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本節介紹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四個問題。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相促進的,但城市化也給化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了解城市化的含義、標志和當代
城市化的特點;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圍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發展;從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圍繞著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分析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從城市數量、規模擴大所引起的變化角度分析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領會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勢;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城市化及其特點,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難點: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沒有什么知識基礎,要求教師多搜集資料、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給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方法:
1、圖表、圖片展示法
2、學案導學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2
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__”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__,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個概念的關系,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播放錄象:我國民工流動、伊拉克戰爭難民移動引入本節課題
[學生閱讀]
回答問題:
①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么?
②什么是人口遷移?
③短期旅行、農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買東西是否是人口遷移
提示:人口遷移是指變更定居地時間為長期或永久,人口遷移≠人口流動③中的現象都是人口流動。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1判斷是否為人口遷移?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展示] ①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
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承轉]①②為國際人口遷移,③為國內人口遷移,引入人口遷移的分類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2判斷哪些為國際人口遷移,哪些為國內人口遷移?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承轉]人口遷移類型多種多樣,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學生閱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示案例]美國的人口遷移
探究問題:①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么?
②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么?
[討論回答] 20世紀60-70年代由于東北部老工業區環境惡化,西部和南部環境優美,新興工業發達;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出現了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承轉]從以上分析:引起美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生態因素。
[閱讀回答] ①自然環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么是環境移民?三峽移民是否為環境移民?
答案:拉力為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資源豐富;
推力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由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而引起的移民稱為“環境移民”或“生態移民”。三峽移民并不是環境移民,因為環境移民是被迫的,結果都是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舉例:圖瓦盧舉國移民新西蘭。
[承轉]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實現的。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閱讀課本]回答:
①經濟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別是什么?
②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并舉例。
答案:拉力為經濟水平高,遷入率高。推力為經濟落后,遷出率高
表現: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運輸
[展示資料]深圳-年輕的特區城市、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
提問:造成的人口遷移分別受哪個因素影響?
答案: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活動參與]學生閱讀課本活動要求,看圖分組討論:
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流動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向:從內地向沿海,從農村向城市,從山區向平原——從經濟發達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原因:①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長期處于剩余。
②城鄉之間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遷移的根本。
③國家政策允許人口遷移。
[閱讀提問]閱讀課本材料: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戰爭與巴爾干人口遷移
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遷移與巴爾干地區的人口遷移分別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答案:國家政策、戰爭即政治因素。
[自主學習] ①社會文化因素表現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個方面?
A科技人員出國留學 B印巴分治 C老張到深圳去和兒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動參與]閱讀課本活動要求,討論回答:
①世界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有什么特征?(遷出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遷入國都是發達國家)
②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剩余。主要受經濟原因影響。)
③在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經濟因素)
[小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回答:
對人口增長和分布產生巨大影響;對人口結構產生影響;對經濟、文化發展深遠影響;同時對城市的環境、交通、住房等產生影響。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相關文章:
高一優秀地理教案12-26
高中地理教師總結01-06
高中,高一入團申請書模板09-17
印度地理教案及反思12-26
初中地理課件教案05-14
《離騷》高一語文教案模板10-23
高中高一數學說課稿模板12-28
高一地理教學課件09-16
高中地理教學課件反思范文10-03
高中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總結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