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考評課

時間:2021-12-20 12:29:25 教案 我要投稿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考評課】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考評課】,歡迎大家分享。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考評課】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進諫的賢士形象。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課文運用諷喻,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等特點。

  3、認識鄒忌進諫和齊王納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本文語言不太艱深,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的要求,明確教學重點:

  (1)在理解內容、層次的基礎上熟讀全文;

  (2)結合寫作背景,領會本文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難點

  學生對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會和運用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不應該簡單地把概念告訴給學生,而應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用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教學設想

  1、按“在朗讀中感悟,在吟誦中品味”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

  2、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

  3、采用以探討為主,以點撥為輔的教學方式,力求做到師生互動。

  預習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掃除字詞障礙。

  2、結合習題一,熟讀課文,劃出妻、妾、客對鄒忌贊美的話語。

  課時、課型的安排

  1、課時:一節課。

  2、課型:說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板書課題及作者)

  教師三言兩語析題(根據職業高中學生文言文誦讀水平而定):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標題是后人加的。

  鄒忌——齊國國相;

  諷——規勸別人,使別人接受;

  齊王——指齊威王;

  納諫——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勸告。

  “鄒忌諷齊王納諫”可理解為“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二、整體把握(10分鐘)

  提出下面四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啟發?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蔽”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齊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

  板書以下內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果

  強國——“朝于齊”

  三、討論交流(26分鐘)

  (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在文言文誦讀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這是職高學生

  在高中階段接觸的第六篇文言文,鑒于這一點,可以適當降低教學難度。)

  采用誦讀、答疑、討論、交流、點撥、歸納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一>學生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間進、期年、數目

  <二>引導學生提出自學中發現的問題,運用師生互動方式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1、落實本課的重點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實詞、虛詞:“閱讀提示”中已列出8個。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種句式,讓學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斷句,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倒裝句,如“皆朝于齊”。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動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這篇課文有兩個主要人物,即鄒忌和齊王。根據這兩個人物的.不同舉動,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有趣的問題。

  (1)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

  B、鄒忌為什么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妾、客?

  C、鄒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樣的品格?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容:

  鄒忌

  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2)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進諫后,寫齊王的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B、從進諫的三種情況看,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的指導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容:

  齊王

  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3、引導、學生提出“設喻”和“類比”,解決這一教學難點。

  教師點撥:“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是設置,“喻”是比方。

  “設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設置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說明一個二者共同蘊含的道理。

  (1)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喻說明的?

  教師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拿私事去比國事,說明了“私”、“畏”、“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輕信奉承話的道理。

  (2)提間:鄒忌用設喻說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國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邏輯角度講,他運用的是哪一種推理?

  教師點撥:鄒忌與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結果使鄒忌受了蒙蔽。與鄒忌相比,齊王如何呢?宮婦左右沒有不偏愛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王的,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不有求于王的。齊王與鄒忌的相似處境,導致了他的結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這種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類比推理。

  板書以下內容:

  鄒忌、齊王(設喻說理)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內

  受蔽受蔽(類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鐘)

  (職高學生雖然基礎差,但口頭表達能力都比較好,感悟能力也比較強,因此適合于這種開放式的討論題。)

  提問:學了這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談談你有那些感悟?

  讓學生充分展示討論,集思廣益,暢談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開放的,即使有錯誤的感悟也不要緊。在討論的同時,要引導學生總結出以下幾點:

  1、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

  2、一個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當積極向有關部門或上級領導提出意見及合理化建議。

  3、提出批評建議時,要考慮方式方法,選擇恰當的語言,抓住恰當時機,便于別人接受采納,以提高建議效果。

  4、作為領導者,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廣泛聽取批評意見,及時發現和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在這種開放式的討論中,教師在備課時要為教學設計預留空間,要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并且要善于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超出這個話題之外的其它爭議。

  五、布置作業(2分鐘)

  1、課后反復誦讀課文,分組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課后互相討論,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試譯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考評課】】相關文章:

1.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

2.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

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4.語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優秀范文

5.《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8篇

6.鄒忌諷齊王納諫導學案課件

7.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與習題

8.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15篇)

9.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15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丝袜熟女系列 | 亚洲日本人成网 | 日韩国产精品免费人成视频 | 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影视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成年男人的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