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政治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冊政治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上冊政治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長輩要受道德的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孝敬父母長輩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標:辨證分析孝敬父母好處與不孝之壞處的能力,辨別具體行為是否屬于孝的能力;孝親敬長的具體行為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厭惡不孝行徑的情感;體驗盡孝后的快樂;樹立家庭中的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履行家庭義務的責任觀念。
教學重點:
如何孝敬父母。
教學難點:
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礎,防止愚孝。
教學過程:
一、愛灑心間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一封別樣的信(見附錄),引導思考:你能讀懂母親這樣做的良苦用心嗎?
設計意圖:一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二是與教材中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效。
教師行為:引導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
二、愛的回報
活動內容:小組競賽,孝親故事知多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孝親”的典例中感受榜樣的力量,為自己“孝親”行為提供借鑒。
活動內容:討論:“你平時是怎樣孝敬父母的?你認為孝敬父母應該表現在哪些方面?”“把自己盡孝后的感受談出來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讓學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獲,達到同齡人互相教育、啟發(fā)、感染的效果。
活動內容:討論,遇到下列情形該怎么辦:
、鸥改钢灰易x好書,我該怎么辦?
⑵父母不讓我做家務,該怎么辦?
、峭獬鰰r應對父母說什么?
⑷父母生病了,該怎么辦?
、僧敻改竸诶垡惶煜掳嗷丶,我該做些什么?
⑹當父母煩惱時,我該怎么做?
、俗鳂I(yè)未完成被老師留下來而遲歸,我該怎么面對父母?
⑻成績沒考時,該如何面對父母?
⑼我想買電腦,父母認為我控制能力不強而不贊成,我該怎么辦?
⑽朋友來訪,但父母不喜歡,該怎么做?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把孝敬父母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孝敬父母表現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在與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動中,都有孝與不孝的問題。通過這一活動,可以把學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現與行為選擇結合起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建議: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就教材所給材料進行討論,通過分析、選擇來判斷是與非,進而明確應該如何對待父母。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題目都是開放性的,有許多可以辨析之處,關鍵是幫助學生樹立為父母著想的觀念,找出孝與不孝的出發(fā)點的不同。比如,成績要不要告訴父母,本身很復雜。就學生的權利而言,不告訴并不一定錯。但如果從愛父母、孝敬父母出發(f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與父母溝通,這對學生自己也有利。如果從怕批評、防父母出發(fā),與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閡,就處理不好這件事。中國有句古話“百事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無孝子”。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首先要表揚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師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揚,再引導學生自己談。其次,讓學生談自己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并注意將孝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予以歸類。再次,讓學生談盡孝后的'感受。盡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實處的策略。也就是說,這種道德規(guī)范不是由外界強加的,而是學生自己的主動選擇。
三、愛的反思:
活動內容:仔細閱讀漫畫,回答下列問題:圖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么現象?你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如果有,你將如何改進?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曾有過不善待父母的事嗎?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發(fā)生了怎樣的后果?現在你對這件事又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這一活動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反省,來體會父母對子女深沉、無私的愛,同時,意識到自己對父母付出太少,從而增強同學的責任意識,和為父母、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四、愛的傳遞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回憶20xx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小品“糧票的故事”。
設計意圖:體驗孝敬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扶助,更應是精神上的關愛;不僅要孝敬我們的父母,還應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初二上冊政治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家庭中親情的溫暖,明白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而父母也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標: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系的能力;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權利與義務的意識,承擔起自己的對家庭的責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家庭的溫暖。
教學難點: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溫馨的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在一個小生命還醞釀在母體的時候,已經傾注了家人對他的關愛,那就是他的名字。請學生說說他們的名字的用意。以此來體會家人的期待和關愛。
一、愛的回憶
活動內容:先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講給同學聽。再設問:在你的家庭中,有沒有發(fā)生過令你感動的事?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回憶,感受家庭的溫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
教師行為:開展這一活動,一要注意正面引導,防止學生討論親子矛盾,而要著重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愛;二要注意辨證地看待這些事,因為許多家長對子女愛護有余,嚴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作具體分析。
二、無悔的愛
活動內容:讓學生填寫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誰來做?”另外,討論兩個問題:“說說自己家中貢獻的人是誰,要說出具體理由”和“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講給同學聽”。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一要讓學生根據家庭情況如實填寫,通過填寫體會父母的貢獻;二要引導學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滲透在家盡責的教育;三是說說家人的貢獻,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優(yōu)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貢獻;四是找父母的優(yōu)點,夸夸自己的父母。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可以不限于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項目,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家中的事,凡學生能做的,要鼓勵學生做,這既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而且有助于增進學生與父母的親情,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在學生的討論中,可以講“大”的事情,也可以講感人的具體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體現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動人。在活動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學生的反應,防止傷害這些學生。
三、愛的低訴:
活動內容: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寫一段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交流自己對這種愛曾經的誤會或曾經的感動。
教師行為:呈現兩個關于母親的故事(見附錄),并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并將優(yōu)秀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意在讓學生體會原來未曾注意的東西,也是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其良知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動,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有的學生對家長不滿甚至看不起父母,也與他們缺乏對父母的理解,不會感受或感受不到親情呵護有關。因此,要通過這一活動,讓同齡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輕松的氛圍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獲得的愛。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要善于引導,可以用具體事例來啟發(fā);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發(fā)動學生積極地說、積極地體驗就行了;要有意識地從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責任兩個方面來啟發(fā),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學生從反面沖突來講,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蘊涵的愛,把學生引導到愛父母、愛家庭上來。
四、愛的告白:
活動內容:讓學生給父母寫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撫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礎上,寫幾句話并交給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心情。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在于讓學生與父母心靈碰撞,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表達自己對父母的責任和決心。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寫父母的優(yōu)點長處,也可以讓學生寫父母對自己的呵護和期望,還可以讓學生寫自己的感受和決心。第二步,在同學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啟發(fā)。第三步,把自己所寫的交給父母,與父母溝通互動。
教學建議:在這一活動中,要注意展示學生的才氣,如讓他們寫詩歌、散文等形式來寫。要強調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避免說空話,避免應付。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情感和意志結合起來,即要把自己的決心和打算反映出來。這件事是一個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過程,要注意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如將學生的感受反饋給家長,有條件的可以讓家長也給學生寫寄言,在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五、愛的成長:
活動內容:討論:當你們的父母發(fā)生了矛盾,你是怎樣做的?若父母一方或雙方下崗怎么辦?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滿,你還應做些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溫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
初二上冊政治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及活動的體驗探究,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代溝,代溝的表現和形成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時讓學生明白通過親子雙方的努力,代溝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確理解家長心情的知人能力;對代溝產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對逆反心理的辨證分析能力,增強促進自我成長的責任意識。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親人的愛;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贊賞,對錯誤行為的后悔和恥辱;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確對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丟掉不良思想行為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看待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教學難點:代溝的產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成長也會有煩惱
課前準備:課前先通過班主任了解班級學生基本的家庭關系,記錄特殊家庭的學生、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學生等,以便在活動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同時還可以記錄家庭關系良好的學生,以便于有意識地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作用,給其他同學提供好的建議。
教學過程
一、成長的煩惱
1、同齡人的心聲(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同學們有過類似的煩惱嗎?請舉幾例。為什么原來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現在變得格格不入?
設計意圖:設置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場景,勾勒出“生活畫面”,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同時對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糾正認知偏差,緩解心理壓力。如一些學生可能本來對自己的親子關系很不滿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親不好。通過這一了解發(fā)現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這種現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對父母的不滿情緒就會降低。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先讓學生認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學生身邊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事,是每個學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讓學生補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讓學生參與,介入到現實生活情景之中。再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從中體會父母的期望、立場、態(tài)度、心思,通過這些分析體會父母的愛。最后,讓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重在發(fā)揮其導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全部問題,因而要注意達成有限目標,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導。要注意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上思考問題,即會與父母換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嚴要求中蘊涵的愛心和期待。
2、苦惱的不只是我們(見附錄:一份雜志上的兩封信)
活動內容:分析成長中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煩惱?通過比較兩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閡的原因。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首先在于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對父母的正確做法更容易接受,不當之處也更容易理解和寬容。其次,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再認識。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容易走極端,看問題容易片面。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審視自己,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促進心理的成熟和處事方法的掌握。還有,比較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終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強其能力。
教師行為:第一步,讓學生分析,找出與父母的差別;第二步,探討這些差別會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礙;第三步,讓學生評價矛盾的性質(愛與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這些矛盾;第四步,體會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愛心和期待。鑒于比較兩代人涉及許多內容,先為學生提供可比較的角度: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寬太多,因為這只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鋪墊,而不是教學的重點。二是要滲透辨證觀點的教育,即比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問題,分別看到兩代人的利與弊。三是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心情。這是體諒父母苦心的關鍵,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
二、成長不煩惱:
1、閱讀感悟:其實你只有8%的煩惱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實驗者把未來7天所預料的煩惱事情寫下來,投入“煩惱箱”。在過后第三周,打開“煩惱箱”,每個人核對“煩惱箱”的每項煩惱,結果發(fā)現其中九成的煩惱沒有發(fā)生。他們把剩下的一成煩惱仍然留在“煩惱箱”里,過了三周,再拿出來核對,結果發(fā)現,那些煩惱已經不成為煩惱了。結論:一般人的憂慮40%屬于過去,50%屬于未來,只有10%屬于現在。92%的憂慮沒有發(fā)生,剩下8%是你可以輕易應付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必因親子關系出現裂痕而過于憂慮。
2、質疑交流:訂立一份《家庭和約》
出示材料:最近,華華在自己的臥室門上掛上了“請勿打擾”的牌子,讓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錯了什么?還是孩子已經獨立到非要掛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難過地說:“自從掛了那塊牌子,我覺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館似的!钡A華卻不以為然。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討論:父母為什么為難過?你對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如果與父母共同制定一個家庭規(guī)則并遵照家庭規(guī)則去做,結果可能會怎么樣?并引導學生自擬提綱,與父母訂立一份《家庭合約》。
3、身體力行: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
參照下面“預防父母‘嘮叨’的招數”,指導學生將其運用于實踐。
學習方面:趕前不趕后,完成了作業(yè),父母嘮叨自然少了。
儀表方面:如果你對奇裝異服感興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類的盡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來是你的自由,但別忘了父母還是你的法定監(jiān)護人。所以,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誰在一起?出門前說得越詳細越好,把聯系電話留下,大多數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對地址,也不會到現場來“捉拿”你的。
衛(wèi)生方面:起床疊被子,保持房間整潔,也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養(yǎng)成的好習慣,如果你不講究這一套,就不讓他們看見,更不要讓他們插手打掃啦(否則更有話嘮叨你了)。適當的時候,來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打掃一番,也捎帶打掃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間,這會讓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課前準備:
本課內容淺顯,不涉及更多倫理,主要是情感和實踐問題。要提高本課的教育實效,首先要在課前調查了解自己的學生,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與家長的沖突。②學生在化解與家長的沖突,有哪些成功的經驗。③學生在與家長的關系中,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④學生逆反心理在家庭關系中的反映。⑤能夠感染學生的例子,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接近的例子。
教學過程:
一、閱讀感悟——愛的沖突(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你是否也經歷過“愛的沖突”?試舉一例。仔細體會材料,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嗎?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們已經表達了而我們卻未察覺?代溝,究竟誰不理解誰?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們,還是我們不理解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和回憶自身心靈深處的`感動和故事,讓學生讀懂父母的真誠與無私,為后面引導學生從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鋪墊。
二、理性分析——沖突的代價
活動內容:連續(xù)性提問:你當時是怎樣想的?最終結果怎樣?這個結果對你日后的學習和生活與影響嗎?如果有,請具體說明,F在你對這件事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你認為代溝產生的責任主要在于誰,為什么?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體會家庭沖突的不快,體會逆反心理造成的影響親子關系、傷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認識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這樣能讓學生理智地對待與家長的矛盾,不任性,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感受,通過體驗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為沖突的解決有正面和反面兩種體驗。所以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談,既可以講正面的經驗,也可以講反面的教訓。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引導學生討論;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事件本身的介紹不細,核心在于讓學生體驗;要注意學生思想的升華,即理性地看待處理問題的不同結果;可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危害進行梳理,如情感傷害、經濟損失、阻礙家庭和個人發(fā)展等。
三、認真聆聽——來自父母的心聲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孩子,我為什么會打你》(見附錄)。引導思考:你也有過挨打的經歷嗎?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現在如何看待這種經歷?采訪自己的父母,問問他們當時是怎么想的?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感受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自本能的,是最無私的,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令孩子們不太喜歡罷了。但這也不足以導致某些孩子過激的方式來“回報”親人。
四、出謀劃策——面對生活中的煩惱
活動內容:就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侔职终f寫完作業(yè)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作業(yè),媽媽又讓我再做兩道奧賽題……②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引導討論: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我們應該怎么辦?
、賸寢尫且覍W鋼琴,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的志向是當一個科學家。②媽媽很支持我,同意我學畫畫,可是現在我對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讓我學習,當尖子生,可我總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極了。引導討論:如果父母的期望與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堅持己見還是服從父母的意志?你會如何說服父母來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記;②父母將我的朋友拒之門外。引導討論:當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時,你會怎么做?父母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建議: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僖粋同學說:我媽就是煩,每天我吃早飯的時候,她就說:“吃完早飯去喝牛奶,別忘了!逼鋵崳D毯蜁挤旁谖业膶懽峙_上,我上學拿書包,不就看見牛奶了嗎?真是的、谂畠和砩先タ措娪埃劈c多回家。媽媽說:“才回來,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幾次了!迸畠赫f:“媽媽真是的,難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來?”③我騎自行車上學,爸媽每次都要叮嚀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導討論:父母講這些話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對父母的嘮叨,怎樣做才會雙贏?這里重在引導學生領悟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多種意思的理解,即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設計意圖:選取這些兩難問題,當然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生所關心的、跟他們的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讓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激起個體的內心價值沖突。讓學生自主探究增進與父母的了解與溝通、化解沖突的辦法,并讓學生設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所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初二上冊政治教案】相關文章:
初二政治上冊教案學情分析03-16
我知我家 初二上冊政治教案03-16
初二上冊政治第四課教案04-04
初二政治上冊教學計劃12-05
初二政治上冊教學計劃01-29
初二政治親近師長教案06-16
初二上冊政治課教學設計04-03
初二上冊政治教學計劃06-11
初二政治上冊知識點總結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