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

時間:2023-11-18 07:25: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1

  教學目標

  感受愛斯梅拉達的人性美

  學習多角度對比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字音 創新設計 自主學案

  2、熟悉文章內容,按小說三要素在文中劃下關鍵內容。

  一、上課檢查預習情況,理清文章思路。

  解題:兩位主人公——伽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

  重要事件——愛斯梅拉達在眾人的嘲笑聲中給伽西莫多伽西莫多喂水

  注:點明相關段落

  二、研習文本

  過渡:兩張圖片

  1、填空,要求——表情

  圍觀的群眾 嘲笑 口干舌燥的伽西莫多

  愛斯梅拉達 微笑著 給伽西莫多喂水

  2、圖中中同學們最感動的表情是什么?最厭惡的表情又是什么?

  明確:笑

  過渡:同是“笑”,卻各不相同。

  驗

  3、且先看圍觀群眾的“笑”——嘲笑,落實到言行有怎樣的表現?

  提示:閱讀體驗

  三次請求換來的是什么?(抓住變化,揣摩伽西莫多的心理)

  伽西莫多——動物似的咆哮聲“給水喝” 群眾——笑的更厲害了

  伽西莫多——更另人心碎的聲音“給水喝” 群眾——一陣哄笑

  伽西莫多——喘息著“給水喝” 群眾——(想象)

  三求三笑

  苦——樂(對比)

  思考:體現了圍觀群眾怎樣的人性?

  明確:愚昧、無知,缺乏同情心

  4、再看看“愛斯梅拉達給伽西莫多喂水”這一情節

  愛斯梅拉達——溫柔、微笑

  思考,她的人性又如何?

  明確:善良

  聯系圍觀群眾 美——丑(對比)

  溫柔的'愛斯梅拉達微笑著給伽西莫多喂水,他哭了。

  笑——哭(對比)

  淚——水

  5、受盡圍觀群眾嘲笑時,伽西莫多沒有委屈流淚,為何現在會流淚呢?

  那姑娘的水不僅滋潤了他干渴的喉,

  那姑娘的善舉滋潤了他因受盡嘲弄而干渴的心靈

  這是他感動于那姑娘善舉的眼淚,眼淚中映著水。

  點題: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6、美德的力量是有感召力的,受到感動的不僅僅是伽西莫多,還有圍觀群眾。

  對“圍觀的群眾看愛斯美拉達給伽西莫多喂水感動的拍手叫好”這一情節,你有怎樣的理解、感悟?(自由討論)

  提示:抓住群眾前后變化的反差,談談自己想法。

  此處情節安排正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作者有意凸顯愛斯梅拉達的美德,是作者對人性美好的期望。

  小結:引用名言

  三、拓展思維

  在這美好的結局后,有沒有一絲隱憂

  四、練習

  書本“問題探討3”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2

  目標展示:

  1、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多種描寫方式的運用。

  2、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3、初步認識人性這一永恒的話題,做出自己的理解。

  課前預習思考:

  1、有人說,雨果的作品里滲透著對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看法。

  2、課文中的對比描寫有哪些?對比中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文中觀刑的群眾與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有何異同?

  知識掃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出身貧民,參加過革命軍,后在拿破侖軍隊當過將軍.幼年曾隨父親到過許多國家,11歲時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藝,尤其熱衷于文學,14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就獲法國學士院征文獎,18歲時獲'文藝競賽碩士榮譽,被譽為神童。后來主要寫小說,其作品多反映對政治的關注。1831年(29歲)寫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蜚聲世界文壇,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對路易波拿巴的獨裁專制而遭到迫害,開始了長達19年的國外流亡生活。期間主要創作長篇小說,如文學巨著《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遺體也被送到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2、背景:

  棄兒伽西莫多,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收養為義子,長大后有讓他當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他雖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種殘疾,心靈卻異常高尚純潔。

  長年流浪街頭的波希米亞姑娘愛斯梅拉達,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貧詩人爾比埃爾.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個更偶然的場合成了她名義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來一向專心于圣職,忽然有一天欣賞到波希米亞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計要把她據為己有,對她進行了種種威脅甚至陷害,同時還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騙利用他的義子伽西莫多和學生甘果瓦。眼看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占有愛斯梅拉達的罪惡企圖,最后竟親手把那可愛的少女送上了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愛慕著波希米亞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計救出,在圣母院一間密室里避難,敲鐘人用十分純樸和真誠的感情去安慰她,保護她。當她再次處于危急中時,敲鐘人為了援助她,表現出非凡的英勇和機智。而當他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義父和恩人遠望著高掛在絞刑架上的波希米亞姑娘而發出惡魔般的獰笑時,伽西莫多立即對那個偽善者下了最后的判決,親手把克洛德從高聳入云的鐘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課堂探究:

  1、根據文章中人物的表現,我們能夠看出雨果對人性的何種思考?(可適當聯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2、文中觀刑的群眾與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有何異同?

  研討思路:聯系相關背景,具體國情具體分析。

  3、課文中對人物的對比描寫有哪些?

  研討思路:從兩方面著手——人物的自身內外以及人物之間的對比。

  課堂檢測:

  1、基礎知識: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唆使()粗糙()鏤刻()抽搐()蜷縮()

  恫嚇()憎恨()蟲豸()緘默()菲薄()

  2、選出字形有錯誤的一組:

  A黯淡犄角驚惶腳鐐手銬B暗淡掎角之勢驚慌筋絡

  C赤裸抽怵蜷縮恫嚇咆哮D唆使聚攏囚禁憎恨緘默

  2、閱讀分析

  (1)人們“詛咒他,嘲笑他,向他叫罵,向他投石子”,難道僅僅是因為伽西莫多劫走愛思美拉達嗎?

  (2)在刑臺上,伽西莫多“憤怒、憎恨、失望”,請簡略說說他“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執地保持著的`緘默”?寫作素養:

  寫作素材庫:

  (1)作者原序

  數年前,本書作者參觀——毋寧說是搜索——圣母院時,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里,發現墻上有個手刻的字:ANARKH(它代表了天數-命運之神“Destiny”)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頭里面,觀其字形和筆勢,呈現峨特字體的特征,仿佛是為了顯示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紀某個人的手跡,這些難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靈。作者左思右想,這苦難的靈魂是誰,非把這罪惡的烙印,或者說這災難的烙印留在這古老教堂的額頭上不可,否則就不肯離開這塵世。

  自從作者參觀以后,那面墻壁經過了粉刷和刮磨(不知二者當中是哪一種造成的),字跡也就泯滅了。近兩百年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中世紀教堂,就是這樣被糟蹋的,里里外外,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破壞。教士隨便涂刷,建筑師任意刮擦,然后民眾突如其來,把整座教堂夷為平地。這樣,除了本書作者在此略表緬懷之外,那刻在圣母院陰暗鐘樓上的神秘字跡,如今已蕩然無存了,其催人淚下所概括的那不為人知的命運,也煙消云散了。在這墻上寫下這個字的人,幾個世紀前便從人間消失了,這個字也從教堂墻壁上消失了,也許亦即將從地面上消失了。本書正是根據這些字寫成的。

  (2)美國迪斯尼動畫電影《鐘樓怪人》:根據“巴黎圣母院”改編,主角從愛絲米拉達轉向伽西莫多,從宣揚真善美的主題轉而發展到表現人性的掙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與博愛的主題進一步得到升華提煉。

  (3)《巴黎圣母院》以維克多雨果——這位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者罕見的淵博,依據史實,又以藝術夸張的手法,揭露了一個陰暗,虛偽的世界。突出了人內心矛盾、沖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虛偽,丑陋的嘴臉,給人以深刻的感觸。

  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仆,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受壓迫人民痛苦地掙扎以及毀滅一切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這個又駝,又聾,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卻發自內心地吶喊“圣殿避難”,說明他即使身在一個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內心卻不失善良,純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會,甚至為人們所唾棄,欺負,攻擊,不禁使我們拋灑熱淚的同時,更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世紀社會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這虛偽小人卻受到人們的虔誠和仰慕。他代表著中世紀:黑暗籠罩著大地,寂寥無聲,沒有一絲陽光透過層層重疊的烏云;沒有一顆流星劃破天空,帶來光明;沒有一星黎明戰勝黑暗,染紅天邊。這就是悲劇,雨果筆下的悲劇。

  黑暗的中世紀也有歡笑,一種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傳播在空氣中,震動著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許這種歡笑是中世紀每一個人的表現,是一種“專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別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細微之處,更生動地描繪了人性的偽劣,側面烘托出整個社會的陰暗。

  卡西莫多最終還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從鐘樓上推下,也許這就是他對黑暗勢力地反抗。這正說明: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而此行為,也恰恰告訴我們:面對黑暗,不能軟弱,我們要撥開烏云,讓陽光編灑大地;要流星劃破天空,讓它帶來光明;要黎明戰勝黑暗,讓它染紅天邊。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3

  教學目標:

  1、 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多種描寫方式的運用

  2、 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3、 初步認識人性這一永恒的話題,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重點:

  感受愛斯梅拉達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美

  教學設想:

  《巴黎圣母院》是體現雨果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滴水換一滴眼淚》節選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學時間,課前讓學生預習。如何在文本研習中讓學生體悟人性美,應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多角度對比手法,進而揭示出本文的主題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因此,我緊抓小說三要素,以題眼入手,層層推進分析人物形象,進而得出對比,揭示真善美這一人生真諦。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感導入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會演繹出多彩的故事。無數的藝術作品用豐富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展現出人性的復雜與美麗。在優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淚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個美與丑的看臺上,隨著法國浪漫主義大師雨果一起走進《巴黎圣母院》,走進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淚!

  1.給加點字注音

  鞭笞( ) 鏤刻( ) 恫嚇( ) 蜷縮( )

  黝黑( ) 鐐銬( ) 蟲豸( ) 緘默( )

  箴言( ) 犄角( ) 挾持( ) 耷耳( )

  2.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菲薄 精致 驚惶 不可思議

  B.憐憫 懊喪 黯淡 干躁如焚

  C.虐待 高聳 鏤刻 精疲力竭

  D.祈禱 嘶啞 震動 神秘古怪

  3.文中最精彩的場景定格在文章最后,試簡要賞析。

  她一言不發地走近那扭著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從胸前取出一只葫蘆,溫柔地舉到那可憐人干裂的嘴邊。

  ……

  于是那可憐的聾子用充滿責怪和無限悲哀的眼光望著她。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4

  教學目標:

  1、 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多種描寫方式的運用

  2、 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3、 初步認識人性這一永恒的話題,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重點:

  感受愛斯梅拉達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美

  教學設想:

  《巴黎圣母院》是體現雨果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滴水換一滴眼淚》節選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學時間,課前讓學生預習。如何在文本研習中讓學生體悟人性美,應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多角度對比手法,進而揭示出本文的主題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因此,我緊抓小說三要素,以題眼入手,層層推進分析人物形象,進而得出對比,揭示真善美這一人生真諦。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感導入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會演繹出多彩的故事。無數的藝術作品用豐富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展現出人性的復雜與美麗。在優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淚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個美與丑的看臺上,隨著法國浪漫主義大師雨果一起走進《巴黎圣母院》,走進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淚!

  二, 初讀感知

  1. 這篇課文節選自雨果29歲時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講小說,我們不得不提小說的三要素,那就是環境、人物、情節。我們首先來看《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節,請一位同學讀注釋①故事簡介。

  2. 我們知道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內容,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你不會的生字詞,并思考本篇課文的環境、人物和情節。

  (在此期間,將我歸納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寫完走下講臺,看學生的閱讀情況)

  3.請學生讀黑板上的字詞,給出正確的讀音。

  鞭笞 輪軸 黝黑 劊子手 跛腳 蜷縮

  恫嚇 蟲豸 緘默 唆使 抽搐 鏤刻

  標識出正確的讀音,請全體學生齊讀兩遍

  3. 請學生歸納三要素

  (環境 學生應該能概括,人物 適當地提示,情節我會提示:把我們找到的人物都串起來,連成一句話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情節,想想看怎么說?)

  環境:格雷沃廣場的刑臺

  人物: 克洛德孚羅洛

  圍觀群眾

  情節:伽西莫多被送上刑臺,接受笞刑,圍觀者嘲笑辱罵他,副主教克洛德對他置之不理,愛斯梅拉達為他送上水。

  三, 整體感知

  1. 題目是“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大家是不是有疑惑啊?那我們先從眼淚處看起,文中描寫眼淚處是哪一段啊?——(第62小節)

  全體讀一遍,伽西莫多為什么流淚?——(被他劫持的愛斯梅拉達在沒有人理睬他時送水給他喝)

  2. 在他喝到水之前,他對愛斯梅拉達懷著怎樣的情感?他是怎樣想愛斯梅拉達的?哪一小節有描寫?——(第60小節 憤怒和輕視)

  詳寫這種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淚有什么關系?對刻畫愛斯梅拉達形象又起到什么作用?——(對比,突出愛斯梅拉達的美麗善良)

  3. 再讀第62小節,為什么是“一直干燥如焚”、“長時間被失望”?是誰讓他這樣?——(圍觀群眾)(這是學生的第一反應所做的答案,不完全)

  ① 在伽西莫多受刑前后,圍觀的群眾有什么樣的表現?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受刑前:幾次笑(第6小節、第13小節、第16小節)幾次罵

  受刑過程:圍觀群眾的侮辱和詛咒(第28小節、第29小節等)

  ② 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圍觀群眾,是哪一句?(這些圍觀群眾和伽西莫多有關系嗎?他們與伽西莫多毫不相干,卻侮辱、咒罵他,反映了群眾的自私、無聊)——(第27小節 在這種年紀是沒有憐憫心的)

  ③ 面對圍觀群眾的咒罵與侮辱,伽西莫多又有何表現?表現出他什么樣的性格?——(表現出了伽西莫多雖貌丑,但心地善良)

  ④ 除了圍觀群眾,還有誰讓伽西莫多失望?——(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

  文中哪一段有描寫?——(第44小節 副主教對伽西莫多置之不理)

  4. 那與他們相反給伽西莫多送上水的是誰?——(愛斯梅拉達)

  5. 與伽西莫多毫不相干的圍觀群眾辱罵他、憎恨他,最應該救他的副主教克洛德拋棄了他,而被他劫持的愛斯梅拉達卻給他送上了水。這滴水喚醒了伽西莫多不流淚的靈魂,這滴水僅僅喚醒了他的靈魂嗎?——(不是,還喚醒了圍觀群眾,第67小節)

  6. 齊讀第67小節,為什么前面圍觀群眾那么地自私和無聊,現在卻轉變地如此快呢?他們不是沒有憐憫心嗎?——(因為他們沒有完全喪失最基本的人性,愛斯梅拉達喚醒了他們人性中的良知。)

  四, 手法分析

  1. 大家有沒有發現啊?圍觀群眾前后的表現,采用了什么手法?前后表現形成了什么?——(對比)

  2. 文中采用最多的手法就是對比,大家還能不能找出其他的對比?(此處比較難,所以必須適當地引導)

  比如說,雨果是一位崇尚人道主義者,他遵循的美學原則是“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他用此美學原則創造了我們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形象啊?——(伽西莫多)

  那伽西莫多自身是不是一個對比啊?外表雖丑陋,但內心善良。

  (很自然地學生就能想到伽西莫多與愛斯梅拉達的對比,圍觀群眾與愛斯梅拉達的對比,克洛德與伽西莫多的對比。)(總之,還是要適當引導)

  3. 作者通過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之間的美丑對照,為了表達什么?表達什么樣的主題?

  (引導:圍觀群眾前后對比突出了愛斯梅拉達的美好與善良;伽西莫多與愛斯梅拉達雖然是一個貌丑一個貌美,但是兩個人都是內心善良的人,兩者對比也是為突出心靈美;副主教克洛德與伽西莫多的對比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外表再美,外在形象再好,都比不上心靈美。這些對比手法都是為了突出什么?)

  這樣適當地引導,學生很容易找出主題——呼吁人性的真善美。

  五, 課堂總結

  小小的刑臺,既是對伽西莫多肉體的懲罰,又是對中世紀人們靈魂的拷問。小小看臺,大千世界,人性的復雜、善惡、美丑展露無遺。我們要做像愛斯梅拉達那樣的人,既美在外表也要美在心靈,尤其要注重我們的心靈美。在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是雨果說的,“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六, 板書設計

  圍觀群眾

  情節:伽西莫多被送上刑臺,接受笞刑,圍觀者嘲笑辱罵他,副主教克洛德對他置之不理,愛斯梅拉達為他送上水。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相關文章: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06-16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的教學設計06-16

別讓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作文02-18

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作文01-28

別讓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_900字01-27

環保話題作文:別讓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01-28

不要讓最后一滴水成為你的眼淚作文12-02

別讓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作文700字01-27

不要讓最后一滴水是你的眼淚_600字01-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 | 太粗太深了太紧太爽了国产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