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歷史教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1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地、奴隸制小國興起時間、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時間及名稱和文明遺存。
2.通過小組討論,在教師提示下,歸納總結大河文明的產生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正確分析古印度成為文明古國的原因。
【教學重點】
種姓制度、佛教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種姓制度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西游記》的故事嗎?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各方面的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現國家時間: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是華氏城。
知識點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6.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知識點三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7.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8.教義: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9.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閱讀教材P10,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
2.古代印度在鼎盛時期有哪些表現?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①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
③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嗎?
“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影響巨大,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藝術的影響。
探究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閱讀下列材料,探究相關問題。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經常會聽到一陣陣敲擊瓦罐的聲音,路上行人就會像要避開瘟疫一樣紛紛躲在路旁。這是為什么?
同樣是人,他們卻要遠離城市居住;同樣是人,他們卻被看成是不可接觸的“賤民”。就連死了,也要埋到人跡不到的地方。這是一種什么制度,為什么會延續到今天?
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會制度有什么特點?
實行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2)說說種姓制度的特點。
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種姓制度有什么影響?
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
探究三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閱讀教材P13,回答下列問題。
(1)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
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
(2)佛教為什么能夠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由于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簡要說說佛教的傳播情況。
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臘、羅馬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條件,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被稱為“海洋文明”。在學習本專題內容前,可以引導學生先回顧初中的相關知識,或者讓學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關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相互交流,以激發其探究這一專題的興趣。
古代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民主和羅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華,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發展史的光輝起點,是古代世界留給后人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本專題分三節內容詳細介紹了這一政治文化遺產:教材第一節主要介紹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特點和希臘公民的素質表現;第二節主要介紹希臘民主最為完備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表現和評價;第三節主要介紹羅馬法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內容及作用影響。學習本單元,要求準確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概念和主要內容,重點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基本特征、實質和歷史作用。
第三節羅馬人的法律
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的基礎知識有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通過對上述知識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羅馬法的發展過程,認識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連續性、統一性;理解羅馬法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會分析羅馬法對于維系羅馬帝國的作用;從中西歷史發展的兩個方面比較羅馬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對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采用資料研讀與問題探究法;對羅馬法的內容采用情境再現與歷史對比法;對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查閱資料、問題探究與歷史比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羅馬法是通行于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于維系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認識羅馬法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認識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了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終肯定法制在現實社會中是一種最合理的國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難點: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
教學建議:
(1)、制作,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收集資料(網絡、圖書館等)、討論、編排課本劇、師生互動與問題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形式。
(2)、設問:如果某個古希臘公民與他人發生債務或財產糾紛,那么他將向什么機構提出訴訟請求?這種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羅馬公民遇到同樣事情將會采取何種方式?解決起來效率怎樣呢?由此導入新課。
(3)、教師通過大量豐富的圖片,向學生展示古羅馬恢弘的歷史,并解釋羅馬法的含元前6世紀塞爾維烏斯改革至公元7世紀中葉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有關羅馬法的資料:
①、引導學生梳理羅馬法演進的線索(城邦時代——習慣法→羅馬共和國——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羅馬帝國——形成體系的萬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導學生詳細了解“十二銅表法” 、公民法、萬民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作用。
③、在上述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它是通行于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于維系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5)、課前引導學生研讀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模擬羅馬法庭開庭的情景
編排課本劇,深入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構成、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保護的對象以及遵循的原則。
(6)、投影資料,引導學生討論:羅馬法律對羅馬帝國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響?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3
教材解讀:
本課課標要求學生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學習時應從生產力角度提綱挈領地分析概況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也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也促進了生產組織的小型化,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小農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發展時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方法指導:
為了更好地把握本課,課前要求學生分別搜集整理中國古代農業的相關知識,充分預習好課本知識。課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歷史。鼓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層層剖析和比較,大膽回答,積極發言,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機會和平臺。
教材整合:
本課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耕作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刀耕火種到石器鋤耕再到鐵犁牛耕,至此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細也成為主要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一種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
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工具簡陋,勞動者集體耕作;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出現和逐步推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經營成為可能,小農經濟逐步形成,集體耕作被小農經濟取代,男耕女織成為主要生產的組織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放映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視頻選段。歌詞是“(七)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董)綠水青山帶笑顏。(七)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雙雙把家還。(七)你耕田來我織布,(董)我挑水來你澆園。(七)寒窯雖破能避風雨,(董)夫妻恩愛苦也甜。”提問學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這種生活方式有什么特點?帶著問題進入新課。
感知目標
通過整合教材,整體感知目標,并通過多媒體展示,1、早期的農業生產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前提下,把握本課重點。
講授新課
(一)早期的農業生產
1、請同學們看地圖冊《南北兩大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農耕經濟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區,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認識到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
2、進行歷史遺跡探究,通過展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和馬橋文化遺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當時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鏟、石鐮、木耒、骨耜,分析歸納在原始社會、商周時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順序,從生產工具、耕作方法、農作物種類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展示春秋戰國以及西漢和唐宋農業生產的基本工具,使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3、通過圖表讓學生明確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方式,形成精耕細作技術的基礎,分析出早期農業生產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使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關系,最后了解中國古代農業在古代世界居于領先地位,使學生增強愛國意識。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展示小農經濟的幾個問題,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分別討論某個問題然后各個小組有一個代表進行回答。第一小組討論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第二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特點,第三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有利影響,第四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不利影響。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材料二:“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產技術?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樣的生產方式?它有什么特點?
(3)材料三反映了小農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則材料的觀點。
(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術。(2)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主要觀點:農民長年勞累、生活貧困;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生產、生活條件艱苦。
(4)古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條件:①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的興修。②政府要減輕對農民的剝削。③優越的自然環境。④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概括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從歷史地位、生產結構、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幾方面,小組討論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然后展示。
1、歷史地位: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2、生產結構: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相結合,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3、基本特征: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
知識拓展:
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回顧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
展示:1.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特色優勢2、精耕細作和現代科學相結合;3.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4.完善水利設施,政府重視。
課堂小結: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在世界眾多文明古國中居于領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條件下,由于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中國農耕文明得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基本模式。鑒古知今,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將有利于促進現代中國的農業發展。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所熟知的戲劇入手,化抽象為具體,便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易于接受。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圍繞著四個問題,由淺及深,展開問題探究,有利于形成學生的思維主線。在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學中又整合了鮮活的歷史圖片和資料,使學生易于建立知識結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課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活化歷史教材,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追求知識,在掌握歷史知識中,提高自己認知水平,促進社會的發展。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愛琴文明、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希臘城邦的衰落、亞歷山大帝國。
通過比較斯巴達和雅典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亞歷山大東侵的后果,培養學生用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確評價伯利克里、亞歷山大。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馬拉松戰役之精神美。
教學建議
“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是本課的重點。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城邦國家中最強大的,但斯巴達和雅典屬于不同類型的城邦:兩者雖都是奴隸主統治的城邦,但斯巴達是貴族寡頭專政的軍事大國,被統治者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而雅典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富商、船主和手工業作坊主)參政機會不斷擴大。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關于亞歷山大,教師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對他作出評價。建議教師結合課文最后的思考題“想一想,你如何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啟發學生討論,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發言后,教師針對回答情況作一小結。
“全盛時期的雅典”是本課的重點,其中對伯利克里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
由于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從戰爭勝利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隸充分發展了經濟。
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雅典成為希臘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視發展工商業和移民,同時實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擴大了平民的權利,當時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還大力提倡文學、藝術,文學家和藝術家受到優厚待遇。在此時期,文化昌盛,出現大量不朽的文藝作品。
教師可在講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一目后,可畫一張表,逐條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城邦國家進行對比。
條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
雅典位于希臘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會結構
斯巴達:統治者,斯巴達人
雅典:公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兩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達:雖然全體的斯巴達人是奴隸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是其中少數奴隸主貴族,并帶有深厚的軍事鎮壓的色彩。
雅典:政權大權也掌握在奴隸主手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人物參政機會不斷擴大。
4、經濟制度
斯巴達:被征服居民都淪為國家奴隸,被分配給斯巴達人,并為他們種地。(在表格填寫完畢,教師可補充說明:斯巴達將全國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達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準買賣、轉讓。同時由“......種地”引申出斯巴達人經濟活動是農業。)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航海業、工商業、手工業頗為發達。
這樣,使學生對它們間的不同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經濟的繁榮,雅典的全盛時期。
難點:對伯利克里和亞歷山大的正確評價。
教法設計:教授法、啟發誘導法、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投影)
古代亞非文明發源于什么地區?
(二)引入新課
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希臘文明是歐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臘的情況如何呢?
講授新課
播放《古文明發祥之一》視頻
(提問誘導)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
明確希臘的地理范圍,愛琴海島希臘半島的.位置,并培養讀圖能力。
一、愛琴文明(板書)
提出問題
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發祥地及后來的中心分別是什么?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板書)
1.兩個城邦(板書)
(啟發誘導)斯巴達和雅典都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
2.它們在政治、經濟上有何不同?
(過渡)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戰爭,其結果是波斯軍隊被趕出了希臘,這也使希臘空前繁榮起來,雅典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
3.城邦的興衰(板書)
(投影)下列問題
(1)希臘經濟的繁榮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隸的來源是什么?
(3)斯巴達的奴隸制經濟繁榮體現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
(5)雅典處于全盛時期是在誰當政期間?(板書)
(6)我們怎樣看待伯利克里這個人物?(板書)
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7)希臘是如何衰落的?
(過渡)希臘衰落時,它北部的馬其頓國強大起來。后來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三、亞歷山大帝國(板書)
1.馬其頓國什么時候控制了希臘?
CAI演示《亞歷山大東侵路線圖》,回答問題。
(提高學習興趣,對亞歷山大帝國及東侵有整體的正確認識。)
2.亞歷山大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的版圖包括幾大洲?首都在哪?亞歷山大東侵結果如何?
3.亞歷山大帝國的命運如何?
4.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如何?
在教師啟發下回答,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5.亞歷山大是怎樣一個國王?怎樣看待亞歷山大東侵?
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知道了當時兩個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雅典處于全盛時期以及希臘衰落后,亞歷山大帝國的強盛。
板書設計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
1.兩個城邦
2.城邦的興衰
(1)希臘奴隸制繁榮
(2)雅典的全盛時期(伯利克里當政時)
(3)希臘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1.馬其頓控制希臘
2.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
(1)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2)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
【古代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12-15
精選古代歷史歷史教案大全07-21
《中國古代文化》七年級歷史教案06-20
鄉土歷史教案07-10
高中的歷史教案課件06-12
歷史教案:清朝文化04-05
初中歷史教案01-11
高中歷史教案01-03
初一歷史教案02-28
初中歷史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