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案

時間:2021-07-18 18:15:27 教案 我要投稿

鄉愁教案范文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愁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鄉愁教案范文匯總六篇

鄉愁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二)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鄉愁是我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主題,古代詩歌中就有許多描寫鄉愁的詩篇,同學們能背誦一些寫鄉愁的古詩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學生談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師適當點評。)

  2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出感情。

  (齊讀詩歌,教師適當點評,由此導入詩歌借助意象表達感情的手法討論。)

  3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他是不是把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們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學生討論闡述,教師歸納概括:作者把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就是鄉愁。這就叫創設意象,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來感悟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是理解和賞析詩歌的重要途徑。)

  4(意象是一種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教師解釋:創設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里,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體形象。)

  5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讀想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學生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點評概述: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方不盈寸的小小郵票上。郵票雖小,可蘊涵著多少情感啊!)

  6同學們,你們理解了其中的情感,這還只在心里,怎樣朗讀才能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呢?

  (學生朗讀體會,交流自己的感覺。)

  要通過朗讀讀出你對詩歌的理解,表達豐富的感情,就必須注意停頓,把握節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中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小小”重讀)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這”“那”重讀)

  (學生反復朗讀、背誦。)

  7學樣道理,其他幾個小節該怎么讀?哪些詞要重讀?為什么?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引導:一張船票,雖然窄窄,卻凝結著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一方墳墓,雖是矮矮,卻將慈母與“我”天人相隔,其間無限酸楚,誰能體會?一灣海峽,雖是淺淺,卻將兩地分隔多年,可這淺淺的海峽又怎能割斷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綿綿思念?)

  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自己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請同學們把握節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讀體驗,感覺一下是否讀出了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學生將重音停頓標出,朗讀體會。)

  (三)課堂小結

  (集體朗讀全詩。教師評點。)

  同學們理解了詩人在詩中蘊涵的感情,朗讀時抑揚頓挫,感情投入,這首情文并茂的詩就顯得更美了。通過朗讀訓練,我們對這首詩中表達的情感有了一個整體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托在一個個特殊的具體的物體上,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感情明朗、集中、強烈,讓人具體可感,同時又能激發我們豐富的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可播放音樂配樂集體朗誦。)

  (四)課堂練習

  如果你們要表達思鄉或思念親人的感情,會創設怎樣的意象呢?選擇一個具體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這首詩的結構,寫一節大家交流。

  (學生思考、創作,朗讀交流;教師鼓勵性評價。)

  (五)布置作業

  1備據“思考與練習二”,感知本文的構思特點。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創設意象一枚——(小小的)——郵票

  一張——(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墳墓

  一灣——(淺淺的)——海峽思鄉之情

  第二課時

  (一)背誦復習

  (點名背誦、集體背誦。教師側重對感情表達效果進行評價,自然導入本課。)

  (二)具體感知

  (體會這首詩的構思巧,形式美。)

  同學們的背誦準確流暢,抑揚頓挫,感情真摯。這首詩之所以這樣瑯瑯上口,便于記憶,除了詩中意象的內涵具體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這首詩本身的構思精巧、形式優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感知本詩的結構特點,請同學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交流自己的認識,教師概括歸納:詩歌用“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幾個表時間的詞語,形成時間順序來結構全篇,構思完整,結構嚴謹。)

  2內容上是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先后順序,寫的是詩人的生活經歷,余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后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后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這三節順序有先后,內容都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節與前幾節相比,順序相連而內容似乎有所變化,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學生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概括歸納:這些表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前三節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如同洶涌而進的情感波濤,層層推進,到了最后一節,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現出詩人身居孤島思念大陸的強烈感情。前三節是最后一節情感的鋪墊,最后一節是前三節情感的升華。)

  3再朗讀一遍,仔細品味詩中情感層層迭進的特點。

  4本巧的構思,把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的意象,層層鋪墊,節節蓄勢,最后轟然匯成情感的巨浪,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愛國之情、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的特殊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詩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賦予這首詩感人的.力量。

鄉愁教案 篇2

  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這首詩。

  2.放《席慕蓉詩歌朗誦》磁帶,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和情感:詩的節奏和舌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讀課文。

  1.詩中運用廠哪些形象來表現抽象的鄉愁?

  明確:月夜的笛聲、霧里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采表現鄉愁。

  2.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飽含著詩人何種情愫?

  明確:營造出-種緩慢低回凄清的氛圍,指出故鄉的生活在詩人心中的感覺,“看月亮,思故鄉”,表明自己的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故鄉的面貌,詩人連用了兩個虛實結會的比喻。請問哪個比喻是虛,哪個是實?它們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故鄉的面貌-一模糊的悵恫--霧里的揮手別離

  (虛) (虛) (實)

  詩人首先以虛寫虛,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憫,并參進了通感手法,寫出了詩人離別故鄉后悵惘的心情。然后詩人又以實注虛,把故鄉的“面貌”和“悵惘”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非常具有畫面感、形象性的場景,突出自己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意蘊豐富。

  4.第三節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現實中并沒有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來作比,只是為了說明: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與己同在。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5

鄉愁教案 篇3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后半生是在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學生齊讀后提示字的讀音。 (點擊下一頁)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里的人聽。(學生發言后,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游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書:托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臺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臺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臺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并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教案教學設計【3】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后,范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后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讓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初步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聯想法,誦讀法,欣賞法,討論法,比較法,發現法,評價法。

  媒體設計:

  1、《鄉愁》朗誦帶

  2、《歸鄉》、《思鄉曲》音樂比較。

  3、席慕蓉《鄉愁》的錄象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一教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上課伊始,放鋼琴曲《思鄉》(配以秋日落葉的畫面)

  二、導入語。聽了這段音樂,你心中有怎樣的感受?你聯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給以肯定)

  解說:老師想到了深秋季節,想起了一段寫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后幾句師生齊聲朗誦)。是啊,深秋是個讓人傷感的季節,總讓人心中涌起一種離愁別緒。無怪乎有些人,在他們人生的秋天,依然遠離故園的時候,會產生濃濃的鄉愁。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

  三、賞析余光中的《鄉愁》

  1、自讀全詩

  2、好的詩歌配以合適的音樂朗誦,會更有感染力。下面請同學們聽兩首曲子,你來選擇一下,余光中的〈鄉愁〉配什么音樂比較好?(畫面配樂,屏幕顯示為背景音樂一、背景音樂二)

  3、評價選擇適合的音樂。(學生迅速選擇出背景音樂二,并說出感受。教師加以肯定。介紹兩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

  4、請一同學配樂朗讀

  5、放多媒體(畫面及配樂朗誦)。請剛才朗誦的同學比較差異。

  6、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

  7、齊讀。教師作出評價。

  8、模仿著讀出了感覺,對詩歌的理解是屬于感性的,為什么要這樣讀還要由詩的內容決定。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中是怎樣體現這種情緒的?

  明確: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將抽象的情緒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載不動”,而本詩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反襯出思鄉之情的濃烈。

  9、一般來說,詩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發言,教師點撥,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10、請同學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每節詩的大意。(屏幕出示板書)

  11、根據板書找出詩的順序。(學生著重于時間順序)

  12、交流其他鄉愁詩。(學生回憶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詩句,有個學生說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教師提醒這不是鄉愁,而有一種回鄉后的喜悅和感慨。)比較與本詩的不同。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本詩超越了個人情感,注入了愛國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四、1、聽席慕蓉的〈鄉愁〉朗誦帶。

  2、齊讀(教師點撥朗讀不到位的地方)

  3、看錄象(中秋之夜,海峽兩岸共度佳節的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即席朗誦席慕蓉的〈鄉愁〉,提醒同學注意離別大陸多年的觀眾的表情)

  4、根據這兩首詩的提示,結合你的課外歷史知識、生活體驗從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內心。

  五、我們同學人生走到十五、六,總也體驗了一些酸甜苦辣,請大家用一兩句詩意的話寫自己的鄉愁或其他情緒。盡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詩句)

  六、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七、學生交流。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給席慕蓉的〈鄉愁〉寫教案或賞析文章。

  2、談談你對詩歌這種體裁的理解。

  3、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鄉愁教案 篇5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鄉愁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感受這首詩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含義。

  2.理解這首詩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感受這首詩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馬思聰《思鄉曲》

  (二)出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三)余光中簡介

  (四)教師范讀全詩,注意節奏和重音

  (五)學生齊讀全詩

  (六)分析全詩(思想內容)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對故土的眷戀

  母子深情

  綿長

  夫妻恩愛

  厚重

  綺麗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鄉哀愁

  綿綿無盡

  最驚人

  由個人思鄉之情到普遍的家國之情的升華

  (七)分析全詩(藝術特色)

  1.意象新穎、單純、明朗、集中、強烈

  2.正語反出

  3.形式美

  (1)結構

  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活潑,流動,生機蓬勃。

  (2)音樂

  重章疊句,

  韻律優美,節奏感強。

  (八)總結

  是我國民族傳統和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九)拓展閱讀,席慕蓉和李廣田的《鄉愁》,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機動)

  (十)拓展遷移

  仿寫:鄉愁是

  幸福是

  歡樂是

  痛苦是

  愛是

  (十一)作業:

  1.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課外摘抄自己喜歡的詩歌10首并背誦

  3.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寫出對詩中四個意象的理解。(機動)

  (十二)結束曲:《送別》(機動)

【鄉愁教案范文匯總六篇】相關文章:

《鄉愁》的教案范文11-12

《鄉愁》教案11-07

席慕蓉《鄉愁》教案10-30

《鄉愁》教案參考11-13

《鄉愁》教案實錄11-11

鄉愁優秀教案09-05

鄉愁教案ppt09-04

鄉愁教案小學09-02

鄉愁新課標教案09-02

《鄉愁》蘇教版教案08-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真实强奷在线中文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看 | 五月天丁香小婷婷 | 在线观看一级大片婷婷 | 夜色福利美女曝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