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 1
活動目標
1、知道長大后還要學習更多的本領。
2、感知長大的變化,知道自己在慢慢長大。
3、在判斷、觀察、對比中知道自己的身體、學習、生活能力都在變化。
4、初步懂得自己長大了,遇事能夠試著面對。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收集幼兒小時候的衣服、物品。
2、幼兒不同時期的照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試穿自己小時候的衣服,感受自己身體上的變化
1、自己動手試穿衣服。
師:這里有一些東西,請你們來試試、穿穿,看看你們發現了什么?
2、討論:為什么穿不上了?
師:這些是你們自己的衣服,為什么你們會穿不上呢?
小結:這些你們小時候的東西,現在你們都長大了,所以都穿不上了。
二、判斷、觀察、對比中發現自己的變化
1、幼兒觀看照片,發現自己身體的變化
師:這里有些小朋友的照片,讓我們找一找這些照片里都有誰?他們有什么變化?
(1)讓幼兒觀看小時候身體的照片,再比較現在自己的身高、體重,知道自己在漸漸長大。
(2)讓幼兒通關觀看小時候沒有牙齒頭上光禿禿的照片,再比較摸摸自己的頭發,感受自己的變化。
(3)師:看看我們身體上還有哪些變化呢?(同伴間相互討論)
2、觀看視頻,讓幼兒知道自己學習、生活能力的變化
(1)師:我們的好朋友巧虎也有話想對我們說,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2)師:視頻上的小朋友會做什么事了?
(3)師:那你們還會做哪些事情呢?
小結:我們小時候什么事都要找爸爸、媽媽幫忙,現在,我們長大了,能自己穿衣服、疊被子、走路、和伙伴一起搭積木,還會畫畫、玩油泥……學會了許多本領。
三、繪畫活動《不同的自己》
1、激起興趣:
出示范例,引起幼兒興趣。
師:這是老師小時候和現在的樣子,我用畫畫的形式告訴了大家,你們能不能也畫出來呢?
2、請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要求:用簡筆畫的形式,不涂色,能畫出明顯的不同之處。
3、教師與幼兒一同欣賞《不同的自己》
師:讓我們來介紹自己小時候是什么樣的,長大了又是什么樣?
活動反思:
本節社會課有許多需要孩子說,大家一起討論的地方,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是很重要的.。在活動中,有時候孩子并不能朝我設想的方向回答,根本的原因在于我發問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確,有一些重復和不必要的提問干擾了幼兒,讓幼兒更過多關注的不是主要問題,所以老師不得不用更多的問題把孩子再引導回來,在“判斷、觀察、對比中發現自己的變化”這一環節中比較明顯。問題的提法還需要再推敲,減少不必要的提問,語言需要再緊湊些。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 2
一、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目標
讓幼兒感受成長的喜悅,激發對成長的期待,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
引導幼兒感恩父母、家人及周圍照顧自己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付出。
認知目標
幫助幼兒了解自己從嬰兒到現在的成長變化,如身體外貌、生活技能等方面。
認識一些成長過程中的標志性物品,如奶瓶、小鞋子、書包等,明白它們代表的成長階段。
能力目標
鼓勵幼兒大膽分享自己成長中的趣事,提高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
通過簡單的游戲和操作活動,鍛煉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如比較自己小時候與現在的照片。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幼兒清晰感知自己的成長變化,體會成長的快樂。
讓幼兒認識成長相關物品,知曉其對應的成長階段。
難點
激發幼兒深入思考成長背后家人的付出,懂得感恩。
幫助幼兒用較為連貫、清晰的語言講述成長故事。
三、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展示幼兒成長照片、成長物品實物或圖片,讓幼兒直觀感受成長變化。
游戲教學法:設計 “成長拼圖”“成長排序” 等游戲,增加教學趣味性,鞏固知識。
講述故事法:講述有關成長的小故事,引發幼兒情感共鳴,輔助教學。
互動討論法:組織幼兒交流分享成長經歷,促進思維碰撞,培養社交能力。
四、教學準備
幼兒從出生到現在不同階段的照片,制作成 PPT 或照片墻,標注相應年齡。
收集嬰兒時期的奶瓶、安撫奶嘴、小衣服、幼兒現在穿的鞋子、書包等實物,以及相關圖片資料。
準備 “成長拼圖” 游戲道具,將幼兒成長照片剪成若干塊,打亂分組。
繪畫工具若干,如彩筆、畫紙,用于幼兒自由創作 “我的成長畫”。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 分鐘)
播放輕柔音樂,教師帶領幼兒圍坐成半圓,營造溫馨氛圍。
教師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張嬰兒照片,問:“小朋友們,猜猜這是誰呀?” 引導幼兒觀察照片,引發好奇心。
(二)基本部分(20 分鐘)
認識成長變化(8 分鐘)
教師依次展示幼兒成長 PPT 或照片墻,每展示一張,簡單描述照片拍攝時幼兒大概年齡、正在做什么,如 “這是寶寶剛滿月,在睡覺呢,看睡得多么香甜”,讓幼兒直觀看到自己外貌、動作的變化。
拿出嬰兒小衣服、幼兒現在穿的衣服,引導幼兒對比大小、款式,摸摸材質,感受身體成長帶來的穿著變化,提問:“這件小小的衣服怎么穿不進去啦?” 引導幼兒回答,強化認知。
了解成長物品(6 分鐘)
展示奶瓶、安撫奶嘴、小鞋子、書包等實物及圖片,一一介紹:“這是寶寶小時候用來喝奶的奶瓶,餓了就靠它;這是安撫奶嘴,能讓寶寶感覺安心;長大了,要上幼兒園,就需要小鞋子走路、書包背書本啦”,幫助幼兒建立物品與成長階段聯系。
玩 “成長排序” 游戲,將這些物品打亂,請幼兒按成長先后順序排列,教師觀察指導,及時給予鼓勵和糾正。
分享成長故事(6 分鐘)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在長大的過程中,一定發生過好多有趣的事,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鼓勵幼兒舉手發言,講述如第一次走路摔倒又爬起來、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等經歷。
教師認真傾聽,給予回應,如微笑、點頭、適當追問,并用簡單話語幫幼兒總結:“原來你第一次走路這么勇敢,摔倒了也不哭”,增強幼兒表達自信。
(三)游戲環節(10 分鐘)
進行 “成長拼圖” 游戲,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一套打亂的成長照片拼圖,教師說:“小朋友們,快和小伙伴一起把自己的成長照片拼好吧”,幼兒合作拼圖,教師巡回觀察,鼓勵幼兒互相交流、協作。
拼圖完成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紹拼圖內容,如 “這是我一歲過生日,在吃蛋糕”,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成長過程的記憶。
(四)創作環節(5 分鐘)
教師發放繪畫工具,說:“小朋友們,你們心中的成長是什么樣的'呢?用彩筆畫一畫吧,可以畫自己長大想做的事,或者已經長大了的樣子”。
幼兒自由創作,教師巡視,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用色,必要時給予繪畫技巧指導,如怎樣畫人、怎樣表現動作。
(五)結束部分(2 分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了自己慢慢長大的過程,看到了好多變化,還分享了有趣的故事,大家都很棒!長大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別忘了身邊的家人一直在陪著我們、照顧我們哦”,引導幼兒感恩。
請幼兒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貼到教室 “成長展示區”,供課后欣賞交流。
六、教學延伸
在班級圖書角投放更多有關成長的繪本,如《我長大了》《猜猜我有多愛你》,供幼兒自主閱讀,加深對成長的理解。
請家長在家和幼兒一起翻看舊照片、講述成長故事,強化親子關系,延續課堂學習效果。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幼兒對自身成長話題表現出濃厚興趣,大部分幼兒能積極參與各個環節。通過直觀的照片、實物展示,幼兒較清晰地認識到成長變化及相關物品。在分享成長故事環節,幼兒踴躍發言,個別膽小幼兒在教師鼓勵下也能簡單講述,有效鍛煉了語言表達。但游戲環節中,發現部分幼兒合作意識有待加強,過于關注自己手中拼圖,忽略小組協作。在今后教學中,需多設計此類合作游戲,注重培養幼兒團隊精神。同時,創作環節部分幼兒想象力受限,多模仿他人繪畫內容,后續應提供更多創意啟發,如展示多樣成長主題畫作,拓寬幼兒思維。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引導幼兒發現自己身體機能的成長,如力氣變大、跑得更快、能自己穿衣吃飯等,感受成長帶來的能力提升。
讓幼兒理解成長不僅是身體變化,還有心理變化,如變得更勇敢、更懂事,懂得關心他人。
激發幼兒對未來成長的憧憬,培養自信心,鼓勵幼兒大膽說出長大后想成為的人或從事的職業。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幫助幼兒認識身體機能和心理方面的成長變化,通過實際操作、體驗感受成長力量。
引導幼兒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成長感受與未來期望。
難點
讓幼兒深入體會心理成長的抽象概念,如勇敢、懂事,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針對幼兒不同的成長憧憬,給予恰當引導,拓展思維,避免局限。
三、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設置 “成長小挑戰” 情境,如搬重物、穿脫復雜衣物,讓幼兒在情境中體驗成長能力。
角色扮演法:安排幼兒扮演醫生、消防員、老師等角色,模擬職業場景,助力幼兒理解未來成長方向。
實踐體驗法:組織幼兒參與簡單勞動,如整理玩具、給植物澆水,使其在實踐中體會懂事、關心他人。
對比分析法:對比幼兒剛入園時與現在在自理能力、社交表現等方面的視頻資料,突出成長差異。
四、教學準備
準備不同重量的物品,如小沙袋、積木塊,標記為 “寶寶時期能搬動的”“現在能搬動的”,用于力量對比測試。
錄制幼兒剛入園和近期在園生活片段視頻,剪輯成對比視頻。
收集醫生、消防員、老師等職業服飾、道具若干套,供角色扮演使用。
大白紙、彩筆,用于制作 “我的成長愿望樹”。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 分鐘)
教師提前在教室布置 “成長之路” 場景,用彩色膠帶在地面貼出一條蜿蜒小路,起點放置一些嬰兒用品,終點放一些代表長大的物品,如獎狀、小工具。
教師引導幼兒站在起點,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踏上一條特別的路,看看路上會發現什么,一起出發吧”,激發幼兒探索欲。
(二)基本部分(20 分鐘)
身體成長體驗(8 分鐘)
來到 “成長之路” 第一個站點,教師出示不同重量物品,說:“寶寶們,試試能不能搬動這些,想想小時候能不能搬動這么重的東西”,讓幼兒嘗試,感受力量變化,引導回答:“現在我力氣變大了,能搬動重東西”。
播放幼兒在園生活對比視頻,重點展示自理能力片段,如剛入園時老師喂飯、幫忙穿衣,現在自己獨立吃飯、穿衣,提問:“看看視頻里的自己,發現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幼兒關注身體機能成長。
心理成長感知(6 分鐘)
創設情境:教室里玩具散落一地,教師引導:“小朋友們,玩具們都‘迷路’了,我們怎么做才能幫它們‘回家’呀?” 觀察幼兒反應,鼓勵主動整理玩具的幼兒,表揚:“你現在真懂事,知道幫助別人,這就是長大的表現”。
分享故事:講述幼兒克服害怕打針、主動分享玩具等小故事,提問:“故事里的小朋友遇到困難怎么做的?這說明他變得怎么樣了?” 引導幼兒理解勇敢、懂事等心理成長。
未來成長憧憬(6 分鐘)
教師拿出職業服飾、道具,介紹:“小朋友們,長大后我們可以做很多厲害的事,比如當醫生救病人、當消防員滅火、當老師教學生,想不想試試?” 組織幼兒角色扮演,體驗不同職業特點。
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問:“你最喜歡剛才扮演的哪個角色?為什么?長大后想不想真的成為那樣的.人?” 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成長愿望,用簡單話語記錄在 “成長愿望樹” 上,如 “我長大后要當醫生,給人看病”。
(三)游戲環節(10 分鐘)
開展 “成長接力賽” 游戲,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幼兒依次完成穿衣、系鞋帶、跨過小障礙等任務,代表成長路上的挑戰,教師說:“看看哪個小組的小朋友成長得最快,能順利完成挑戰”,培養幼兒團隊協作與競爭意識。
游戲結束后,為獲勝小組頒發小獎品,如貼紙、小徽章,鼓勵全體幼兒在成長中不斷努力。
(四)創作環節(5 分鐘)
教師引導:“我們已經知道自己在慢慢長大,還有很多美好的未來等著我們,用彩筆畫一幅長大后的自己吧”,發放繪畫工具。
幼兒創作時,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如畫上自己穿著夢想職業服裝、做著偉大事情的場景,為作品添加簡單背景。
(五)結束部分(2 分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還暢想了未來,大家都有了很棒的成長愿望。記住,只要我們努力,愿望就能慢慢實現,成長會越來越精彩”,給予幼兒成長信心。
請幼兒將繪畫作品帶回家,和家長分享成長感悟與愿望,加強家園共育。
六、教學延伸
定期開展 “成長小明星” 評選活動,根據幼兒在園一周內的自理、助人等成長表現,評選出表現突出的幼兒,給予獎勵,激勵全體幼兒成長。
組織親子戶外活動,如植樹、野炊,讓幼兒在家庭氛圍中繼續體驗成長樂趣,培養綜合能力。
七、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活動氛圍活躍,幼兒參與熱情高。通過情境創設、實踐體驗等多種方法,幼兒切實感受到身體與心理的成長變化,在角色扮演和表達成長愿望環節,展現出豐富想象力與強烈好奇心。然而,在游戲環節,由于幼兒年齡小、動作協調性差,部分幼兒在穿衣、系鞋帶任務中出現困難,導致游戲進度拖沓,后續需提前加強幼兒生活自理技能訓練,優化游戲設計,調整任務難度。另外,在引導幼兒理解心理成長概念時,個別幼兒理解較慢,舉例說明還需更貼近幼兒生活,以便幼兒更好掌握。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慢慢長大》含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主題教案《我長大了》含反思06-13
小班社會我長大了教案及反思09-23
幼兒園小班社會領域教案《客人來了》含反思03-13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雞蛋哥哥》含反思03-17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借玩具》含反思03-17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折衣褲》含反思09-30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逛鞋城》含反思03-20
幼兒園小班社會領域教案《動物保姆》含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