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案

時間:2023-03-07 10:25:33 教案 我要投稿

《蠟燭》教案范文匯總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蠟燭》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蠟燭》教案范文匯總5篇

《蠟燭》教案1

  教學目標

 。、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細細揣摩探究意蘊豐富、意味深長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通過默讀、朗讀,深入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世界。

 。、難點

  抓住關鍵詞語,揣摩文中意味。

  教學準備

 。薄㈩A習生字詞。

 。、查閱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間最美是真情。我們的身邊,每天都上演著無數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親情,友情,愛情……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更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作者及背景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課文是一篇戰地通訊。

  2、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瓦礫(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實 顫巍巍

  3、課文配樂朗讀。

  4、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什么主旨呢?

  這篇通訊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品讀課文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ūM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后歸類。)

  ⑴炮火:11次

  ⑵蠟燭:6次

 、呛趪恚4次

 、壤蠇D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哦鄬懪诨疬B天,說明環境危險,讓人一直為老婦人揪著心,而老婦人在炮火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普f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潜沓镣窗У康那f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哀悼之情。

 、取芭馈保赫f明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說明老婦人莊嚴肅穆,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

  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第五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1、教師啟發。

 、爬蠇D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评蠇D人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學生齊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2、把你想象到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蠟燭》教案2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于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托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

  2、介紹二戰解放南斯拉夫情況。(建議小組討論候選代表發言)

  3、作者簡介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康膶ぷx: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對蠟燭的6次描寫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征。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 、再讀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斷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并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任意選擇片斷朗讀,原因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蛇x擇重點語句作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 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蠟燭》教案3

  教學目的

 。、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场⒋ξ闹袃灻赖恼Z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薄⑼ㄟ^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病⒋ξ闹袃灻赖恼Z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推測課文所寫作的時代背景,猜測作者的身份。

 。、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薄⑺僮x課文,然后說說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為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為隨軍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說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志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說《日日夜夜》,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后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后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于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场⑺僮x課文,復述課文,然后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然后交流并討論。

 。础⒏鶕n文內容,然后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老婦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蠟燭出來說明了什么。并說說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老婦人的性格特征與刻畫此人物形象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薄㈤喿x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閱讀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閱讀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過程

 。薄土晫。

 。、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刻畫老婦人的細節描寫之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相應的內容,然后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再找出刻畫老婦人所用的描寫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交流評價,看誰寫的最為妥帖。

  4、引導討論。

  作品中反復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討論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布置作業。

  課后閱讀《生死攸關的燭光》。

《蠟燭》教案4

  教學目標:

  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培養幼兒觀察蠟燭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材料準備:

  大小不同的廣口瓶以及大小、粗細相同的小蠟燭。

  實驗操作:

  (1)點燃一根小蠟燭后,用廣口瓶罩住,觀察蠟燭的變化,讓幼兒了解蠟燭燃燒需要空氣。

  (2)同時點燃兩根小蠟燭然后用大小不同的兩個廣口瓶同時罩住,讓幼兒觀察比較,看哪根蠟燭燃燒的時間最長。

  指導建議: 蠟燭為什么會熄滅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瓶子的大小不同,里面的空氣多少不同,所以蠟燭燃燒的時間的不同。

  ●初步引導幼兒了解空氣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防止燙傷或燒傷。

  拓展與替代:

  請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它們發生的'一些變化都離不開空氣。

  可以找幾段大小、粗細相同的蠟燭代替小蠟燭,進行實驗。

  科學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使幼兒明白杯子里的蠟燭熄滅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燒產生的熱空氣占據了杯子的頂端,杯子上面沒有足夠的氧氣支持燃燒。

《蠟燭》教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

  2、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讀課文,思考:

 、龠@是一對什么樣的蠟燭?

  ②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

 、鬯秊槭裁匆c這對蠟燭?

  三、師生共議

 、偈抢蠇D人珍藏45年的結婚紅喜燭,意義不一般。

 、诶蠇D人冒著炮火,不顧老年體弱,不怕艱難,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喜蠟,點在墳上。

 、郾尘疤崾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國家結成反法西斯聯盟,蘇聯盟軍來到南斯拉夫幫助南斯拉夫趕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謝蘇聯紅軍。

  文中一位蘇聯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為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紅軍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四、這篇占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學生找出自己最感動的部分,細細品讀,并想想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

  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齊讀,體會用意。

  蠟燭的深意:

  a象征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們之間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勝利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板書

  什么樣的?45年前的結婚喜燭

  怎么點的?先埋后點

  環境險惡炮火連天

  蠟燭年老體弱掩埋吃力

 。ň索)沉痛莊重情同母子

  為什么點?

  寄托哀思兩國軍民情深

《蠟燭》教案6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地操作實驗材料,進行各種探索,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培養幼兒科學實驗的認真態度,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

  3、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在于讓幼兒理解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系。

  活動準備

  1、每組幼兒準備長短不同的蠟燭若干,大、小實驗杯各一個,每組一個打火機。

  2、為活動作好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老師通過猜謎的形式,讓幼兒猜出蠟燭,引出主題。

  2、通過提問讓幼兒了解蠟燭的用途。

  3、點燃蠟燭讓幼兒一同唱生日快樂歌。

  二、基本部分:

  1、教師提問:燃燒的蠟燭寶寶可以怎樣讓它熄滅?(有的幼兒說可以用嘴巴吹、有的說可以扇、有的說可以放到水里、有的`說可以用杯子罩著等。)

  2、教師演示蠟燭用實驗杯怎樣將它熄滅?

  3、教師再次演示蠟燭用實驗杯熄滅的過程,并同時學著蠟燭寶寶的口吻向幼兒講述: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后,里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后氧氣沒有了,我也就熄滅了。

  4、幼兒分組實驗體會蠟燭熄滅的過程,探索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5、教師請幼兒將實驗的結果表述給大家聽。(有的發現小杯子的蠟燭熄滅的更快,有的發現杯子變黑了等等。)

  6、教師根據幼兒實驗的發現再次向全班幼兒實驗展示。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再次實驗探索。

  2、教師引導幼兒將發現的現象再次做一做。

  四、延伸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今天知道了蠟燭的燃燒與空氣中的氧氣有關,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很多與空氣中的氧氣有關的東西,小朋友下去以后在仔細的觀察一下,把你發現的與氧氣有關的東西告訴老師好嗎?

  教學反思

  1、我覺得這次活動的形式枯燥單調了些,還不夠豐富,主題和趣味性基本具備了,啟發性還欠缺點。

  2、這個活動稍顯深奧了些,對于孩子們能否理解領悟沒有十足把握,對于引導幼兒發現現象還可以進一步加強。

  3、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實驗結果;顒咏Y束時可以讓幼兒玩用口袋去抓空氣的游戲。

《蠟燭》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具準備】

  光盤、圖片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12

  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并通過聯系上下問或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杰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杰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么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絕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

  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3.指導編排課本劇。三、第一場的編排。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復朗讀。

  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

  4.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三、布置準備工作。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默寫詞語。

  第三課時

  一、第二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學生交流體會。

  2.如果讓你來演杰克,你打算怎樣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4.繼續讀課文,圈出關鍵詞語,一邊讀一邊體會伯諾德夫人此時的心情。

  5.齊讀第三段課文。

  二、第三場戲的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常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怎樣來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學生交流體會。

  3.理解“嬌聲”:甜美可愛的童聲。

  提問:杰奎琳為什么“嬌聲地”對司令官說話?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學生練習杰奎琳的內心獨白。

  5.分角色朗讀第四段。

  6.教師小結。三、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指名學生表演課本劇,同學評議。

  四、作業。

  回家給父母講講《半截蠟燭》的故事。

《蠟燭》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掌握其讀音、詞義。

  ⑵了解作者和故事發生的背景。

 、橇私鈶鸬赝ㄓ嵉奶攸c。

  ⑷整體掌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能力目標:

 、耪莆沼洈⒌囊兀私馔ㄓ嵉奈捏w特征,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普莆绽蠇D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谴y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和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在躍動的燭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學習本文,應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情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掌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發生的。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掌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聯想拓展法:

  在文意蘊藉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點撥教學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掌握,但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藝術效果發生的奧妙,還需教師適當的點撥。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

  【課時布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掌握記敘六要素,整體掌握文意;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發生感人的藝術效果的奧妙;揣測語言,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潔的情感卻長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中惟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個蘇聯青年。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里。今天我們學習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設計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強盜肆意踐踏人類文明,在紛飛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但不可摧毀的是反法西斯聯盟鋼鐵般的意志。一支蠟燭照亮了戰爭的一角,“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多媒體顯示:一支蠟燭點燃到眾多蠟燭燃亮了……出現字樣“蠟燭”。

  設計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高尚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和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和時準確地報道實際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示主題的需要,對資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布置,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實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示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朗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反映二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電影、電視片斷,聲屏顯示課文朗讀。

  學生聽讀,初步掌握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削迫擊炮拂曉顫巍巍

 。、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捍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墒呛徒粠В挥谜f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蠟燭》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并能演一演。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握劇情,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通過課前預習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說說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了解多少?誰來匯報一下你掌握的資料。(生交流)

  2.師小結。

  3.在法國,人民忘記不了這樣一件事,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半截蠟燭》。(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劇本

  1.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這課文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交流看法。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的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這是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電影、電視劇等,都是根據劇本拍出來的。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讀讀劇本,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提供句式:當,誰(怎么做),(結果怎樣)。

  4.故事情節富有如此曲折的變化,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同學們想不想根據劇本來演演一家人巧妙與德軍周旋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認真地研究一下劇中人物的形象,怎么來研究呢?

  2.引導學生可以抓住劇本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測心理等來研究人物形象。請同學們細讀劇本,選擇文中的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研究。

  3.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

  4.集體交流,嘗試表演

  (一)伯諾德夫人:

 。1)語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要說得不引起德軍的懷疑,關鍵讀好哪個詞?為什么?

  (學生各自試讀后指名朗讀,評價)

 。劢處熖崾荆褐灰懿灰鸬萝姂岩,巧妙熄滅蠟燭,你的朗讀處理就都是允許的。]

 。2)動作:(急忙取出一盞油燈)、(吹熄了蠟燭)。

  請一位同學做一個吹的動作。

  思考:你認為是急速吹滅還是輕輕吹滅?為什么要輕輕吹?

 。3)神態:(不動聲色地慢慢說道)

  怎樣才是“不動聲色”?為什么要“不動聲色地慢慢說道”?

 。4)揣測心理:在敵人面前,伯諾德夫人如此鎮靜,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ǹ苫仡櫱拔牟Z德夫人說的“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來理解她的愛國思想。指導朗讀這句話。)

 。5)嘗試表演,評價。

 。ǘ┙芸耍

  (若無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燭臺)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火來生個火吧。

  (杰克無奈地去柴房,下)

 。1)引導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ā叭魺o其事”才能避開敵人的懷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這樣才有可能拿走蠟燭。)

 。2)揣測心理:杰克為什么能這樣勇敢呢?

 。3)嘗試表演,評價。

  (三)杰奎琳

 。ń芸沾蛄藗懶懶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去樓上睡覺嗎?(她寶石般的眼睛在燭光下顯得異?蓯郏

 。ㄐθ菹癜俸匣ㄒ粯蛹儩崳┪矣X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實在太困了。

 。1)引導思考:她的說話、動作、神態有什么巧妙之處?

 。ㄕZ言上,她稱少校為“司令官先生”,滿足他的虛榮心,“天晚了,樓上黑”、“我實在太困了”,把拿燈上樓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說是“拿一盞燈”而不是“拿蠟燭”,避免懷疑;動作上,她“打了個懶懶的哈欠”,一副極困的樣子讓人可信;神態上,“寶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讓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愛,純潔無瑕,頓生憐憫之心。)

 。2)揣測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嘗試表演,評價。

 。ㄋ模┑聡娙耍海裕

  五、小組組合表演

  六、拓展想像(任選一題):

  1.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想說什么?(機智勇敢、熱愛祖國)

  2.想像:當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故事還會怎樣發展呢?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七、布置作業: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閱讀交流戰爭故事。

《蠟燭》教案10

  目標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重點與難點: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為他堆的,她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這種血肉凝結的情誼是如此深厚:老婦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的;老婦人年老體弱,她是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老婦人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的喜燭,點在墳上。

  教學方法:自學、點撥、研討、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自學生疑

  1.給加點字注音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顫巍巍 舀水 腋窩 揣在

  2.學生介紹搜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三、學習釋疑

  1.速讀課文,然后說說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為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為隨軍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說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志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后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罚4卷)。戰后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于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四、點難撥疑:

  1.速讀課文,復述課文,然后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然后交流并討論。

  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后,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

  2.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3.梳理文章思路:從敘事過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講紅軍戰士偷襲犧牲。

  第二部分(8-31)講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烈士。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層(8-13)炮火余生,發現烈士。

  第二層(14-26)冒著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層(27-31)點燃蠟燭,守護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婦人的英雄行為感動了紅軍戰士。

  第四部分(43-44)再現并贊美蠟燭的火焰。

  五、反思學習:

  了解文體:戰地通訊。(可與第一課比較閱讀)

 。ㄒ唬┩ㄓ嵉奶攸c

  通訊與消息比,不僅需要六個新聞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齊全,還要報道新聞事實的情節、細節。通訊分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通訊的表達方式,不僅用敘述,還要較多地采用描寫。議論、抒情等。

  (二)通訊與消息的區別

  同:用事實說話。

  異:1.內容上,消息簡略單純,通訊詳盡、具體、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強,通訊創造性強。

  從結構上看,消息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組成,通訊跟一般記敘文相似,沒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

  在表達方面,消息主要用敘述。通訊表達方式豐富多樣

  在語言上,消息簡潔樸素。通訊具體詳細。

  3. 時效上,通訊不如消息迅速及時。

  六、遷移創新。

  七、布置課外作業:基礎訓練

《蠟燭》教案11

  活動目的:

  1.感知蠟燭燃燒的現象,初步懂得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培養探索興趣和觀察力。

  活動準備:

  1.打火機、蠟燭、盤子人手一份。

  2.幼兒兩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活動過程:

  一、點蠟燭

  1.引導幼兒討論晚上停電時,我們可以用哪些辦法照明?

  2.請幼兒使用桌上的材料(蠟燭、打火機、玻璃杯、盤子),想辦法讓蠟燭燃燒,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勵幼兒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時肯定幼兒的探索行為。

  如:有的幼兒把杯子倒扣在盤子上,再將蠟燭固定在杯底上

  (如圖①),有的幼兒用杯子罩住蠟燭(如圖②),有的幼兒把蠟燭放在杯子里(如圖③④)。

  4.啟發幼兒按圖②方法操作,說說蠟燭有什么變化。(蠟燭熄滅了。)

  5.啟發幼兒討論:為什么蓋上杯子,蠟燭會熄滅呢?

  6.讓幼兒帶著疑問再次操作,說說自己的新發現,如蠟燭燃燒時,杯子會發熱、會變黑,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杯子里會有小水珠等。

  二、誰的蠟燭先熄滅

  1.讓同桌的兩人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同時蓋上杯子(一大一小),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問:誰的蠟燭先熄滅?為什么小杯子里的蠟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蠟燭后熄滅?

  3.引導幼兒再次用實驗驗證哪只杯子里的蠟燭先熄滅,說說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氣少,蠟燭燃燒時間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空氣多,蠟燭燃燒時間長,后熄滅。)

  三、怎樣使杯子里的蠟燭繼續燃燒

  1.啟發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蠟燭一直燃燒?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方法,請幼兒介紹并演示,如蠟燭快要熄滅時揭開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活動結束

  引導幼兒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蠟燭》教案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文圍繞題目“半截蠟燭”寫了怎樣一個故事?

 。ǖ诙问澜绱髴鹌陂g,法國的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時,就要求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較全面的。第二教時,復習主要內容,體現從整體入手。發問,緊扣題目。)

  過渡:同學們,讓我們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絕密情報的呢?

  二、講讀課文。

  1、講讀第3節。

 。1)自讀。想一想:德國軍官突然闖進伯諾德夫人家,一個中尉無意中點燃蠟燭。(板書:點燃。)一旦絕密情報暴露,后果不堪設想。這時,伯諾德夫人怎么做的?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提問交流。(板書:吹熄。)追問:為什么兩個孩子臉色蒼白?

  (3)指名朗讀,注意讀好描寫伯諾德夫人動作、語言、神情和心理活動的詞句。

  (4)小結。伯諾德夫人面對這樣的危機,巧妙地與德軍周旋,保住了蠟燭。

  2、講讀第4

  —5節。

  過渡:危機暫時過去了。但是,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蠟燭又被中尉重新點燃,形勢再一次變得嚴峻起來。(板書:重新點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蠟燭越來越短。真令人擔心哪!危機忻揮泄?ツ兀?br>

 。1)指名朗讀,思考上面的問題。

 。2)提問交流。(板書:端走,奪回。)追問:杰克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你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3)畫出描寫杰克動作、語言、神情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自由朗讀。

 。4)交流。

  (5)進一步提問:伯諾德夫人此時心情怎樣?

  齊讀第5節最后兩句話,讓學生體會高度緊張的氣氛。

  3、講讀第6

  —7節。

  過渡:杰克仍然沒有保住蠟燭,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緊了。在半截蠟燭即將熄滅之際,伯諾德夫人的小女兒——只有10歲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來,巧妙化解了危機。

 。1)指名朗讀。

 。2)!多危險呀!杰奎琳把半截蠟燭拿上了樓。(板書:拿上樓。)我們要為杰奎琳喝彩!我們應該贊頌她什么呢?

  (3)討論。(引導學生理解描寫杰奎琳說話語氣和樣子的句子,領悟她的機智。)

 。4)指導朗讀。

 。ㄟ@一部分的教學,采用順教的思路,是對的。這樣有利于把學生引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閱讀每一部分的內容,所設計問題的角度有變化。)

  三、總結課文。

  1、總結性提問。

 。1)伯諾德夫人的大兒子杰克和小女兒杰奎琳為什么能在關鍵時刻很鎮定地與德軍周旋呢?

  (2)伯諾德夫人一家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戰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品質和精神呢?

  2、寫作方法提示。

 。1)課文為什么要以“半截蠟燭”為題目?

 。2)在記敘事情的過程中,為什么要細致地描寫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語言、動作、神情和心理活動?

 。ǹ偨Y,分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課文。這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四、作業。

  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能否設計書面的作業?一般要有口頭和書面兩方面的作業,當然要注意分量。)

《蠟燭》教案13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夠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病Ⅲw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场⒓ぐl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學難點】

  蠟燭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資料收集。

 。、預習課文。

  3、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情懷。表現在對蘇聯紅軍的行為上。這節課力求以蠟燭為主線,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對文章的內容和語言的品味,把握母親的情懷。設計教學時考慮文章的長度和要求,適當進行一些挑選,使課堂更加緊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蠟燭是我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東西,人們對它可能不太會有太多的關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那兩枝點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的蠟燭至今仍然閃耀著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惡戰爭,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心。今天,讓我們重溫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體會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一種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二、背景和常識介紹

  同學們,我給大家布置了幾個預習任務,其中就有一個是要大家收集一些關于西蒙諾夫的資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

  教師安排兩個學生回答,然后加以指點。

  預習過本文的學生能夠認識到,本文發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知道同學們對二戰有多少了解?

  教師安排兩個同學回答,然后加以指點,歸納。

  三、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大家都知道,這篇課文以《蠟燭》為題,全文中多次出現蠟燭,今天我們這節課便以蠟燭為主線,講解分析課文。老師一共為大家安排了向蠟燭提出4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問問蠟燭:

  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教師解釋一下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安排快速閱讀課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節,內容準確。

  一位蘇聯紅軍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犧牲,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并且為他的墳頭上點燃了兩支她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用以表達對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蠟燭啊蠟燭,你為何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可能會有很多種感情,但有一種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動。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問:蠟燭啊蠟燭,你為何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教師組織學生探討文章的感人之處。側重于段落,句子和環境,人物。具體表現在:

 。薄⑴诨疬B天

 。、老人衰弱

 。、安葬行為

  4、點亮蠟燭

 。、燭光閃爍

  (教師適當加以指點,可以多讀讀,加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理解,語言運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蠟燭啊蠟燭,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學們,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動的蠟燭,我們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蠟燭僅僅只是蠟燭嗎?于是,我們又向蠟燭發出了第三個問題,蠟燭啊蠟燭,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參考: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是一種對烈士的哀思

  是一種對和平的渴望

  是一種戰斗的情誼等等

  (教師適當拓寬思路,允許有不同見解。)

  六、蠟燭啊蠟燭,我想對你說

  1、今天我們學習了本文,也了解了蠟燭的含義,如此令人感動的蠟燭啊,我們有很多話要對你講。蠟燭啊,蠟燭,我們想對你說……。

  每個人闡發自己的心聲,說1~2句話。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己對學習完本文后的感受。)

 。病⒈疚谋憩F的超越國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確讓人感動,讓我們在殘酷的戰爭中感受到了溫暖。其實,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這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們收集到了什么資料或者平時了解到有關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ㄓ蓪W生自己發言,其他同學適當評點。)

  七、總結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超越了國界,令人敬佩,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業

 。、針對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寫一篇文章,可以側重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鑒賞等方面的內容。

 。病⒄n后尋找類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張貼在教師的“文學天地”中,其他同學可以在課后閱讀,增長見聞。

  以上兩個作業每位同學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做。

《蠟燭》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能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主要板書計劃:

  送情報 ( )

  半截蠟燭 夫人快樂( ) (機智、勇敢)

  兒子搬走( ) 愛國主義

  為兒端走(成功)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表演課本劇朗讀課文抄詞

  課外:練習冊中P58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脈絡。

  一、揭題: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圍繞“半截蠟燭”定了什么內容?……

  3、請同學們圍繞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易朗讀課文。

  2、小組朗讀檢查,讀通課文,解疑。

  3、課堂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如下(順便理清脈絡)

  課文先寫……接著寫……

  然后寫……最后……

  4、再讀課文,檢查字詞:

  音:蠟燭許諾遭到盯住琳瑯滿目樓梯搖曳強盜秘密厄運

  雖然絕妙微弱絕密鎮定

  義:厄運:厄,困苦,災難。困苦的遭遇。

  厲聲:聲音嚴厲

  從容:不慌不忙

  搖曳:搖蕩

  鎮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亂。

  三、指導分段朗讀。

  四、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

  2、朗讀、思考課后練習4

《蠟燭》教案15

  知識技能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不惜代價、例行檢查、若無其事、了如指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握劇情,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導入課題: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板書:半截蠟燭)學生齊讀課題。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4、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注意這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說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于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并能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說說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說出)讀劇本更要聯系上下文,聯系具體的情景。

  三、深入閱讀,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保護半截蠟燭的?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2、想象體驗: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現,那會怎樣呢?

  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

  (2)德國鬼子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

  對學生的想象要有引導,要求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4、在這樣的情況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

  5、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6、自由組合成小組,嘗試表演這段故事。

  四、內化形象,感悟語言

  1、閉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誰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腦中的這個人物形象,寫一寫。

  2、交流每個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說一說,你的印象來自于課文中的那些詞句,有感情的朗讀。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說說課文和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各有什么特點。

《蠟燭》教案16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讀課文中圈出來的會認字6個,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識字,積累詞語,并能理解重要詞語的意思。

  2.指導學生運用探字理、比較、小竅門、部件記字等多種方法認識本課生字,并在識字過程中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3.觀察字帖,并按照正確的筆順,規范地寫出本節課要求會寫的2個生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能讀懂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詞卡、圖片、

  學具:學具袋

  教學流程:

  一、直觀趣引、巧妙復習。

  師:(出示課件“紅蠟燭”)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學生回答:蠟燭。

  師:出示“蠟燭”兩字(目的:復習字詞,引出課題)讀詞,出示“紅”,齊讀,板書課題。

  回顧課文,同時引出點花炮的三個小動物:烏龜、黃鼠狼、野豬,(出示圖片)。

  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膽小的烏龜、黃鼠狼和勇敢的野豬是怎樣點花炮的。

  二、主動體驗、夯實認讀。 1.抓詞帶段、巧解詞意。

  師:看課文的第四個自然段,指生讀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最后他們是用什么方法來決定由誰來點花炮的?

  學生回答:“抽簽”。

  做“抽簽”小游戲,(目的:體會“抽簽”的.意思的同時,引出課文內容。)抽到“讀”的就來讀課件出示的句子:“大家決定抽簽——抽著“去”的就去點

  花炮!

  認讀“抽簽”,多種方法學習“抽”。 2.整體認讀,快樂體驗。

 。1.)師:第一個抽到“去”的是烏龜,我們一起去看看烏龜是怎樣點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讀第五自然段,學生邊聽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匯報,(課件出示“烏龜只好鼓起勇氣向花炮爬去!保

  指導朗讀。

  認讀詞語“勇氣”,學習“勇”。

 。ㄕn件出示“他剛剛挨近花炮,頭就縮了進去,再也不敢伸出來了!保┲笇Ю首x。

  出示詞卡“伸縮”,認讀。

  師:你們想看看小烏龜是怎樣伸縮頭部的嗎?(出示課件“小烏龜卡通圖”,目的體會“伸縮”,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縮”。

  回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2.)師:烏龜沒點成花炮,我們再來看看黃鼠狼的表現吧!誰來讀一讀第六個自然段?

  指生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黃鼠狼是怎樣點花炮的?

  學生匯報,(課件出示“可他光繞著花炮轉悠,就是不敢去點火”)體會“轉悠”。

  指導朗讀。

  出示詞語“繞著”,讀詞。學習“繞”并組詞、擴詞。

  回讀課文。

 。3.)師:與烏龜和黃鼠狼相比,野豬的膽子怎么樣呢?

  指生讀第七個自然段。學生匯報“勇敢”。

 。ㄕn件出示“野豬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點著了!保w會“勇敢”并指導用這個詞練習說話。

  指導朗讀。

  師:那么當野豬去點花炮時,大家的反應是什么樣呢?(課件出示“大家都鉆進草叢,把耳朵緊緊捂住,眼睛也不敢睜!保

  出示“不敢睜”,并學習“睜”字。

  回讀課文。

  師:勇敢的野豬把這個家伙點著了,它炸了嗎?它靜悄悄地發出柔和的亮光,原來,它是一支紅蠟燭。

  (課件出示“紅蠟燭”圖片)什么樣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樣的呢?(目的:對比體會“柔和的亮光”)指導朗讀。

  出示“柔和”,讀詞并學習“柔”字。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快樂闖關、成功展示。 1.摘蘋果。 2.找朋友。 3.一字開花。4.指導書寫兩個字“爬”、“膽”。

《蠟燭》教案17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五 年級 下 冊 科目: 語文

  課題:12.半截蠟燭

  參備人意見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無損、不惜代價、例行檢查、若無其事、了如指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一、初讀課文知大意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2. 理解生詞: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在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凝視:聚精會神地看。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不動聲色: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態度鎮靜。

  3.寫出課文的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課文

  1.了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說說劇本有什么特點。

  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2.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要結合課文中的語言來說說

  帶同學有感情的朗讀有關的語句。

 、 為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代價守住它,懂嗎?

 、谟职涯莻快要燒到金屬管的蠟燭點燃蠟燭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著蠟燭走上樓去。在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3.選取片斷分角色演一演。

  注意分好角色后找到自己的語言,記下來,想象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再演出來,注意配上動作神態進行表演。先組內試演,再全班展示。

  4.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課后反思 :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閱讀實踐時間為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為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為真正的讀者。

《蠟燭》教案18

  【教材分析】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作品。作品刻畫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文中只有關于她的動作描寫,沒有語言描寫。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并從字里行間體味在冷靜的敘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揣摩語句意思。

 。、根據課文特點,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场㈩I會戰爭的殘酷,體會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

  【教學重難點】

 。、揣摩語句意思。

 。、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學生簡介作者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把握記敘要素。)

  三、粗略探究

 。、讀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動不已,請找出來,在小組中討論。

 。病W生找出自己感動的片段并朗讀、分析。

 。场⒗蠋熆偨Y:感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蓬}材感人:

  戰爭、炮火、蠟燭、燭光等。

 、剖录腥耍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在墳頭上的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

  四、精細探究

  1、教師指定探究問題:

 、糯φZ句(課后第二題)。

 、圃嚪治鱿灎T有什么特殊意義。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3、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五、拓展延伸

  透過細致的動作描寫,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六、布置作業

  把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整理在練習本上。

《蠟燭》教案19

  設計思路:

  蠟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比如幼兒過生日的時候,斷電的時候等。而且本小區附近有一個蠟藝廠,很多家長都在這個廠里工作,家中也有許多漂亮的蠟燭,幼兒會經常會把這些漂亮的蠟燭帶到幼兒園中,于是便把蠟燭投放到了區域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去探索。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對于用火來點蠟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有些幼兒還把蠟燭油滴下來玩,幼兒驚奇的發現燭油變成了花瓣,變成了樹葉,變成了星星,變成了雨點,變成了泡泡,變成了雪花等等,于是便產生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嘗試,充分體驗燭油滴畫帶來的快樂。

  考慮到幼兒自己構圖和涂色的速度較慢,同時也為了讓幼兒有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因此,本次活動采取了幼兒構好圖后第二課時的教學。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嘗試,從作畫中體驗燭油滴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幼兒能創造性的'在自己勾畫好的形象上滴畫出各種作品。

  3、培養幼兒用火的安全意識。

  4、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5、感受繪畫的趣味性,體會創作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蠟油畫的特點,大膽用燭油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嘗試滴畫。

  活動難點:能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創造性的滴畫出各種完整、和諧、美麗的作品。

  活動準備:

  1、幼兒勾畫好的各種半成品作品(第一課)。

  2、蠟燭、深色顏料、毛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蠟燭

  教師帶領幼兒進入蠟燭世界。

  你們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蠟燭有什么用?漂亮的燭火在干什么?

 。ǘ┥衿娴臓T油。

  燭油寶寶看到燭火寶寶跳的這么開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來跳一跳,燭油寶寶會在哪里跳呢?它說想出來到我們小朋友的畫上來跳舞,(教師出示幼兒的半成品作《小魚吹泡泡》)。燭油寶寶說它會跳吹泡泡舞呢!

  1、教師講解示范燭油滴畫

  教師將燭油自由濺落在半成品的小魚畫上,重點講解滴燭油時的疏密和畫面的布局,引導幼兒注意畫面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教師邊示范邊結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導幼兒發現蠟燭滴畫的秘密。

  燭油寶寶吹出來的泡泡漂亮嗎?燭油本來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吹的泡泡這么漂亮? 教師小結:原來是燭油是白色的,它滴到紙上后,紙的顏色就透了出來,所以小魚的泡泡特別漂亮。

  3、引導幼兒用深色顏料涂上底色。

  現在這些泡泡的顏色我們還看不清楚,我還想變一變,(教師示范再刷一層底色)你們看燭油寶寶吹的泡泡是不是更亮了,這幅畫是不是更漂亮了。

  4、幼兒自由討論自己的半成品作品“我們怎么樣才能使它更漂亮?” 教師不做任何評判和指導。

  (三)“我也來試一試”,幼兒嘗試作畫。

  1、點燃蠟燭,隨意滴畫。注意畫面的合理性和豐富性及用火的安全。

  2、滴好后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涂上底色。(快的幼兒可以到區域中嘗試畫第二幅)。

 。ㄋ模⿴熒黄饏⒂^、講評作品。

  (五)結束。

《蠟燭》教案20

  教學目標:

  1.了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真摯感人的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4.透過行為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語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有著不同的寓意。大家一般是在什么場合會見到蠟燭或用到蠟燭?【明確:停電了,點蠟燭照明——使用功能、蠟燭的原始功能;過生日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或家里辦喜事時也會用到蠟燭——這里蠟燭起著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把許多蠟燭放一起擺成“心”的圖案——可以向自己心愛的人表示愛情;而有些酒店里昏暗的燈光更能增添浪漫的氣氛、燭光晚餐會讓人們的聚會平添朦朧的情調。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也會點上蠟燭——用來寄托懷念、哀思;當有些人被無辜遭到綁架劫持時也會有人點起蠟燭——用來祈禱和平。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來歌頌我們偉大的母親(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蠟燭相關的課文,這就是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通訊報道——《蠟燭》。

  二、介紹背景

  提問:大家在預習時,都基本查閱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做簡要介紹。

  【戰爭是殘酷的、野蠻的,它帶給人類的是屠殺、是毀滅。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

  二戰末期,1944年9月中,蘇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爾維亞”集團軍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介紹通訊有關知識

  [提問]: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新聞兩則》兩篇消息相比,今天我們學的《蠟燭》是一篇通訊,大家通過預習,覺得通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報道事實,通訊則是對事實進行完整詳細的報道;消息語言簡潔平實質樸,通訊講究文采,語言形象,鮮明生動。消息與通訊在表達方式上一般以敘述為主,描寫議論成分少!

  四、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復述課文故事并說說課文表現了什么主題?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斗的友誼。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風險愛意,表現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課文盡管描寫的是一件發生在戰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現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現蘇南兩國人民深厚情誼。老婦人的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埋葬戰士,為戰士守靈,可概括為“敬愛”與“哀痛”!

  [提問]: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五、通過課文語句分析。

  [提問]:“意象——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如果我們今天用我們的傳統詩論解讀這篇外國文章,你覺得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呢?試具體分析。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與描寫!

  <整理出文章中共幾次寫到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

  炮火11次、蠟燭6次、黑巾4次、老婦人動作6次(三爬三跪)>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僭诜綀龅闹醒耄覀兡俏鍌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②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③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艿聡擞珠_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莸聡诉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薜聡诉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⑦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嗟聡说呐诨饹]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岬聡说呐谶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⑩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11)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谂趶棻ǖ漠攦海灎T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巯灎T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茉谝呀洷黄茐牡蔫F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菟麄儑鴫灦,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拊谂诨馃沽说耐恋厣,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②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墼趬炁怨蛳,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苋缓,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4.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

  三次寫“爬”——

 、偎龔牡亟牙锱莱鰜,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谌欢齽偱莱鲆话耄活w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劾蠇D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倮蠇D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谛菹蛄,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鬯刈哌^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提問]從這些重復的描寫中,可以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黑色的大圍巾”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提問]感人在什么地方?

  【題材感人——戰爭中的人民;細節描寫真切——炮火連天,年老體弱的婦人吃力掩埋戰士、擺正遺體,親吻額頭,像親人一樣、點起珍藏45年的蠟燭,全文突出蠟燭,任讀者沉浸在燭光所營造的意境中。具體的片段可概括為:A炮火連天,環境險惡B年老體弱,掩埋吃力C視若親人,沉痛哀悼D點燃婚燭,真情祭悼】

  [提問]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該段中中所表現出來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歸納老婦人的形象。

  【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六、課文小結

【《蠟燭》教案】相關文章:

《蠟燭》教案12-06

《蠟燭》教案07-12

《蠟燭》教案07-22

《蠟燭》教案精選10-28

《蠟燭》的經典教案10-30

半截蠟燭教案教案03-07

《半截蠟燭》教案07-02

蠟燭的優秀教案06-16

半截蠟燭教案06-16

語文蠟燭教案06-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网 | 日韓無碼中文字幕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