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大自然的語言教案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案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采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并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獲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布置作業。
課后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學情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板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銷聲匿跡nì 風雪載途 zài
2.讀準多音字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連天------鬢毛衰 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種播-----------耕種 連翹-----------翹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D.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確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
四、質疑問難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還是改句好,為什么?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改為:“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改為:“再過兩個月,燕子飛回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改為:“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在地上。”
4、“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改為:“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五、知識拓展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鰍靜,天氣晴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識有利于幫助我們農業生產,通過對本文的品讀我們知道了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生動,典雅。
七、布置作業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 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3
文本細讀: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學兒童詩。文章共十個小節,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給我們揭示了大自然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現象。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白云高飄,螞蟻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飛,昭示了自然界中季節的的更替。魚鱗上的圈圈,“三葉石”“廬山漂礫”則可推算魚兒的年齡,推知史前地質。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文本生動而有情趣,文章活潑而簡潔的文字吸引孩子饒有興趣的去讀。在讀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時與大自然的親密之情,讓孩子去體會這有著無窮奧秘的詩句的意蘊和涵義。《大自然的語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書——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讀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所以教學中我們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7-19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1-05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范文11-06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模板04-20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3-18
課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7-10
《大自然的語言》小學教案09-14
《大自然的語言》大班教案11-02
《大自然的語言大班教案11-21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