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案

時間:2022-02-17 15:41:43 教案 我要投稿

聲聲慢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聲聲慢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聲聲慢教案

聲聲慢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詞句品讀和場景再現,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課前2分鐘打開“二泉映月”音樂

  《二泉映月》是我國一首著名的民樂,使瞎子阿炳通過如怨如訴的二胡聲演繹的人世間的悲涼。我自己靜而聽之,莫不為之動容!這是用音樂表達悲愁的經典。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用血淚和著文字表達愁苦的文學經典《聲聲慢》(板書)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專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后期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郁凄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嘗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適當的語調吟讀詞作。(再次打開“二泉映月”做背景音樂)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彌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四、請說出自己最有感觸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求同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里的什么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

  2、“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絕的凄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凄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匯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3、過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三句話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凄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有停止。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凄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么強烈,它敲擊著、震憾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寫景物的詞句外,還有哪些句子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詞一開頭就讓人心不寧,景亦冷,情凄苦,種種情緒彌漫開來。起首三句比較形象,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今天的我們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態!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明確:此詞于篇末托出一個“愁”字,這種愁遠非李清照前期詞中那種輕淡的春愁、離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而顯得格外厚重。全詞除結句一語道破外,都沒有直接說愁,而是從刻畫冷清蕭索的環境來烘托慘慘悲切的心境。無論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氣,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風,天上的過雁,滿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無一不是生愁助愁牽愁的,簡直是觸處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師:(打開“二泉映月”音樂)讓我來隨著音樂給大家朗讀一遍這首詞,大家最好是半閉著眼去到李清照那個凄涼的感受中。細細體會人世間的悲涼.

  六、合作探究: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請在文中任選一個你印象最深的場景,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詞人形象描繪出來。注意“愁”的細膩勾畫)

  七、總結:

  堪稱千古絕唱的《聲聲慢》,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一個女詞人,經歷了戰亂離散,終于因著詩詞,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她作為女詞人的代表,給森然的中國詩壇帶來了幾多水氣,幾多溫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氣息感染著無數后人。讓我們記住這位個性鮮明、超越塵俗的女性,記信這位別開生面的獨創性作家----李清照。

  八、飽含感情的誦讀《聲聲慢》

  附【宋】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侯,②

  最難將息。③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④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地,⑥

  怎一個愁字了得!⑦

聲聲慢教案2

  一:導入:中國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屈原到曹雪芹,歷代都有不少優秀杰出的文學家。他們燦若星辰,名垂青史。

  請同學們猜猜看,這其中我最欽佩的會是誰?

  那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由于中國文壇幾千年來都由男性統治,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奪目!

  現在我先講一個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后不久,趙明誠就只身外出做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于官場應酬,難得寫出好詩詞回應。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須眉輸于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后混雜其中。然后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并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須夸贊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里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可喜可賀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醉花陰》是一首絕妙好詞!而我們今天要賞讀的《聲聲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詞作。它的影響不止于中國,還漂向了國外……

  二:先比較,完成整體誦讀,整體感知。

  找一個學生誦讀克洛岱的《絕望》。(讀得別扭,只因寫得別扭_確實遠不如中國古詩詞的音韻)

  然后全班齊背(學生已會背)李清照的《聲聲慢》。

  問:1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痛苦、絕望、(至)愁(“至”字空出)

  2這兩首詩詞表達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達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說說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絕望》直露,號叫,直抒胸臆,聲嘶力竭。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小結:改寫的詩,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并顯得情感“泛濫成災”。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會承認這是自己作品的改寫。

  三:一般地說,詩歌講究含蓄蘊藉,講究把所要表達的情感藝術地表達出來。《聲聲慢》里詞人要表達的情感是愁(痛苦、絕望),這在詞里也有極明確、極直接的表達。

  3這是詞里的哪一句?

  明確:最末一句。

  師結:這句也算得上是此詞的關鍵句、主旨句。這一“愁”字算得上此詞的詞眼。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詞人滿腹愁緒的原因)

  4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意象的藝術。為寫“愁”,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找——

  秋風,淡酒,征雁,黃花,梧桐,細雨。

  5這些意象是如何體現出“愁”來的?

  學生作答——

  秋風:秋風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舉杯澆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傷心”淚。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飄零金陵。人不如雁!

  黃花:繁盛,無心賞,無人一起賞。

  (人):襯人憔悴,不止是“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還有家亡,國破呢。

  梧桐、細雨:“噼哩啪啦,雖細不斷,落在葉上,打在心上......(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_溫庭筠《更漏子》)

  小結:風寒心冷,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添思鄉之痛.征雁、黃花又引發詞人“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感傷;后又以梧桐、細雨渲染,這份愁思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動化了,比之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想象、藝術享受!

  6為了寫“愁”,詞人巧妙地擷取了人生歲月里的一個小小時段,這個時段從何時起,又到何時止?

  學生齊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黃昏(采用糾錯學習法——我覺得該從早晨開始,有道理嗎?)

  師問: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確:學生難答時,作提示“乍暖還寒”。

  設疑引導學生辯識: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作“曉”字,哪個恰切?為什么?

  (討論:不求一致,但求自圓其說)

  師個人認為:“乍暖還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黃昏”,上片當有與之對應的時間,“晚”則重復,“曉”則呼應;古人有早晨飲酒的習俗(扶頭酒);若是“曉”,則從早到晚,詞人“傻愣愣”守著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達!

  7這首詞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別,同學們注意到了嗎?

  (齊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描述詞人起床后的情狀。

  點明:依次寫及動作、結果、感受,詞人尚未從夢中走出,含有雙重的哀愁!(尋尋覓覓——詞人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東張西望,要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凄凄慘慘戚戚——是“尋尋覓覓”的感受。)

  奠定了全詞悲苦愁絕的感情基調。(與末句呼應)

  《聲聲慢》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聲聲慢》鑒賞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我以為,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

聲聲慢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容

  2、反復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

  3、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聲聲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這段文字寫的是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討她的代表作《聲聲慢》,一起走進這位“亂世中的美神”。

  對于作者,梁衡用“亂世中的美神”來界定,那么何謂“亂世”?又何謂“美神”呢?“亂世”是指金兵入侵、國土淪喪、家破夫亡、人民流離失所、朝廷腐敗無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詩詞、詞論、史學、金石學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現。郭沫若在濟南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中題有對聯,可以顯示其藝術女神的風采:“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詞風婉約,有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的《聲聲慢》,也是寫“愁”的經典作品,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

  二、閱讀詩文,把握感情基調

  1、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要求揣摩語調,讀準字音。老師最后明確本詞的感情基調是悲苦愁絕的,朗讀時應用舒緩、低沉的語調。

  2、聽課文朗讀,并在心中默讀,把握節奏,感受詞作的音樂美。

  3、部分學生朗讀,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課文,把對女詞人感情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研讀詩文,探究問題

  首先進行學情調查:同學們對本詞有哪些閱讀期待,想要學習哪些內容,掌握哪些知識。隨后出示問題,讓學生采用研讀的方式分組合作學習,探究以下問題。

  1、本詞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詞中是通過哪些方面表現的?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本詞的主旨句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詩中有如下表現:

  ①用“尋尋覓覓”這一動作行為表現愁情。這三句共十四個疊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等打擊后,詩人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只有在漫無目的的尋覓中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內心則充滿慘戚。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凄涼心境。

  ②“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天氣的忽暖忽冷,變化多端,亦暗示時局的紛亂,讓人難以適應,更讓詩人有說不出的苦悶和憂愁,進而抒發自己內心難以平靜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風”:并非酒淡,而是愁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又讓詩人意緒全無。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腸愁更愁。一個“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涼,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故覺得大雁是舊相識,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從而抒發對家鄉的懷念。

  “黃花”:詩人任憑黃花盛開,此時也無心攀摘,甚至讓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來賞花,而今誰又有這興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凄涼的心境與殘秋敗花融為一體,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細雨”: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好不容易到黃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詩人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那顆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詞在表情達意時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

  ①運用疊詞,開頭連用了十四個疊字,用法大膽新奇,工整得體,寫出了由于尋而未得所引起的無限的凄苦憂傷之情。

  ②直抒胸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淡酒”“急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像來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愁情。

  3、結合詞句內容,鑒賞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一位孤獨、寂寞而又愁緒滿懷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閱讀,自主發現問題

  根據學生學情的不同,讓學生再回讀詩文,鼓勵他們去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決。

  五、強化練習

  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閱讀這首詩,比較兩首詩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喚!呼喚!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夢!夢!夢!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

  仍然!仍然!

  永遠!永遠!永遠!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絕望》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

  《絕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六、小結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于文學史,空前絕后,沒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現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偉大的卻又讓人述說不盡的藝術女神,我們在對《聲聲慢》這首詩的學習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傷,也懂得了她的美麗與愁情!

  七、布置作業,拓展練習

  收集有關寫“愁”的詩句,并體會這些詩句的不同之處。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醉花陰》)

  5、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6、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7、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8、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毛澤東《虞美人》)

聲聲慢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所用的鋪敘手法,‘教案’聲聲慢教案。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3、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2、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詞中疊詞運用的妙處。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辛棄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課文。

  二、初步感知

  朗讀課文,完成練習。

  1、回顧作者及作品。

  2、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3、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詞的大體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讀全詞,回答問題。

  上片(寫自己的孤獨和凄涼。)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1、這三句運用了十四個疊字,表現了哪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寫人的動作神態,似在尋找失去的東西,追索過往的陳跡;第二句,寫環境的凄涼、寂寞;第三句,寫內心世界的愁苦、哀傷。)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1、大意?

  2、"最難將息"的原因是什么?(不僅僅是由于乍暖還寒的天氣,更重要的是內心無邊的孤獨和寂寞。)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1、大意?

  2、這幾句主要寫什么內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主要寫作者借酒澆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襲,但無濟無事。這樣寫既可以表現作者那一顆堅強心靈的憂郁,又可以表現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1、大意?

  2、這幾句有什么作用?(這幾句進一步寫悲哀的深重、難以抵御;同時,寫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寫作者憂傷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內心的愁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大意?

  2、這幾句是怎樣來寫作者內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滿地的黃花,作者想到時光易老,歡樂不再。因而頓生感慨。)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這兩句有什么作用?(這兩句主要寫作者在無邊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覺難以挨到天黑。用以寫表現作者內心難耐的寂寞和無邊的愁緒。)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1、大意?

  2、這幾句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這幾句是環境描寫,用以烘托作者內心孤獨和寂寞。)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一句雖是問句,卻用感嘆號收束,直抒胸臆,表現作者內心難以言盡的哀愁,教案《‘教案’聲聲慢教案》。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

  2、朗讀背誦課文。

  五、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做好練習冊。

  (6)《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落職閑置幾十年,晚年被復用時借懷古詠史而言現實的一首詞,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本報訊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用人才的憤懣。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縷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于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鑄經史,驅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郁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嫁軒長短句》,存詞六百余首,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消息》,雙調,一百零四字。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求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進用人才的憤懣。

  三、層次結構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的向往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拓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四、寫作特點

  1、圍繞作品思想內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于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于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五、重點難點解析

  1上闋用了兩個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孫權是當年西破黃祖,北敗曹操,與曹劉鼎足之勢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樓,首先想到閉門思過以京口為都城,后遷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與向往,只是像孫促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已無處可尋了。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余韻,也隨時光而流逝了。作者對孫權的追慕和欽羨,實際上就是對南宋腐敗無能的諷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在那里居住的劉裕,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能有劉裕這樣創大業的蓋世英雄和英明國君,作者的正確戰略意圖就以被采用。

  這兩個典故,寫法雖異而用意卻相同,作者對能承父兄基業而有所作為的孫權和創建大業的劉裕進行歌頌,就是對南宋當局不知自振的針砭;作者懷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嘆南宋沒有英雄。

  2、作者寫佛貍祠下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聲聲慢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聯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詞中情感的表現手法: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敘抒情)結合,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3、比較閱讀,感受婉約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分析鑒賞能力。

  重點難點

  1、作者沉重復雜的“愁”

  2、作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鑒賞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以《如夢令》導入

  1、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

  2、誦讀《聲聲慢》。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里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么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系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臺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蕩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顛沛流離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閑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后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1、生齊讀。2、聽錄音朗讀。

  (三)全詞賞析

  1.作者怎樣傳達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確:直接抒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①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么。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結果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戚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凄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凄涼的情感基調。

  3、緊接著詞人寫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說由于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1)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凄,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盡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脫,而酒不管怎么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問:為何說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于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后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游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赤壁賦〉“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雨霖鈴》;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明確: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溫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凄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凄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確:“雁”點明秋,象征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似曾相識”如何理解?

  明確:①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只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并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詩人哀戚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只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于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艷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問: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只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得出結論:過雁象征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誰堪摘”?

  明確:(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么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凄清的苦況蘊含于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細雨”?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征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老師明確:梧桐細雨象征著哀傷、愁絲。這里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極為簡省的語言來勾勒事物,抒發情感。)

  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沉沉的夜幕里,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難道上天也在憂愁哭泣嗎?“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8、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后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詞。

聲聲慢教案6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詞人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初步體會詞的意境。

  (3)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體分析

  (一)導入思考: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這是一首悼亡詩,主旨是哪一句?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反問句式,意味綿長,感慨深沉,一唱三嘆,發人共鳴。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選取了哪些物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談談個人看法。明確:淡酒/急風――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意緒全無,愁云更濃重北雁――丈夫故去,錦書不再,雁叫聲聲心欲碎“愁”〈黃花――花開花落,無人共摘,難堪徹骨孤獨梧桐/細雨――化用,以聲襯情,頓挫凄絕㈢名句欣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后,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凄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

  五、小結課文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盡管沒有寫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聲聲慢教案7

  【學情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夢令》等,但這些詞作大多抒寫的是一些閑情,對于她的后期詞可說是初次接觸,因而要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比較,更好地體會李清照詞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詞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是李清照后期詞作的代表作。相對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緒比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卻顯示了她過人的藝術才華。本詞圍繞“愁”展開,運用形象豐富的意象以及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加強愁緒的宣泄。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學會抓住疊詞、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感知詞中凄涼意境,深入體味詞人“愁”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聲聲慢》,理解此詞的思想內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對她的創作的影響。

  2.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3.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本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復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蘊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

  誦讀品悟法、自主鑒賞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熟讀《聲聲慢》這首詞,力求能背誦,回顧李清照的生平事跡和所學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課文導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夢令》

  (配樂引領學生回憶朗讀)

  從《如夢令》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什么樣的清照呢?

  明確:開朗活潑快樂

  少女時代的清照是快樂幸福的,因而她能寫出了清新明快的詞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卻寫出了與《如夢令》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詞——《聲聲慢》。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先一起來讀讀這首詞。

  三、朗讀《聲聲慢》(學生集體配樂朗讀)

  四、整體感知

  讀罷此詞,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詩歌賞析——如何寫愁

  (一)直接寫愁

  李清照起筆就哭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么呢? 動作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環境處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慘慘戚戚,又寫出了清照什么樣的心理呢?沉痛凄厲

  總結疊詞作用:1.形式上:音樂美、音韻美,增強感情。

  2.內容上:奠定哀婉、凄涼、愁苦的感情基調。

  (二)賞意象品愁情

  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通過意象來傳情達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寫愁情的時候,不僅直接抒愁,同樣還借助一些意象來抒寫。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淡酒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2.這些意象是如何表現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組交流探討

  ②集體探討

  探討明確: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風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離愁,懷鄉之思,音信之盼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梧桐 一葉知秋 牽愁惹恨

  細雨 雨滴梧桐卻敲碎人心哀傷﹑愁絲的象征

  3.總結本詞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風

  過雁黃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傳遞出孤寂愁苦

  梧桐細雨

  拓展: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著特定的內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風:渲染愁情 例句:秋風秋雨愁煞人

  雁:懷鄉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黃花:憔悴的容顏 例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梧桐:牽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春秋。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雨:哀傷愁絲 例句:無邊絲雨細如愁。

  (三)因何生愁

  當李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什么樣的經歷讓作者發出如此凄慘的悲鳴?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讓我們走進作者的人生隧道,進入到作者苦悶,復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禍不單行孤苦飄零

  由亡國到喪失,由再嫁到離異,由入獄到悲死,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呀。晚景凄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么去了,帶著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了解這些史實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么樣的愁呢?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夢令》中的少女閑愁,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涵呀。

  六、課堂總結

  “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詞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拭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然而它們沒有打垮壓迫的了她,反而讓她的藝術靈魂飛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這樣評價李清照: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

聲聲慢教案8

  一、學習目標:

  1、知人論世,結合詞人生平及詞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詞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屬性。

  3、體會詞人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二、學習重難點:

  1、理解詞中表達出的“愁”。

  2、背誦全詩。

  三、讀書指導:

  寫作背景: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寫于李清照晚年。靖康之難以后,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里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學習任務: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背誦全詩。

  3、思考:那些景物觸動了詞人的愁思?

  明確:(投影)淡酒、風、雁、黃花、梧桐、細雨

  孤寂落寞悲涼愁苦

  五、合作探究:

  (一)賞析上闋

  1、”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全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反復品讀,體會本句的表達效果。

  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傳達出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舊時相識”的雁觸動了詞人怎樣的情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思?

  (二)賞析下闕

  1、“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一句描繪出詞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2、“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大膽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詩意的語言還原此句描繪的情景。

  3、有人認為,李清照后期詞作中的愁緒,只是抒寫了她作為一個落難貴婦人的個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極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

聲聲慢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鑒賞李清照婉約派詞作的風格

  領略李清照“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背誦

  體味詞的聲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語言風格,理解詞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結合詞人的生平經歷,在詞作中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 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系。

  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三、教學方法:朗讀、對比閱讀、探究學習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么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后總結)

  [明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聲聲慢〉

  (二)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 全班齊讀

  正音:覓(mi) 凄(qi) 戚(qi) 還(huan) 盞(zhan) 乍(zha)

  2、 范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么?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么?——“愁”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 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品讀提示:)

  1、聯系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略)

  2、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鑒賞

  1.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組疊詞,直接抒情,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 | |

  人的動作、神態 環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問:運用疊詞的作用?(——音樂美、增強感情)

  “尋尋覓覓” 表現作者由于遠離故鄉,漂泊異鄉而產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無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寫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單,清苦的聲活狀況。“凄凄慘慘戚戚”則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晚年時,身體衰弱,情緒低落,飲酒也不能退寒解憂,只有苦挨著殘年。七組疊詞,從精神狀態到生活處境,再到內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經歷和生活狀況,及身心和心靈上受到的摧殘。

  起句不尋常,連用七組疊詞,這是李的大膽創新,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是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真可謂“前無古人”,當然“后有來者”。李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在齒舌音間來回反復吟唱,讀起來朗朗上叩又別有一番愁情。

  2、 這首詞如何讓讀者領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 “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出意象概念

  (1)詳析“酒”意象的特定屬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問:為何說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于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2)“秋風”意象略講

  得出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論:過雁象征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4)略析“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結論: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溫庭筠《更漏子》

  這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凄涼之感。

  7)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后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

  分析〈醉花陰〉與〈聲聲慢〉兩種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2、人生經歷。

  五、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后,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歷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狠之后的“于說換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愁。

  六、練習

  武陵春

  風往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淚先留。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似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 解釋詞語并注音

  (1) 塵香:

  (2) 梳頭:

  (3)舴艋:

  2. 李清照這首詞寫的是一個“愁”字,她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別開生面。試從古典詩詞中找出兩三例喻愁的詩句。

  七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搜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聲聲慢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二、教學重難點

  【教育重點】

  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景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新課導入:

  導入語:大文豪蘇軾的詞風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把詞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來,蘇軾可 以說是豪放派詞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們要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詞風,與豪放詞的特點截然相反。沒錯,就是有些同學

  已經說出來的婉約詞。

  介紹: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以及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二)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簡介:

  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初步感知詞作的感情基調;

  (1)提問: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引導學生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蘊,和鋪墊的感情基調:

  PPT展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3)追問:聯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 師總結:韻律美;增強情感。

  (4)結合詩作背景,說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詞人哪些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

  滿姻緣難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難度)

  (5)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過渡語:同學們找的都很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是結合過我們之前學習詩詞的方法,通

  過尋找詞句當中的關鍵詞或者是意象,品讀出詞人的愁緒的。接下來,我們一起結合詞句,聯

  系過去所學詩文,再次解讀一下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詞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

  的?

  (三)結合意象,體味情感

  1.隨同學口述,PPT展示

  “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師總結,補充并板書: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詩句體會詞中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艱難苦

  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師總結: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2)“風”

  ppt出示詩句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風

  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

  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師總結:以秋風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云中誰寄錦

  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師總結:過雁象征離愁。

  延伸: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引導: “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在,而收信的丈夫卻離別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聲聲慢教案11

  【設計理念】

  1.以新課標要求為依托。新課標提出鑒賞古典詩詞的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在了解作品相關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獨到的思考;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在詩歌的鑒賞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2.以有效課堂為原則。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的重要保障,本著有效課堂的原則,進行一切設計。

  【文本與學情】

  文本:此詞是清照后期詞的代表作,是詞人熔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流離之苦、懷鄉之思、寡居之凄寫成的。因詞人生活的變化,詞的風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發展為哀婉凄涼、憂憤深沉。而作者這種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過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營造富于深蘊的意境,加之創造性的連用疊詞等來渲染和傳達的。

  學情:1.作為高二學生,雖了解一定的詩詞鑒賞技巧,但在實踐中往往不能運用這些技巧,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

  2.與長于用典的辛詞相比,清照詞擅用口語、鋪敘日常生活,這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清詞備受學生喜愛,學生鑒賞的積極性會很高。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并掌握疊詞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詞中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并結合意象特點、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感知詞中凄涼意境,深入體味詞人“愁”的深刻內涵。

  3、掌握基本的詩詞鑒賞技巧,并熟練運用這些技巧分析其他詩作,提高詩詞鑒賞水平。

  設計目的: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重點難點】

  1、品味意象豐富內涵、感知意境、深入體會詞人別樣“愁”情。

  2、運用詩詞鑒賞基本技巧準確把握古典詩詞中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法 自主鑒賞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設計目的: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讀詩。自主方能突顯個性解讀,合作彌補個性之不足。

  【教學流程】

  一、導入設計:(多媒體出示李清照畫像及其詞園對聯,請同學猜是誰?)

  詞采秀千秋,看風雅流傳,才情自古無男女;

  生年交兩宋,究悲歡轉換,命運從來系國家。

  沒錯,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權社會,她卻憑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詞壇豎起一面鮮明的旗幟,她的詞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僅僅是我們女同胞的驕傲,更是我們山東的驕傲。因為她是我們山東人。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什么作品啊?(《如夢令》)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她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二、知人論世——暢所欲言話清照

  1、學生自由發言。(課前準備任務查閱李清照相關資料)

  2、教師相機補充(幻燈片出示):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南渡是李清照詞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18歲嫁與宰相趙挺之子金石考據專家趙明誠,夫妻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詩詞唱和,生活美滿。前期詞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詞風真摯細膩、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遷,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趙明誠染病身亡。她變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她四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孤獨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詞反映戰亂痛苦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表現流離之苦、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哀婉凄涼。

  三、美讀感知——以聲傳情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根據預習時對這首詞的理解讀出感情來)

  (2)分別請一到兩名男生、女生誦讀,其他同學聆聽,點評,教師總結誦讀要領。

  (3)師播放范讀錄音,配以《漢宮秋》的樂曲和“黃花滿地,雁排長空,一女子翹首凝望”的圖畫,營造氛圍,進入意境,感受音韻美。

  (4)通過讀,你所感受到的詞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悲凄低沉 )

  四、整體把握 ——用心體情

  師多媒體引導:詩詞中有詩眼、詞眼之說,“眼”,傳神之所。“詞眼”就是最能傳達詞人內心情感的字詞。以形容詞、動詞居多,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1. 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詩人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學生結合預習情況,再讀全詞。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2.生自由回答,師歸納明確:詞眼: “愁”,詞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當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詞眼的。

  【預設問題】哪些意象?(讓學生關注意象的屬性)

  意象: 酒 、 風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風、 (過)雁、 (滿地)黃花 、 梧桐 、(點點滴滴)的細雨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疊字的運用;強烈感情的反問句的運用。通過這些表達了詞人無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帶著體味,學生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詞。

  五、佳句鑒賞——個性品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詩歌注重個性化閱讀,鑒賞佳句,融入意境,體味情感。

  1. 學生再讀全詞,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佳句,并選擇一角度加以鑒賞。

  小帖士:A選擇含意象的詩句的同學,賞析時結合意象的特點、屬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書面文字。

  2.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小組內自由討論交流,互相推薦、自由回答。對于名句教師可稍加點撥做重點鑒賞,其余簡略分析。

聲聲慢教案12

  【學習目標】

  1.誦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讀賞析,學習本詞寓情于景,層層渲染的寫作手法。

  【資料鏈接】

  走進作者,背景介紹: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后,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里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朗讀全詞,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思考:那些景物觸動了詞人的愁思?

  二.賞析全詞1.齊讀上闕。

  2.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全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反復品讀,體會本句的表達效果。B級(點撥:結合寫作背景、作者當時的處境進行理解)

  3.“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傳達出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C級(點撥:可聯系我國古典詩歌中“酒”的象征意義來體會)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舊時相識”的雁觸動了詞人怎樣的情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思?C級(點撥:聯系詞人前期詞作《一剪梅》中的句子來理解,“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二)賞析下闕

  1.齊讀下闕

  2.“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一句描繪出詞人怎樣的生活狀態?C級(點撥:黃花即菊花,詞人在《醉花陰》中曾用“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描寫思念丈夫的閑愁,注意對比兩首詞的不同。)

  3.“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大膽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詩意的語言還原此句描繪的情景。梧桐材質清脆,古時常用來制作古琴,葉子碩大茂盛,落葉較早,有“一葉落而天下知秋”之說,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一直到黃昏都沒有停止。一滴滴、一聲聲,滴進她的心坎,敲擊震撼著她的心扉,不得安寧,無法解脫。秋風帶來寒意,秋雨帶來惆悵,落葉讓人更感失落。風聲,雨聲,落葉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傷心。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作者不由得發出一聲嘆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時放,自然而別致,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只能是卻道天涼好個秋了。

  [研讀探究]:有人認為,李清照后期詞作中的愁緒,只是抒寫了她作為一個落難貴婦人的個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極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

  【學習總結】

  鑒賞詩詞要注意到幾個問題:

  1、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結合身世背景解讀。

  2、研讀關鍵詞句,如詩眼、抒情句、意象。

  3、發揮聯想,還原畫面,揣摩作者意圖。

  【當堂檢測】

  背誦并默寫全詞。

聲聲慢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景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新課導入

  導入語:大文豪蘇軾的詞風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把詞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來,蘇軾可以說是豪放派詞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們要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詞風,與豪放詞的特點截然相反。沒錯,就是有些同學已經說出來的婉約詞。

  介紹: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以及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二)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簡介:

  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初步感知詞作的感情基調;

  (1)提問: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引導學生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蘊,和鋪墊的感情基調:

  PPT展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3)追問:聯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 師總結:韻律美;增強情感。

  (4)結合詩作背景,說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詞人哪些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難度)

  (5)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過渡語:同學們找的都很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是結合過我們之前學習詩詞的方法,通過尋找詞句當中的關鍵詞或者是意象,品讀出詞人的愁緒的。接下來,我們一起結合詞句,聯系過去所學詩文,再次解讀一下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詞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三)結合意象,體味情感

  1.隨同學口述,PPT展示

  “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師總結,補充并板書: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詩句體會詞中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師總結: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2)“風”

  ppt出示詩句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師總結:以秋風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師總結:過雁象征離愁。

  延伸: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引導: “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在,而收信的丈夫卻離別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4)“黃花”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凄涼哀傷的象征。

  (四)再讀全詞,把握情思

  小結:體會“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與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五)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延伸)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聲聲慢教案14

  《聲聲慢》教案

  ——南宋之亂世詞心

  教學設想:

  首先,充分發揮電化教學的優勢。以往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比較單一,常采用語言勾勒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很難讓學生得到細膩的情感體驗,而多媒體的使用使教學情景的創設由語言講述的蒼白與單薄,情境設置的抽象、靜止、平面化,優化為具體、形象、多維化,渲染出濃重的情感氛圍,真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的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鑒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過了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論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萬物皆著我之色”,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品味語言美、音樂美,欣賞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最后,在擁有細膩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整體按照讀、品、背、寫四步進行。

  新課標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詞的表現手法,體會藝術表現力。

  3、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教學目標: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語言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2、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

  1、鑒賞詞的意境美,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2、品味語言美、音樂美,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賞讀:

  (1)欣賞詞朗誦MTV(錄音范讀,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題曲《暗香》的音樂曲調;黃花滿地,雁排長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飲自酌的FLASH投影),營造氛圍,進入意境,品味音韻美;

  (2)學生集體隨讀;

  (3)女生誦讀,男生和讀。

  二、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后,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常常在一起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情感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詞風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但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充滿了濃重的哀愁。

  概括板書: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境凄涼。

  三、《聲聲慢》賞析:

  品味意境,鑒賞佳妙,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教師預設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古詩詞十分重視字句的錘煉,有“詩眼”“詞眼”之說。請找出《聲聲慢》中的“詞眼”。(教師引導:“眼”,傳神之所。“詞眼”,最能體現作者內心情感的字詞。)

  學生自由回答然后確定——“愁”字

  問題二、綜觀全詞,一字一淚,滿是悲愁,但全詞寫來沒有一個“淚”字,也只在結尾點出一個“愁”字。作者是如何傳達這滲透血淚的深愁巨痛的呢?(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自由討論,自由回答。名句做重點鑒賞,其余簡略分析)

  明確:

  1、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此14個疊字歷代詞家異口同聲贊為千古絕調。為何?(選取此句鑒賞的學生自由交流,教師總結。以下詞句鑒賞方法相同。)

  教師引導:挖掘“尋尋覓覓”這四字后面隱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隱含的豐富情感。

  這14個疊字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14個字雖是重疊使用,卻絕無重復累贅之感,朗讀起來,只覺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你能感覺到她心中塞滿了愁苦,她需要發泄,需要傾訴,她想一口氣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來。

  細細地體味,開篇的“尋尋覓覓”是尋找的動作,詞人就好像有什么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閑適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時的情意,還是心愛的金石拓片?詞人“尋尋覓覓”地找,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這反映詞人內心空蕩,無可排遣寄托。然而尋找的結果是“冷冷清清”,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凄涼的氣氛包圍。“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戚的心靈。此三句,由外而內,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寫出女詞人孤苦無告的凄涼心境。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

  2、“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教師引導: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為何已是暮春還會感覺“寒”?

  這兩句,要說的是由于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

  這是借氣候之冷暖無常,寫飄零憔悴之苦。

  3、“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看到寫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說的是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無力,怎么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實是說愁“濃”,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較少女時的醉酒)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該綠肥紅瘦。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引導:古詩詞“雁”意象的固定內涵。

  借“雁”之意象來傳達內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詞人亦是北方人,避難南下,所以說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居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古有雁足傳書之說,而此時見雁,卻無親人的音訊,那份思鄉之愁緒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5、“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詞人自己因憂傷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謝。古人有九九重陽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但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欣賞金石拓片。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滲透著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日長難熬,度日如年,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挨到天黑呢?極寫愁苦已極,寂寞難耐的痛苦。一種凄清的苦況蘊含于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試描繪詩句展示的凄慘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細雨落在梧桐上,又點點滴滴灑到地上。這是梧桐在落淚,不也是詞人的心頭在滴淚嗎!這里將凄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緒,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試分析結句之妙。

  詞人用口語的形式,脫口而出:這情形、這光景,又怎么是一個“愁”字包括得了、承擔得了、說明得了?“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這里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真可謂人生大悲哀,社會大悲痛。這結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對前文的概括,又把詩意推進一層,使通篇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盡。從而擴大并深化了主題。

  四、師生共同歸結鑒賞方法。

  1、知人論世

  2、找詞眼,悟主旨

  3、賞析意象

  4、聯想想象

  5、緣境明情。

  具體分析:

  1、了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以及他的思想感情,這對我們很好地賞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說杜甫,知道安史之亂后他過著顛沛流離、貧困潦倒的生活,就會明白他為什么把自己比做遠浮天邊的一片孤云,懸掛于長夜中的一輪孤月——“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當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簡陋的茅屋時他何以會如此欣喜。當秋風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濕了屋內的地面,作者徹夜難眠,面對艱苦的處境,杜甫發出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難能可貴。歷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堅固豪華多少倍,可早已湮沒于歷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卻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來,成為一處陶冶人們情操的著名旅游景點——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堅固、精神的堅固,穿越時空,勝過單純的物質的堅固。

  比喻說王維,知道他的詩中有畫,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靜。這反映在詩中:往往描繪一種靜謐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靜春山空”“空山不見人”,而“空”并非是“無”,而是表達一種寧靜、清冷、空明的意韻,且多以聲襯靜——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這對我們賞析其詩作,會有很大得幫助。

  詩詞下的注釋

  2、詩的題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詞眼”是一首中最精練傳神、最表情達意的一個字。抓住了“詞眼”,領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脈搏。

  3、4、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情感組成的,品味意境要從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較穩定的含義。柳——惜別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書,盼望親人的消息,鶴——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勞,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絕不同流合污。

  描寫這些意象用了什么樣的字眼,從這些用語中再體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風——秋風——寒風。

  5、中國的文學作品講究含蓄,講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鑒賞方法。但文學作品中,從來就沒有單純寫景的,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服務,入境并非最終的目的,入境是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懷。

  五、引導學生對全詞的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進行歸結:

  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你能說說這首突出的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嗎?

  1、此詞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聲聲慢》寫的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里的生活感受,縱觀全篇,“乍暖還寒”的天氣,晚來的急風,南去的大雁,滿地的菊花,梧桐細雨,句句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韻致。

  2、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

  六、結語

  講離愁,講孤寂,講悲秋,李清照的聲聲慢當推榜首。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聲雁叫,一滴秋雨,一盞孤燈,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聲聲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著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無疑這是一種凄厲的美。

  七、背誦全詞

  八、練筆: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一幅絕美的黃昏雨意圖,試把這幅畫面用自己帶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出來。(30--50字)

聲聲慢教案15

  《聲聲慢》又名《勝勝慢》,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不能列入婉約體。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每上完一次課,教師總會有所收獲和反思,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聲聲慢公開課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后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聲聲慢公開課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教學目標:

  一,學會品讀關鍵詞把握詩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作者是如何傳達出愁情的?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北方淪陷,夫婦輾轉下江南。后趙明誠病死,她過著悲苦孤獨的晚年生活。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詞》《李清照集校注》輯本傳世。

  結合作者生平創作概況,回憶初中所學的前后期詞作創作風貌。

  再借由現代作家梁衡的話引出李清照后世影響的評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因其詞作風貌對后世影響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紀念堂,引出一幅對聯: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釋對聯,說明李清照詞作雖然以白描著稱,但是依然有些殘留宋代口語痕跡現代人理解起來還是有些困難,所以要解決基本字詞。

  乍暖還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節

  最難將息:最難休養

  怎敵他晚來風急:抵擋、對付

  憔悴損:極點,程度高。

  如今有誰堪摘:可以

  獨自怎生的黑:怎么,這樣

  這次第:這種情況,這種光景

  二,閱讀詩文,把握感情基調

  1.學生結合幻燈片,要求揣摩語調,讀準字音。老師最后明確本詞的感情基調是悲苦愁絕的,朗讀時應用舒緩、低沉的語調。

  2.部分學生朗讀,把對女詞人感情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

  3.聽教師朗讀,并在心中默讀,把握節奏,感受詞作的音樂美。

  三、研讀詩文,探究問題

  1,找出本詞的詞眼,

  教師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這一詞眼,還有哪些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

  凄凄慘慘戚戚 正傷心

  3,探討詞人愁情的內涵,詞人的愁從何而來?

  教師明確: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情的?

  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5,本詞中如何體現的這種間接抒情?

  教師明確:意象,作品中帶有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詩歌通過意象表達情愁,這首詞通過哪些意象展現她的愁?

  6,讓學生找出詞中的意象

  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淡酒/急風”:并非酒淡,而是愁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又讓詩人意緒全無。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腸愁更愁。一個“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涼,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故覺得大雁是舊相識,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從而抒發對家鄉的懷念。

  “黃花”:詩人任憑黃花盛開,此時也無心攀摘,甚至讓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來賞花,而今誰又有這興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凄涼的心境與殘秋敗花融為一體,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細雨”: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好不容易到黃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詩人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那顆破碎的心上。

  小結:

  最后以一首《宋時月光》結尾。

  這堂課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學生活動少,講話太多。教學結構上,開頭太多,且幻燈片轉換太快,對具體詞句的分析太少,沒有落實到具體句子上,使得整堂課顯得有些漂浮。總體說來,新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沒有很好的貫徹,今后尚待改進。

【聲聲慢教案】相關文章:

《聲聲慢》教案范文六篇02-13

【推薦】《聲聲慢》教案4篇02-07

《聲聲慢》教案合集10篇02-09

《聲聲慢》教案模板8篇01-26

【熱門】《聲聲慢》教案三篇01-25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3篇07-25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三篇07-25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4篇07-24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四篇07-24

李清照聲聲慢教案5篇07-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网站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