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3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爬山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墻過程。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所寫的
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錄像(出示課件),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邊看錄像,指名讀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墻,確實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是怎樣靠著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內容。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打開書本,回憶課文哪幾自然段講爬山虎的腳?(3-5
)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的腳?
(3-5句)
2、指讀這三句話,思考: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位置、樣子、顏色)板書
3、交流
位置:A、看實物
B、位置在哪兒?(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
C、多媒體顯示
樣子:A、看課件
B、是什么樣子的?(六七根絲構成的枝狀的,每根細絲象蝸牛的觸角。)
C、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蝸牛的觸角見過嗎?有什么特點?(頭上有兩對觸角,在長觸角的尖端長著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的。(投影顯示)
顏色:嫩紅色
4、這些內容作者是如何說的呢?齊讀課文3-5句。
5、看著圖,跟老師說。
按課文順序說說看。
6、同桌獨立練說,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
指名說,齊說。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第六句話起了小結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寫了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有第一,二句呢?這兩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指讀)
點撥:“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因為不知道爬山虎怎樣爬,今年特別留心觀察,原來是有腳的,說明作者正是因為如此
注意觀察,才能把腳的形狀、顏色寫得生動。)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著它的腳往上爬的呢?
(板書:爬墻)
1、默讀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讀第1、2句,其余同學圈出寫爬山虎往上爬的幾個動作的詞。
(板書:觸、巴、拉、貼)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動畫。
師講解(為什么原來是直的,現在彎曲了?發生了什么變化?)
(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
拉力使爬山虎在墻上貼得更緊了。)
原來爬山虎是這樣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讀1、2句話。
4、自己練說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的過程。
指名說
齊說
5、如果仔細看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會想到什么呢?(蛟龍的爪子)為什么?(看實物,顏色、有力、腳在墻上的樣子)
6、課件演示
7、填空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過渡:第四自然段通過一些恰當的動詞和豐富的聯想,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那么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呢?
1、指讀,思考: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
(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變化。)
(板書:變化
萎了
牢固)
2、分讀
想想這兩種情況下爬山虎的腳有哪兩種不同的變化?
3、怎樣相當牢固?(齊讀)
4、從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可以說明什么?(說明墻對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回答爬山虎順著墻往上爬的原因。)
5、齊讀
五、總結全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學生交流,后齊讀。
2、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那么課后,我們就學習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段。
3、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葉圣陶爺爺無論寫葉子,還是寫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六、課后練習
細致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內容寫一個片段,把這個特點寫清楚。
板書:
位置
樣子
形狀
顏色
爬山虎的腳
爬墻
觸、巴、拉、貼
變化
萎了
牢固
爬山教案 篇2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劃、看、討論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動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這節課你們想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
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我還為孩子準備了一張畫紙,讓他們親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邊畫邊說出它的正確的位置。這樣既調動了孩子的學習激情,又掌握了知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
小組合作討論,劃出相關的動詞,然后匯報。(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
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
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新鮮 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爬山教案 篇3
課前談話: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什么來了?
生:爬山虎
師:出示圖片,猜一猜
生……
師:大人小孩兒?
生:大人。
師:到底是哪個大人啊?
生:孫老師。
師:這就是我,我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
(出示錄像)
師:我們在課間游戲呢。
(出示小學生的畫面,讓老師當大使)
(有個小學生介紹北京小吃)
師: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長城
生:黃山
介紹學校
師:出示校園一角,板書爬山虎,對葉圣陶有什么了解嗎?
生:童話作家。
上課。
師: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和老師一起寫,注意“那”字的左邊是兩筆,“綠”字的最下面一橫稍稍長點……
(齊讀課題)
師:綠綠的充滿生機,再讀課題。
師:想知道這篇文章里寫了什么嗎?那就打開課文來讀,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表揚學生的讀書姿勢。)(大約5分鐘)
師:誰坐好了就說明已經讀完了。
(生繼續讀)
師:孫老師認為你們讀得特別認真,再讀讀課文中帶有生字的句子。
(生讀)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讀得特棒。
(出示詞語卡:推薦、融洽、刪掉、規范、春風拂面……)
生讀
生:(讀)推薦、融洽、刪掉、規范、春風拂面、
師:春風拂面,輕輕的拂過,再讀一遍。
(生讀)
師:映入眼簾的是什么樣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學生讀
(出示:曲線的“曲”“曲”兩個字音的釋義選項。)
師:選哪一種解釋。
生選擇并說出理由。
出示:兩組句子。
師:第一組是寫誰的?第二組是寫誰的?
生:葉圣陶 肖復興
師:肖復興是一位作家,當時還是一個中學生,和你們差不多。
師:《爬山虎的腳》《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都帶有爬山虎,那篇是寫植物的,這篇還是嗎?
師:這篇課文是寫哪兩件事?在哪里可以分為兩部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
師: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寫葉圣陶爺爺幫我修改文章,
師:我們簡單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嗎?
生:6—10自然段寫葉圣陶爺爺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師:概括一下。
生:邀請做客。
師:大家跟他意見一樣嗎?
師:看課文的第一部分,自學這部分,一會兒交流。用筆畫一畫,一會兒出聲的讀一讀劃的句子。
(出示自學要求: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拿到葉老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學)
師:出聲的讀讀你劃的句子。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師:你從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師:“密密麻麻”什么樣啊?看看葉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圖片)
師:我們應該怎樣畫曲線直線啊,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讀)
師:聽到你的讀,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從一張畫像,一幅畫像,我體會到用詞的準確。
師:有什么不同呢?一起體會體會。
生:“幅”字用在畫像上就更準確了。
師:我們平時說一幅畫像,這樣用字就更準確了。
板書
師:葉老先生曾經說過,你們再看看葉老的修改,還看到了什么?
(學生說了一大段話……)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師:兩個修改符號,一個是刪除,一個是刪改,都有“刪”字,知道“刪”這個字是怎么來的?我們先看看“冊”字的來歷,(出示圖片)古人也有寫錯的時候,他們就用小刀把字挖去,所以,刪字就是冊字加一個立刀。……
師:要想寫好,注意什么?
(生說)
師:刪改前的字和刪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樣啊?自己讀讀,試一試
生:書皮換成包書紙更確切了。
師:你用的是課本上的話。
師:葉老這個大作家為我這個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認真
師:誰能在課文中找到呢?
(生讀文中句子)
師:我感到這春風不僅吹到臉上了,還吹到心里了,應該怎么讀啊?自己試試。
(生讀)
師: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處呢,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生讀)
(出示修改文字)
師:配樂,葉老是教育部副部長……可忙了,但是還為我這樣的學生修改文章,讀——
(生讀)
師:當時的葉老已經七十多歲了,牽掛著我們的成長,所以——
(生讀)
師:葉老先生此時在你心里僅僅是一個認真的老人嗎?
生:溫柔
生:慈祥
師:葉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給我們關愛。
師: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愛。
師:葉老后面還寫了一段評語。不僅告訴肖復興,還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寫好作文的?
(生讀)
師:怎樣寫好作文?
生:具體事實。
師:看第二句話,還有什么具體要求嗎?寫好作文——
(生讀句子)
師:你讀出什么來了?
生:在這件事上深受感動。
師: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師:修改了一百多處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生提出來)
師:快讀讀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簡短的評語樹立了我寫好作文的信心。
(板書)
師:走上了文學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記,我們也跟隨他一起,
出示: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時,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后,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后,
生填寫內容,匯報。
出示:句子
師:讀前面的句子,生讀。
師:今天我們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也學習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學習卡片上的話,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課鈴響)
(學生修改)
師:用上這兩個修改符號。能說說怎么修改嗎?
生回答。
師:還有其他地方嗎?
生回答。
師:看到課題……
下課。
【爬山教案3篇】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案01-27
精選爬山教案集錦6篇02-21
關于爬山教案匯編十篇02-20
關于爬山教案模板十篇02-27
爬山教案模板錦集8篇02-26
精選爬山教案范文十篇01-29
有關爬山教案集錦6篇01-25
有關爬山教案模板合集9篇02-15
爬山教案模板錦集8篇02-12
爬山教案集合七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