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
3、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和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教學重點:
掌握"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略)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4—9自然段,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
2、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
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
教學難點:
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老山羊把一車白菜送給了小灰兔,把一包菜子送給了小白兔,那它們回家后是怎樣做呢?現在我們就到他們的家里看看吧!
師:請小朋友認真地看動畫,邊看邊想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樣做的。
(一)、動畫導入,引出新課
播放動畫,然后請小朋友匯報。
師:誰來說一說,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樣做的。
生:小白兔回家種菜子。小灰兔回家后就不干活了,餓了就吃白菜。
師:小朋友真會看,那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請小朋友打開書本P117自由地讀4----6自然段,體會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
(二)、學習第4--6自然段。
師:請小朋友讀4---6自然段用“——”劃出小白兔的做法。用“~~”劃出小灰兔的做法。
1、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4---6自然段,并動筆劃出有關的句子。
師:好,誰來讀出小白兔是怎樣做的,小灰兔又是怎樣做的呢?
2、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師:小朋友真聰明,一下了就能找到了。
出示句子
1、小白兔把地翻松,種上菜子。小白兔還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捉蟲。
2、小灰兔不干活了,餓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板書:翻土施肥澆水拔草捉蟲
吃白菜
師:你能把這兩個句子讀好嗎?該怎樣讀,誰來試一試。
3、學生讀句子。
師:小朋友,你喜歡哪只小動物呢?為什么?
生:喜歡小白兔,因為它愛勞動。(喜歡小灰兔,因為它不愛勞動,只會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師:是呀!小白兔是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它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成果。哪個詞語最能體現它愛勞動呢?
生:我是從“常!边@個詞語看出小白兔勤勞的。
師:那你們知道“常!笔鞘裁匆馑紗?
生:“常!本褪恰敖洺!钡囊馑肌
師:它們是不是就這樣過日子呢?請小朋友讀第7---9自然段,想想過了些日子后,他們又怎樣?
(三)、集體讀7---9自然段。
師:誰知道過了些日子,他們又怎么樣呢?
1、匯報學習結果。
生:過了些日子,小白兔就向老山羊送白菜,小灰兔就再到老山羊那里要白菜。
(板書:送白菜要白菜)
師: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小朋友讀讀它們的話吧!
生:小灰兔奇怪地問:“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
小白兔說:“是自己種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2、(課件出示句子)表演讀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對話。
“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
“是我自己種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師;現在,我想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別讀出他們的話。
3、學生表演讀句子。
4、總結
是呀!只有勞動,才有收獲,我們以后也應該向小白兔學習,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過渡:勞動能帶給人們幸福的生活,勞動能創造財富,勞動還能帶給人們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資料城,體會一下吧!
(四)拓展閱讀
認真閱讀以下的文章,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五)打寫訓練
1、你想對小白兔說些什么呢?以后你打算怎樣做呢?
2、你想對小灰兔說些什么?小灰兔聽完小白兔的話會怎樣做?
作業
1、書寫生字。
2、讀課文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26、小白兔和小灰兔
(小白兔圖)翻土施肥澆水拔草
捉蟲(送白菜)
(小灰兔圖)吃白菜(要白菜)
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課文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蔡醫生讓他分開爭斗著的兩只羊,華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辦法,巧妙地中止了它們的爭斗。蔡醫生高興地收華佗為徒。
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從故事中受到啟發: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蠻干。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教法建議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兩幅圖:一是畫著兩只羊正在爭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圖。
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生字中,重點指導讀準聲母是鼻音的“那”,韻母是后鼻音的“聰、硬、爭”。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的方法來識記,如“用——角”“村——對”“公———分”“看——著”“頭——斗”
2.寫字教學
寫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結構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結構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點指導以下幾個字。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辶”,一捺要長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筆要比左邊低些,“I”向下伸,收筆也較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上下對齊。
詞句教學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本渲小皩W徒”指當蔡醫生的學生,跟著他學醫術。
“兩只羊……叫得很兇。”“斗”是雙方互爭,誰也不讓。課文中“打架、爭斗”都是這個意思。學生在生活、影視中見過斗雞、斗牛。這句話具體描述了兩只羊爭斗得厲害,暗示了很難拉開。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边@一想法正是華佗聰明之處!坝怖本渲兄赣么罅庵浦寡虼蚣堋@斫膺@句話要聯系上文“斗得很兇”,華佗“七歲”,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開這兩只羊。“得想個辦法”,句中“得”讀“dei.”,與“斗得很兇”的“得”讀音不同,表示必須、需要的意思。讀第四段就知道華佗想的什么辦法,結果怎樣。這句話寫華佗遇到問題先動腦筋找竅門。他所想的辦法說明他了解羊愛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華佗確實是個聰明的孩子。
朗讀指導
本課有幾個長句,朗讀時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頓的方法突出要點。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
正巧這時候/院子里/有兩只羊在打架,蔡醫生就叫華佗/把它們分開。
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
第三段第二句華佗心想的話要讀得輕些、慢些,但語氣要肯定。
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是摘抄課文中的詞語,訓練學生注意語言積累。這項練習的靈活性較強,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詞語抄寫。可以選帶生字的詞語,幫助識記生字;也可以選自己認為常用的好詞,如“面前、點點頭、不行”;還可以選沒教過但自己學會的詞,如“正巧、硬拉、爭斗”等,只要寫對都行。
第四題是句子訓練,讓學生在例句中感知“從”的用法(與后面的名詞組成短語,表示動作的處所、方向)。練習時先讀例句,知道這句說華佗拔草,這草是從路邊拔來的。第二句學生補充后可再問問:__從哪里走出來?強化“從”的后面一定要說出“什么地方”。最后讓學生自由用“從”說句子,先各自說,再相互交流。
擴展活動
收集名人童年時期遇到問題開動腦筋巧妙解決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用蔡醫生考華佗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切身體會華佗真聰明,他的辦法真妙。
(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
1.出示兩只羊正在爭斗的畫面,提問:如果讓你把它們分開,你怎樣做?評議各人想的辦法合適否。
2.簡介華佗,老師范讀第四段,并出示插圖放大圖,觀察華佗引開羊的做法。口頭填空:()的華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適即可。)
3.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說說圖中華佗旁邊兩個人各是誰,他們三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讀課文,隨閱讀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四)用不同形式練習朗讀課文,再把自己讀得的一段讀給別人聽。
(五)評議:華佗的這個辦法有什么好處?可引導學生自由說。如不用費大氣力、不用花很長時間,方法簡便易行,不會傷害羊等。假如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更好。
(六)識記生字,指導寫字,重點指導“那、著、想”。
(七)完成課后練習。
(八)布置作業。
1.用蔡醫生出的問題考考爸爸媽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
2.收集有關故事。準備開故事會。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讀準多音字“得”的另一個讀音(de)。
2.理解圖意和課文內容,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花園的環境和司馬光的詞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板書課題,簡要介紹司馬光——姓司馬,名光,是北宋時期的人,離現在有900多年,是我國古代的歷史學家。
2.設置懸念:今天我們就是要講一講司馬光小時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為什么要救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指導看圖,初步了解圖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些什么?
2.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哪個是司馬光?
三、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圖畫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讀要求
(1)讀準每個字音。
(2)畫出本課的生字。
2.說說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讀講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出示生字卡片“古時候”,幫助學生理解“古時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要寫誰的事情。
(4)回到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作為課題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幾句話,這兩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借助圖畫學習第2句話,弄清缸與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強調是裝滿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讀課文,思考
、倌莻小朋友是怎樣掉進缸里的?
、诘暨M缸里的小朋友會出現什么情況?
(2)學生回答思考題后,教師略作小結,為突出司馬光遇事不慌,聰明果敢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
一、學習四至六自然段課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討論:從哪里看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
(4)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讓學生表演第4段的內容。
(5)小結:別的小朋友心里著急,動作忙亂,司馬光表現怎么樣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用筆畫出司馬光的動作。
(2)出示卡片: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3)討論
、偎抉R光沒有慌,他是怎樣做的呢?
②“舉起”與“拿起”作比較,“舉起”說明什么?
、壑该寣W生表演“使勁砸”的動作。
、堋皫紫伦印备嬖V了我們什么?
(4)再引導學生看圖,討論
①司馬光為什么要砸缸?
、谀苡脛e的辦法救出那個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
(5)小結:司馬光救人這件事可看出他是個遇事不慌、聰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得(dé)”的讀音。
(2)讓學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馬光說一句感謝的話。
二、朗讀四至六自然段課文。
第三課時
一、總結全文。
1.指名朗讀。
2.看圖復述故事。
3.讓學生說說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完成課后作業第2題。
1.卡片出示兩組句子
(1)他跟幾個小朋友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2)司馬光。司馬光用(石頭)砸缸。
2.要求學生找出每組的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組的第2句寫明在什么地方玩,并體會表示地點的詞語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組的第2句寫清楚了司馬光用什么東西砸水缸。
三、指導學生識記字形并書寫。
1.讓學生自己說說如何識記本課的10個生字。
2.指導書寫。
“候”注意右上不要寫成“工”字。
“孩”右半邊的筆順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兩個“月”組成。
“跑”“足字旁”,右邊是書包的“包”。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4
一、教學要求
1.學會8個生字,掌握“早上、叫聲、扒開、路邊、遲到、身上、教室、上課鈴”等詞語。認識“道、叢、鉆、追”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愛好,但一定要遵守紀律。
二、教材說明
課文一共有五個自然段,講了小學生生活中的一件事:明明在上學路上捉蛐蛐,在小文的提醒下,明明很快放棄了捉蛐蛐,及時趕到學校上課,沒有遲到。明明從心里感謝小文。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幾個重點句(詳見詞句教學)的理解,明白要處理好興趣愛好與遵守紀律的關系。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錄有蟋蟀叫聲、生活習性的錄像帶或課件,生字詞卡片。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讓學生在第一遍朗讀課文后把生字在文中標出來,并反復讀準字音。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大面積指名學生讀生字(詞)或相應的課文,對讀得不正確的音進行糾正。
“遲、室、追”三個字都是翹舌音,“叢、鉆”兩個字都是平舌音!皠、鈴”兩個字都是后鼻音。要提醒學生讀準確。
“鈴”要提示注意右邊不是“今”,要比“今”多一點。
“扒、拍、課”可啟發學生與學過的熟字進行比較識記。
在理解課文內容中了解字的意思。還可以采取擴詞的方法幫助理解字義。
2.寫字教學
在學生對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礎上,進行書寫指導?捎梢椎诫y,分別處理。
(1)讓學生觀察字形結構,找出左右結構的字中,“扒、拍、課”是左窄右寬,“剛”是左寬右窄,“教”“鈴”是左右相當。
(2)重點指導幾個不易寫好的字。
“室”:上半部的“宀”,要蓋住下面的“至”,上下要緊湊,不要寫得太長。
“教”:左邊部分筆畫要緊湊,不要太散。
“遲”:提醒學生筆順規則是先內后外。“辶”的最后一筆捺要寫得長一點,能托起里面的“”。
(三)詞句教學
要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
1.明明一聽,就知道草叢里有一只好蛐蛐。
這句話告訴我們明明喜歡蛐蛐,對玩蛐蛐很有經驗。怎樣才能讓學生領會到呢?可以用“關鍵字切入理解的方法”,即先由教師讀這句話,故意漏掉“好”字,然后讓學生討論:有“好”與沒有“好”字的句意相同不相同?為什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如果學生說出“這句話寫明明太了解蛐蛐了”、“明明十分熟悉蛐蛐,他們是朋友”、“明明對蛐蛐很有研究”等都應肯定和鼓勵。
2.他們剛走進教室,上課鈴就響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明再晚一步就遲到了,好險啊!理解這句話,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假設:如果小文不叫明明,或者小文叫了明明,明明還堅持要捉一會兒蛐蛐,不及時趕往學校,那結果會怎樣呢?肯定遲到。
3.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明很感激小文的提醒。有前一句話的基礎,理解這句話不困難。而這句話要聯系全文落腳到其含義上:讀到這里我們懂得了什么?或者說明明有什么收獲?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打開思路去悟去想,可以用“假如我是明明,我會對小文說些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讓學生敞開心扉,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朗讀指導
本課內容生動具體,語言淺顯易懂,富有兒童情趣。教學中可以以讀為主,以讀代講,通過指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段,第二、三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驚喜的語氣,表達出明明喜愛蛐蛐的心情。
第二段中描寫明明動作的詞語要讀重音,“怎么也找不著”要讀出著急惋惜的語氣。
第三段要指導學生讀出喊的語調,表達出小文急切的心情。
第四段要讀得稍快,表達出明明毫不猶豫的態度。
第五段,最后一句要讀出輕松、愉快的語氣,表達明明對小文感激的心情和慶幸兩人都沒遲到的心情。
(五)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用熟字加上偏旁,組成本課的生字,再組成詞語。通過讀和抄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字詞。
第四題是句子訓練,第一句是本課的句子,第二句是仿說的句子!皠偂痹谶@里表示兩件事緊接著發生,后邊常用“就”和它呼應。如:“我剛到家,媽媽就回來了!薄巴趺鲃偝酝暝顼,小軍就來約他一同上學。”
(六)擴展活動
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兒童生活故事,然后開展講故事比賽,評選故事大王,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和說話能力。
(七)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聯系《好孩子》,導入本課。
(二)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
(三)識記生字,指導朗讀。
(四)同桌或小組討論:明明為什么看了看小文笑了?(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根據,啟發學生各抒己見。)
(五)全班交流。
(六)讓學生給明明設計一個學習、遵守紀律與發展愛好都不誤的方案。
(七)指導寫字,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和第四題。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語文下冊《an en in》教案02-17
一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2-15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2-11
一年級語文下冊練習教案01-27
一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01-27
語文下冊《望月》教案02-16
語文第4課《鶴群》課件 教案05-17
s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2-11
一年級下冊語文《動物兒歌》教案02-17
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