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題西林壁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題西林壁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生自我介紹)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聯詞嗎?
(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生: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后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贊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峰》、《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云。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題西林壁教案】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案12-12
《題西林壁》教案11-23
《題西林壁》教案12-12
題西林壁教案02-02
《題西林壁》教案11-26
《題西林壁》教案12-13
《題西林壁》教案09-02
題西林壁教案09-02
題西林壁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