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時間:2022-06-03 10:54:29 教案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匯編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匯編6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鑒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鑒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圣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鑒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征,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三、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為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并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

  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荷塘月色

  (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寫月光下

  近景

  從面上寫:樹色陰陰、

  的荷塘四周

  似煙霧

  靜態

  從點上寫:楊柳豐姿

  遠景:隱隱約約的遠山

  (仰視)

  平視:路燈:無精打采

  動態:蟬鳴、蛙叫

  心態:我什么也沒有(照應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蓮盛況,思鄉情濃,心情依然不寧靜(照應三)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關于《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為傳統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鉆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著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對象。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為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說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著一個人的自由,他說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于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著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脫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于又發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豐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么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么和諧,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里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說“我什么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么活潑可愛,唱著艷歌去采蓮,那個風流的季節多么讓人向往,但一轉念,向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著想著,不由得懷念家鄉了,也許只有家鄉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著一腔無處訴說的失落走著,走著,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罷。苦悶,暫時放在心里。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郁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學目標

  (一).文學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這一文學體裁

  (二).寫作角度

  1.體會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散文準確生動的用詞方法

  3.學習散文使用多種修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重點

  (一).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二).生動準確的用詞

  (三).多種修辭手法

  四、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五、教學方法:體驗法品味法

  六、課時設想

  共兩課時,提前發朱自清生平資料給學生。

  第一課時:文本解讀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第二課時:藝術品讀包括品讀詞語和品讀修辭兩部分。

  七、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指導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進入文本感受、品讀,課后再請同學結合背景驗證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簡介(有提前發下去的材料,略)

  2.請學生讀課文,讀得時候注意(15分鐘)

  1)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著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么?你會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么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你在體驗過程中,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4)寫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

  3.提問,通過提問帶領大家走入課文

  1)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里?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么樣的?

  2)寫出本文的寫作線索,找出過渡型的詞眼和語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個什么順序發展變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么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5)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說明。

  6)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說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

  4.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說明情是什么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著說明為什么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修辭可以使用“還原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容可酌情增減,何時檢查也可靈活)

  講授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歷還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問可靈活掌握,以下教師簡述)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播放錄音(或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

  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指導:以下提供一種示例,其他可從“專項評價”中,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容,進行歸納。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觀荷塘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結構為: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以上可適當使用板書或卡片或熒屏演示等多媒體)

  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 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 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小結作業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以此引入新課)

  景物描寫

  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引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句的比喻特點:

  本體—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

  立于微風中嗅那馨香,時有時無;聽那遠處歌聲,時斷實續,溝通了不同類的感官。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 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采用討論式)

  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業)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1、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多角度描寫,以及寓情于景的寫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藝術手法(疊字、比喻、擬人、通感等)

  【重點】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寫法。

  【難點】

  作品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問題。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電腦。

  【教學手段、方法】

  情境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反芻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山──(學生讀),水──,太陽的臉──這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名作有《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請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走勢而定

  四、多媒體顯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劃線處設置熱字,邊講邊打開畫面。)

  1、問寫了什么景?怎么寫的?

  2、重點讓學生體會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體板書本段寫景的順序:

  荷葉:荷葉田田似舞裙上靜此處用情

  整體、特寫荷花:荷花裊娜猶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選畫面讓

  荷波:涌動荷波脈脈情下動生沉浸其

  3、小結: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寫,多角度描繪較全面、具體的體會。

  4、品味此處用反芻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樣回過頭來細細體會。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韻:

  舞女的裙(舒展生動)田田(平面狀)。

  (個體)裊娜地開(優美傳情)。

  (群體)層層(立體狀)。

  羞澀地朵(含蓄出韻)肩并肩(精神狀)。

  ⑵ 品其色,色中顯雅──視覺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澤美:明珠、星星(閃爍、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聽覺美:

  疊音詞的廣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

  這樣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選取不同風格音樂各一段,讓學生判斷哪段最適合配本段文字。

  (此為開放式教學,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聯系其它藝術,立體感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講析第五段

  1、齊讀本段。

  2、問這段寫了什么?

  明確:是通過荷葉荷花等來寫月光、月影、月色。

  3、問:這段怎么寫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②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準確、生動的動詞。

  瀉:流動美此處用對比法激發

  浮:輕柔美學生求知欲,訓練

  籠:朦朧美其比較思維的能力

  畫:靜態美檢驗理解的準確度

  4、問:這里寫的是什么樣的月光,與唐詩《春江花月夜》中表現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體顯示《春江花月夜》中有關的詩句)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流曲折地繞過長滿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鮮花樹木上,好像落了一層霜霰一樣發的,這如霜的月光從空中流下來,人們卻感覺不到它的飄飛,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見沙的蹤影,江天一色,凈得連一絲塵埃都沒有,空曠的天宇只有一輪明月噴灑著清輝。)

  明確:這里的月光是朦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潔、明亮的。

  六、小結第四、五兩段

  這兩段描寫的是素淡、朦朧、幽靜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這里已完全體現了本課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設計思路,也由賞文深入到

  七、引出對前三段和后兩段的講析體情

  1、問:作者為什么要到這樣一個地方來?

  明確: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連作者想排遣這不寧靜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書作者行蹤:家──散步──荷塘)

  2、問:在如此幽靜美妙之處,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變?

  明確:

  ⑴ 有:心不寧靜──淡喜反映對現實的不滿。

  ⑵ 無:境太寧靜──襯托淡憂不能逃避現實。

  3、采蓮的事體現作者什么愿望?

  明確:體現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書總結全文脈絡

  荷塘月色

  (素淡、朦朧、幽靜)

  淡喜:散步(暫時擺脫) 憶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練習

  多媒體顯示:

  濃化學習的鑒賞性

  鑒賞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對聯練習:

  1、荷葉如碧玉鋪滿塘青翠,月光。

  2、微風送荷香,若有若無,時斷時續。

  3、月下觀花,似星綴碧空別有一種情;霧中賞葉。

  4、似睡燈光林間現,現出胸間之憂愁,憂愁是我心。

  十、欣賞多媒體播放的配樂朗誦《荷塘月色》,進一步體會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注:“如果說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鏈,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后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么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梁‘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侖‘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并且把回憶江南采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后的對應和對比關系,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范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后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于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匯編6篇】相關文章:

荷塘月色美術教案04-11

荷塘月色讀后感匯編15篇04-25

荷塘月色閱讀答案06-04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4-04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7-30

《荷塘月色》課文講解03-23

荷塘月色說課稿11篇11-10

《荷塘月色》名師示范說課稿12-26

朱自清《荷塘月色》復習要點02-17

朱自清《荷塘月色》閱讀答案05-3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欧美自拍另类欧美亚洲中文字 | 亚洲好AV中文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