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案

時間:2022-11-10 16:15:1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石潭記》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石潭記》教案

《小石潭記》教案1

  教學目標:

  循“憂去——憂來”的情脈(也是本文的文脈),抓住打上作者獨特情感印記的景物描寫及心理描寫的詞句,深入體會作者悲苦、凄涼的內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記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特征——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重點:

  在景物描寫的細微處、獨特處體悟作者的情感律動和思想個性。

  教學難點:

  抓住具體的細節,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記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特征——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請5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根據朗讀情況,及時正音,并檢測其對疑難詞句的理解。

  1、重點字詞:伐竹取道、蒙絡搖綴、斗折蛇行、以其境過清

  2、解釋+演示(借簡筆畫、肢體語言、或相關實物,再現情景)的句子:

 、偃詾榈祝叮硎滓猿觯瑸檑,為嶼,為嵁,為巖。

 、谌展庀鲁,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樂

  1、快速尋讀:小石潭,說穿了就是一個小水塘,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加上長期被翠竹、綠樹掩蓋,一直默默無聞,可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非常神奇地撥動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為之心潮起伏,并揮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一對直接表現作者情感起伏的詞語嗎?

  2、交流答案:樂(“心樂之”中的“樂”為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悄愴(憂傷的樣子)

  3、具象品讀:作者快樂的心情,可以從哪些細節中看出來呢?

 、俾勊暋叭瑛Q佩環”,佩環由上好的玉制成,用來做裝飾品,聲音清脆悅耳,以聲音之美寫小石潭之美,實際上就是告訴別人:“咱柳宗元,今兒個真高興,真呀嘛真高興!”

 、诒傩〉馈胺ブ袢〉馈,聽一聽,享享耳福也就罷了,還拿出隨身佩戴的寶劍,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條道來,沒有很高的興致很難做到!

 、垡娛丁盀檑,為嶼,為嵁,為巖”;“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倘若沒有好心情,石頭自然形成的豐富而奇特的形狀,青樹翠蔓遮掩、纏繞、搖擺的動作,不可能被細膩地表現出來。細膩描摹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愉快心情的寫真!

 、苜p游魚——“空游”表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實質上也寫出了作者此時心情的自由和愉悅;游魚不論是“怡然不動”,還是“俶爾遠逝”,都是作者靜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現。

  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處與之異曲同工的描寫:小約翰被父親關在門外的樓梯上,萊茵河在屋下奔流,水聲激發了他的想象。閉上眼的孩子,腦子里產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隨即響起了急促的奔騰的水聲,水聲又變成樂器的彈奏聲,想象的升華使他的心靈充滿了自由歡樂之感,他感到無窮的幸福。

  此時的柳宗元,凝視著潭中或靜或動的魚群,內心何嘗不是也有一首輕快、曼妙的樂曲在演奏呢!先緩后急,先靜后動,曲盡變化。魚兒的“往來翕忽”,簡直就是勁爆、動感的樂曲,將他觀賞的快感與沉醉,給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了!

  4、以讀傳情:同座合作,從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讀給對方聽,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邊的柳宗元,正激動地向朋友介紹當時的所見所感。

  5、畫龍點睛:把喜悅的心情寄托在悅耳的水聲中,伐竹取道的行動中,潭中石頭的豐富形狀中,青樹翠蔓多姿多彩的動作中,這種寫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憂

  1、探究閱讀:但是作者歡快的心情持續不久,便憂從中來了,這可以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①寂寥無人——明明有5個人隨行,卻說無人;剛才還是熱鬧的景,現在卻變得“寂寥”,寂靜、寥落,這種景物的變異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個被憂傷浸泡的人,無論身處多么喧鬧的環境,都會郁郁寡歡。把咖啡廳的熱鬧,街道上的繁華,當作憂傷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谄嗌窈、其境過清——作者說他感到骨頭寒冷、環境凄清,實際上都是冷落、凄涼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說因為“凄神”,所以“寒骨”;因為“凄神”,所以“其境過清”。

  2、深化體驗:同學們摳住關鍵詞,運用比照、追問等方法,十分精準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憂傷之情。這種景隨情變的情感體驗,大家能再舉一些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嗎?

  3、入情朗讀: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憂傷、凄涼!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樂,還是憂

  1、升格、啟悟:從作者的心情切換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基調到底是樂,還是憂?

  2、探究、交流

  ①憂傷之情的深重,憂傷難纏,短暫的快樂無法沖散它;

  ②快樂成了作者憂傷的背景,或者說反襯了作者的憂傷之深、之重。

 、廴绻f“發現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氣氛——記錄同游”是本文的明線,那么“憂去——憂來”則構成了本文的暗線,也成了文章的情脈、文脈,而憂傷或者說文章的“悄愴”是統攝全篇的一個“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樣看待這種“憂傷”?脆弱、悲壯、矯情,還是其他?

  4、體驗互享

 、龠@種憂傷之情可以理解。

  唐順宗永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他本人被殺,而和他一起奮斗的朋友則紛紛被貶到邊遠之地,比如劉禹錫被貶到連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一片忠心,卻遭遇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處于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余儲……這些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地降臨,怎能不令人憂從中來呢?

 、谶@種憂傷之情令人尊敬。

  沒有人淡如菊——既然人與人的溝通如此困難,何不一心一意地與山水交朋友呢?沒有憤激出世——既然國家不愛我了,我憑什么對她一往情深?沒有四大皆空——什么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部見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對這個無心的世界;更沒有世故圓滑——既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斂自己的鋒芒,迎合這個污濁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頓和舒適呢?

  柳宗元選擇的是在痛苦中備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個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還是仁者,這種痛苦將是雙倍的。柳宗元恰恰是這樣一位剛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這種憂傷之情令人深思。

  這種憂傷的情緒看似柳宗元個人的心情寫照,何嘗不是那個腐朽年代渴望奉獻平身所學,卻空老終身的仁者、智者們的共同宿命呢?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歡樂、憂傷,還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離,都一樣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鞏固體驗: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

  五、領略文本的審美特征:精微、酣暢、獨特

  1、順勢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記,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卻成就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聲,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個性探究

 、賹徝谰⑿浴A谠膶徝谰⒂悬c超乎尋常!皬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币粋文學家卻像數學家一樣敏感于數字,這種精細如絲的觀察與體驗習慣,如果沒有出于對“處女景觀”的新奇和喜愛,斷然不可能如此細膩。

  與之相類的還有對石潭中群魚數量的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們不難復現作家當時的神態:眉頭舒展,目光柔順,像個孩子似的用手認真清數著潭中的游魚。因為魚兒太調皮,穿梭來,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數,幾次三番,幾次三番,終究敗下陣來,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來條吧”匆匆結束清點。貌似冰冷、生硬的數字,實際上道盡了一個男人無限的細心與熱心,以及在尋常景物中發現美的智慧與能力。

  這和司空圖追慕的“離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還有近代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嬰兒眼光”、“黎明感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癱瘓的現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強多少倍!

 、趯徝篮〞承。盡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觸動心靈的景物,柳宗元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潑墨揮毫。比如對潭中石塊的描寫:“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用“坻”、“嶼”、“嵁”、“巖”狀潭邊石頭彎曲所成的不同形狀,看似寫實,實際上將自己的驚喜之情也和盤托出了!不籠統地說“為坻、嶼、嵁、巖”,而說“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如數家珍,不厭其煩地,不避重復地一一盤點,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陸”,按捺不住激動之情,急于要和讀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爛漫之表現。

  對潭中游魚的描寫,還有對潭周氣氛的描寫,莫不如是。

 、蹖徝廓毺匦。《小石潭記》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獨特性,莫過于柳宗元對自我情感的藝術表達上。本文簡直可以說是以“憂”字統領全文,“憂去——憂來”既是文章的形式結構,也是全文的情感脈絡。解憂而來,懷憂而去,但是作者對“憂”的源頭,比如自己忠而見謗,被貶謫蠻荒;昔日的戰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應年富力強,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余儲……這些物質性的內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詞,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環境“寂寥無人,凄神寒骨”,彌滿著憂傷的氣息,這種克制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克制,卻使憂郁的情緒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頭里去了,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廣闊空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小石潭“無邊光景一時新”,似乎只因它無言、寬容,善于傾聽,更不會像某些居廟堂者那樣誹謗自己是“怪民”,可誰又能說,它美麗而無人識,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這種“不見用”的命運,不是此時沉淪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讀。齊讀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體驗作者的憂傷。

  六、課堂小結

  事實上,撇開這些文學創作的智慧,我們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憐的情感,還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寧靜,而不乏生機的山水清音對作者傷痕累累心靈的柔情撫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險精神有了,青樹翠蔓的詩意有了,空游無依的禪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這些豐富的營養都無法驅散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似乎是不可救藥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間分明還滲透著一種克制,一種堅守,還有用苦難默默滋養的希望。

  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無肉的山水游記,能引發人們如許的聯想和思索,更是偉大,這或許是它感動千年的緣故吧!

  七、拓展練習

  1、從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的角度,比較吳均《與朱元思書》和柳宗元《小石潭記》的異同。

  2、關于審美的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請從課外讀物中,各找一例寫下來,下節語文課交流

  八、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去聞水聲——如鳴佩環

  辟小道——伐竹取道審美精微性

  樂見石潭——為…為…為…為;蒙絡搖綴

  賞游魚——空游、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憂審美酣暢性

  (剪不斷,理還亂)

  審美獨特性

  來(悄愴):寂寥無人、凄神寒骨、其境過清

《小石潭記》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內容淺顯,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作為學習的重點。課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初中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為學習難點。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采取合作學習的原則,發揚探究學習的精神,用集體智慧來攻克難題。課前學生通過自學,查找必要的工具書,自己動手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爭取不待老師講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結合背景資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的一般特點,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趯W習本文用特寫鏡頭狀物繪景的手法。

 、垠w會借寫景物的幽靜,抒發自己凄清憂傷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

 、诟惺茏髡咧喚雍螅钟魬n傷的感情。

  教學難點: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合作式教學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囂鬧市中常不免讓人覺得煩悶,郊游是我們排遣郁悶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麗的風光,并學習他狀物繪景的寫作手法。[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譚記》,省稱《小石譚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遺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母潭、鈷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這八篇游記各自成篇,但前后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四、解題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地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閱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停頓。

  六、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流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

  好象(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響,(我的)心感到很高興?车粢恍┲褡,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開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潭)以整塊石頭作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成為水中高地,有的成為小島,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

《小石潭記》教案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記游,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從這個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來看,教材的編寫意圖意在繼續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背誦課文。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4)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景物特征仔細觀察,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

  這一重點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所定。

  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學生年齡尚小,對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由“樂”而“憂”的感情變化。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確定的教學方法如下:

  1、誦讀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良好的傳統教學方法,特別是對這種文質優美散文。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鑒賞的主體。

  2、討論點撥法。在討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糾正認識的偏頗。

  3、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作品的意境美,進而激發學生想象。

  4、遷移練習法,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的寫作中。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培養學生主動自學的好習慣,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進一步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根據學生的寫作實際設計導語:同學們,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你肯定有無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語言把它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寫景美文《小石潭記》,想必他能教給我們一些好的寫景方法。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體簡介。這既增長學生的文學常識,更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打下基礎。

  (四)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同時顯示字幕,聲頻播放配樂課文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在優美的畫面中感受課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B)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多媒體顯示)(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C)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多媒體展示資料,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D)學生依據多媒體展示的問題有感情的朗讀文中的句子。

 、艑懓l現小潭經過的句子。

 、泼鑼懶∈度驳木渥印

 、敲鑼懰汪~的句子

 、让鑼懱渡暇拔锏木渥。

  e)每段用四字短語概括游覽內容,理清游覽順序。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圍)

  通過有目的的讀,一方面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胳,學習游記的寫法,另方面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盡量做到當堂背誦。

  (四)研讀、探究。

  (多媒體展示以下四個問題)

 、抛髡咴跀⑹霭l現小石潭經過時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設計這一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移步換景,全景描寫特寫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魚各有什么特點,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亲髡呙鑼懶√对戳鞲髯プ×讼恚秳莸氖裁刺攸c,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忍吨械臍夥杖绾?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這幾個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各種描寫技巧描寫景的方法。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板書設計,這一板書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景物特點,寫作方,抒發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教師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后讓各組代表發言、盡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之情

  主要寫作方法有:移步換景、全景描寫與特寫相結全,動景與靜景描寫相結合,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意圖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細致。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致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擴展的設計是強化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以致用。

  (六)朗讀背誦:

  依據多媒體展示的一幅幅畫面朗讀背誦課文。這樣做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背誦的難度,又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鞏固遷移:觀察某一地方的景色,運用移步換景,定點特寫的方法,寫一段話。

  這樣做的目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六)、(七)課堂沒時間可課后完成。

  (八)布置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

《小石潭記》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搜集、查找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屏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著清脆的鳥鳴、和著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導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動詞,成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游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致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游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游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復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屏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布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梢哉乙环约鹤钕矚g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下列文言(常見)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寂寥幽邃居隸(實詞)以可以為(虛詞)

  理解下列語句中文言詞的活用:

  心樂之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獨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樂的心情體驗,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預習要求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誦讀課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釋口譯全文,發現標記疑難詞句,并試行索解。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誦《江雪》導入,賞析詩中的景與情,引導學生領會柳氏的詩和游記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點,便于學生把握課文中的景與情。

  方法二:本文抒發的是作者遭貶后的心情,可適當從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關詩文(如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入。

  二、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或示范,重點是對長句朗讀節奏的把握和感情的處理。

  3.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討論解答。著重理解以下重點詞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為底(作為,成為)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過清(由于)

  (2)名詞、形容詞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心神凄涼,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課文注解譯)

  心樂之(意動用法):心里以之為樂(或:心中為此而高興、心中感到高興)。

 、歉鶕敖虒W目標2”,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通譯全文。

  ⑷整體感受全文的感情脈絡:作者因遭貶失意而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潭水便感到高興,水之清、魚之樂又帶來了片刻歡愉,但凄清的環境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悲涼心境,感情由“樂”而“凄”。

  三、課后作業

  1.背誦課文。

  2.你認為文中哪些描寫最具特色,特別精彩?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課后“閱讀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揣摩品味

  1.根據上一課布置的“練習2”進行匯報交流。

  2.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進行講評,重點歸整出以下內容:

  第一段:①聽覺:未見水先聞聲,喻以玉響,清脆悅耳。

  ②視覺:清;觸覺:洌;精練傳神。

 、垡曈X:石奇,形雜,樹木青翠,富于變化。寫石寫樹,都襯托水之“清”,全段寫發現水潭之樂,句式整散結合,用語簡潔自然,節奏張馳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無水之境,突出“清”。

 、诠馀c影:亦見水清。

 、垤o與動:游魚忽靜忽動,悠然自得,可愛之至;

  ④“樂”:擬人。全段以魚寫水,既寫出魚之可愛,也寫出水之清澈,又寫出人之歡愉。

  第三段:寫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動形象,特征鮮明!岸贰迸c“蛇”,一靜一動,光線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參差錯落。

  第四段:寫四面環境,突出“寒”、“清”的特點,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讀背誦

  要求學生熟練而有表情地朗讀,有可能再將全文抄寫一遍。當堂背誦課文。

  三、比較拓展

  1.根據“練習8226;探究”一:討論本文與《與朱元思書》、《水經注》中寫水寫魚的異同。

  理解:三文都以魚寫水之清,吳文、酈文都直接寫水,柳文則作側面描寫,不著水字,卻處處寫水,以魚、石、影的清晰可見反襯水的清澈見底。柳文還移情于物,以魚之樂表現人之樂。

  2.有條件,還可以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同寫遭貶后的心態作比較,談談看法。

  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不必統一認識。

  四、課后作業

  1.選擇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相應練習。

  2.閱讀《課外閱讀》(八上)中元結的《右溪記》一文,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小石潭記》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反復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課文景物的特點和寫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熟讀成誦,學習文章精準的寫景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體會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嘆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爆F在,就由我帶著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東集)《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后人譽為“刻畫山水的圣手”“游記散文的宗師”。

  2、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指導:知文意,準字意,曉節奏。

 、僦该麑W生朗讀。集體評定

  ②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為坻(chí)

 、劢處煼蹲x課文,學生學讀,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后分男女生比賽讀,最后齊讀。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提問: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作者按游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聞聲繪形”“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郁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下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與“靜”

  除了游魚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生動活潑外。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畚闹械摹皩Ρ取迸c“烘托”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2、提問:你覺得此處取名“小石潭”恰當嗎?

  明確: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扒鄻浯渎山j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坝安际稀苯栌≡谑系聂~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捌嗌窈恰辈槐M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蘊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ㄋ模┢纷x課文,體會情味

  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著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確:“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情感由樂轉為憂。作者當時剛三十出頭,正值施展才華之時,卻一貶十年,后又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柳州。這讓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脫被貶的抑郁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ㄎ澹┱n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我們在一起的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也就是這不幸和無奈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師。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記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經典吧!

  四、作業布置

  1、請搜集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后創作的詩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寫一篇景物描寫的短文。(300字左右)

《小石潭記》教案7

  【教學目標】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病⒛芊e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和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同學理清思路,掌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范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奥勊暋惫倘荒苁棺髡摺靶臉分保昔~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接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ú势溜@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同學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病z查預習,落實字詞:

 。ú势溜@示。)

 、畔铝屑哟值淖肿⒁粽_的一組是()

 。痢Ⅲ蛑瘢╤uáng)清冽(liè)為坻(dǐ)

 。、為嶼(yǔ)為嵁(kān)佁然(yí)

 。、俶爾(chú)翕忽(xī)差互(ch。

  D、寂寥(liáo)悄愴(chuàng)幽邃(suí)

 、葡铝芯渥臃g不正確的一項是()

 。痢⑷詾榈祝海ㄌ叮┮哉麎K石頭做底。

 。、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谩⑩徊粍樱海~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场R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ú势溜@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怠⒄n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ú势溜@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安排作業

 。、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ú势溜@示。)

  學習目標: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票径螌懢坝昧耸裁磳懛?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ú势溜@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⑴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铺端惺裁刺攸c?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籠統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示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俏覀冊倏纯,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钴S,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身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討論以下問題:

 、诺谌匀欢蚊鑼懶√对戳,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良莠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吹靡姷囊欢嗡娣从持旃庠朴,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ú势溜@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犬牙差互──良莠不齊

 。埂⒆杂衫首x第三自然段。

 。保、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保、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保、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解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保、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溢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身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示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遺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需有明確的認識。

  四、安排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良莠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

  【資料鏈接】

 。薄⒘谠,字子厚(773~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身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和被貶后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建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發明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議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恫渡哒哒f》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難點:通過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書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預習:

  1、熟讀課文

  2、獨立翻譯文章并質疑。

  3、正生字、生詞。

  一、導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家應該很熟悉吧?我們先一起讀讀這首詩。

  大家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明確:是“孤”和“獨”!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在一個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釣寒江雪”,這個人就是柳宗元——一個失意的文人、一張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書:小石潭記。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師:“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寫于被貶時期。首先,我想請幾位同學讀讀這篇美文,看是否能準確、流利地讀出來?其他同學在文中圈出讀錯的字和難讀的字。

  學生齊讀全文。

  四、整體感知。

  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熱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寫山水散文游記藝術成就最高的應該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風格的就是這篇《小石潭記》。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樹魚源岸環境

  五、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

  看能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點,投影:這是一個的小石潭。

  (找景物,說特點)

  并引用原文說說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例如:讀完此文,我仿佛看見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這樣寫道,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我是從“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幾個詞語看出來的。

  注意:為,成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成為水中的高地、小島和高聳不平的巖石。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明確:

  教師預設:

  填詞理由重點講解

  樹木青蔥——清樹翠蔓……參差披拂——學生看注解理解

  群魚戲水——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定點寫景

  水清見底——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側面描寫

  源頭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勢崎嶇——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環境凄清——坐潭上……悄愴幽邃——學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剛才同學們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點,對文中的重點詞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年,柳宗元滿懷壯志地參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貞革新”運動,不幸失敗,被貶到偏遠荒涼的湖南永州,那種心境不言而喻!缎∈队洝氛脤懹谀莻時候,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一起感受一下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學們邊讀邊試著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小石潭給你帶來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幾個同學小聲議一議。

  投影:這是一個讓人感到的小石潭。

  (說心情,談感受)

  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指導品味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小結: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使他最終還是沉寂在一片憂傷和悲涼之中。板書。

  接下來請大家聽聽我來讀這篇課文,看看我是怎樣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學生齊讀課文。

  六、探究。

  請大家思考、討論:柳宗元的處境與眼前的這個小石潭有沒有相似之處?

  明確:小石潭固然美麗,可惜人跡罕至,不為人知,我認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處僻壤、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心情,其實《永州八記》里的幾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這種情感,大家有機會再去研讀研讀其他的幾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寫的一首《江城子讀有感》來結束今天的這堂課吧!

  江城子?讀《小石潭記》有感

  為民報國改革忙

  奸人陷,沒忠良

  被貶永州,多年愁斷腸

  縱有閑情和逸致

  獨與雪,釣孤傷

  忽見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魚暢

  溪折蛇行,岸邊著文章

  歡樂亦不可久居

  離別時,又凄涼

  自由表達

  誦讀全詩

  自由品讀詩歌

  聽老師介紹

  作者和背景

  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思考并討論

  學生思考并討論

  有感情朗讀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自由背誦

  自由發表自己看法

  作業寫一篇寫景游記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關圖片

《小石潭記》教案9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ǘ┠芰τ柧汓c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ㄈ┑掠凉B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一年級時,我們學了《黔之驢》這則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散文《》。

  二、解題

  1、關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唐德宗貞元時中進士,年二十一歲。授校書郎,調藍田蔚。升監察御史。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坶潭記》、《鈷姆潭小丘記》、《至小丘西》、《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的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端涀ⅰ肥堑乩頃,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僮x準字音

 、诜g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涼。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寂靜得見不到人影。

  2、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節,寫小石潭的環境及發現小石潭的喜悅心情,還寫小石潭的形狀及潭上的景物。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節,寫作者對小石潭的總體印象和感受。

  第5節,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賞析課文

  1、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說說作者寫景的順序。

  明確:以作者的行蹤游覽觀察點為順序。

  2、說說作者游覽觀察點在整個游覽過程中的變化。

  明確:開頭是隨著人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寫景叫移步換景,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則屬于特寫鏡頭,后來坐在小石潭上觀察四周而寫景,則屬于定點掃描,與前后有區別。

  3、說說寫景過程哪些詞和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可以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據背景資料說說本文與《永州八記》中其他文章的聯系,體會文章開頭的一種方法。

  明確:本文首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緊扣《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鈷姆潭西小丘記》,這樣的文章放在一組文章內,讓人感到自然而又貼切。

  5、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借寫游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6、文章第一段中寫小石潭的全石以為底的特征與下文寫水的清澈有聯系嗎?

  明確:正是因為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為底的特點,才會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說說作者心情的變化,請聯系背景談。

  明確: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后心樂之,聯系背景看,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此處,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后來寫魚似與游魚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來,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小結全文

  文章在寫景時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時情與景和諧的統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關于作者柳宗元。

  2、說說全文寫景的層次與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

  1、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本文的解讀也是如此,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層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這節課我們換一換,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尋找題文之間的聯系。

  提示: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沖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劬o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么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芫o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游者等。

  3、試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

  提示:①動與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凄涼)。

 、谝粜紊勊,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后來寫游魚似與游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4、還可以從明與暗等角度展開研究。

  5、試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本文的寫作藝術。

  提示:①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

 、谟骋r手法,動與靜的映襯,音形色的映襯以及游魚與潭水的映襯等。

 、蹖Ρ仁址,作者心情樂與悲的對比。

 。ㄈ┓磸驼b讀

  結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內容之多,說說本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提示: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贊嘆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

 。ㄋ模┛偨Y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的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文章:

教案小石潭記06-12

《小石潭記》教案07-29

小石潭記教案03-17

《小石潭記》 教案06-20

小石潭記教案12-17

小石潭記教案10-28

小石潭記經典教案10-27

《小石潭記》教案11-26

《小石潭記》教案03-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AV免费在线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99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网 | 在线亚洲专区高清中文字幕 | 日本无吗无卡v免费清高清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