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時間:2023-02-27 13:00:26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1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后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于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于“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著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后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了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里也比較自然。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么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么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2、晨昏線概念較抽象,應以教師講解為主,且配上不同視圖。首先明確概念: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為晨昏線,它是晨線與昏線的合稱。晨線的西側為夜,東側為晝;昏線的西側為晝,東側為夜。如下圖:

  AB為晨線,昏線在后面; CD為昏線,DE為晨線; FS為晨線,SG為昏線。

  最后強調,晨線與昏線的兩端一定在極圈內。那么,晨昏線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呢?讓學生思考,從而轉入晝夜交替的學習。

  3、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易得出結論:地球的自轉。可進一步深入,公轉也會產生晝夜交替(用地球儀或多媒體演示),再說晝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陽日,所以晝夜交替的原因應表述為由于地球的運動。那么什么是晝呢?引導學生得出理論上能看見太陽。能否看見太陽怎樣表述呢?引出“太陽高度角”概念。

  4、對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應用圖示法(有條件的用多媒體動畫)講解。首先要講清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并強調太陽高度角總是小于等于90°,這樣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陽高度角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時過某地的經線方向的切線與太陽光線的夾角)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必須結合地球儀、多媒體動畫、示意圖等慢慢講解,切不可操之過急。弄清楚太陽高度概念后,就可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太陽高度與晝夜聯系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太陽高度大于0為晝,小于0為夜。

  5、晝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紹結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陽日的意義,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思考后回答。

  6、為使學生容易理解地方時的概念,可把定義改為:把某地太陽到達最高位置的時刻,定為正午12點,這樣的時間叫地方時。再讓學生議論,使用地方時有什么優缺點?(對當地居民來說,便于起居作息,對于交往來說,非常不便),從而引入區時講解。

  7、“區時”學生在初中時學過,但已忘得差不多了,應重新學習。對時區的劃分,最好用一張北半球的極地投影圖說明。如下圖:

  從應用性看,重點應放在區時的換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某地區時=已知區時±1小時×相隔時區數

  (相隔時區數: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大減小;分別在不同時區的.,相加。即同減異加。±:在已知時區東面的,取+;在已知時區西面的,取—。即東加西減。計算時,一般把東十二區當作最東,西十二區當作最西。)

  關于有些國家使用區時中的一些特例,應作仔細介紹,以使學生能全面地了解區時的使用。

  8、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可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演示。方法是:畫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各一張,用鉛筆點住極點,順著經線往圖外某點畫直線,比較地球轉與不轉時的鉛筆軌跡。再讓學生總結偏轉規律。對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首先讓學生思考,泥沙在河口為什么會沉積?(落差變小、河道變寬、海水的頂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著設問:為什么會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9、讓學生討論,隨著季節的變化或同一季節的不同緯度,溫度狀況有否變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說明:為什么有這種變化呢?主要是各地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可把晝夜長短比作水閥出水時間長短,把正午太陽高度比作水閥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說明太陽輻射量。

  10、對“晝夜長短的變化”,要先講清晝弧與夜弧概念。晨昏線把緯線圈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晝半球,稱為晝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稱為夜弧。晝、夜弧的長短可表示晝、夜的長短。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張插圖,分別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最后總結一般規律:在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太陽不直射的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在赤道上,終年是晝夜等長。

  11、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好也讓學生通過讀課本的三張插圖,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后總結一般規律:

  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最大(為900)。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12、設問: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周期性。教師即可指出,這就是四季變化原因。轉入“四季的劃分”學習。

  13、讓學生閱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北半球)”圖,設問:我國傳統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根據“四立”劃分)設問:夏至是夏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冬至是冬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只重視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與天文含義相符。但同時指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也考慮到了氣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個月,在現行陽歷中大約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伏大體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個月,約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九相差不多。驚蟄原來叫雷驚蟄,意即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清明原來叫清明風至,意即東南風開始盛行。

  14、設問:歐美國家傳統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讀圖后回答:根據“二分”、“二至”劃分)與我國傳統四季在時間上有何差異?(推遲一個半月)那么它主要考慮了太陽輻射還是氣候?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氣候。

  15、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是怎樣劃分四季的?這樣的劃分主要是考慮天文還是氣候?(把冬、夏季與我國三伏、三九、四九對照),最后得出結論:為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16、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我國二十四節氣為例,說明季節劃分的意義。

  17、設問:同一季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規律性。教師即可指出,既然有變化,就有熱量差異,進入“五帶的劃分”學習。

  18、讓學生閱讀“五帶的劃分”圖,說明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五帶劃分的標準(有無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五帶的劃分主要考慮什么?理論上的太陽光照情況對五帶劃分的作用,應由教師分析: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其中季節變化又是難點;

  【課時安排】

  2~3個課時;

  【教學方法】

  演示法、談話法、練習法、講授法等;

  【教具】

  地球儀、手電筒各一個;flash課件;

  【情感價值】

  通過對地球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初步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材處理】

  從現象上看,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學生自小從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學生從理論上解釋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產生的原因。因此,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請大家解一下原因。學生爭搶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轉,另一方面還在繞日公轉。

  【活動】

  1、用手電筒當作太陽,請兩位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

  2、請同學們觀察演示,并對地球自轉、公轉做簡單的描述、評價、對比等。

  二、地球的自轉

  【設置問題】

  在學生演示活動結束后,教師設置以下問題:

  1、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地球永遠是白天。

  以上問題學生通過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著,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在一定時間的探究活動結束后,學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語言準確地描述晝夜交替現象。

  【演示】

  1、用紅色的粉筆將地球儀的任一經線圈勾畫出來;

  2、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借手電筒的光束當太陽;

  3、讓學生觀察:當一紅色經線正對太陽時是什么時間(正午),另一紅色經線背向太陽時是什么時間(子夜);當這兩條經線隨地球儀不停轉動時時間怎樣變化(晝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導學生歸納描述: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轉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自由合作完成下面問題:1填表(用flash課件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

  太陽直射點

  四季劃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井底的機會,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課件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有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晝夜平分,這個地方位于哪里?

  4、結合生活經驗,比較6月1日、12月1日晝夜長短情況。

  5、地球繞日公轉運動中是直著身子還是傾斜著身子?如果是直著身子,能不能產生四季?

  教學中教師及時檢查、指導各小組的活動。最后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產生的現象

  地球自轉

  自西向東

  一天(24小時)

  晝夜長短

  地球公轉

  自西向東

  一年(365天)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變化

  四、地球上的五帶

  【問題與假想】

  1、如下圖:在三種情況下,哪個點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多,地面的氣溫最高?

  2、演示:用手電筒做太陽光源,在教室黑暗處按上圖三種情況照射墻面。要求學生觀察:在三種情況下墻上光斑亮度強弱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如下圖a,若地球是一個平面,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

  4、如下圖b(同時與圖a比較):地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若地球不自轉,會不會產生四季變化?

  5、探究題:在生活中,太陽能裝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后歸納: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表劃分為五帶(同時要求學生讀教材第12頁的圖說出地球上的五帶)。

  【活動與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的五帶》圖,完成下面問題:

  1、中國主要位于哪個溫度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哪個?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陸在哪里?

  【小結】

  1、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大陸,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大陸。

  【教學后記】

  教學中要貼近生活經驗設計問題,盡量降低問題難度,鼓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3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

  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

  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通過自己繪制時區分布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

  3. 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并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于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為: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系、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序:

  說導入:

  以實際生活為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里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并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只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動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制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系與區別,并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么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么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范外,還要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相關文章: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06-1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09-05

地球運動地理教案08-27

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的運動》教案04-08

地理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09-23

地球的自轉地理教案04-07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測試題精選06-13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測試題06-12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07-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综合楼国产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92午夜福利免视频 |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