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優秀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橋之美》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橋之美》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橋美在何處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熏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并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在朗讀的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掌握關鍵句的方法來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較閱讀法:
通過與中國石拱橋的對比閱讀,來進一步掌握本文在內容與寫法上的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欣賞《憶江南》一段視頻,視頻中的畫面是江南的各種各樣的橋和蘇州園林的各式橋梁,配合《憶江南》的曲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同學們看了那么多的橋,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說出了感受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配以導語:“垂虹玉帶”——姿態萬千的橋,地上的虹是橋雖沒有七彩,卻擁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帶地是橋,雖不能飄動卻使水更加靈動秀美。橋一向受文人墨客鐘愛,使橋梁專家放下了量尺鉛筆,用文字建筑起了優美的中國石拱橋,現在畫家吳冠中又擱下了畫筆宣紙,用文字細細描繪起橋之美,那么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朗讀課文《橋之美》,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
二. 初讀課文,感悟意境
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呢?(抓關鍵句:)
1.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偏于繪畫的形式美。
2.我之愛橋,并非重于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并非著眼于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梁的發展,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發展促成了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系形象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4.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總結:在作者眼里,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橋之美》優秀教案2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學習過程
方法設計
一、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a.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b.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c.聯系課文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c.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二、研讀與賞析
(過渡)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么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7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四人小組討論:
a.說說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b.請有繪畫天賦的同學點評。
c.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明確:
a.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筑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b.點評語言、欣賞的角度。
c.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美句賞析。
a.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致,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鑒賞這大干世界吧!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出示學生繪制的四幅圖畫)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教后反思
課前學生借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或依據課文內容繪制幾幅圖畫。
《橋之美》優秀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為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里。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我之愛橋,并非著重于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1、課文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2、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3、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銷魂 四段(。課件)
4、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5、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閑、自在的感覺——欣賞
6、《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7、莊稼地里的小橋——柳暗花明 五段(課件)
8、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峰。
9、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10、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么?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 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里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閱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 復習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說明文按寫作對象分類。
事理性說明文、一般性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按寫法分。
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說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著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致成為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七)拓展延伸。
【《橋之美》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橋之美》課件教學設計02-28
初中課件《橋之美》教學設計02-26
關于橋之美課文分析介紹12-25
《橋之美》課文結構的分析總結12-25
說不盡的橋之美初二作文07-27
語文之美高考優秀作文06-07
溝通架起親情之橋優秀作文08-09
友誼之橋優秀作文2篇12-20
《背影》之美10-09
西湖之“美”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