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選修5湘教第一章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選修5湘教第一章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含義及其形成條件,通過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內涵。
2.運用資料(如照片)展示災情,全面認識自然災害的影響。
3.初步闡述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形成機制。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
2.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學方法
1.通過實例,歸納自然災害發生的條件。
2.采用播放錄像、收集報刊資源等,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具準備
資料卡片、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不論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颶風“卡特里娜”,還是帶來空前災難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20xx年都不會忘記“自然災害”這個名詞。自然災害現在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傷或流離失所并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20xx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為140億美元,而20xx年則可能大大超過這一數字。 自然災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壞性和震撼性,讓人類不得不深思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發生與那些因素有關呢?請大家看課本第一個標題。
[講授新課]
一、自然災害(板書)
1、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自然異變:自然異變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或異常。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
關系: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異變本身無所謂成災和危害,只有當它們作用于人類及其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上,并使之造成損失,才成為災害。
[轉承]那么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哪些條件呢?
2、自然災害的發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形成的具備條件:—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
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提問]那么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影響的自然異變發生在哪些地方呢?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孕育于由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當自然界發生異常變化,無論其程度大小,只要對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造成損失就形成自然災害。
[提問]哪位同學能舉個例子來區分一下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回答]氣溫升降、刮風下雨屬于正常的.自然變化,但是如果氣溫短時間內驟然下降10℃,就可能出現冷凍,造成農作物減產,發生自然災害。
[點撥]所以說,自然災害災情的大小取決于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和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讀課本P2~P3頁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災害,哪些不是?為什么?
[學生活動]:討論
[點撥]:(本題判別的標準有兩條:其一是否以自然異變為誘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社會失穩。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災害,因為沒有造成損失。
(2)案例2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火山噴發)為誘因,還造成人員死亡的災情。
(3)案例3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雨雹)為誘因,還造成作物受災的災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過渡]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但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提問]請大家看課本第二個大標題并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所見所聞,談談災害給人類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學生活動]:看課本后,討論并回答
[點撥]災情的大小通常以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的損失為衡量標準,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等。
人員傷亡
(投影資料)
20xx年10月20日新華網消息據美聯社報道,巴基斯坦受災最嚴重兩地區之一本周三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南亞地震中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9000人。這次地震已經成為自上個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之一。
同學們,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是相當慘重的,同時在災害中還會由于斷水、缺糧、失去親人、無家可歸等災害境遇,造成恐慌、憂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傷害。
[點撥]對人類生理、心理的損害是自然災害產生的最嚴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災救災中的首要防救對象。
由于人們在年齡、性別、收入、居住條件、健康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會導致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因此,同樣強度的災害發生時,人員傷亡的情況不同。
投影:圖1.1 (地震中受傷的兒童被地震驚嚇后哭泣的兒童)
[點撥]照片不僅反映了人員受傷的情況,同時又說明兒童是易受災群體。在承災人群中脆弱的不僅有兒童,還有婦女、老人、殘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青壯年男性則是相對不易受災害損傷的群體。
(二)財產損失
自然災害還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跡等財產造成損毀,形成直接經濟損失。
(投影資料)
結合課本理解:說明了不同自然災害有其一定的受災體,造成的財產損失內容不同,災情不同。
[點撥]除了直接的財產損失,自然災害還造成一些間接影響(例如對社會功能的破壞)。
(三)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1、特殊性:
資源損失的災情相對于人員、財產的損失災情來說具有滯后性和隱蔽性
2、對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破壞的差異:
屬性被破壞后情況礦產資源等非可再生受災被毀后無法或很難恢復水資源可再生受災后雖然可以再生,但過程非常緩慢大氣資源可再生生物資源可再生總體上屬于可再生資源,但一個物種滅絕后,就永遠消失而不會再生土地資源可再生一旦受災,將導致森林被毀、土壤破壞、草地退化等環境問題。
【高二地理選修5湘教第一章教案】相關文章:
魯教版選修《聽穎師彈琴》教案02-16
蘇軾詞二首(粵教版高二選修)09-22
高二選修6英語作文11-04
高二選修7英語作文11-04
高二選修七英語作文11-04
高二英語選修教學設計范文12-28
《將進酒》高二選修教學設計12-30
《方山子傳》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12-06
人教版高二選修《長恨歌》教學反思11-20
湘子橋作文5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