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教案匯編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火把節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火把節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讀全文,識讀生字,理解生詞。
3.引導學生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時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
【學習重難點】
1.通讀全文,識讀生字,理解生詞。(重點)
2.引導學生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時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嗎?(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節相關的知識?(簡介彝族及火把節,出示相關圖片)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云南和廣西。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恭祝五谷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后兩天舉辦摔跤、賽馬、斗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后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涼山,走進彝族的火把節去感受那盛大的節日氣氛吧!
二、自主預習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吞噬(shì) 尋覓(ì) 攢聚(cuán)
涅槃(pán) 翱翔(á) 氛圍(fēn)
亢奮(àng) 禁忌 祈禱
全神貫注 循規蹈矩 按部就班
2.解釋詞語。
心儀:心中仰慕。
攢聚:緊緊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貫注:貫注,集中在一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規蹈矩:指遵守規矩,一點也不敢輕舉妄動;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變動。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層次,選擇、組織好詞句;后來表示按照一定的條理、步驟做事。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明確:主要寫了彝族火把節的熱鬧場面和火把節的來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圍繞“火把節”依次寫了哪些內容?
簡介彝族火把節——火把節的傳說——火把節上“選美”——火把節的狂歡場面——舉行火把節的重要意義。
(1)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從“興高采烈”,“都穿上節日盛裝”,“忙著燒火宰雞,準備節日飯萊”,體會到人們盼望、喜悅之情。)
(2)斗牛:“斗牛場成了歡樂的海洋”,“人們把斗牛場團團圍住”寫出人多、熱鬧、快樂。“矯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觀眾的助威聲中,瞪著血紅的雙眼,頑強地頂住對方的犄角。”寫出了斗牛比賽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靈巧地抗擊著對手,企盼著對手脊背著地不能翻身的那種歡愉,企盼著得勝獎勵的紅布披在身上的驕傲。”體會摔跤手的歡愉和驕傲。
(4)點燃火把:“站在高處向下看,只見一條條‘火龍’,在大地上穿行。”想象這時壯觀的場面。“沖天的火光,震天的喊聲,讓二個個山寨都沸騰起來了。”體會人們在節日里情緒高漲。
⑸圍著篝火跳舞:“老人來了,彈著平日積滿灰塵的月琴;小伙子來了,吹著很久沒有摸了的笛子;姑娘們來了,手拉手腳碰腳地跳起歡快的舞蹈;孩子們來了,圍著火堆唱著,跳著,追逐著,嬉鬧著??”這段話是一句排比句,寫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圍著篝火跳舞的歡樂場面,感受人們的快樂與幸福。
2.通過本文來看,彝族火把節有哪些特點?體現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節特點:同預祝豐收相結合;參與人數眾多,節目豐富,場面盛大。體現了一種狂歡精神,反映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語言
下面句子分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1.歌聲美,舞步輕,織成了一條情韻綿綿的女兒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陽花在藍天下緩緩滾動。
連用兩個精彩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彝家女兒打著黃的油傘,相互牽著三角彩巾載歌載舞的情態之美。
2.山在燃燒,水在燃燒,天空在燃燒。
運用了夸張和排比的修辭,富有語言氣勢,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蕩奔騰的氣勢之壯,營造了熱情、歡樂的氛圍。
四、板書設計
火把節
內容:簡介、傳說、“選美”、狂歡場面、重要意義
特點:與豐收結合,人數多,節目豐富、場面盛大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看拼音,寫詞語。
pī zhān iǎ iàn shuāi iā ī qíng sì ì
( ) ( ) ( ) ( )
í dù 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
( ) ( ) ( ) ( )
3.補充詞語,再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約: 人聲(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數不( )數 勝:
興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課后第2題。
5.按課文內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臨了,天上剛剛露出幾顆星星,年輕人就( )早已準備好的火把,( )屋門,(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處向下看,只見一條條“火龍”,在大地上穿行。沖天的火光,震天的喊聲,讓一個個山寨都沸騰起來了。
(1)在文中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
(2)這一段的比喻句是 。把 ,寫出 。
(3)“沸騰”一詞說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資料,感受這些民族風情。
火把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激情四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了解彝家火把節的來歷。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有自讀、品讀、有感情朗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教學重、難點:⑴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⑵了解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贊揚彝族人民勇于戰勝惡勢力,戰勝災難的勇敢、堅強、不屈不撓的優良美德。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全作探究,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預習。1、介紹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風俗。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默讀思考:課文是分哪向部分寫的,你是根據什么劃分出來的?
二、導入新課。1、同學們都喜歡哪些節日?說說過節的情況和心情。2、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節日,我們今天就去參加彝族的火把節吧!
(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3、課文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1、讀了課文,你對彝族火把節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歡哪些場面,說說自己的感受。3、說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了解了這個傳說,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讀課文。1、采取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2、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大家聽。
六、作業1、抄寫生字、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2、進一步搜集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資料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2、了解彝族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交流關于火把節的傳說的感想。
3、總結課文,贊揚彝族人民的優良美德。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1、聽寫課后“讀讀寫寫”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談話導入: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強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熱情好客。這節課,就讓我們和彝族人民一起歡度火把節,感受火把節熱鬧場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
二、品讀詞句,想象場面(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⒈教師:為了歡度火把節,人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彝家人做了什么準備?請同學們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⒉學生在文中畫出。
⒊集體交流
⒋有感情計朗讀第一部分。(指導讀地熱情、盼望、興奮的語氣)(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⒈教師: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你最喜歡哪一個?畫出來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⒉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想象場面。⒊交流反饋課文描寫了彝家人在過火把節時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斗牛、摔跌、點火把、圍著篝火跳舞等五個場面。⒋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有關的句子。⒌小結;彝家人的火把節真是太有意思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風情。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⒈默讀課文第三部分,講一講這個傳說、。從關于火把節的傳說中想到什么?與同學交流。⒉指名說說這個擬說。⒊小組內交流。⒋集體交流。⒌小結:是的,火把節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⒍學生有感情地再朗讀文段。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風情,我們還知道火把節來歷,知道火把節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節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四、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搜集其他民族資料,感受這些民族風情。
板書:
4、火把節
準備:扎火把
民族服飾
美酒佳肴
場面:準備節日飯菜、斗牛摔跤
點燃火把
圍著篝火跳舞
來歷:人們用火把消滅“天蟲”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象征)
火把節教案 篇3
(一)預習。
1.根據需要查找資料(如有關彝族、火把節等情況)。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默讀思考:課文是分哪幾部分寫的,你是根據什么劃分出來的?
(二)導入新課。
談話:
1.同學們都喜歡哪些節日?說說過節的情況和心情。
2.我國是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國人民共同的節日,很多民族還有自己特有的節日,我們先交流一下查找的這方面的資料。
3.“來吧,到我們大涼山來吧,……”聽,彝族朋友在召喚我們了。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大涼山,走進彝族的火把節去感受那盛大的節日氣氛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3.課文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讀了課文,你對彝族火把節有了哪些了解?
(準備過火把節那天的活動——打掃房子,準備節日飯菜,斗牛、摔跤,點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圍著篝火盡情歌舞,火把節的來歷)
2.你最喜歡哪些場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3.說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了解了這個傳說,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過第2、3兩問,了解彝族的民族風情和彝家人的優良美德,從而感受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五)有感情朗讀課文。
1.采取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大家聽。
(六)鞏固練習。
1.交流學習、記憶生字的方法。
2.讀讀寫寫(課后練習4)
3.詞語采集——交流自己從課文中積累的詞語。
火把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激情四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了解彝家火把節的來歷。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通過搜集相關的彝家火把節的圖像資料,感愛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5、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有自讀、品讀、有感情朗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教學重、難點:
⑴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⑵了解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贊揚彝族人民勇于戰勝惡勢力,戰勝災難的勇敢、堅強、不屈不撓的優良美德。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全作探究,整體把握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1、詞詞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節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搜集彝家火把節的圖片及過火把節的一些情況。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默讀思考:課文是分哪向部分寫的,你是根據什么劃分出來的?
二、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喜歡哪些節日?說說過節的情況和心情。
2、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節日,我們今天就去參加彝族的火把節吧(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3、課文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讀了課文,你對彝族火把節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歡哪些場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3、說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了解了這個傳說,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讀課文。
1、采取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大家聽。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
2、進一步搜集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資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2、了解彝族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交流關于火把節的傳說的感想。
3、總結課文,贊揚彝族人民的優良美德。
教具準備:火把節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課后讀讀寫寫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談話: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強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熱情好客。這節課,就讓我們和彝族人民一起歡度火把節,感受火把節熱鬧場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
二、品讀詞句,想象場面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⒈教師:為了歡度火把節,人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彝家人做了什么準備?請同學們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
⒉學生在文中畫出。
⒊集體交流
⒋有感情計朗讀第一部分。(指導讀地熱情、盼望、興奮的語氣)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⒈教師: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你最喜歡哪一個?畫出來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出示圖片或演示文稿)
⒉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想象場面。
⒊交流反饋
課文描寫了彝家人在過火把節時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斗牛、摔跌、點火把、圍著篝火跳舞等五個場面。
⒋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有關的句子。
⒌小結;彝家人的火把節真是太有意思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風情。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⒈教師提出要求:默讀課文第三部分,講一講這個傳說、。從關于火把節的傳說中想到什么?與同學交流。
⒉指名說說這個擬說。
⒊小組內交流。
⒋集體交流。
⒌小結:是的,火把節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⒍學生有感情地再朗讀文段。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風情,我們還知道火把節來歷,知道火把節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節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其他民族資料,感受這些民族風情。
火把節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學跳集體舞“快樂的火把節”,感受彝族擺手舞的舞蹈風格。
2、根據情節的提示,記憶動作順序。
3、大膽運用夸張的動作、激昂的叫聲,表現舞蹈歡快、奔放的情緒。
二、活動準備:
介紹有關彝族火把節的傳統和風俗習慣。
三、活動過程:
1、了解舞蹈情節,學習基本動作。
——了解舞蹈情節與動作。
教師一邊示范動作,一邊介紹情節:“彝族的火把節到了,小朋友們來到了廣場上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玩熱烈,大伙兒用手去擦汗,把自己的臉都擦花了,一個個笑得腰都直不起來了。最后大家圍著火堆,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幼兒一邊回憶情節,一邊隨著老師哼唱的音樂,練習動作。
2、幼兒站成圓圈做動作。
——幼兒拉成圓圈,找準圈上,練習隨著“呦“的叫聲轉向圈上做動作。
——引導幼兒根據繞火堆跳舞的情節,練習隨音樂邊繞圈跑,邊叫“呦“。
3、完整舞蹈。
——隨樂練習,教師帶做。
——教師用情節提示幼兒隨音樂舞蹈。
中班音樂欣賞課——丑小鴨
中班音樂欣賞課——丑小鴨
活動要求: 通過多媒體這個先進、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對幼兒形成多種感官的刺激;同時,通過老師游戲的口吻,引導幼兒欣賞歌曲《丑小鴨》,激發幼兒參加音樂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欣賞歌曲的興趣,理解歌詞內容。
活動準備: 響板(幼兒人手一個)、光盤、丑小鴨玩具、磁帶
活動過程: 一、律動《丑小鴨》
要求:幼兒能跟著老師,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各種模仿動作。
指導語:今天啊,老師想和你們做個游戲,我做鴨媽媽,你們就做我的鴨
寶寶,我們一塊兒到河邊去玩好嗎?
二、欣賞歌曲《丑小鴨》
(一)引起興趣
指導語:老師今天還給你們帶來一位朋友,它的名字叫:“丑小鴨”。
我們一起來把它叫出來好嗎?(丑——小——鴨———)
要求:教師用念兒歌的形式來介紹丑小鴨。
(我來啦!我來啦!呱、呱、呱呱呱,丑小鴨、丑小鴨、
我叫丑小鴨、腿兒短短腳掌大,長長脖子扁嘴巴,走起路來
搖搖搖,愛到河邊去玩耍,喉嚨雖小聲音大,可是只會呱呱呱 )
電腦操作:準備播放歌曲《丑小鴨》兩遍
指導語:丑小鴨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一首有趣的歌,歌曲的名字就叫《丑小鴨》,我們來聽聽歌里唱了些什么?
(二)欣賞第一遍
提問:誰來告訴我,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你聽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電腦操作:準備播放歌曲兩遍。
歌里還唱了些什么呢?我們再來聽一遍。
電腦操作:播放歌曲兩遍。畫面定格。
(三)欣賞第二遍
提問:你聽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丑小鴨真可愛,老師也想來唱唱它。現在請小朋友聽我來唱一遍。
等會兒請大家來講講看你最喜歡聽歌里唱的那一句。
電腦操作:播放歌曲兩遍,畫面定格,準備進入教唱功能,分句播放。
(四)欣賞第三遍
提問:你最喜歡聽那一句?
要求: 重點教唱“呱呱呱呱呱”
聽聽電腦是怎么唱的。(分句欣賞)
指導語:剛剛老師聽到有個小朋友說最喜歡聽小鴨子呱呱的叫聲,
我們現在就再來聽聽電腦是怎么唱的?
電腦操作:進入教唱功能,分句播放該句
提問:1、小鴨子是怎么叫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2、我這里正好有一樣東西,大家看看它是什么?
你看響板他它一張一張的,多象誰的嘴巴呀?
那它叫起來的時候聲音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聽一聽。
節奏練習:我們小朋友也來用響板學學小鴨叫好嗎?
電腦操作:準備播放歌曲一遍
(五)幼兒表演
電腦操作:。 播放歌曲一遍
要求: 幼兒能跟著老師一起表演,并懂得在小鴨叫的時候,配上響板。
也可請個別幼兒示范。表演。
電腦操作:準備播放《洗澡歌》
三、歌舞表演《洗澡歌》
指導語:今天我們又欣賞到了一首好聽的歌,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呀?
現在讓我們跟著丑小鴨一起到河里去洗個澡好嗎?
小試節奏活動后的些許思考
連著在新中班上了兩個音樂節奏活動,新中班的孩子還從沒接觸過樂曲,以往都是以單一的拍手表現形式,第一次看我拿出那么多“新奇”的樂器時,孩子們興奮極了,所以在第一次嘗試使用樂器敲敲打打時,許多孩子都是興奮地盲目亂敲打,但是我沒有生氣,而是還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自由敲打一會,等新鮮勁一過,再啟發他們發現如何讓樂器發出的響聲讓人聽著舒服和諧,一起總結出一些簡單的合奏打擊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再通過示范,講解,教給幼兒正確的演奏方法,的確,效果很明顯。
第二次為孩子們上節奏活動時,我開始配上了節奏卡,希望通過圖譜的幫助,聯系各種節奏,提高幼兒的節奏感, 圖譜以它的直觀,形象易于理解的特點,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使看不出,摸不著的抽象音樂形象化,使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相互結合,幫助幼兒掌握音樂節奏,旋律。而活動實踐下來,孩子們興趣高極了,在圖譜的引領下,發出來的聲音和諧多了。
活動后我的些許思考:
節奏是音樂構成的一大要素,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也是旋律的骨架,支柱,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節奏感知能力,但水平還不夠,感知不夠精細。因此需要在平時教學中加以引導,培養,打擊樂演奏教學不僅能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樂器演奏的一般知識,技能,發展節奏感,而且能發展孩子們對音色,曲式結構,變聲部的表現力的敏感性。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音樂課堂能夠更精彩些。
火把節教案 篇6
火把節教案
目標1、認識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激情四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了解彝家火把節的來歷。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教學難點了解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勇于戰勝惡勢力,戰勝災難的勇敢、堅強、不屈不撓的優良美德。
教具準備課件 生字卡片。
導 學 過 程二 次 備 課
預習題綱
1、搜集彝家火把節的圖片及過火把節的一些情況。
2、朗讀課文三遍。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②把句子讀通順,讀正確。③再讀課文,把自己認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語句多讀一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喜歡哪些節日?說說過節的情況和心情。
2、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節日,我們今天就去參加彝族的火把節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3、課文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讀了課文,你對彝族火把節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歡哪些場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3、說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了解了這個傳說,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四、有感情朗讀課文。
1、采取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大家聽。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
2、進一步搜集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課后“讀讀寫寫”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談話: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強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熱情好客。這節課,就讓我們和彝族人民一起歡度火把節,感受火把節熱鬧場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
二、品讀詞句,想象場面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⒈教師:為了歡度火把節,人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彝家人做了什么準備?請同學們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
⒉學生在文中畫出。
⒊集體交流。
⒋有感情計朗讀第一部分。(指導讀出熱情、盼望、興奮的語氣)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⒈教師: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你最喜歡哪一個?畫出來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出示圖片)。
⒉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想象場面。
⒊交流反饋
課文描寫了彝家人在過火把節時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斗牛、摔跌、點火把、圍著篝火跳舞等五個場面。
⒋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有關的句子。
⒌小結;彝家人的火把節真是太有意思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風情。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⒈教師提出要求:默讀課文第三部分,講一講這個傳說、。從關于火把節的傳說中想到什么?與同學交流。
⒉指名說說這個傳說。
⒊小組內交流。
⒋集體交流。
⒌小結:是的,火把節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⒍學生有感情地再朗讀課文。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風情,我們還知道火把節來歷,知道火把節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節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其他民族資料,感受這些民族風情。
火把節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欣賞樂曲《火把節》
教學目標
1.固歌曲《采花》,能完整準確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欣賞樂曲《火把節》,通過聆聽音樂、視唱樂曲主題、分析音樂作品,感受彝族音樂文化的特點,認識彝族的傳統節日及文化。
3.了解作曲家運用現代創作手法刻畫少數民族風情的表現方式。
教學重難點
1.欣賞樂曲《火把節》,通過聆聽,了解彝族音樂文化特點。
2.了解具有民族特色音樂的現代創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西南地區,學唱了四川民歌《采花》,請同學們跟著老師的伴奏一同來演唱這首歌曲。
(設計意圖:鞏固已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賞《火把節》
1.展示云南的人文景觀圖片,說說:這是我國那個地域風貌?那里有我們國家哪個少數民族?他們最重大的節日是什么?
教師講述有關云南少數民族的風俗,重點介紹音樂及舞蹈方面,了解云南地區民族音樂特點。可結合講故事的方式重點介紹“火把節”的來歷。
(設計意圖:在故事講述中使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產生興趣)
2.聆聽音樂《火把節》,邊聽邊思考:這段音樂表達了怎樣的情緒?想象下它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學生自由回答。
3.教師介紹有關交響組曲《云南音詩》的相關知識。
火把節教案 篇8
主題活動名稱:《熱鬧的'火把節》
有益的經驗:
了解我國少數民族,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知道“火把節”的來源,過節的時間,節日的風俗等等。
內容與分析:
彝族人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是彝族人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其隆重程度不次于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在活動中,應著重讓幼兒了解“火把節”的來源、節日的風俗等。并用幾種感知感受彝族人的快樂心情與“火把節”的熱烈氣氛。
教學過程或建議:
活動一:科學《七月“火把節”》
活動目的:
1、通過各種感知去了解七月“火把節”的相關知識,懂得“火把節”的由來、風俗習慣等等。
2、在活動中感受“火把節”的熱鬧氣氛,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
彝族“火把節”的相關圖片或錄像
活動過程或建議:
(一)教師扮演“導游”讓幼兒坐上“旅游大篷車”進行“中華民族風情旅游”,引出主題。
(二)出示圖片,讓幼兒了解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相關知識。
提問:1、圖上的人們是哪個少數民族?
2、他們在做什么?
3、你知道他們在過什么節日嗎?
:這是彝族人特有的節日叫做“火把節”,一般在七月舉行,到了那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扎火把,天一黑就到一個空曠的地方把大家的火把堆在一起,點起熊熊大火,然后彝族人便圍著火堆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三)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教師
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英雄戰天魔》
(四)體驗彝族 “火把節”的熱鬧氣氛。
1、游戲:《對歌》
2、游戲:《摔交》
3、制作:《火把》
活動二:音樂《熱鬧的火把節》
活動目標:
1、學習跳集體舞,感受音樂的熱烈情緒。
2、進一步感受“火把節”中彝族人的歡快心情。
活動準備:
《熱鬧的火把節》的磁帶;人手各一個自制火把。
活動過程或建議:
(一)、在《熱鬧的火把節》的音樂聲中,孩子們手拿自制的火把自由的跳舞,感受音樂的熱烈氣氛。
(二)、學習集體舞《熱鬧的火把節》。
1、學習彝族舞的基本動作:小跳步、踏點步。
2、學習舞蹈的基本隊行變化。
(三)、進行動作創編活動,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四)、表演集體舞《熱鬧的火把節》,體驗舞蹈的快樂情緒。
環境創設:
在教室四周貼上彝族“火把節”的相關圖片,并將孩子自制的火把貼于教室的墻上。
生活滲透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種游戲,如:《對歌》、《斗牛》等。
家庭滲透:
家長可以多給幼兒講一些有關“火把節”的故事與知識。
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基本掌握了彝族“火把節”的相關的知識,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社會經驗,并且也培養了幼兒對少數民族的情感,加深了認識。
火把節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色風情。
2、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時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族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2、了解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時無比快樂的心情和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讀5—10自然段,想:描寫了火把節的哪些場面?按什么順序寫的?(用“﹏”標出表示順序的詞語。給每個場面擬小標題)
2、火把節是激情四溢的盛典。課文哪些語段能體現出“盛典”的特點?(提示:標畫出體現特點的詞句,讀一讀,在句段旁寫感受。)
3、作者幾次邀請大家去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從哪里能體會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提示:標畫出體現特點的詞句,讀一讀,在句段旁寫感受。)
二、合作學習
1、感悟理解火把節“盛典”的“盛”:選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場面,
讀讀語段,抓關鍵詞句,想象當時的畫面,談感受。
2、感悟理解火把節“盛典”的“典”:“典”是一種鄭重舉行的儀式。火把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讀讀12自然段關于“火把節的傳說”,說說你想到了什么?體會到彝族人民的什么美德?
3、感悟理解火把節“盛典”的“盛情”:你從哪里能體會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抓幾次的邀請,抓關鍵詞句談感受。)
4、我喜歡火把節的場面。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將感受表達出來。
5、視頻欣賞——火把節。
三、匯報展示
小組按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匯報交流,老師相機點撥。
四、達標檢測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老人來了,彈著平日的月琴;小伙子來了,吹著很久的笛子;姑娘們來了,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孩子們來了,圍著篝火著,著,著,著……火光照紅了每個彝家人的臉,也照亮了每個彝家人的心。
2、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
(1)、火把節是我們彝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象征。(縮句)
(2)、森林里有一只身軀龐大、性情兇惡的瞎熊。(縮句)
(3)、(造句)……不約而同……
3、拓展延伸:的場面描寫很有特色,請你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個片段。
火把節教案 篇10
少數民族是幼兒需要了解的,而在了解過程中,他們往往又對民族服飾、頭飾、手飾極感興趣,抓住這一特點,我設計了此活動,讓他們去做喜歡的事,從而豐富其聯想性、活動幼兒手指靈活性。
二、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彝族頭飾的來歷,認識個別詞組“彝族、哈帕”。
2、掌握“剪、粘、拼”的技能。
3、感受“七月火把節”的快樂。
三、準備
1、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掛歷、半圓形掛歷、剪刀、皺紋紙,分別與該班男孩人數相符合。
2、長方形哈帕、辮子與女孩人數相符合,裝飾哈帕的布花若干。
3、簡短情景導入課題的課件一套。
4、先會跳彝族的“七月火把節”。
四、活動過程
1、聽“樹葉”音樂進教室。
老師:今天,彝族的同胞邀請我們去參加他們的“七月火把節,想去嗎?現在我們跟著音樂進教室先做一下準備”。
2、聽簡短故事導入課題,知道彝人為什么要戴帽子。
師:①看老師今天像哪個民族的人?幼:(彝族)老師胸前貼有彝族二字,川頁便教認漢字“彝族”。
②從哪里看出我的扮像彝族?
幼兒指到頭上所戴頭飾,老師將其取下,認識“哈帕”二字,頭飾上貼有。
③彝族人最喜歡頂“哈帕”或者戴帽子,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簡短故事略)
④那么,我們要參加他們的“七月火把節’’看來還得先做帽子戴上才行,對嗎? @_@我是分割線@_@3、老師為男孩女孩各自準備了不同的操作材料,現在我們利用這些東西裝飾“哈帕’’和做“帽子’’行嗎?
①女孩子利用小布花裝飾這塊長方形的“哈帕”,自己想像,可以用小花拼成不同的圖形,如:房子、大樹、不同的字或是對稱美等。注意:提示小布花后面貼的雙面膠揭下來后紙片放進籃子里。
②男孩子怎樣將長方形的掛歷紙條變成圓形,幼兒示范,如何把半圓形的掛歷紙變成“圓錐體”,幼兒示范再把二者粘合在一起,最后用剪刀剪出波浪形紙條擰緊插入錐洞里,注意書機的使用方法。
4、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①指導不太會的幼兒。
②讓其想像更豐富。
5 、戴上頭飾跳“七月火把節”。
①先欣賞碟子里的小朋友跳。
②師幼一起表演跳。
五、結束語
今天,我們參加了彝族的七月火把節,高興嗎?我們還學會了做他們的頭飾,回去教家里人做,和他們一起走進彝族的七月火把節。聽(樹葉)第二段音樂出教室。
【火把節教案】相關文章:
《火把節教案》教案范例11-15
彝族火把節美術教案04-11
快樂的火把節教案(通用)07-14
彝族火把節美術教案08-25
彝族火把節教案范文04-07
火把節教案6篇12-25
音樂《火把節》優秀教案12-23
《火把節》教案3篇11-27
精選火把節教案三篇07-20
火把節教案模板8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