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

時間:2023-02-02 15:46:31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差異。

  教學重難點

  重點:比較城、鄉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差異的原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農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學,你們來自哪里呢?

  一、鄉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服務業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房屋道路修筑情況商店多少學校多少醫院多少有無農田有無果園有無魚塘

  鄉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承轉):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了解了城、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同樣是農村,不同地區的景觀又如何呢?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呈現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 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培養學生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你是人類的祖先,現在讓你選擇一處地方修建房屋,并定居下來,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地方呢?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時,也和同學考慮的差不多,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安家落戶”,那這是為什么呢?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是和環境密不可分的。

  師:多媒體顯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說一說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地的氣候特點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承轉:我們已經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有哪些表現呢?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聚落和民居?

  2、 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聚落:因環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的主要表現

  2。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七年級地理教案2

  第三節地圖

  第一課時

  迷語導入:“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地圖

  提問: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學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提問: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后畫在筆記本上;請一學生畫在黑板上

  提問: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學生:把課桌縮小。

  提問: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學生:縮小了10倍

  提問: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提問: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

  提問: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要會讀比例尺,還要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演示:指導學生讀P19“C圖-c”、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甲、乙、丙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甲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丙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

  學生: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甲點在乙點的正北方向,丙點在乙點的正東方向

  提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打開書,看圖P19“C圖-a”,誰發現了這張圖與“C圖-c”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4、5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斷:汽車沿什么方向行駛?

  黑板畫板圖:

  講解:有的地圖既沒有經緯網,也沒有指向標,這樣的地圖怎么判斷方向呢?

  學生:用人們常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學生活動:1)分別說出B、C、D各點在A點的什么方向;

  2)假如圖中B、C兩點的實地距離是90千米,分組討論怎樣確定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B點在A點的正東方,C點在A點的正南方,D點在A點

  圖2的西北方向。

  提醒學生:知道實地距離,確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圖上用直尺量出B、C兩點的圖上距離,再與實地距離相比,可得出該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2厘米2厘米即:1:90千米9000000厘米實地距離

  板書:3、一般定向法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地球上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個方向?學生: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當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學生活動:各小組同學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據什么來確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個小組的點子多?

  學生:1)可用指南針

  2)白天可以利用太陽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極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想的點子非常多,說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知識,也說明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圖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種景物,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觀察“一些常用圖例”。

  板書:三、圖例和注記

  提問: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別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性。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一種特殊語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圖例。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怎樣盡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相互交流記憶方法;

  2)每人發三張卡片,畫出三種圖例;

  3)小游戲:出示卡片,學生搶答。

  課后小結: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圖例和注記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識。

  布置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觀測校園內的主要地理事物,繪制一張校園平面圖。板書設計:

  第三節地圖

  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二、地圖上的方向

  1、經緯網定方向

  2、指向標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圖例和注記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是七年級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起首章,而本節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課設想通過多媒體和充分利用章首頁、設計動手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討論地球形狀的活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案例

  [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進入地理知識殿堂!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屏幕文字動畫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 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 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 你能用數據說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嗎?

  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的

  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石圓的,引申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同,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同學說的出,有的同學說不出來也沒關系,以后我們是要討論的;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只是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問題3:球體,這一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得的來源不同,盡情敘述,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環球航行,再談談感想,引導他們明白下列道理: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確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認為是錯的,要相信科學;追求真理有時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地球的大小。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老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大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七年級地理教案4

  教學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征。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

  《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征,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說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溫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布置作業

  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

  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

  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

  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

  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戶、橫濱、大阪等。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著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采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說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布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布圖說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布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么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群島附近洋流的分布”圖,說說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于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上建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四化建設中所要借鑒的,也是我們學習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閱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總結全節

  [提問]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學習日本地理特征的?(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該國所在地理位置、領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進一步了解它們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這是學習國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經常運用。

七年級地理教案5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七年級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2、在地圖上正確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據比例尺,量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夠根據地圖的圖幅大小、所示范圍大小,正確選取比例尺。

  3、了解地圖的制作原理和地圖的分類;實例引導讀圖嘗試,學會判定生活中地圖上的方向。

  4、體驗演示判定方向的快樂;領略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與表示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四四方方一張紙,世界各地都容納,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學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繪制地圖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學習:

  讀圖1—7和圖1—8,思考:

  (1)、是不是圖中那所學校象圖中的那樣小?畫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要用一張象校園那么大的白紙來畫嗎?

  (2)、把校園中的事物象畫美術作品那樣真實地畫在紙上嗎?

  (3)、如何讓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學樓?哪里是運動場?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

  同的地物(圖例),并用文字、數字標明(注記)。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縮小,并用_______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為一幅地圖。

  鳥瞰圖—平面圖—地圖

  學習任務(二)地圖的分類

  1、自主學習:讀第7頁第一段,思考:地圖都有哪些種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齡段人口統計圖》、《山東省河流分布圖》各屬于哪一類

  地圖?

  :一般來講,閱讀地圖時,應先看圖名,知道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接下來是看圖例,了解地圖內容的表達方式怎樣;閱讀地圖內容時,應該是先整體,后局部,先綜合,后要素。盡量多地發掘地圖內容,達到“圖”盡其用的目的。

  盡管地圖的種類多種多樣,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地理事物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圖必須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學習任務(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學習:讀課本第7頁,思考下列問題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圖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圖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側“米”字形示意圖中標出。

  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A·

  B·

  右圖中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指向標地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箭頭前方為北,后方為南;箭頭左方為西,右方為東。

  正北方

  通過實踐明確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圖

  2、指向標太小可放大

  3、為求精確可平移指向標

  學習任務(四)比例尺

  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主學習第8、9頁,完成下列問題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種形式表示。三種表示方式的轉換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較規則,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較規則)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內容的關系: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圍大小

  表示內容詳略

  (1)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兩幅圖表示的范圍哪個大?哪個小?

  (3)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實際范圍

  內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簡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詳細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醫院在學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從水電站步行到學校,速度為每分鐘50米,則大約分鐘可以到達。

  解析:(1)首先要看地圖上有無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所指的

  北方確定方向,把指向標平移到學校,可判定醫院在學校的東南方。

  (2)先量得水電站到學校的圖上距離為2cm,代入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離/速度(400/50=8)即得出時間。

  答案:(1)東南方(2)8分鐘

  2、下列四幅圖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說來,在地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的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故D符合題意。

  3、完成教材10頁活動題1、2、3、4、5。

  充分用好圖中的比例尺數據,并可提供沒有比例尺但圖幅大小相同但范圍明顯不同的兩幅地圖來對比,以深化認識。

  通過減0后明確1厘米代表的實地范圍,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學會看地圖,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們要學會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記住并應用比例尺定義、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轉化、大小等,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能力訓練P7基礎鞏固:2、3、4、5綜合運用1、2、4、5

  六、附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一)地圖的制作與分類

  1、制作2、分類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2)比例尺大小與內容簡略的關系

  這節課重點在比例尺,與數學知識聯系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稍一粗心就會做錯,所以這節課重在理解,讓學生自己動腦得出結論。

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亞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2.了解澳大利亞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亞氣候分布與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對人口分布、植被、農牧業發展的影響;

  4.了解澳大利亞在二次大戰后利用本國礦產、草場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礦業與農牧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5.培養學生認識農牧業發展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較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自然條件的基本特征,現代化的工礦業與農牧業,人口、經濟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澳大利亞掛圖,特有動物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在圖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陸和大陸島。

  學生:……

  (講授新課)

  教師:本節課學習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澳大利亞國家。

  師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指定一個學生在掛圖上指出,其他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最后給以明確訂正。

  教師指圖說明澳大利亞的范圍。

  [板書]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中大洋洲圖,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位于東半球,是南半球國家,南回歸線從大陸中部通過;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教師:大洋洲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

  教師:大洋洲面積900萬平方千米,澳大利亞面積為768萬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約有人口1600萬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請計算人口密度。

  學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師: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教師: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有幾個之最?

  學生……

  教師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赤道、南回歸線和東經160°經線,要求學生明確澳大利亞所在半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所臨海洋。

  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課本。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并與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為121人)對比。

  [板書]

  1.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師:讀地圖冊澳大利亞分層設色圖,說明澳大利亞一般海拔高度。

  學生:……

  教師:全國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東部大分水嶺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處有艾爾湖,地下水豐富;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師要求學生依據高度表說明廣大地區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導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嶺,并明確其一般高度;在圖中讀出澳大利亞最長的墨累河。教師在掛圖上用指圖桿明確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圍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書]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著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請大家讀“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依據人口密度圖例,說明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人口分布很少。

  教師:為什么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特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教師: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有顯著影響。首先看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請大家閱讀課本中“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說明哪些氣候分布區最適合人類生存。

  學生:……

  教師: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區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分布地區,溫暖濕潤,適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廣大內陸為草原和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人們居住困難較多,居民較少。

  教師:經濟發展來看,東南沿海有優良的港口,對外聯系方便;經濟發展較快,工礦業、農牧業都較其他地區發達,促成了人口向這里集中,澳大利亞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教師提示學生可按方位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

  教師小結時,在黑板掛圖上準確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東南沿海,并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掛圖。

  教師問題提出后稍停頓,讓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議論。

  讀圖時,可請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簡述各類氣候的基本特征,說明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講解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城市和鐵路分布圖”。介紹三個城市的性質及人口分布。

  在將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關系講解后,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在該問題內共講解2個問題,①是人口分布特點,②是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1.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農牧業和工礦業

  教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學生:……

  教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很早,牧場多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參看教參)羊毛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是世界小麥重要生產國(簡介發展條件和分布地區),因人口較少,小麥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麥重要出口國之一。

  教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們知道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什么礦產嗎?

  學生:……

  教師:正確,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廠使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煤、鐵等礦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戰后,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很快,尤以采礦、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工礦業的出口收入已超過農牧業,成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關于經濟狀況講解內容力求豐富、生動,聯系生活,但應掌握的內容則要簡單明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的礦產分布圖”,了解澳大利亞的礦產種類和鐵、煤、鋁土等礦的分布。

  [板書]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大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師總結]請談談你們印象中的澳大利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是一個領土遼闊,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國家,二次大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羊毛、小麥、鐵礦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復習鞏固)請同學們想想,澳大利亞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與加拿大有哪些相同點?是怎樣形成的。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提示學生先說明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再說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可讓學生閱讀加拿大地圖,幫助回憶分析比較。

  【板書設計】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面積最大

  2.人口最多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級地理教案8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七年級地理教案9

  初一地理教案——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范圍,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著名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里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于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S—25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游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里。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說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20xx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么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么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么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么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后練習]:1、 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么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東南亞的國家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復習目標: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什么是地球儀。

  2、經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

  重、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時設置:

  一課時

  課型:

  復習課

  復習方法:

  比較法、記憶法、歸類法

  復習內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2、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東西經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鞏固練習

  1、通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 )

  A正圓球體B紡錘形球體C不規則球體D規則球體

  2、由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所跨緯度為( )

  A.23.5° B.30° C.47° D.60°

  3、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東半球的經度范圍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5、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可以找到經度116 °,緯度40 °的地點有

  A.1處B.2處C.3處D.4處

  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以A為中心,畫出方向標,并標注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判斷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經緯網的.判讀

  1)寫出A、B、C、D的地理坐標:

  A:B:

  C:D:

  2)A點位于C點的方向;B點位于C點的方向。

  3)A、B、C、D四點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東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號)

  鞏固練習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東,西北,東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東)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東北;3)ABC;D;AC;BD;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系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發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云圖,衛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列舉海陸變遷的證據,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讀圖分析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掌握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知道我國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學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國泥石流多發地區的分布。

  3.對學生進行有關我國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方面的地理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重點]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具準備]

  1.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

  2.“地動儀”圖片

  3.地球儀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安排1.5課時,第一課時講完“地震”,后半個課時講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學方法]

  講述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現在我們學習第三章最后一節。

  [板書]第三章第五節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講授新課)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世界上著名的兩大地震帶嗎?(學生議論、發言。教師在地球儀上向學生提示,共同說出答案。)

  [講述]我國處在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教師可用地球儀指示)

  [板書]一、多地震的國家

  [講述]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了解我國本世紀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記錄,并閱讀“注解”,明確什么叫“震級”。

  [講述]我國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連續十幾年是活躍時期,接著十幾年是比較平靜的`時期,再又是活躍時期。

  [板書] 1.活躍時期和平靜時期交替出現

  [講述]在世界各國中,我國是有文字記載地震最早的國家,《竹書紀年》一書所記載的夏朝發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圖片]出示“地動儀”圖片。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中國歷史課本上曾學過,這個儀器名稱是什么?是哪個朝代、哪位科學家發明的?(學生回答,教師提示、糾正)

  [板書] 2.最早記載地震、發明地動儀的國家

  [掛圖]掛出“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

  [講述]我國地震活動比較多而且強烈的地區,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分,像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接觸處,以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教師邊講邊用地球儀指示)。例如,我國的臺灣、福建沿海正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還有一些地區地殼也不夠穩定。請同學們參考課本圖3·23,對照課文認識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指圖]教師在“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上指出四個地震帶的位置,請同學們一一說出它們的名稱。

  [板書]二、主要地震帶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2-27

七年級地理教案12-14

七年級地理教案02-02

七年級地理教案12-27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09-30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2-23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23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2-23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08-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中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成AV人的天堂在线 | 六月丁香婷婷亚洲中文字幕 | 色先锋在线中文字幕资源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V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