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與運動》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體與運動》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體與運動》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講解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
2、通過典型事例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重點:
骨骼、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教學難點:
骨骼、關節、肌肉如何相互協調完成運動過程
教具:
人體骨骼、肌肉模型及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既然提到運動,那么我們就需要研究一下人體的運動系統。通過提問人體的運動系統由哪幾部分構成引入本課。[通過出示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片和提問與小組討論]
二、授課:[總結學生的討論,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
(1)、認識骨骼和關節[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圖片]
提問學生人體骨骼由多少塊構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人體骨骼、肌肉模型簡單介紹人體的骨骼。
介紹關節:球窩關節(肩關節)滑車關節(肘關節)平面關節(脊椎)
自己動手并討論:我們身上哪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哪些是微動關節。
(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圖片和肌肉類型圖片]
肌肉分成三大類: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
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臟)具有律動性
重點講解骨骼肌:人體是很很復雜的即使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也要很多肌肉協調配合完成。因此在運動生理學中我們又將肌肉分成這樣幾類:原動肌(使骨骼產生運動的一塊或一組肌肉)對抗肌(在同一動作中與原動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塊肌肉或一組肌肉)固定肌(了解)
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動作來具體講解原動肌與對抗肌。當我們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而肱三頭肌舒張。他們正好是一對作用相反的肌肉組。所以,這時我們就將肱二頭肌稱為本動作的原動肌,而肱三頭肌就稱為對抗肌。
(3)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之間的關系[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上臂結構解剖運動圖]
自己動手并討論: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4)小結:
A我們說心肌有律動性,假設心肌每分鐘跳60次,我們算一下它一小時、一天、一年分別能跳動多少次?并說說它的重要性!
B踢足球時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人體與運動》教案2
一、設計理念:
本課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為出發點,使學生理解人體的運動系統是如何作為一個整體使人體能夠運動,從而為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打下相應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
a、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骨骼、關節、骨骼各肌的構造和功能,掌握青少年骨骼、關節、肌肉的發育特點。
b、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體育運動分為三種: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想出一種發展身體某一肌肉群的方法。
能力目標增加了一定難度,但是大多學生可以通過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并體驗到成功。這種積極的體驗,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機水平。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展示精彩視頻與直觀的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適當將競賽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難點:
①重點:骨骼、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②難點:骨骼、關節、肌肉如何相互協調完成運動過程
三、教學對象:
九年制初中學生。初中學生對體育與健康兩者的概念與聯系不是很清楚,學生需要了解基本的運動的基本原理,為今后的體育鍛煉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程資源:《人體與運動》一課,是全日制初中《體育與健康》課中第一章《你的身體健康》中的第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是體育理論課。教材由“骨骼和關節”、“肌肉”、“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系統的關系”三部分內容組成。
四、課程資源:
教材資源: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多媒體資源:《人體與運動》演示課件、幻燈片課件
教具資源:人體骨骼模型、體操墊。
五、教學方法:
體育理論課由于在教室內進行,場地受到限制,教材內容又顯得單一,學生學起來枯燥。根據新體育課標的要求,我通過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動手試一試,動口問答,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快樂的情緒,產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由動而樂,在樂中學。
學生因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并且又特別活潑好動。因此我對他們不進行過深的理論講授,只講一些簡單的常識性內容。在講授時也不是進行簡單的說教,而是要使內容生動、形象,創設語言和練習情境,使講練相結合,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入中學后,身心都產生了質的飛躍,但活潑、好動的特點沒有變,而且視野越來越寬,求知欲越來越強烈。我想通過講清人體的運動系統是如何作為一個整體使人能夠運動,從而為初中生學習體育與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在七年級第一次體育理論課就安排了《人體與運動》。想通過各種手段充分利用開學的第一節體育理論課,培養對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六、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了演示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答式教學法、試驗式教學法、總結歸納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及分組合作的教學手段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七、教學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
八、教學過程:
(一)、給同學展示NBA頂尖球星在賽場上的精彩視頻,引出討論問題:他們在賽場上自由馳騁,是依靠自身的什么完成的?
總結:無論是優秀的運動員還是一般人,只要從事體育運動,就必需依賴與自身的運動系統。2002年教育部頒發《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后,學生的體育運動傷害行為處理有了一個相對具體的參照依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明確規定了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依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8條規定: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責任。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7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滲透法律法規知識)
(二)、一邊展示劉翔跨欄的視頻一邊告訴學生:奧運冠軍劉翔就具備非常適應于跨欄的運動系統!如此高強度的運動,這一切都要依靠運動系統來完成!
(三)、先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提問:人體的運動系統主要包括那幾個部分?最后在黑板上寫出運動系統的分支圖:人體運動系統——骨骼、關節、肌肉。
(四)、介紹骨骼
1、在幻燈片上展示人體骨骼的正面示意圖。
骨骼:正常成年人的骨骼數為206塊,可以分為附肢骨骼和中軸骨骼兩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軸骨包括椎骨、胸廓骨和顱骨。(主要人學生能了解什么是中軸骨什么是附肢骨)
2、概念傳授:骨骼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分別向學生展示四種骨頭的形狀,介紹各種骨頭的特點與特定的作用:
長骨:由股骨所代表的那種長大的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長管狀。
短骨:為形狀各異的短柱狀或立方形骨塊,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處。短骨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常具有多個關節面與相鄰的骨形成微動關節,并常輔以堅韌的韌帶,構成適于支撐的彈性結構。
扁骨: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和胸腔的壁,以保護內部的臟器,扁骨還為肌肉附著提供寬闊的骨面,如肢帶骨的肩胛骨和髖骨。
不規則骨:形狀不規則且功能多樣,有些骨內還生有含氣的腔洞,叫做含氣骨,如構成鼻旁竇的上頜骨和蝶骨等。
(五)、介紹關節
1、試一試:膝蓋不彎曲跑步,手指不彎曲寫字。從中體會關節的重要性。
2、關節的基本分類:球窩關節、滑車關節與微動關節。
在幻燈片上依次展示三種關節的'圖片。
先介紹球窩關節:播放動態FLASH,讓學生理解球窩關節的特殊型: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或旋轉。
思考:為什么球窩關節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或旋轉?關節頭呈圓形,關節窩為項應的凹面,圓球體的接口為關節的旋轉提供了良好的形態基礎。
再滑車關節:只能向前或后轉動,讓學生自己找找身體上哪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球窩關節與滑車關節的明顯區別在哪里?
最后講微動關節的特點:只允許平面間或往返的運動。
思考:是不是微動關節活動的范圍小就表示此關節不如前面兩種關節?它有什么特定的作用?
(六)、介紹肌肉:
1、依次展示三種肌肉的圖片,依次介紹三種肌肉。
先講骨骼肌:骨骼肌通過收縮,牽拉骨繞關節運動軸轉動,因而是運動系統中的動力源。
骨骼肌是體內最多的組織,約占體重的40%。在骨和關節的配合下,通過骨骼肌的收縮和舒張,完成人和高等動物的各種軀體運動。大多數骨骼肌借肌健附著在骨骼上。分布于軀干和四肢的每塊肌肉均由許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纖維組成,它們的周圍包裹著結締組織。
(以上內容不需講得太細,但重點是要讓學生知道骨骼肌對人體運動的重要性)再講平滑肌:平滑肌廣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許多內臟器官,又稱內臟肌。主要功能:通過收縮和舒張來推動食物通過消化道。
平滑肌纖維呈長梭形,無橫紋。平滑肌廣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許多內臟器官,又稱內臟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氣管、胃、腸等壁內。
最后介紹心肌:心肌是組成心臟的一種特殊的肌肉,它一天24小時都在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流遍全身。
算一算:如果一個人心臟每分鐘跳60次,那么每個小時跳3600次。一晝夜跳86400次。每年跳31536000次。如果這個人的壽命是80年,那么他的心一共跳了2522880000次。
(通過運算,體會心肌的重要性,知道體育鍛煉能提高心肌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延緩了一個人的壽命。)
(七)、總結:
骨骼:賦予了人體基本形態,并起著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關節:人體的骨骼主要以關節的形式連接在一起,每一個關節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肌肉:大部分的運動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縮得以實現,同時肌肉還起到了保護骨骼、關節及其他器官的功能。
(八)、思考:骨骼、關節和肌肉在運動中的關系?
如射門動作,首先是以大腿的股骨以髖關節為軸轉動,同時帶動小腿轉動,當轉動到一定的程度時髖關節運動幅度達到了極限,就由股四頭肌帶動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以膝關節為軸轉動,帶動腳去踢球。(展示射門的慢動作視頻,同時自己也可以一邊示范一邊講解。)
(九)、體育運動對運動系統的促進作用
首先是體育運動對骨的影響:
1、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經常進行體育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改善骨的營養供給及新陳代謝加強,從而促進骨的生長發育。
2、改善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發現:舉重運動員的肱骨骨體橫徑較粗,骨體外側壁明顯增厚。跳躍運動員下肢骨明顯增粗、骨壁明顯增厚。
聯系實際:骨質好的人摔一跤可能之是一點皮外傷,骨質差的人可能一點點磕磕碰碰就會骨折或扭傷。
再講體育運動對關節的影響:
1、增大關節的穩固性,在系統的鍛煉中,提高了關節的緩沖能力,抗拉伸能力增強。(聯系實際情況,讓學生便于理解,同時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課前要做準備活動,知道保護關節的重要性與基本方法。)
2、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堅持采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拉伸方法,提高關節運動幅度,以提高運動幅度。
注:發展關節穩固性與靈活性是矛盾且統一的;如武術,我們應該都看過,那是鋼柔并進的。
最后講體育運動對骨骼肌的影響:
1、改變骨骼肌形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肌肉體積增大、重量增加。正常人骨骼肌重量約占體重的40%,而某些運動員可達45%—50%。
2、優化骨骼肌結構
3、增強骨骼肌功能:最大收縮力和張力增加、持續收縮時間延長。
以舉啞鈴為實例,讓學生思考,增加了最大收縮力與張力對運動效果的影響。(能夠舉起更重的啞鈴,能夠舉更多的次數。)
結束語:經常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增強你的運動系統!(強調科學二字,想一想:如果要鍛煉肱二頭肌的話是以肘關節為軸向上舉啞鈴好還是做引體向上或俯臥撐?讓學生在課后體驗,去了解,教師準備在下一堂課公布答案。)
教學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與指導是分不開的,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有效,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
【《人體與運動》教案】相關文章: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說課稿11-03
內經人體的輝光11-18
《內經》與人體解剖10-31
海水運動教案01-19
企業人體安全培訓心得01-20
校本培訓個人體會01-25
人體旅行作文2篇01-15
運動與健康維度評價01-21
地球的運動與《周易》12-01
五年級運動與摩擦力的教案課件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