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能力特征:
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意見。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作者真誠而委婉的勸諫藝術。
2、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背誦。(學生先根據內容層次試背,再齊背。)
二、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略)
三、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四、研習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出示投影:
(一)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下愚”,稱唐太宗為“明哲”?
(二)能否將“臣聞”改為“臣以為”?
(三)能否刪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將“誠能見可欲”改為“是故見可欲”?
小結: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
五、品味語言特色:
1、委婉謙虛。
2、多用比喻,生動形象。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談談其表達效果。
對偶句: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結: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畫線句的出處,說說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出自《詩經大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則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誠能見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結:“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金”“字字有出處”“事事有依據”
(強調積累下列成語:局安思危、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垂拱而治、縱情傲物、載舟覆舟、長治久安、竭誠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明確: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七、課文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八、作業布置。
1、熟練背誦全文。
2、請結合上學期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等篇目,談談你對文學史中燭之武、鄒忌、觸龍、魏征等論辯藝術的感悟,他們的才能何在?說辯技巧何在?成功的奧妙何在?
3、古人的說辭奧妙無窮,對于處在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人,對于面臨現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現代人,不斷提高說話技巧,有何借鑒意義?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3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征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征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征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征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征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征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征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征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征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8-25
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6-13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2-15
選修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1-03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06-30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11-24
諫太宗十思疏習題12-06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12-06
《諫太宗十思疏》說課稿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