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愛蓮說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蓮說教案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蓮說教案 篇1
通過學習《愛蓮說》,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貞氣節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度。
教學知識目標:
1、了解“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累積一些文言詞匯
能力目標:
1、學會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2、增強古文閱讀能力
情感目標:
1、了解作者對菊花、蓮花的贊美之情
2、學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貞氣節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愛蓮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翻譯并背誦愛蓮說原文。
教學難點:寫牡丹、菊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了解文體,熟悉作者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 在這里指什么?
明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說”這種文體可以靈活地運用說明、記敘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偏重于議論那么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為“談談愛蓮花的道理”或“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他愛蓮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學習課文中一定要開動小腦筋
本文作者周敦頤 ,(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三、感知課文
聽錄音朗讀課文,教師做如下指導:
1、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點不同,文言文要讀出韻味來,因此要讀得慢些讀得舒緩些: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語氣貫通,又使全句語氣舒緩,富有節奏相同的還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體會一下
2、還要讀出抑揚頓挫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讀起來,要一頓一挫,一抑一揚,讀出節奏和韻味來“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揚一抑,體會一下
3、文中還有些排比句,讀的時候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讀出氣勢來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們掌握了朗讀的方法之后,再齊讀一遍課文,這一遍要讀出韻味來
教師朗讀小結:①注意聽準字音,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②本文前一段介紹,介紹當用陳述語調讀,后一段議論,其中有判斷,有感嘆,要注意前后語調使用的區別)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這一遍讀得有點味兒了,但要更好地讀,還有待于我們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來讀下面大家自由小聲讀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前后左右可討論一下疑難問題時間為五分鐘教師補充字詞:
給下列字詞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漣( ) 蔓( ) 凈植( ) 褻玩( ) 焉( )
圈點勾畫,翻譯下列詞語
蕃( ) 濯( ) 謂( ) 隱逸( )噫( ) 鮮( ) 宜乎( )
大家還有什么疑問,請提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字詞解釋,或句子翻譯提出疑問,可以讓學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師點撥)
好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大家應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愛蓮花了吧請大家把文中具體描寫蓮的語句找出來(齊讀)
五、 研讀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又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描寫角度 語 句 賦予的品格
明確: 生長環境 (出……不妖) 高潔、質樸
體態、香氣(中……益清) 正直、芳香
風度 (亭……褻玩焉) 清高
2、總結: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3、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齊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這次要讀出感情來)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過渡: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開頭卻為什么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么作用?
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 分析“菊”的襯托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學過他的《桃花源記》,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愿意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贊頌他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品質用菊花來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然而能潔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從晉朝以來極少,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為什么?因為牡丹色彩艷麗,嫵媚動人,象征富貴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呢?文中有一個字能體現作者的這種感情(獨)
師:作者寫世人盛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從而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過渡:以上是寫蓮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寫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對所托之物的描寫來歌頌人同樣,《愛蓮說》一文作者寫蓮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蓮頌人請同學們看第二段
1、就表達方式來說,第一段側重于記敘、描寫,那么第二段呢? 議論,文中哪一個字能集中體現出來?“謂” 抒情,文中有哪一個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隱逸者也)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贊賞呢?(不是)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貴者也)對于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視)
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什么情感?(贊美)
3、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時候注意:
a、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后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是什么句式?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什么句式?感嘆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4、根據剛才的講解,讓學生讀課文,嘗試揣摩語氣,齊讀課文
5、小結: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經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導學生按照板書脈絡快速背誦愛蓮說原文
現在,大家把書合上,能不能根據黑板上的提示背出這篇課文來?試一下,齊背《愛蓮說》
七、 總結課文
1、 學生總結
至此我們學完了周敦頤的這篇千古傳誦之作從內容上或寫法上、學法上,大家有哪些收獲呢?
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鑒學法上:應注意多讀及朗讀的方法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業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蠟燭,因為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恰如默默無聞,甘為孺子牛的老師
2、熟練背誦并默寫課文
3.自行尋找一些愛蓮說練習題及答案來進行練習和對照。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陶淵明 獨愛 菊 (襯托) 隱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美
托物 言志
愛蓮說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他們著眼全篇,品讀結合,美文美讀。讓他們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感悟蓮花的形象美,從而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和情操。
教學目標
1.美讀、品讀、背誦全篇。
2.感受蓮花的形象美。
3.學習古人高潔傲岸的品質和情操。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疏通文意。
2.學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質,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課前準備
蓮花圖、采蓮曲等多媒體課件
授課類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美讀、品讀、誦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師生互動,猜謎語: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謎底: )
2.多媒體播放賞心悅目的蓮花圖、采蓮曲。
3.師:荷花,被譽為“花中仙子”,又名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周敦頤的《愛蓮說》,感受蓮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齊聲朗讀。
2、用心感悟。
三、讀文見義,整體感知
1、釋題、簡介作者(學生結合課文導讀回答后,師補充強調: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議論也可敘事)
2、指名朗讀課文,學生隨時點評,教師適時指導
3、聽課文錄音,注意聽準重點字詞的讀音及相關句子的節奏
4、師生交流字音、節奏
5 配樂自由朗讀課文
6 跟讀錄音,感受句子的節奏及語氣的緩急輕重
6、齊讀。(男女分組朗讀,男同學一句女同學一句)
四、含英咀華,疏通文意
1、小組合作探究:組內分工,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讀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寫蓮高尚品質的一句話,并品讀。
2.結合蓮花圖,找出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分別填入綻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蓮花圖,聽采蓮曲,在圖畫美、音樂美的氛圍中,感受蓮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感悟、討論、交流)
5.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后,教師點撥托物言志的寫法)
6.作者以花喻人,試找出相關語句,談一談她們都象征了哪些人?
(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點撥:隱逸者——逃避現實;富貴者——追求榮華;蓮——潔身自好,不慕榮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寫“蓮之愛”的同時又寫了“菊之愛”、“牡丹之愛”,用意何在?
(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菊,正襯;牡丹反襯,更加突出蓮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樂的旋律中,自由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并嘗試背誦全篇。
六、回顧內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無處不在,你喜歡什么樣的花草樹木?為什么喜歡?請用“我愛 ,因為她 ”的句式說一句話。
(示例:我愛梅花,因為她不畏風霜,高潔傲岸。)
七、聯系自身,總結收獲
學了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
(如: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學到了什么寫法?)
八、板書設計:
完整的蓮花圖,綻放的花瓣承載著寫蓮的七個短語。
愛蓮說教案 篇3
愛蓮說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短文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愛蓮說》,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愛蓮說》,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解決文中的字詞、句。
2、教師作好點撥、引導、糾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質疑。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蓮是友誼的象征和使者,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柳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殊不知蓮還有高潔的象征呢,這恐怕得歸功于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吧,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周敦頤的《愛蓮說》。
二、解題。
“蓮”即荷花,“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與現代的雜文相似。
三、簡介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朗讀),提示學生讀準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漣(lián)
不蔓(màn)不枝 褻(xiè) 噫(yì) 鮮(xiǎn)有聞
2、結合注釋,講解課文。
3、整體感知
學習第一小節
(1)作者本來是寫蓮,起筆卻寫了些什么?
“水陸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牡丹”句。自:從。世人:當世的人,指社會上的多數人。甚:很。
這樣,就更突出我的愛好,突出了蓮花的與眾不同。
(2)蓮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不妖不艷,清正廉潔,白的象珍珠,紅的象紅寶石,出生在一片污濁的.泥塘中。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突出蓮花的可愛呢?請同學們用書中的話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從淤泥里出來卻不被沾染” 濯(洗滌)清漣而不妖“在碧波蕩漾的河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 不因污濁或優裕的條件而絲毫改變自己的本質。(4)通過對其生長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蓮具有怎樣的品質?堅貞、質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間是貫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彎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權。蔓,枝,動詞。這句話表現了蓮的什么品質?正直
“香遠益清”香氣傳得遠,而且在遠處更加覺得花香的純凈和清談。“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水中,只可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讓人輕慢地玩弄啊。植:樹立。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這里寫出了蓮花的什么品質?清純端莊
(5)本段著重以襯托手法以陶淵明對菊的獨特愛好襯托我的愛好,以世人對牡丹的廣泛喜愛來襯托我的不同愛好,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等幾個方面贊揚了蓮花了高潔的品質。那么作者僅僅是表明自己對花的愛好嗎?“說”是一種文體,一種或議論或抒情的文體,下面請同學們小聲朗讀第二段,思考本段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學習第二小節
(1)學生自讀第二段后回答:
議論 “謂”:以為,認為
抒情 “噫”:唉,嘆詞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時,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比喻
隱逸者 ] 以花喻人,通過所愛之花的品質,看出愛花之人的性格。
富貴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確實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為官期間,敢于直言,堅持已見,清正廉潔,博得了人民的贊揚。
(3)“噫”作者感嘆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鮮:少。清高的隱士太少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反問。像我這樣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沒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感嘆。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應當是很多的啊!
(4)“宜”應當作者真的認為追求富貴趨炎附勢的人是應該多的嗎?
“宜”是反語。嘲諷和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污濁。
4、討論體悟
(1)找出課文中直接寫“蓮”的句子,并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歌頌“蓮”的?
理解:直接寫蓮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個分句。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三個方面來歌頌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從生長環境的角度歌頌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從體態方面突出蓮花的正直、剛直不珂、威武不屈,“香遠益清”是從香氣方面歌頌蓮花芳名遠揚;而“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則是從風度方面,寫蓮花的端莊、清高。
(2)從作者對蓮花的描寫和歌頌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課文對蓮花的描寫和歌頌緊扣與君子氣質相似之處著墨,借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為端正、不阿諛諂媚的品德,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觀,以及對當時追名逐利、貪慕富貴的社會風氣的慨嘆和鄙棄。
(3)文章題目是“愛蓮說”,按道理只要寫蓮花就行了,而本文卻還寫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襯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時,濃墨重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襯托手法外,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對偶(如“蓮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④反問(如第⑧句)。
6、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散句和駢句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五、背誦全文
愛蓮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疏通文言語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2、體會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學習記敘、抒情、議論的結合。
3、了解本文對比烘托的寫法,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4、理解作品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批判,領悟作者以“蓮”自況,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學法點悟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篇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整體感知
“說”,古代文體之一,既可以說明、記敘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它與“論”無大異,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作者賦予“蓮”高潔的品格,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難解析
質疑: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作者以蓮花為歌頌對象,卻幾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為旁襯,以牡丹為反襯,突出蓮花傲然不俗,超脫卓群的品性,表現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態度。
質疑: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解惑: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質疑:“我”愛蓮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質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隱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征君子。
質疑:怎樣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不為世俗所污;“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內心通達,行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純正無邪;“香遠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聲名遠揚;“亭亭凈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堅守節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一句比喻君子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語言揣摩
1. 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提示: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蓮花有哪些可愛之處?應怎樣理解它的象征意義?
(提示:蓮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對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從多方面描繪蓮花特征,圍繞“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正直,行為端正。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志潔行廉,美名傳揚。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愛蓮花的緣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著自律自況。)
3.“陶后鮮有聞”一句中,“鮮”應該讀iǎn,還是iān?
(提示:“鮮”在這里應讀“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遠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請你找一個成語,里面的“益”和這兒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樣意思。)
5.你怎樣理解“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
(提示: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原來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借贊花來贊人,這種寫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蓮的形象。文章又怎樣表現了蓮的品質?
(提示:作者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文章表現蓮的高潔品質,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
研究課題
1、 相關鏈接:周敦頤(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湖南道縣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職期間,他曾親自率領屬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封建時代的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有一定的啟示。試著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寫一篇散文。題目自擬。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學習本文,要著重把握難詞難句和關鍵的詞、語、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本文托物言志的特點,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礎鞏固集練
一、 文學常識填空
《愛蓮說》選自 ,作者, 代 家。“說”是古代的一種 ,用以陳述作者對 的觀點。
二、 字音字義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頤( ) 蕃( ) 淤() 濯( ) 蔓( ) 褻( ) 鮮( ) 予( )
2. 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褻 (6) 香遠益清
3.給下列形似字組詞。
蕃( ) 褻( )
番( ) 蟄(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語言積累
翻譯文言語句。 1.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2.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3.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四、朗讀背誦
1. 注意駢句的特點,劃分句子的節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據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寫蓮的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 ;描寫蓮的姿態的句子是 , 。
(3)洛陽牡丹盛會,觀賞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愛蓮說》中的句子來形容,應該是 。
五、問題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點?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這是判斷句。這三個分句分別用“者也”表示判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這是一個被動句,染,被污染。)
2. 請說出本文的句式語言特點。
(提示:句式語言特點:①句式多樣,或駢句。或散句;或長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獨詞句。②語氣多變。或陳述,或疑問,或感嘆。③節奏和諧。“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韻腳交錯分布,錯落有致。④表達方式多樣。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一個“愛”字連綴全文,文筆簡練,情感豐富。)
六、欣賞評價
1.本文既是寫蓮花的為何又寫菊花、牡丹,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提示:課文中寫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開頭以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引出“予獨愛蓮”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隱逸,牡丹的富貴襯托蓮的高潔。③結尾由三種花寫到三種人:愛菊者少,愛蓮者更少,而愛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嘆社會上真隱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愛富貴的人很多。
這是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對“愛菊”、“愛牡丹”、“愛蓮”的態度分別是什么?表達有什么特點?
[提示:作者用三種花象征三種人,用三種愛象征三種生活態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獨吐幽香,所以將它比作隱士。文中用陳述句(“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表達對菊及愛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隱逸之士極少。蓮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借反問語氣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絢麗濃艷,所以將它比作貴人。文中用感嘆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對牡丹及愛牡丹者的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最后三句,將次序調整為菊、蓮、牡丹,使褒貶愛憎更鮮明。]
【【精華】愛蓮說教案四篇】相關文章:
愛蓮說教案15篇01-17
愛蓮說教案范文五篇12-31
【精品】愛蓮說教案4篇12-31
愛蓮說教案模板匯總8篇01-16
關于《愛蓮說》教案集錦八篇02-04
愛蓮說教案范文合集10篇02-03
愛蓮說教案集合5篇02-02
愛蓮說教案集合五篇01-28
《愛蓮說》教案錦集七篇01-25
愛蓮說教案匯編七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