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黃鶴樓送別》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送別》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初步設疑:
⒈課文講了誰在什么時候,為誰送別呢?(板書:李白 孟浩然)
⒉根據回答出示并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吟出這樣一首詩
⒊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自讀古詩,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問題。
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㈠學習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⒉課件出示圖片。看圖,說說你覺得黃鶴樓怎么樣?
⒊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讀讀課文,體會一下。
⒋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⑶指導朗讀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㈡學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⑴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⑶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⑷交流。(指導: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傷感>。)
⑸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⒉根據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⑴出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指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⑵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⑶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⑷指導朗讀(那我們自由讀讀這段話)。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
⑴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
⑵指名表演。
㈢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讀第四小節。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佇立和凝視遠方這兩個詞。
⑶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時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呢?
⒊齊讀第四節。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㈣、學習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齊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什么叫膾炙人口?
三、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不少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⒉李白把這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⒊師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并布置作業 :
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情厚誼,回去請同學們摘錄感受最深的句子。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 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 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 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啊!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三、布置作業
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3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3)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4)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1)、(2)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順序不固定]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2)、(3)兩部分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習順序不固定]
4、師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生: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閱讀專題
(1)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閱讀專題
(2)大詩人李白寫的詩,你準備怎么做呢?
《黃鶴樓送別》教案 篇4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教師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書該詞,目的有二:一,與課文表達的情感呼應;二,讓學生多了解點兒知識。】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用意與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師上課就是這樣,常常在不經意間向學生“灌輸”點兒東西,以豐富學生的內存。我是很喜歡的。】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朗讀,學生質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飛檐”,看圖理解;【看圖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課堂上,老師還介紹了:“飛檐”是中國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啟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鄰”,聯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沙鷗點點”,畫簡筆畫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釋“點點”倒會難煞人,教師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佇立”,聯系上文“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理解;【聯系上下文,恰到好處。】
“膾炙人口”,教師解釋月字旁和肉有關,“膾”,指細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導學生寫好“炙”字。【對“膾”的解釋讓聽課的教師大感興趣,指導寫好“炙”,給人的感覺是扎實,相信學生一定會記得牢,寫得好。】
【這段教學中王恒老師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理解,既有讀準的訓練又有疏通的目的,還有理解字詞指導,容量不小。方法多樣,學生主動學習,自問自答,確有困難處,教師點撥,很精彩。】
【期間,有學生質疑:觸動、吟的意思,這是老師沒有預設的。教師鎮定地引導學生達到共識:“觸”是摸、碰,連摸都不能摸,動也不能動,可見情感之深;對“吟”的理解,老師用自己投入的吟誦讓學生直觀地感悟。這樣的處理是需要靈感的。】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2、學生回答。【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有這強烈的意識,學生就會“自能讀書”。】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常看到,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2、學生自提要求,選擇一個小節練習。【鑒于是高年級,選擇性地讀而不是通篇指讀是可行的。】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回想當年,李白一定也懷有這種種感受,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讀這首詩。【這是再一次整體感知。】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為你打分。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
【作業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黃鶴樓送別》教案】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別》教案08-31
黃鶴樓送別教案06-19
《黃鶴樓送別》優秀教案07-01
《黃鶴樓送別》的優秀教案06-29
《黃鶴樓送別》精品教案07-12
《黃鶴樓送別》精品教案08-13
黃鶴樓送別教案09-08
黃鶴樓送別08-09
《黃鶴樓送別》教案(精選20篇)07-01
《黃鶴樓送別》教案課堂素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