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時間:2022-02-21 16:39:1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爬山教案集錦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爬山教案集錦6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讓學生知道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作者的作文的,從中體會葉老修改《一張畫像》對作者的影響。

  2、初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一件什么時候的事。

  3、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葉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腳》嗎?葉老對爬山虎進行了這樣的描寫:那些葉子綠得那樣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的很。這美妙的景象同學們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學生齊讀課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課文我們已經預習過了,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嗎?(不是)

  對,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什么時候的事?

  3、范讀課文,學生思考剛才的問題。

  文章主要講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幫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這一年暑假請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書:改作文 做客

  4、課文哪幾個小節寫的是葉老幫作者修改作文?(引導學生分段)

  1——5寫葉老幫“我”修改作文。

  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3、4自然段。把葉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劃下來,認真讀一讀。

  指名讀!

  5、請大家翻到130面,我們來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葉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學生各抒己見)

  6、作者當初剛看到這份修改稿時,有什么反應呢?(指名讀)

  為什么會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驚訝和激動,自以為寫得很好的作文,沒想到葉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沒想到葉老會如此認真細致地修改一個中學生的作文。那么葉老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葉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原名葉紹鈞,筆名葉、圣陶、斯提等。江蘇蘇州人。1923年起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編輯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筆陣》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后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后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

  7、那么葉老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舉例來說說呢?

  學生說!老師板書:

  ① 把用得不準確的詞改準確。

  ② 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

  ③ 把長句斷成短句。

  ④ 刪去重復啰唆的詞句。

  ⑤ 增添一些詞句,使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

  的確,文章中類似這樣的修改很多,葉老都一絲不茍地進行了修改。我們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誰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這不僅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看到了作家對待寫作一絲不茍的態度,明白自己以后寫作文要認真對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說:“我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葉老的感受。指導朗讀這句話。

  9、葉老不僅為“我”改了作文,還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請同學畫出葉老的評語,讀一讀,請全班一起朗讀。

  如果說葉老認真細致的修改令"我"嘆服,讓“我”受益匪淺。那么,這則短短的評語,則——(學生接讀:"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想寫什么?

  “我”根本沒有想到葉老會如此認真地對“我”的作文進行指導,并給予很高的評價。“我”十分地驚喜,十分地感動,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許由此產生了當作家的夢想。

  1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學習的這么多內容和爬山虎一點關系都沒有,是不是文章的內容和題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時候看見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葉圣陶先生家做客時,課文中幾次寫到“我”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把相關的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找出來,畫一畫,讀一讀。

  讀讀作者兩次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我”當時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寫爬山虎的句子:

  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郁”,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預示“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茍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13、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是的,從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這么寫的一絲不茍

  邀請作客──────作家就是這樣做的平易近人

  14、為什么說“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通過這件事知道了,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圣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因為當時肖復興才15歲,還是個孩子,他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課文中說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這樣講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意思就是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中,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著自己前進。最后的這句話點明了題目。

  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齊讀11小節。后來肖復興發奮學習,充實做人,勤奮寫作,終于成長為當代有名的作家,至今為止,已出版了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的文學大獎。(出示書《日子的回憶》,他主編的雜志《人民文學》,<<文匯報.筆會>>,<< 今夜無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

  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爬山虎的腳》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⑴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⑵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⑴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

  (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⑴ 這一段講了什么?

  ⑵ 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⑴ 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⑵ 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⑶ 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⑴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⑵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

  (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

  (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

  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

  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

  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⑶,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

  (觀察細致、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著墻←-→沒觸著墻的

爬山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莫名其妙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感受葉老的認真、質樸,懂得學作文應先學作人。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課前準備

  1、搜集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推薦閱讀《爬山虎的腳》生字生詞卡片。生字課件。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1、師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兩位作家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了解。

  3、板書課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4、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試讀課文,自學生宇新詞

  1、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讀不順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

  教師相機出示卡片,正音鞏固生字、新詞,引導學生結合積累,運用多種方法記住字形。

  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

  黃昏客廳余暉蘊含搖曳莫名其妙

  3、匯報交流自學情況。讀詞語和生字卡片。

  4、重點指導書寫:篇、翻、糊,幾部分要寫緊湊(課件演示)。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組織朗讀比賽,要讀得正確、流利。

爬山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正確讀出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并從中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教學準備:爬山虎的實物、資料、課件(爬山虎觸著墻時,怎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腳?(豬腳、狗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交流資料,檢查預習。

  1、集體交流課前布置搜集的資料:(1)葉圣陶的資料。(2)爬山虎的資料。

  2、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爬山虎、均勻、重疊、空隙、莖上、葉柄、觸角、痕跡、逐漸等詞語卡片,指讀,開火車領讀。(生字用紅色標出)

  (2)指導書寫難寫字。在田字格中書寫疊、痕、逐

  3、課文主要內容。

  師: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這篇課文重要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結過渡:孩子們你們的預習非常充分到位,都是會學習的好孩子。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細讀這篇文章,好嗎?

  三、指讀理解,讀文精講。

  1、指名按段讀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敘述的?(預設:課文先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再介紹爬山虎的腳和它怎么樣向上爬的)

  3、自讀爬山虎的葉子那一段,體會爬山虎的葉子特點,抓重點子理解。

  例句: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均勻;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觀察得認真,語言準確。(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

  4、指導朗讀:讀出綠得特點。

  5、交流匯報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實物觀察:爬山虎的腳的樣子與文中語言對應。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枝狀、六七根:一個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體會語言的生動與準確,也體現出作者觀察的細致。

  (2)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集體交流,老師配以圖示(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與墻有什么關系呢?

  對比學習:沒觸著墻萎了,沒有痕跡

  觸著墻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6、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么體會?

  預設:知道(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2)作者觀察細致;(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小結: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四、指導朗讀,回歸整體

  1、文章語言生動優美,請你用心的、美美地讀一讀,體會爬山虎的特點。

  2、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下來。

  2、繼續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3、積累語言并加以運用,使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學習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聽寫:爬山虎、均勻、重疊、空隙等10個詞語。

  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蛟(jiāoyiǎo)龍蝸(wuōwō)牛

  痕跡(ji jì)波(bō pō)紋

  爪(zhuǎ zhǎo)子莖(jing jìng)

  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學法指導。

  1、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略)

  2、學法指導: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時要讓學生按照學過的方法進行:

  A:先把整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認真地閱讀,了解每部分的內容。

  C:再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歸納總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積累語言,指導背誦。

  1、文章語言精煉生動,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并與同桌交流喜歡的原因。留待課后積累在讀書筆記上。

  2、指導背誦:在理解課文內容和反復讀的基礎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讓學生找出過渡句,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的葉子,幫助記憶前后的內容,進行背誦。再如:3、4自然段,要指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幫助記憶,然后熟讀背誦。(可自背,同桌或小組合作背誦,檢查)

  讀寫結合,練習仿寫。

  1、用第一人稱,說說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

  2、布置學生觀察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把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

  3、指導書寫觀察日記。

  附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觀察細致

  位置:莖上

  樣子:形狀:細絲,像觸角

  顏色:嫩紅

  語言生動

  爬:觸~變~巴~拉~貼

  像蛟龍的爪子

  變化:沒觸墻:枯萎

  觸著墻:灰色牢固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和理解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誠寬厚的人格魅力。

  3、從葉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茍地認真修改自身習慣。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回憶課文《爬山虎的腳》。簡介課文作者和主要內容。

  2、板書課題,齊讀,簡介作者。

  3、說明本文與葉圣陶先生的關系和寫作背景。

  二、同學用自身喜愛的方式自身讀課文

  1、讀后談收獲。

  2、引導同學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寫作思路,指導劃分段落。

  三、默讀課文,要求

  1、劃出生字新詞。

  2、在不明白的地方旁邊做上標志。

  四、學習生字新詞

  1、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自由拼讀。

  2、同學說出記憶生字的方法。

  3、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4、學習小組交流:讀課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各學習小組匯報,教師概括共性的問題。

  五、引導同學自主閱讀、研讀感悟課文

  1、輕聲讀課文,劃出寫作者議論、感受的語句,標上記號。

  2、匯報歸納出五處寫作者感受的地方。

  3、小組研讀:

  課文中寫作者感受的語句,是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的?

  4、同學匯報。

  5、朗讀課文有關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其作用,理解課文題目的含義。

  六、人物評價

  1、本文給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

  2、說話練習:葉圣陶先生是個 的人。

  七、拓展活動

  假如你是少年廣播電臺的記者,你去采訪肖復興同學,會問他一些什么問題呢?

  【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葉圣陶)

  修改文章 一絲不茍(改、斷、刪、增)作品

  請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給我印象 堪稱楷模

爬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數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沒有過直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爬山虎實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感受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秘,還欣賞了變化多端的火燒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觀賞一種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后說說通過初讀課文對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讀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而不是動物。

  ②爬山虎有腳。

  ③爬山虎是靠腳向上爬的。……

  2.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①開火車讀生字表中的生字,口頭組詞。(師生共同糾正易讀錯的字音:“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作chóng;“觸著墻”的“著”不讀zhe,應讀zháo)

  ②分析字形結構,抽生說每個字的特點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組討論生字易錯的地方及如何記憶字形。

  ④交流討論結果:“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里面沒有一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隙”字右邊上面的小字沒有勾。

  2。出示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①抽生讀

  ②開火車讀

  ③齊讀

  (詞語的理解在分析課文中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兩個部分?

  生自讀課文,交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放多媒體課件(一墻的爬山虎隨風擺動的畫面),請學生欣賞,并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發言)

  3.剛才你看到的畫面上是怎樣描述的?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自己讀這一段話,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邊讀,一邊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

  6.再放多媒體課件,男女生分組讀,一組讀另一組就看畫面,圖文結合來體會葉子的動態美。

  7.作者怎么把葉子寫得這么美呢?(認真觀察)

  8.再放剛才的課件,提問: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課再解決。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均勻地鋪在墻上,風一吹過美麗極了,那么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認識爬山虎的腳

  拿出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學生觀察,指導從腳的樣子,形狀,色三個方面去觀察。

  1.交流觀察的結果。(只要學生認真觀察,這個結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為實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2.書上又是怎樣描寫它的腳的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出有關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3.自己讀這些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教師巡視指導,并選擇一份畫得較好的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出來)

  4.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而且還藏在葉子的下面,為什么作者還是描寫得如此細致呢?

  (因為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觀察)哪個詞說明了作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腳,那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那它究竟是怎樣爬的呢?

  1.分小組學習4自然段,自學要求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來;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

  ③在小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樣向上爬的。

  (生分組學習討論,師指導)

  2.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觸、巴、拉、貼 (板書)

  ③抽小組演示爬的過程,師生共同評價,糾正。(要讓學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這一段,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

  4.齊讀勾畫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因為前面二自然段說是一墻的葉子。)

  5.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請生自讀5自然段,看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讀這一段。

  匯報自讀情況:

  ①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談 (師注意引導:“……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③帶著對爬山虎的腳的這種精神再讀最后一段。

  四、總結寫作方法

  通過本文的學習,總結應該如何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方法。(結合具體的語句)

  1.觀察要細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觀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而不是一時。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精選爬山教案集錦6篇】相關文章:

有關爬山教案集錦6篇01-25

精選爬山教案錦集7篇02-08

精選爬山教案范文十篇01-29

《爬山虎的腳》教案01-27

關于爬山教案匯編十篇02-20

爬山教案范文合集十篇02-12

有關爬山教案模板合集9篇02-15

爬山教案模板錦集8篇02-12

爬山教案集合七篇02-03

爬山作文 (精選15篇)02-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 午夜福利视频入口 | 色五月综合婷婷久久狠狠 | 日本免费三精品 |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