,他鄉工作的人,外出求學的人……
師:總之,是遠離故鄉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思鄉啊!
因為思鄉,納蘭性德“聒碎鄉心夢不成”;因為思鄉,范仲淹“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思鄉,李白又會怎樣呢?此時的他,會有怎樣的動作、神態、心理呢?結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寫一寫。[六問。與前兩句的泛寫成對比,引導學生寫深,寫具體,全詩是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
生1:折柳曲觸動了他孤獨傷感的情緒,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著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鄉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個柔弱的身影在古井邊一俯一仰。那是他母親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淚,淚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來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思緒漸遠,耳邊響起的已不是笛子的聲音,而是遠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噓寒問暖,一句句嘮叨飽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一陣春風吹來,他收回思緒,伏案坐下,寫下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
(3)分句引讀。
師:在這寧靜的春夜,不知從誰家飛傳出悠悠笛聲,飄散在洛陽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師:李白聽到了感傷離別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
師:這么動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鄉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園情。
(4)再次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師導讀: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游洛陽時,聽到哀怨幽咽的《折楊柳》引發了他濃濃的故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思鄉之作。讀——
生:(深情齊讀古詩)
老師與全班同學一起吟誦《春夜洛城聞笛》。
師: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鄉之情,現在又因《折楊柳》的笛聲而生思鄉之情,這種寫作方法叫做“觸景生情”或者說“借景抒情。”
師:我們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聲)與內在的情(思鄉)有機的聯系起來,如何走進唐朝詩仙李白的“故園情”,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要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充分想象、聯想,試著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五、學生寫作,教師指導
1.師生交流感受,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
2.生寫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稱等)(再次低聲播放《折楊柳》、《望鄉》)
3.交流展示,師生評價。
六、展示佳作,小結學法
總結“借景抒情”類古詩改寫的方法:(1)抓描繪景物的詞語想像畫面;(2)借助背景資料揣摩人物內心;(3)不同角度進行改寫。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鑒賞詩歌。
2、積累“月”“折柳”和“笛聲”三個意象。
3、討論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寫古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以初夏的天氣炎熱作為引子,自然貼切,引入對春天的回憶,跟隨李白去洛陽城走一走。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靜夜思》等,自然轉入對李白的介紹,ppt呈現李白的簡介。明確李白是個好喝酒,愛交朋友的人。
活動一:跟隨李白,走入洛城
學生自讀詩文,讀準字音。讓學生讀后簡單描述詩文內容,師總結后明確內容可以從題目入手,即題解(時間、地點、事件)。
學生齊讀詩文,讀出節奏。第一遍后請同學點評,師明確詩文的節奏和重讀,停頓等,然后小組組織自讀,再全班齊讀。
師提問:洛陽城的笛聲到底怎樣讓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動。
活動二:聆聽笛聲
學生:玉笛。
師:玉笛是什么樣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師:“暗飛聲”呢?
生:笛聲聽得不明確,隱隱約約婉轉悠揚。
師:笛聲既然聽得不真切,那為何能“滿洛城”?小組討論后回答。
師明確:夜晚安靜的洛陽城春風帶著笛聲一路飄散,作者的心里全是這樣的笛聲。
師: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聲?
生:因為這是折柳曲。
師:折柳曲代表著什么?
生:離別,哀怨。
師呈現ppt,“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明確折柳曲與送別有關。
師小結:原來在春夜的洛陽城,李白聽見了代表離別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李白的這一首思鄉之作。
活動三:離開洛城
老師配樂,全班同學在古典的音樂中盡情讀出李白的思鄉之情。
師呈現仿句,“離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飄不回太白遙遠的家鄉;離愁是淚濕的雙袖,擦不干岑參東望的故園。”生齊讀。
師:離愁還是什么呢?
呈現詩文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
生自讀,小組交流后自己選擇喜歡的兩句話來仿寫。
課堂展示并修正。
作業:背誦并默寫全文。
【《春夜洛城聞笛》教案】相關文章:
春夜洛城聞笛作文06-18
《春夜洛城聞笛》賞析05-08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12-15
春夜洛城聞笛作文 【推薦】07-08
【薦】春夜洛城聞笛作文07-07
春夜洛城聞笛-800字01-07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10-21
春夜洛城聞笛作文2篇07-12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唐詩賞析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