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的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程標準
4-3 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比較圖文資料,了解手工工場的生產情況,知道手工工場的出現促使西歐工商業的興起。
2. 通過觀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人類社會從此開始向工業文明時代過渡。
3. 嘗試收集有關西歐與中國手工工場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說明手工工場的特點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資料說出手工工場與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場的特點及其作用;能說出工商業興起后出現的新階層及其他們產生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面對新的情景,進行歷史性的判斷。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學生讀第五單元的單元篇章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派代表匯報小組合作中在單元篇章頁的文字和圖片中發現的信息。如:左圖為新航路開辟時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圖為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圖為拿破侖騎在戰馬上的英姿。教師再提綱挈領地從全球的視野整體把握14~18世紀是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時期,工業文明興起于歐洲,包括物質文明的“工商業的.興起”、精神文明的“沖破思想的牢籠”、 “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政治文明的“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中國在農耕文明的軌道上運行,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面臨巨大的挑戰。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引入本課課題“我們上學期學習了人類社會的前兩個歷史階段,是哪兩個階段?”(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到14世紀,首先從西歐開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即工業文明時代的探索階段。這種探索是從工商業的興起開始的)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場的轉變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紡線織布,家里人幫忙;人手不夠的時候,還會收一名學徒,或者請兩名婦女來幫忙。
2、手工工場階段,買了200架織機,雇傭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給工人工資,自己不再親自參加生產,集中精力管理生產和銷售產品。
3、結合P4圖5-1和5-2與材料說說手工作坊與手工工場相比有哪些區別?
手工作坊手工工場
所有者
勞動者
生產方式
①手工作坊學徒不領取工資,依附于師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場的工人是人身獨立的,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工資。②作坊主進行全過程生產,手工工場主基本不參加生產勞動。③手工工場生產的效率高、產品質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場主與工人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它的出現預示著人類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找一找:
一屋寬且長,織機二百張,織工上百人,排列成長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紗績辛且勤……戶外又一室,貧兒一百五,列坐撿細毛。……又有一廣廳,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將呢加漿洗。染工八十人,齊將顏色施。……
從以上這首歌謠中,你能發現手工工場哪些特點?
三、手工工場的特點(分工合作)
1、規模大、不僅雇傭男工,還雇傭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說一說:讀P5圖5-3假如你是明清時,景德鎮瓷器制作工場的一個工人,請你向大家介紹瓷器制作的過程。聽了工人的介紹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產工人多、分工具體、場地較大
比一比
把班級同學分兩大組嘗試做一件同樣的手工,一組同學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組同學分別獨立完成,比一比在規定的時間內,哪一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場對生產生活的促進
說一說:讀書P5-6的文字、閱讀卡及圖表,說一說手工工場對生產生活有哪些促進作用。
五、西歐還是農業社會
辨一辨
你認為,14-----16世紀的西歐已經進入了工業社會了嗎?為什么?
小結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生產力變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
六、課堂小結:
由于商業的發展,手工作坊發展到手工工場;手工工場的特點是規模大、分工合作、生產效率高,手工工場的出現改善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要注意西歐手工工場的范圍,手工工場的出現只是工業文明的曙光,整個西歐還處于農業時代。手工工場時期是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的準備階段。
七、布置作業:
1.作業本
2.課后自我測評
八、課后反思: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的教案】相關文章: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的教案06-10
跳到我這里教案11-11
無脛而來成語06-26
涉水而來散文08-25
等你而來經典美文04-17
愛心,涉水而來10-22
姍姍而來的眼淚11-17
我為你而來詩歌08-29
關于工廠發展的建議計劃書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