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時間:2021-07-24 13:05:43 教案 我要投稿

《跳水》教案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跳水》教案九篇

《跳水》教案 篇1

  學生視角

  本篇課文講述的故事緊張、驚險,學生定會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難點

  學生對“甲板”“桅桿”等船上:的設施知之較少,理解上有—定的難度。

  教師思考

  這是一篇傳統的講讀課文。描寫精彩生動、引人人勝;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動。教學時應注意抓住課文中人與猴子聯系的變化和發展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認真體會、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同時以課文中的故事為載體,進行方法論的教育和語言的積累與訓練。

  重點

  理解事情的發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聯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設計特色

  以研讀為主,探究式學習;

  信息資料

  1.有關帆船結構的圖片或其他資料。

  2.師生搜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介紹及其他作品資料。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聯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聯想,導入新課

  師板書課題,問:文章題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陸地或別的物體,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下面我們就學習這篇由列夫·托爾斯泰所著的文章。

  (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推斷能力;交待作家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發閱讀的興趣。)

  二、提出研究課題

  1.自讀課文,自定研究課題。

  如:危急時刻,船長為什么要那樣做?……

  2。小組交流,充實課題。

  3。全班匯報,教師點撥,篩選出幾個有價值的課題。

  (在確定課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供幾種研究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也可讓學生自定研究形式。

  2.組織學生分組研究,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生研究。

  3.組織全班交流:

  4.引導學生進行自評

  (初步體驗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感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并始終關注評價機制,搞好調控。)

  四、研究朗讀課文

  1.引導學生研究如何才能讀好課文。

  2.引導分析重點句。

  3.組織學生分組朗讀。

  (通過自主朗讀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通過擴展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

  一、課內擴展,充實語文小課堂

  1.談談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樣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樣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這件事的記者,你會問誰什么問題?

  3.當孩子被救上來以后,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樣說?

  船長:————————————————————

  水手:————————————————————

  孩子:————————————————————

  4.請把這個故事寫成一篇簡短的新聞報道。

  5.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學交流。

  (利用課文的空白、角色的特點引導學生養成體驗角色、換位思考的習慣,對于改變學生的自我中心主義,形成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及培養創造性思維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課外擴展,走進語文大課堂

  1.形容處境危險、情況緊急,可以用哪些詞語?與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機智、當機立斷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三、課堂練習,

  1.寫出帶有下列部首的5個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詞語補充完整。

  齜牙咧()心()膽戰

  四、實踐活動

  找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讀一讀。

  板書

  跳水

  孩子遇險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當機立斷

  跳水

  父親舉槍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跳水》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聯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模仿、顯然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事情的發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教學難點

  學生認識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段落大意。

  (三)讀課文,初步認識事物是在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

  二、教學重點

  (一)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認識事物是在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2課《跳水》,請大家齊讀課題,從題目中你們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師邊敘述邊板書課題:

  (板書:《跳水》)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設疑,展開想象,使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深入課文之中,由要我學自然變成我要學。

  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

  如:誰跳水?為什么跳水?跳水的結果是怎樣的?等等。

  (二)范讀課文,學生思考。

  這篇課文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中的人、物之間有什么聯系?請同學們用符號表示出來。

  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要動腦,又要動手,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其他同學在本子上畫。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據板書讓學生說一說事情發展的過程,初步認識事物是在相互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

  誰來談一談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們取樂猴子,猴子十分放肆;發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結果:船長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據事情發展順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講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追趕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講孩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第四段(第5、6自然段):講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船。)

  (四)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讀準字音。

  本課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讀準。)除生字外,還有些字的讀音需要注意。如:齜應讀z9。齜牙易讀成c9y2,這是錯誤的。

  桅應讀w6i。易讀成w7i。

  即應讀j0,不能讀成j@。

  唬應讀成輕聲hu。

  3.或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環游:環繞地球旅游。

  風平浪花靜: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沒有風,沒有浪,十分平靜。

  模仿:按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去做。

  放肆:言行輕率,毫無顧忌。

  開心:①心情快樂舒暢;②戲弄別人,使自已高興。

  桅桿:船舶甲板上豎立的高桿,用于掛帆或信號、裝置無線、支持觀測臺等。嚇唬:恐嚇;使害怕。

  靈巧:靈活而巧妙。

  齜牙咧嘴: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齜:(牙齒)露在外邊。咧:嘴角向兩邊延伸。本課用來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樣子。

  搖搖晃晃:搖擺不定。

  瞄準:對準目標,使射出或扔出的東西命中目標。

  心驚膽戰:形容非常害怕。

  縱身:身體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組詞: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啞)

  瞄(瞄準)桅(桅桿)

  描(描繪)脆(干脆)

  5.結合詞義,區別近義詞、反義詞:

  近義詞:

  環游周游

  緩緩慢慢

  莊嚴莊重

  沉痛悲痛

  矯健強健

  身軀身體

  哭泣抽噎

  慈祥慈愛

  面龐面容

  反義詞: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嚴

  醒悟迷惑

  放肆規矩

  (五)分組讀課文。

  分組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小組的同學相互解答,質疑問難。如果有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在講讀課文時大家共同解決。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生詞。

《跳水》教案 篇3

  說實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該上最后一課時,我清楚地記得備課筆記上的最后一個問題:課文以“跳水”作為題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總喜歡在鈴聲響起之前,進入教室,和同學隨便聊聊。走到學生碧紅身邊,她正在看書,見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師,這篇課文干嘛要以‘跳水’作為題目?”聽這語調,言下之意,“跳水”一題并不合適。我俯下身子,饒有興趣地問:“你覺得不好?”她正要答時,鈴聲響起。

  看來,這最后一個問題得改一改了。“同學們,《跳水》一課已經上完了。你們認為課文以‘跳水’為題,好不好?為什么?”

  碧紅第一個舉手:“我認為這個題目不合適,因為一開始我看到這個題目,還以為是寫某個跳水運動員,像伏明霞、田亮之類的,誰知寫的根本就不是這回事兒。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容易產生歧義,不是很好。”話說得理直氣壯,很快得到一些同學的附議。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編者,會取個什么題目呢?”

  “‘孩子遇險的時候’!”

  “‘一個帽子’!因為整個故事是圍繞‘一個帽子’而展開的。上學期,我們曾學過課文《一個蘋果》,我看用‘一個帽子’做題目,挺合適。”李丹同學也說得頭頭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會發生這個故事了……”

  話音未落,又一同學笑著說:“這哪像個題目,倒像個繞口令。”

  “我看也不好。這太直露。課文的題目‘跳水’就不錯。跳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辦法又是船長想出來的。體現了船長的機智果斷。整個故事,跳水這個環節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課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邊自殺么?這樣的題目怎么行?”馬上又招來另一位同學的反駁。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望著同學們爭得紅通通的臉,我也異常激動:“同學們討論的問題很有道理,也很有意義。《跳水》一文的題目是編者后來加上去的。給一篇文章取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個角度的。同學們不唯師,不唯書,善于動腦,敢于向教材挑戰,發表自己的不同的觀點,這很好。這樣的學生才是有靈氣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氣的。我希望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不斷涌現。”

  此時,同學們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卻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也許,它也會留存在學生的心中。

《跳水》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教育學生學習船長遇事沉著鎮靜、機智果斷的好品質。

  2.能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3.通過詞、句、段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間有聯系、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

  4.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模仿”、“顯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通過詞、句、段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間有聯系,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弄清事物之間有聯系,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跳水

  1.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課文描寫的是什么呢?

  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你一定會被緊張的情節所吸引,并且從中得到啟迪。

  二、教師范讀課文

  思考:課文描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記敘了發生在輪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桿頂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長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

  1.讀課文,學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詞語。

  注意區分:“氣急了”、“氣極了”。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讀生詞: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鷗

  瞄準

  風平浪靜

  搖搖晃晃

  2.提出容易寫錯的字:

  艘

  3.說說難理解的詞語:

  放肆:言行輕率、任意、毫無顧忌。

  五、再讀課文

  1.想想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這件事情是怎樣引起的?

  2.根據問題給課文分段:課文講了誰跳水?他為什么跳水、跳水的結果怎樣?

  學生可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們拿猴子取樂,這只猴子放肆起來,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桿。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桿頂端,陷入絕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萬分危急的關頭,船長沉著鎮靜,果斷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通讀全文

  復習課文分段情況和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學生默讀課文。

  思考:①這段寫了什么內容?

  ②從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導學生理解“放肆”,猴子為什么會放肆起來?

  (因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它做鬼臉,模仿人的樣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讀句子。

  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沒有辦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們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沒辦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導朗讀。

  注意認真體會描寫孩子和猴子神態、動作的詞語。

  練習讀→指導讀→指名讀→同桌對讀

  4.概括段意。

  三、學習第二段

  默讀思考:

  1.孩子為什么會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指導學生按順序學習課文,抓住重點句、關鍵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可聯系上文。)

  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再匯報,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話。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指導學生理解以下兩個句子。

  讀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孩子會不會失足?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

  (孩子有可能會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講,即使不失足,也難以回轉身來,桅桿太高、太險。)

  3.當時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現?

  (從側面襯托出事態的嚴重。)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當時事態的嚴重。

  第三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三段

  1.默讀課文,“正在這時候”指什么時候?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這時是千鈞一發的緊急關頭,這句話是個過渡句,上文講孩子處境險惡,下文講船長出來果斷處理。)

  2.船長為什么要用槍瞄準孩子,命令他跳水?結果怎樣?

  (這時,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來必然粉身碎骨。船長擔心孩子不當機立斷,所以一再提到“開槍”。)

  3.這段和課文題目有什么關系?作者要贊揚什么?

  (末尾回應課題,“跳水”是事情發展的結局。課文以解決問題的方法——跳水做題目,這既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相關、又突出了船長處事的果斷。

  4.指導朗讀、概括段意。

  二、再讀課文

  課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

  課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樂”而聯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樂、猴子拿孩子取樂,故事圍繞著帽子展開。孩子丟開桅桿,放開繩子,走到桅桿上最高的橫木,致使船長命令跳水。

  三、指導造句

  四、練習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說明:這個板書設計采用圖解形式、比較形象直觀,力求將出事地點、人物、方位、路線標出,使學生一目了然。特別是走上橫木的危險,和跳水脫險,表現得比較具體、對學生理解課文有所幫助。

《跳水》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作者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展示給讀者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文中人物各有特點,語言運用熟練,人物刻畫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訓練重點以外,還應讓學生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二、指導思想

  1.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使學生自始至終能自己讀書、自己感悟、自己發現、自己獲得。

  2.教師為主導。教師帶領學生讀得更深,體會得更細,悟到得更多,發現得更快,最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得通過讀或寫表現出來。

  3.語文本體觀。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二者不可偏廢,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積累的基礎上,能熟練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同時在精神與情感上獲得滿足。

  三、總體安排

  第一課時,在感知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跳出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組織及運用語言材料的精妙之處,從而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與體會。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弄清課文主要內容,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系。

  2.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明確學習目的。我們這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了什么?為什么寫?

  3.看音像資料,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看完后提問:本文主要寫了什么?

  4.自由讀課文,弄清事物間的聯系。把描寫事物之間聯系的句子畫出來,認真讀一讀。學生自由讀,教師了解學習情況。

  5.交流匯報。

  ①這些事物之間發生了哪些聯系?指名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②畫出了哪些語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畫出的句子讀出來。

  6.畫圖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這些事物間的聯系,下面我們用一幅圖把這些聯系表示出來,看誰做得與眾不同。

  ②大家畫完了,誰認為自己畫得好就到黑板上來畫給同學們看。指名到黑板上畫。其他同學相互交流,把自己畫的講給四人小組的其他人聽。學生在黑板上畫完后,講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評價。

  7.自由默讀,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8.匯報交流。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討論。

  9.小結。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1.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用標點的獨特之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跳水》一課,上節課我們弄清楚了兩個問題。這節課呢?我們還要弄清楚兩個問題:①怎樣寫的?②寫得怎樣?(板書)

  (二)弄清作者是怎樣寫的。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事物之間的聯系寫清楚的?

  讀后指名回答。(事情發展的順序)

  在這一課中,事情的發展順序是怎樣的?

  (起因:風平浪靜,水手逗猴子。經過: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上。結果: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體會寫得怎樣。

  1.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句子、自然段或標點符號。用鉛筆畫下來,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誰把自己畫的講給大家。教師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一次只能講一個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認為最好的地方說出來。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適時出示課件中的句子,指導全班同學朗讀。如果讀不了,可以尋求幫助。你認為誰能幫你讀好,就請誰。

  ①關于孩子的一段的讀,要突出當時的緊張氣氛及危急情況,主要從“情感”入手指導朗讀。提示:現在就是你站在那個高高的桅桿的橫木的一頭,搖搖欲墜。

  ②關于船長的一段的讀,除了提醒感嘆號的語氣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親近的人站在那個橫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對他說,你希望他快點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關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讀,要突出水手的心情。這個不愿看到的結局與水手有關,因此他們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來,所以應該這樣讀。

  可在指導學生自由朗讀后,指名讓學生讀。

  (四)課外練習。

  孩子得救了,那只調皮的猴子還在桅桿的頂端,它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出示課件,課下請大家以《猴子的結局》為題給《跳水》寫續集。

  【評析】

  1.教學思路清晰。

  從教學設計來看,兩課時的重點非常明確。第一課時,重內容的理解;第二課時,重語言形式的感知。能帶領學生在語文教材中走一個來回。第一課時,改變了以往講深講透的做法。對文章的理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課時,重點轉移,使學生能跳出教材的內容,使教材真正成為一個例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知語言形式,為“寫”做好鋪墊。

  2.學生主體性突出。

  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第一課時中,讓學生找聯系、說聯系、畫聯系;第二課時中讓學生畫語句、讀語句、評文章。即緊扣教材的重點,又敢于讓學生去讀、去說、去評。反映出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在此過程中,加強了指導,如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去讀。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得以充分發揮。

  3.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

  教師重視了讀。第一課時中的感知讀、理解讀,第二課時中的體會讀、感情讀。整個教學過程 讀的分量很重。讀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在讀的基礎上,教師不是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學生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體驗。應該說,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認知與情感是和諧統一的。

《跳水》教案 篇6

  本課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了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發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水手及時下水搶救,終于使孩子轉危為安。故事蘊涵著這樣的道理:事物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為。

  課文敘事清楚,情節緊張。按事情的發展變化,可以分四部分來理解,也可以根據故事的發生?D?D發展?D?D高潮?D?D結局來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起因。地點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天氣,水手們沒有工作負擔,心情也比較愉快,才有興趣拿船上的猴子取樂,這是人與猴子發生聯系的客觀環境。“鉆來鉆去”、“模仿人的樣子”、“做出可笑的鬼臉”,寫出了猴子的活潑與聰明。“放肆”,是任性、一點也不受約束的意思,這是事情發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講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來,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桿”。“用牙齒和爪子撕”,沖著孩子做鬼臉,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體表現。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氣了,于是他“嚇唬”、“大聲叫喊”。水手們笑起來是因為猴子速度快、動作滑稽。“哭笑不得”說明孩子被戲弄得生氣也不是,笑也笑不出來。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講孩子走上最高橫木,遇到生命危險。它是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繼續寫猴子戲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進一步發展。段末最后兩句強調了孩子走上橫木的客觀原因。第5、6自然段講走上橫木后,孩子和水手們的表情和行為變化。水手們先是“嚇呆了”,接著有人“嚇得大叫一聲”,這一方面說明水手們對孩子遇到生命危險的擔心和害怕,也側面反映出孩子已處于難以挽救的危險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講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船。在這萬分緊張的時候,船長急中生智,意識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辦法。于是果斷地用手中的槍逼迫兒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進一步展示了父親的果斷,也說明了情況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長當機立斷,措施正確,同時也由于孩子及時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們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幾個方面的條件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師大版的實驗教材。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學生對學習語文有了較高的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特別對故事性較強的文章,興致特別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了不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朗讀課文能力也較強。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事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會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學習船長遇事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品質。

  2、抓住課文中人與猴子之間的聯系,理清課文層次,練習給課文分段,復述課文內容。

  3、體會課文情感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質疑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跳水

  2、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到什么?

  3、據學生回答,板書:誰?在哪里跳?為什么跳?怎么跳?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以上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看看從課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匯報。

  三、理解課文嘗試分段

  1、課件播放課文的動畫片,學生欣賞故事。

  2、學生欣賞后,提問:誰能用一個詞形容看故事時的心情?據學生回答,板書:驚險

  3、故事中最驚險的部分在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這一驚險場景?

  4、指名朗讀5?D6自然段,互相評議。

  5、此時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橫木上,搖搖欲墜,情況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千鈞一發、危在旦夕、萬分危急……)

  6、故事寫到這兒,就達到了?D?D高潮。板書:高潮

  7、這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書:怎么辦?結果?

  8、怎么辦?結果怎樣?孩子得救了嗎?是誰救了他?板書:船長

  9、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板書:

  10、誰自告奮勇把這一段讀一遍?學生讀。評議。

  11、孩子安全獲救,你們的心情怎樣?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當中,誰最高興?為什么?

  12、當兒子轉危為安,作為船長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誰能告訴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幾個自然段詳細地描寫事情發展的經過?板書:經過。請男生齊讀2?D6自然段。

  14、猴子為什么會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書:水手取樂

  15、師指板書總結:因為水手拿猴子取樂,所以猴子放肆;因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誰能接著老師的話,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將事情的過程介紹完整?(指名練說)板書:命令得救

  16、從老師的板書,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個故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發展的順序)請大家拿出筆來,就按這個順序,在課文中把段落劃分出來。

  四、總結談話拓展延伸

  這節課,同學們通過自己認真閱讀,解決了心中的疑問;通過共同探討,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在了解故事發展過程的同時,順利地給課文分了段。其實,給課文分段的方法還有很多,下課后,同學們還可以共同探討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課時

  一、體會情感評價人物

  1、上節課,我們通過閱讀,對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有了具體的了解,現在,老師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用“?D?D”劃出描寫孩子動作、表情和語言的詞句,并用箭頭圖表示出孩子的心情變化過程。(指名上黑板畫圖)交流評議。

  2、文中除了孩子,還寫了哪些人物?在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誰?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你還可以想什么辦法救孩子?

  船長真的會開槍嗎?他為什么用槍逼迫孩子跳水?這說明船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板書:機智靈活冷靜果斷

  4、文章對船長的描寫只有寥寥幾筆,僅僅兩句而已,但卻把一個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船長形象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感覺真實又生動。這種對人物的描寫手法,是我們在寫作中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二、斟詞酌句指導朗讀

  1、再次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句子或標點符號,用鉛筆劃記下來。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匯報,指導朗讀。學生發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適時出示課文中的詞句,指導學生朗讀。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互相評議。

  三、談談體會續編故事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獲?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調皮的猴子還在桅桿的頂端,它會有怎樣的結局呢?課后,請大家以《猴子的結局》為題給《跳水》寫續篇。

  總評: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難點突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3-4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要達到的目標是: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堂課根據此目標設置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習,基本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

  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了和諧與統一。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較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達到了和諧、統一。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課堂氣氛活躍,發言面廣,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育理念。整堂課教師設計的問題較有層次,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達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探索的欲望。這節課,教師準備了《跳水》的故事動畫短片,供學生欣賞,設計了多個層次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把學生引入到故事發生的現場,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自然興趣盎然。

  同時,教師還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邏輯性思維,訓練較為到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問題提得較為零碎,要是能進行一下整合,會顯得更有條理。

《跳水》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題目質疑,并能帶著問題合作學習。

  2.反饋小組學習的情況,檢查學生生字詞掌握的情況。

  3.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查找列夫。托爾斯泰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導質疑。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跳水》。(板書課題)

  2.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

  3.引導學生看課題提出問題,教師匯集,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例如誰跳水為什么跳水,怎樣跳水,結果怎樣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來讀課文,認讀生字,可同桌互讀生字及生字組成的詞和句子。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找出課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匯報你讀明白了什么。

  2.討論故事的主要內容(起因、經過、結果),理清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

  3.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四、鞏固延伸。

  1.把課后生字以詞或句子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認讀。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布置學生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弄清小男孩處于危險處境的原因,了解小男孩獲救的經過。

  2.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3.總結全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不同表現,體會船長的性格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聽寫生詞。

  2.理清課文各個事物間的聯系。

  二、抓住重點,深入理解課文。

  1.讀課文,承接上節課談不明白的問題;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險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1)先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全班討論。

  (2)抓住重點語句,出示掛圖,感知小男孩處境的危險。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擔憂和緊張)。

  2.了解孩子處境危險的原因。

  (1)抓住重點詞“因而”,出示句子“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給因而換詞,但意思不變(所以、故而、因此)。教師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換詞法)。

  (2)抓住重點詞“放肆”,教師可讓學生說猴子放肆表現在哪里。

  (3)用三角標出具體描寫猴子和小男孩動作的詞語,并在課文中讀好這些詞語。

  3.討論: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樣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樣想的。

  (1)讀有關船長的句子。

  (2)想象一下船長怎樣想的。

  (3)評價一下船長給你留下了怎樣印象?

  三、讀完課文,拓展延伸。

  1.假如你當時在場,你還有別的辦法救小孩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2.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引導學生辯論。

  四、學生質疑問難

  為什么說“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

  五、回歸整體,總結全文。

  1.總結全文。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作者寫這個故事,他想告訴我們什么?

  六、啟發想象。

  這件事過后孩子會說些什么?水手又會說些什么?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他們想說的寫出來。

  板書設計:

  走上橫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們追猴子

  跳水

《跳水》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了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發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水手及時下水搶救,終于使孩子轉危為安。故事蘊涵著這樣的道理:事物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為。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模仿、顯然”造句。

  2、理清課文層次,給課文分段。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體會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教育學生懂得遇到危險情況要沉著冷靜,果斷處理。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現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船長的智慧,冷靜的處事方法。

  教具準備:

  媒體課件:(鏡頭一、一望無際的大海、一艘輪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鏡頭二、孩子追趕猴子走向最高橫木搖搖晃晃;鏡頭三、船長舉槍要射擊情景;鏡頭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談話導入

  1、師:課前老師已布置大家閱讀了《跳水》這個故事,你對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學生紛紛發言,各抒已見)

  2、課文是怎樣記敘這個故事的呢?老師要請同學來讀讀課文,注意要讀得正確流利。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理一理: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1)個人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小組內交流,這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三、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1、學習第4―6自然段。

  (1)師:這篇課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學們能否找出來?

  老師相信你們,請行動吧!快速瀏覽課文。

  (板書:孩子猴子水手船長)

  (2)師:(出示課件1。邊放課件邊解說)有一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們正悠閑地站在甲板上欣賞著美麗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來了,正和水手們取樂,可事隔一會兒,這里卻發生了讓人心驚肉跳的事。

  (3)(出示課件2:一個孩子搖搖晃晃地站在桅桿的頂端)

  師:同學們,你們的神態、語言已經告訴我,你們都感到這個孩子的處境太危險了。

  師:請打開書本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里哪幾個自然段描寫這個孩子處境很危險,找到了可以大聲告訴同學們。

  (4)師:現在請大家小聲讀文,邊讀邊畫出這三個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小孩子處境危險,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議一議。

  師:找得十分準確,請再讀課文中描寫男孩處境危險的句子,試一試你用什么方法理解這些句子。

  (5)師:思考好了,請找自己的學習伙伴交流、討論。

  (學習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其中的二、三個小組學習討論)

  (6)師:現在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1:若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放開繩子”,搖搖擺擺”,“走上橫木”,感受到孩子處境十分危險時,教師可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聯詞“只要……就”這段話,更深層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更體會到孩子處境的危險,并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文。

  預設2:若學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寫的句子,沒有發現“這時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著……全都嚇呆了”這個側面描寫的句子時,引導學生再讀文,抓住“嚇呆”一詞,從中感悟這些經歷許多困難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險的情境)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著,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處境太危險了。

  (7)師:同學們把剛才對課文的感悟用朗讀的方式再現出來,就更棒了!

  (生朗讀師引導學生對朗讀情況進行評價。)

  師:用什么樣的語氣讀更能夠表現出孩子的處境危險呢?

  (引導:語速再快一點、聲稍高一些,突出重點詞語。生練讀文。)

  師:你們讀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師欣賞了!

  (8)師:我知道此時你們非常想救這個孩子,誰有好辦法?

  (學生各抒己見,進一步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

  師:大家的辦法,到底行不行呀,為什么呢?我現在不替你們作評判,因為學習原本就是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請再讀描寫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

  師:那個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嗎?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師:誰救了他?請同桌一起讀7、8自然段,把能作為你的理由的句子劃下來。

  (同桌讀書討論,生匯報。)

  師:請自己讀讀描寫父親和水手的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師:能把你們的體會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嗎?

  四、暢談收獲,拓展延伸

  1、師:學習本課后,你有哪些收獲?(生交流)

  2、拓展練習:孩子被救上來后,船長、水手、孩子又會說些什么?說一說,再寫下來。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學生從自己的體驗中獲得知識,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方法以及借助評價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孩子心理變化及船長性格特征的關鍵詞句品讀,教師不失時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基本實現了我的教學設想,達到了教學目的。同時,利用媒體課件有情有景,使學生進一步把握了故事發展高潮結局,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學生課前的困惑,使學生隨故事的發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長遇事沉著、果斷、機智的性格特點,展現了他極大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學習如何處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讀、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在本節課上,學生充分展示了內在的潛力,樂學、樂問,在啟發點撥之中,多數孩子獲得自己的感悟。但個別同學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關注全體同學,讓每個孩子學得有動力,更加有熱情。

  總評:

  1、本節課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主,堅持學生自讀、自悟、自得;堅持輔之以“導”,做到“指一指引”以導向,“點一點化”以開竅,“撥一撥弄”以知曉,把學生引進理解文章的“門”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2、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引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達到樂學、樂問,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和強烈的出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教學中,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創設交流、想象問題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學生潛意識創造力得以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跳水》教案 篇9

  重點語段:

  “有一艘輪船環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來。”(《跳水》第一節)

  教學設計:

  1.這艘輪船返航時,海面上呈現怎樣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閑情逸致拿猴子“取樂”呢?“取樂”導致猴子怎么樣?

  3.從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會換詞嗎?

  5.請找一句話概括這節大意。

  6.填空:因為《跳水》在簡潔的開頭中,特意點明故事發生的環境是____,所以水手們____,導致猴子____。這一節交代了環境與____及____之間的聯系。

  訓練目的:

  要求學生理解導致故事的發生是海上環境“風平浪靜”,引導他們透過開頭這個窗口,去尋覓與故事發展變化的聯系,以達到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留下較為深刻印象的訓練目的。

【《跳水》教案九篇】相關文章:

《跳水》教案范文合集七篇01-31

《跳水》教案范文集錦九篇01-24

跳水說課稿11-06

我學會了跳水作文03-25

跳水小學語文課件05-04

跳水作文400字4篇02-10

會跳水中芭蕾的雞蛋作文01-04

往屆高考作文真題:跳水04-25

精選跳水作文300字10篇01-15

《跳水》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 中文乱码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夜夜精品一区二区在 | 蜜月aⅴ国产一区二区 |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