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1
一、導入:
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第七課《愛之鏈》。愛是什么?有人說,愛如茉莉,潔白純凈芬芳怡人;有人說,愛如港灣,可以遮風擋雨;有人說,愛如大海,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人說,愛如珠鏈,串起生活中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愛是什么?今天,咱們就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感受愛,感受溫暖。
二、復習:
1、課文寫了哪兩件事?
2、指名說,板書:喬依——老婦人——女店主(成心形上半部分,中間用箭頭連接,箭頭斜著畫)
三、學習1——8節: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8節,老婦人的車胎癟了,她當時心情是怎樣的?
指名說。又冷又怕緊張無助幾乎完全絕望了
從“幾乎”這個詞能讓我們感受到,老婦人的內心還是非常渴望——有人來幫助她的。
2、喬依是怎樣幫助老婦人的?請同學們默讀第四節,你的腦海中浮現怎樣一幅畫面?
3、交流。
4、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婦人,看到這一切,你的內心涌動著怎樣的情感?你眼中的喬依是怎樣一個人?(感激,感動。助人為樂,熱情,真誠)
5、所以,老婦人一邊打開錢包,一邊問:“我該給你多少錢?”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多少錢,我就給你多少錢。老婦人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6、導讀第六節,出示小黑板:“喬依愣住了……他一直就是這么做的。”
7、理解“天經地義”。
從“常常、從來、一直”你體會到什么?
8、因此,喬依壓根沒想到應該得到錢的回報,(導讀第七節),喬依笑著對老婦人說——“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其實,喬依這個時侯也遇到了麻煩事,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
指名說,喬依遇到了什么麻煩事?(家境本來就不好,工廠又倒閉)
簡單講解環境描寫作用。
9、過渡:在這種情況之下,喬依還那么真誠、熱情的幫助老婦人,他從沒想得到過錢的回報,只希望老婦人能夠把愛心繼續傳遞下去,這使老婦人深受感動,于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第二個感人的故事發生了。
四、學習9——11節:
1、默讀9——11節,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出示小黑板填空題:
來到了小餐館,老婦人看到(),突然想起了(),于是()。
提示:她還看到什么,會想起什么?思考,同位交流。
2、全班交流。
點撥:老婦人留下錢和紙條,僅僅是因為女店主懷有身孕嗎?(引導學生體會女店主的熱情周到的服務)
五、學習12節:
1、引讀。
2、出示句子“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的臉頰……親愛的,喬依……”
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3、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一起來唱這首歌《愛的奉獻》。
六、總結全文。
1、回憶課文內容,說說課文為什么用“愛之鏈”做題目?
喬依在困難時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他認為在別人需要時伸出友愛之手是天經地義的。他幫助了困在風雪中的老婦人,老婦人又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反過來關心喬依,一切因為愛,形成一條美麗的珠鏈。
2、想想課文內容,是不是僅僅這三件事形成的珠鏈?(不是,之前喬依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也常常幫助他人,以后,相信這種愛的故事還會發生,延續。)
3、師小結,豐富板書內容。在愛心串成小珠鏈的外側畫一條大的心形珠鏈。
4、結束語:
是啊,即使我們身處困境,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們也不要忘記幫助別人,把溫暖帶給別人。
七、作業:
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提示:(1)注意故事的連續性;
(2)注意細節描寫,抓住人物的對話、表情和動作等;
(3)注意構思的巧妙性,與課文情節發展能夠吻合。
(4)要升華“愛”的主題。
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讓學生懂得“愛之鏈”,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學習課文生動的細節描寫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2、雖然過去了許多年,這句歌詞一直溫暖在我的心頭。文中也有句話,如同春風,給那個冰冷的黃昏帶來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
指導讀好這句話。(真誠地熱情地)
二、探究課文內容
探究中心句
1、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2、喬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錢?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為什么?
3、喬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婦人的錢?那他為什么沒有接收?指導讀好第6小節(愣。將“他”換“我”),理解“天經地義”。
4、再讀這句話。
5、那喬依又是如何幫助老婦人的呢?你從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愛意?請默讀2—8小節,劃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探究2—8節,感受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交流,教師小結歸納。
2、指導朗讀:
①提示: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讀出當時人物的內心,讀出恰當的語氣。教師范讀一小節,交流感受與方法。
②學生自讀,思考如何讀好。
③寫一寫朗讀建議;
④同桌交換看朗讀建議,全班交流;
⑤指名讀,評議;
⑥適當采用齊讀。
3、從2—8小節,我感受到喬依是一個的人,因為......
板書:喬依老婦人(以鏈條方式)
4、那么愛是什么?
【出示】
愛
是寒風冷雪里
那暖暖的微笑
愛
是孤獨絕望中
那貼心的話語
愛
是一連串
麻利的動作
愛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愿
探究9—11小節,寫出心中的愛
1、這美好的心愿指什么?再讀
2、板書:女店主。默讀,在這里,愛是什么?
3、學生思考,寫作,交流。
探究12小節,理解重點語句。
1、指名讀,說說你從女店主的話里讀懂了什么?
2、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讀懂了什么?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
三、總結課文
1、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愛之鏈”作為題目?
2、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生齊讀)。
3、播放《愛的奉獻》。
四、探究寫作方法
1、同學們,這篇課文寫得很好,能給我們寫作文提供幫助。
2、探究妙處: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來寫人物的?發給學生做記號的課文,讓學生發現這些做記號的語句有什么特點?
3、揭示:細節描寫。就是能從一個人細微的動作、表情等看出這個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4、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細節呢?舉例:寫作文寫不出來的樣子。
5、寫一段話運用細節描寫:①同學上學遲到②同學上臺演講緊張
學生練筆。
五、作業
1、完成課文后作業:續寫。
2、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周圍有沒有愛之鏈?為什么?
教后反思:
一、個性
這篇課文的備課頗為痛苦。長期以來,我固定在自己個人的圈子里,對教材鮮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常跟在教參后面亦步亦趨。也許幾乎年年教六年級,教材面孔陳舊,缺乏新鮮感。再加上職業倦怠,很多時候我停止了對課堂的思考,于是課堂逐漸庸俗起來。人就在這一點點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時處于極度的迷惘之中。
“對照教參,本人解讀與教參的不同之處”這一環節我認為有重大的意義,但也頗費腦筋,教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而如何獲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課文不管你怎么讀,也是找不到亮點,難以發現。只能在文本這個茂盛幽深的“叢林”外徘徊罷了。
這次我還特地選了篇新課文——從沒教過的《愛之鏈》。我被個題目所吸引。結果證明,我上當了。當然,應是自己水平不夠。我反反復復地讀,發現不了亮點。或者說我的理解與教參上的理解是一致的。這樣的文本從內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覺得人物的行動不能僅僅貼上某類道德品質的標簽,而是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體味這種愛,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課。而且這種愛,我個人依稀以為這已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是一種本能的習慣,教參解讀在某方面有些牽強。但如何作為教學內容來讓學生來體會,至始至終不得解決。何況自己的解讀未必正確,又不清晰,能不能作為教學內容尚是個問題。
淺薄的大腦思考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沒辦法,棄書本不顧,到網上學習。結果也是大失所望。盡管教案在具體環節設計上有花招,有亮點。但,教學內容是相似的。也沒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圍。備課陷入僵局。
再讀課標,“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文本一個鮮明的表達方法,是多處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教參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參中細節是僅僅作為手段幫助理解課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讀到王曉春、閆學老師關于《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的學術爭鳴。王曉春老師認為:語文教師之所以為語文教師,他的標志性的工作是語文知識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進行的,每個老師都有責任的,課外也能進行的,只不過語文教師這方面擔子比別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贊成上成“寫作目的和寫作方法輔導課”。當然這也許是個極端。但提醒教師,不能忽視言語形式。
崔巒老師在全國第六屆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時所說: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甚至以“得意”為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會把語文掏空。
于是,我確立了本課的個性解讀:把言語形式當成教學內容。
二、時間?統一?
課上下來,覺得很是失敗。
細細盤點了一下,本課的七條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有六條達到了落實。但最重要的一條:學習寫作方法。沒有時間了。真是沮喪極了。所以這節課和網上的課在設計上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原因何在?將寫作方法當作教學內容,硬擠進來,就必然會占據一定的時間。按照計劃,這一環節最少得花10—15分鐘,就只剩下30—35分鐘(我們課堂是45分鐘)第一課時也能解決一部分內容:如探究中心句環節的1234。一開始耗時較多,導致后面教學任務不得完成。這是不該有的低級錯誤。
后來利用了第三節課的一點時間補講了寫作方法,學生蠻感興趣。從效果看大多數都較好地掌握了細節描寫,可是這不是在這一節的課堂上。深感遺憾。
因為時間緊湊,所以有些教學內容淺嘗輒止。如有感情地朗讀,時間不夠,方式不新。理解重點語句及題意,方式也較單一。效果不明顯。
教學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如何統一?“工具與人文如何統一?”我的設計還是機械的割裂。因為我是從“內容──形式”入手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內容”入手,或從“形式──內容──形式”入手,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構+共生。如果讓我重新設計,我會將言語形式學習巧妙地穿插在內容學習當中。如出示我根據課文寫的一首愛的小詩,讓學生再次尋找愛的細節,體會細節的妙處后,順水推舟地點出“細節描寫”,進行寫作方法的學習,這樣指導才無痕。從而課堂結構為“內容──形式──內容”,可能渾然圓融。
而且這節課在言語內容和形式之間總會有所側重,不要均等。應言語形式輕些,言語內容重些。同時教學言語內容也應緊扣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相關文章: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愛之鏈》練習題01-14
蘇教版六上《愛之鏈》課文原文12-17
《愛之鏈》課件設計05-04
愛之鏈課文原文10-31
愛之鏈課文的分析12-25
愛之鏈的閱讀答案07-16
愛之鏈教學設計15篇02-14
愛之鏈教學設計(15篇)02-14
《愛之鏈》續寫(15篇)04-08
《愛之鏈》續寫15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