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范文1
一、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中的《認識厘米》。“認識厘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厘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并為以后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學法指導:在教學用厘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采用實物學具米尺、20厘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伙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著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并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厘米”。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長度。然后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厘米,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1厘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厘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厘米
讓學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后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2)矯正測量方法。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組織幾只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
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扎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后還會學習他們。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范文2
今天說課的課文是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5課《贈汪倫》這首古詩,該課文教學用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及地位
《贈汪倫》這首詩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游覽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感情真摯,詩意極濃,是訓練二年級學生朗讀詩歌,體會詩人感情的極好作品;這首詩是唐詩中的,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詩歌教學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突破生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
2、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想象情景,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引導學生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感情,有感情朗。
二、說教法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采用談話法、朗讀感悟法等來完成教學目標的。眾所周知,讀是理解感悟的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我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詩人情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情感。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個層次讀,達到教學目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細讀課文,理解感悟”,“精讀課文,情感內化”,這樣逐層遞進地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中蘊涵著朋友之間美好真摯的友情。
三、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教給學生整體理解詩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種形式和步驟,反復引導學生朗讀,通過“初讀總體把握詩意——細讀具體理解詩情——精讀全面體會感情”三個步驟,邊讀邊想,品詩中字詞,悟詩人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全面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鞏固舊知
1、抽查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古詩《回鄉偶書》
(這樣既可以鞏固舊知,又可以讓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新課中來。)
2、提問:有誰學過或讀過李白的詩?
(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一些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已經學過的李白的詩,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講授新課
1、學習生字詞,讀準字音,認準字形,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先自由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正確,讀通順;然后齊讀,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中寫誰送別誰?
(從整體上初步感知古詩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指名讀第1、2句詩,并提問:從“忽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從這兩句詩中同學們知道汪倫是怎么送李白的嗎?
(2)齊讀三四句詩,并理解詩人將“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的作用及體驗詩句“夸張”的寫法。
(3)再齊讀一遍古詩。
(細讀課文,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思想。)
4、精讀課文,情感內化
師生合作探究學習,想象情景,根據詩句描寫的景物,說說此畫面。
(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李白與汪倫的比桃花潭水還更深的深厚友情,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打下基礎。)
(三)讀背感悟,體會感情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感情思想。
(教師范讀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朗讀來感染學生,為學生提供可借鑒和模仿的“聲音形象”。)
2、在學習全詩和范讀的基礎上,再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再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熟讀古詩,然后背誦古詩
(讓學生在誦讀和背誦中反復感悟李白與汪倫的真摯友情。)
(四)古詩新唱,升華感情
欣賞并學唱兒歌《贈汪倫》,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升華感情。
(五)作業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收集其他古人離別詩句。
(引導學生查找、搜尋、擴展相關材料,積累語言,拓展知識面。)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范文3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
一、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學習的就是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還是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所以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4、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實際觀念)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本課時的教學指導思想確定為:創設情境,主體參與,合作互動。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我們都知道,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新課引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就為學生創設了游戲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
首先,我設計了一個“背一背”的游戲:找三位學生,其中兩位體重對比明顯。這三名學生互相背一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輕重。其次,我利用課件演示,請學生觀察兩幅圖片,說一說哪邊輕,哪邊重?再次,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在自己的桌上找出兩樣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們的輕重,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這樣為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力求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欲望。)最后設疑,導入新課。看來物體有輕有重,那么怎樣來表示物體的輕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克和千克。(用設疑來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構建克的概念。
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物體的質量需要秤來稱。在認識克之前,首先讓學生認識秤。先說說在生活中看到過哪些秤,相機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磅秤、電子秤、彈簧秤、臺秤、盤秤、桿秤、天平、人體秤、)接下來讓學生認識這些工具,練習讀取秤上的數值,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其中重點認識天平、盤秤、人體秤,以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克”是一個很輕的質量單位,要結合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來認知克是用來稱比較輕的物體的`質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的2分幣,再用手掂一掂,讓學生充分地體驗1克到底有多重,接著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以克為單位的物品的質量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樣,使學生在多項操作活動中建立克的質量觀念,并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
2、構建千克的概念。
在生活中,以“千克”為質量單位的物品很多,為了深入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我設計如下教學步驟: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猜一猜,說一說。
通過稱一稱,掂一掂,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質量觀念。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讓學生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再掂一掂。學生在感知1千克的質量之后,
通過小組合作秤出質量為1千克的物品,如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等等,放在手中再掂一掂,從而深化概念,突破重點,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進一步感受幾千克的質量,我為每組都準備了1號包,猜一猜有幾千克?再稱一稱,拎一拎。也可以稱稱體重:先猜一猜老師的體重,找同學幫忙稱一稱,再稱稱其他同學的體重。最后可以聯系生活說一說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的質量。這樣通過稱體重的游戲和聯系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幾千克的質量,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溝通克與千克的內在聯系。
如果學生在認識克和千克時打好了基礎,那么在填寫單位名稱,進行質量單位的辨析時就會輕而易舉了。學生在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時,我們可以利用前面的教學直接揭示,即從兩袋鹽的質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與千克的內在聯系。接下來就可以設計一些習題,解決克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例如: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一個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雞重2()。一位小朋友重23()。一個西瓜重3()。
(學生通過填寫單位,可以進一步明確質量單位的聯系和區別,使認識更加準確。)
2、深化練習:
改錯題:爺爺收到了明明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
爺爺:
您好!我已經9歲了,身體長得特別健壯,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一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媽媽一起能把1克的米飯吃光。
爺爺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為什么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這樣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并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另外,在練習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總結,要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又提出新的要求。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相關文章:
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2-22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1-06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1-06
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優秀11-03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6-17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8-25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7-09
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五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