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教案

時間:2021-12-22 14:23:44 教案 我要投稿

如夢令教案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夢令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夢令教案5篇

如夢令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理解詩人曲折抒發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淺意深、含蓄曲折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理解詩人曲折抒發的惜春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李清照言淺意深、含蓄曲折的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人稱“千古第一才女”,創“易安體”的李清照

  記憶課下文學常識

  2、介紹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寫悠閑生活,韻調優美

  南渡后多懷鄉憶舊,情調憂傷

  二、理解意涵

  1、朗讀這首詞,說說這首詞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場景、對白?

  人物:主仆兩人

  場景:春雨后的屋中

  對白:“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結合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聯系下文,說說李清照昨夜縱酒的緣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見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經歷風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況如何

  4、既然如此關切,念念不忘,李清照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試”體現出她怎樣的心理?

  很關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對

  5、從“卻道”的“卻”字,你能品讀出詩人怎樣的心緒?

  她心中早已知曉海棠花的境況

  對侍女粗心的不悅

  6、“知否,知否?”怎樣朗讀才符合詩人當時真實的情感?

  對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無人理解的無奈

  7、“綠肥紅瘦”寫出了什么?詩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處?

  寫出海棠花經歷一夜風雨后可能的景象。僅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擬人的手法,更凸顯詩人的愛花惜春之情

  8、作為一名女子,詩人的惜春其實還有怎樣的一層含義?

  惜青春時光的短暫易逝

  三、朗讀與總結

  1、理解女詩人惜春之后更為細膩的心緒后,帶著這一份理解,再回過頭來看前文,你對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閃、不忍有了怎樣的認識?

  2、在跟深切的理解詩人內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讀詩歌,在朗讀過程中重讀并重點感受以下字詞:“試”“卻道”“知否,知否?”“應是”。讀出詩人內心復雜幽微的情感波瀾。

  3、歸;納語言風格——言淺意深,含蓄曲折

  教學反思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后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朗讀一副對聯,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后跟著音樂吟唱本詞。并且教師通過范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采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學時,我抓住一個“醉”字切入,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沒有實現,因為好多學生并沒有進入詞的意境,沒有充分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只是成了少數優秀生的殿堂。

如夢令教案 篇2

  因為要上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匯報課,所以花了將近3周的時間思考,可是一直都沒有什么頭緒。直到在上看到一則朗誦視頻,反復的看,聽,試讀,漸漸的喜歡上李清照,雖然對她沒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記住了她的幾句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是最先進入我靈魂深處的,后來漸漸知道了她少年時的快樂,新婚時的甜蜜,中年時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1、教方法。教學時,我以3個板塊為一條主線,連貫全文教學。先是通過注釋理解詞義——讀“胖”,接著是學會想象畫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讀畫面,最后尋找詞眼——讀“廋”。同時也交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3步驟或者是3個方法。

  2、教朗讀。記得學校聽推門課的時候,我正好在上《漁歌子》這首詞,當時我僅僅是讓學生說了詞義,動筆寫下來后,認為教學任務已經完成,沒什么好教的,直接讓他們業。課后,學生的詞義硬梆梆的,一點詩情畫意都沒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學習詞的意圖。其實,朗讀的指導可以讓學生更深層的理解詞義,去推敲詞義。于是在教學設計上,我特別重視了這一環節,通過3個步驟,層層遞進的指導朗讀,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個環節是值得肯定的。

  3、積累很重要。這一環節是借用名家的。在我的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只是想著怎樣能完成教學任務,把練習做完。很多時候忽略了積累。既然是古詩詞的教學,那就應該是可以擴展開來的。通過想象畫面,聯想有關的詞句,不僅達到教學目的,同時還可以做到積累。這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可以借鑒。

  4、多揣摩教材。集體備課時,葉老師就提醒了我:詞中的字不一定只有一個意思,特別是“醉”字。于是我自己也尋思著還有沒有別的字也是這樣的呢?雖然教材分析中沒有,但經過反復的思考,及名師的示范,我認為“驚”字也可以拿來“章”,一是驚嚇,二是驚喜。所以在教學是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個“驚”,除了指白鷺受驚,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也令人滿意,得到的朗讀效果也比較滿意。教學中有些地方出現了錯誤,如:李煜的煜(yù)字,讀成了yì;給學生考慮時間、討論時間過短;寫的環節遺漏了等等。

  教學沒有完美的,只有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得到完善。

如夢令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

  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與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

  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 如 夢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

  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如夢令教案 篇4

  教學理念:

  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展開想象,繪出文字的畫面,傾聽文字的聲音,品嘗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學會對詩詞的品讀、吟誦。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2.有感情地吟誦詞。

  3.初步了解詞的特點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抓住字詞,想像詞境,并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重溫李清照《夏日絕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講的內容《如夢令》。

  二、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1.詞的名字叫詞牌名,也叫長短句。

  2.既然是歌詞的曲調,就該有節奏,請同學們劃出詞的節奏。

  3.指名讀,正音:興、藕

  三、“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1.根據注釋,說說讀懂了哪個詞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覺中把詞讀胖了,寫下來就是一篇篇幅長的文章。

  (2)才33字,描繪了詞人與朋友一次郊游的經歷,體會詞的特點:凝練含蓄。

  四、“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1.整首詞可以讀成一個字,可以讀成哪個字?

  2.討論:風景很美,再加上詞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邊的情景。整首詞可以讀成“醉”字。

  五、在多層“醉態”中歌唱少年情懷

  1.“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

  出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樣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陽慢慢地從西邊落下去,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山、近水、亭子,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中。真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

  ⑵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看到這樣的景色,他們會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歡飲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興,使人詩興大發,歷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李清照盡管是個女子,但她也愛飲酒,在她的許多詞里都寫到了酒。這一次也不例外,從哪兒看出來?醉得怎樣?美美地醉一回!讀。

  (4)朗讀:讀出濃濃的醉意。

  (5)僅僅沉醉于酒嗎?還有什么也醉人呢?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著喝著,竟忘記了回家。

  2.“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藕花深處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圖片:多美的荷葉荷花,但此時已是傍晚,一切顯得朦朦朧朧。來到這樣的地方,詞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讀。

  3.“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一灘鷗鷺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鷗鷺群飛圖片:多么壯觀的場面啊!

  ⑵你又聽到了什么?從哪個詞中聽到的?

  爭渡:醉了,活潑的天性,大聲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歡快熱鬧的場面啊!

  ⑶“驚”字除了講驚起鷗鷺,你還讀出了什么意思?

  這真是“鳥驚人也驚”啊!帶給大家的一個驚喜,使他們陶醉在這意外的大自然的壯觀中,忘記了找回家路。

  ⑷朗讀。

  4.小結:你感受到這是一次怎樣的郊游活動?讓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僅僅是美酒,還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夢令》,讓學生感受詩詞的美。

如夢令教案 篇5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與丈夫為逃避戰亂來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詞人展轉于杭州,越州(今紹興),金華一帶,在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但她一直關心國家大事,也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李清照擅長寫詞,前期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寫得曲折,含蓄,韻味深長,形象鮮明.后期的詞和前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詞風也充滿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感懷舊,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詞作大家.其詞的內容雖然沒有擺脫愛情與離愁別恨的傳統范圍,但在南渡后,她的詞更多的表現出對國家,人民和個人的深沉傷感,她的詞對女性內心世界的嚴肅而深刻的描繪,于委婉細膩中一洗以往詞作的嫵媚不實的氣氛,給詞壇帶來清高的意趣,淡遠的情懷,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詞文賞析:

  1.“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疏”字應解為“疏狂”,側重于“狂”字。

  2.結合杜甫《三絕句》詩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說說女主人公昨夜飲酒過量(睡醒了還有殘酒),到底是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盡管飲酒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經過一夜的狂風驟雨,現在怎么樣了。

  4.女主人公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卻問卷簾人?“試問”的“試”字反映了怎樣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經過風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紅滿徑了。之所以試問,不是真有疑問,而是自己不忍親見落花的悲慘,一個“試”字,將這種復雜的心理委婉地傳達出來。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卻道”有豐富的內涵,請同學們說說看。

  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形容綠葉繁茂、紅花萎謝的情景。“應是”也包含著女主公復雜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來嗎?

  你哪里懂得,嬌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經得起狂風驟雨呀。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

  7.“綠肥紅瘦”歷來為人稱道,說說好在哪些方面?

  “綠” 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

  8.詞人為什么這么惜花?

  惜花實際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華。

  三.板書設計:

  雨疏風驟→借酒消愁→怕見落花→綠肥紅瘦。

【如夢令教案5篇】相關文章:

如夢令李清照教案07-30

如夢令教案3篇12-21

《如夢令》李清照03-22

如夢令 秦觀03-01

如夢令李清照詩詞07-23

李清照《如夢令》鑒賞04-10

李清照如夢令作文03-20

李清照如夢令說課稿03-17

如夢令宋李清照03-17

李清照《如夢令》詩意03-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五月婷六月丁香之综合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在线观看永久免费的成年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