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語文教案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體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增強開發、保護海洋的意識。
教學重點:
1. 了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 分析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培養分析能力。
課型及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事理說明文。學習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握文章要點,了解本文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人類當今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圖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結論?
2.跟我走進大海!(展示有關大海資源的圖片)
在生物資源方面,海洋中存活著20多萬種生物。專家測算,海洋的初級生
產力每年為6000億噸,其中可供人類利用的魚類、貝類、蝦類、藻類等,每年為 6億噸,而現在全世界的捕撈量僅為9000萬噸左右。海產品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來源,目前海產品提供的蛋白質約占人類食用蛋白質的22%。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產出的水產品足夠300億人食用,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農產品的1000倍。
二、三分鐘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2.海洋可以為人類提供哪些糧食?
3.這篇文章闡釋了什么道理?
三、動動腦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來安排本文的內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總——分——總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第二部分(3~6),闡釋海洋可能成為未來糧倉的原因。
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3),總說海洋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糧倉的原因。
第二層(4~6),分說:藻類能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蛋白質(4);
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5);
海洋魚蝦還有捕撈潛力挖掘(6)。
第三部分(7),總結全文,強調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四、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課文在闡釋事理時,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1. 采用說明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闡釋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運用了這樣的說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議論,它清楚地闡述了開發利用海洋是人類擺脫人口劇增、耕地不足、資源短缺等生存危機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說明重點“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前,先以議論的方式強調: (1)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將直接關系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2)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重視,為下一步具體說明海洋是未來的糧倉作了鋪墊。再如,最后一段在總結全文所述的基礎上,重申文章開頭的看法:人們相信,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這議論性的結論照應了文章開頭,總結了文章的說明部分,有利于讀者進一步認同海洋開發利用的價值,增強“海洋意識”。
2. 運用作詮釋、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體闡釋為什么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總說部分(第3段)首句先對“糧倉”中的“糧食”作詮釋,接著舉例子、列數字說明這類“糧食”產量之多、質量之好。
分說部分(第4~6段)逐一說明。
第4段先用分類別的方法,說明藻類種類之多;然后舉海帶的例子,列數字說明其增產潛力之大;再舉國外培育出藻類新品種的例子,并列數字說明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最后拿一公頃水面生產的藻類與陸地上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作比較,突現海洋的開發利用價值。
第5段主要用舉例子與列數字相結合的說明方法強調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類豐富的“食品”源。
第6段舉了南極磷蝦的例子,列數字說明磷蝦產量高,再將其與全世界的捕魚量作比較,說明磷蝦資源的豐富。
五、過渡銜接 :
段與段之間過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時一兩個字便使上下文連接得天衣無縫。如:第2段,首句總結第一段內容,第二句“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這樣”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轉入列出人們對生存危機的看法。第3段首句“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承上轉入介紹文中特指的“糧食”。第4段首句“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承上所舉例子導入詳細介紹藻類。第5段首句“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類”承上文,后面一句則揭示本段主要介紹“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換話題,轉入詳細介紹“魚蝦”。末段則以“綜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闡釋,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說的事理。
六、總結寫作方法:
(一)體會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表達的`準確性。
①世界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②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
③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
明確:
1.“最”從程度上強調人口劇增,資源短缺是超過其他環境問題的嚴重危
機。
2.“更”突出人們對“魚蝦”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較前兩者又深了一層。
3.“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極限不等于到極限,這樣表述準確,客觀。
(二)總結本文寫作特點:
1.說明和議論結合闡明事理。
2.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
3.語言準確、嚴密
4.過渡自然。
七、考考你:
判斷下列句子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1.據報道,現在每年向海洋傾倒約600~1000萬噸石油,1萬噸汞,25萬噸銅,390萬噸鋅,30萬噸鉛和100萬噸有機氯農藥。
2.海底隧道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貝耳特海峽、多佛爾海峽等處,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3.石拱橋,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 “ 臥虹 ”“ 飛虹 ” 等。
4.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時間又特別長,一年達到三千小時,而長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時,華北地區也不過兩千五百小時。
6.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八、課外拓展:
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現今人們保護環境的主題,大家能明白國家的“禁漁”的目的嗎?
2. 大家想一想,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為了讓我們能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我們該怎么辦?
九、作業:
探究性學習:班級分為若干小組,討論下列一些專題,要求人人找資料,準備下一節課發言。每個小組要制作課件,運用多媒體展示。
1.海洋生態環境的現狀。
2.重返海洋,人類能做些什么?
(1)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2)海洋礦物資源開發;
(3)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4)海水資源綜合利用;
(5)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讀寫“尊嚴、面呈菜色、疲憊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詞語。會寫“尊”字。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描寫,了解人物內心活動,初步感知尊
嚴的具體含義和現實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尊嚴的含義,初步領會做人要有尊嚴的人生哲理,樹立自尊、
自強、自立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嚴。
2.教學難點:理解“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但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學生談話,導入新課
1.以談話的方式引出課題。
師:生活中假如你是一個饑腸轆轆、筋疲力盡的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么做?(生作答)
師:有一個年輕人,面臨這樣的問題,他是這樣做的。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第七課 尊嚴)。
3.寫一個本課的字:尊(相機指導“尊”字的寫法及易漏筆畫)
(1)生觀察,會寫的字交流、提醒。
(2)師范寫,生在寫字卡上寫2個。
(3)展示評價,夸一夸。
(4)再寫1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生詞:尊嚴 逃難 善良 樸實 款待 例外 喉結 贊賞 捶背 僵硬 許配 面呈菜色 疲憊不堪 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
齊讀;開火車讀
2. 多音字“難”教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讀建議: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尊嚴”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學生獨立默讀。
3.反饋自讀情況。
(1)找生簡述故事主要內容,師評價。
(2)師強調事件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3)出示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深入理解課文
1.引導質疑。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逃難人,可沃爾遜小鎮的鎮長杰克遜卻是怎樣評價他的呢?
(生回答,屏幕出示句子)
“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齊讀)
(2)通過讀這句話,提出質疑。學貴有疑,會提問就會學習。
(預設:為什么說他有尊嚴?為什么他什么都沒有,卻百分之百是個富翁?為什么只要有尊嚴就是富翁?……)
2.自主、合作學習,走進課文,走進哈默。
課件出示:
導學提綱
①自主研讀:默讀課文,用“——”劃出描寫哈默外貌的句子,用“===”劃出描寫哈默動作的句子,用“~~~”劃出描寫哈默語言的句子,把畫出的'句子認真讀一讀,在旁邊做批注,寫出自己的體會;
②小組合作:根據自己勾畫和批注的內容進行探討,并選擇感受最深的一處,準備在全班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3.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預設:教師相機點撥。
(1)外貌描寫:
屏幕出示:
句子一: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句子二: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A.讀句子;
B.交流體會;
C.用心地再讀句子:你仿佛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
你看他-------------------------------------------------
D. 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此時此刻他最需要什么?可是當食物擺在面前時,他卻拒絕了,為什么?
(2)語言描寫:
屏幕逐句出示對話:
“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兒需要我做嗎?”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
A.小組交流句子
B.同學們自由讀讀三次對話,想一想,年輕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C.師生對話
第一句:有禮貌;
第二句:態度堅定;
第三句:堅持先勞動,再吃食物。
D.分角色朗讀
(3)動作描寫
逐句出示課件:
1.當鎮長杰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仰起頭,問:
2.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
3.年輕人站起來說。
4.年輕人也蹲下來,輕輕地給杰克遜大叔捶背。
5.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A.讀句子,說體會:
B.理解“喉結上下動了動”“狼吞虎咽”,說體會;
C.引導質疑,總結主題。
哈默已經饑餓到了極點,但他仍然堅持干完活再吃飯。哈默得到的食物與其他逃難者得到的一樣嗎?
哈默僅僅得到了食物嗎?他還得到了什么?(別人的尊重;尊嚴)
4.深化主題,推向高潮。
好一個有尊嚴的哈默,他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了食物,以自己的尊嚴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怪不得杰克遜大叔這樣對女兒說,(出示課件)
(“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A、杰克遜大叔激動地對女兒說,讀―――
B、杰克遜大叔贊嘆不已地對女兒說,讀―――
C、杰克遜大叔感慨萬千地對女兒說,一起再讀―――
5.全面把握文章內容。
杰克遜大叔雖然沒有像哈默那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也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快速瀏覽課文,說說杰克遜大叔是個怎樣的人?
總結:他是一個會尊重他人的人。
(五)拓展延伸
閱讀《彎腰拾起的尊嚴》
(六)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是杰克遜大叔成就了哈默的尊嚴。如果說沒有杰克遜大叔,就沒有后來的哈默。更沒有哈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我們說,文中有尊嚴的人不止是哈默,還有杰克遜大叔。一個既自尊自強又尊重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尊嚴的人。
作業:
1.抄寫描寫年輕人哈默外貌、動作和語言的句子。
2.有興趣的收集哈默的資料,了解哈默的生平。
3.收集身邊人維護尊嚴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板書設計:
7.尊嚴
哈默 自尊自強 獲得成功
杰克遜大叔 尊重他人 看重人品
語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打碗碗花是一種美麗、可愛,名字卻有些古怪的花。本文記敘了“我”對“誰摘它,它就叫誰打破飯碗”的說法始而起疑,繼而通過親自嘗試,確認“打碗碗花,不打碗”的過程。全文共10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第1自然段寫我家門前不遠有一塊荒地,它是小草和野花的世界,孩子們的樂園。第2-6自然段寫外婆告訴、“我”誰摘打碗碗花,它就叫誰打破飯碗,“我”聽了半信半疑。第7-9自然段寫“我”通過親自嘗試,確信“打碗碗花,不打碗!”第10自然段寫“我”對人們把怪名字加給這么美麗、可愛的花感到疑惑、不平。課文告訴我們,對一些迷信的說法不要輕信,要敢于探索,篤信科學。文章細膩而曲折地刻畫了“我”的種種感受和心理變化,為我們提供了進行有感情朗讀訓練的理想材料。
學習目標:
1、預習課文生字詞,在閱讀過程中復習、鞏固,學會本課15個生字,理解22個新詞的意思。
2、能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體會打碗碗花的新奇有趣,外婆的著急、嚴肅、鄭重其事,以及體會“我”從將信將疑到自信不疑的心理變化。
4、初步具有遇到問題,敢于探索和實踐的精神,相信科學,不迷信。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趣,檢查預習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野花,請大家欣賞。課件出示:打碗碗花圖片。
2、這種野花的名叫打碗碗花(板書課題),誰能叫叫它的名字?
3、這節課,我們就走近打碗碗花,認識打碗碗花。
4、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請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誰能準確地讀給大家聽聽。 鄭重其事 一聲不吭 如釋重負 驟然打碎 將信將疑 自信不疑 粉中透紅 安然無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碗碗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呢?請同學們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
2、打碗碗花是一種( )的花。
3、找出課文中描寫打碗碗花樣子的句子。(那花長得十分異樣,粉中透紅的花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淺淺的小碗。那“碗”底還滾動著夜里的露珠。)
三、指導精讀,體會課文內涵
1、板塊一:品讀描寫打碗碗花樣子的句子,體會它的新奇有趣。
課件出示:那花長得十分異樣,粉中透紅的花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淺淺的小碗。那“碗”底還滾動著夜里的露珠。
①讀準,讀通。
②讀懂:異樣就是______,請大家再讀讀這句話,看看打碗碗花的圖片,想想打碗碗花異樣在哪里?讓學生體會打碗碗花的'顏色、形狀、作用的異樣。抓住“十分”反復讀出打碗碗花的異樣。
③有感情讀:我第一次見到這么異樣的花,深深地發出了贊嘆,(讀)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這花奇就奇在_________,趣就趣在________,讓我們帶著新奇有趣的感受再讀這句話。
2、板塊二:品讀外婆說的話,體會她的著急、嚴肅、鄭重其事。
①這么新奇、有趣的花,可外婆卻說,找出外婆說的話。 課件出示:“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誰摘它,它就叫誰打破飯碗。”
②讀讀2-6小節,給外婆的話加提示語:外婆( )地說。
③外婆(著急)地說,從課文的哪些句子讀明白的?讀出外婆的著急。 外婆(嚴肅)地說,從課文中哪兒讀懂的?帶著嚴肅的神色,讀出外婆的嚴肅。 外婆(鄭重其事)地說,鄭重其事什么意思,請你學著外婆的樣,鄭重其事地說一說。 讀完外婆的話,板書:打碗碗花,要打碗。
3、板塊三:品讀“打碗碗花,要打碗?”和“打碗碗花,不打碗!”,體會我的心理變化。
①你們見過專門讓人打破飯碗的花嗎?這外婆的話真讓我感到懷疑呀!(邊說邊把“打碗碗花,要打破碗。”的“。”改成“?”)誰能讀出我的懷疑?
②可是外婆說的時候,心情是那么______(著急),神色是那么____(嚴肅、鄭重其事)。這不得不讓我又有點相信外婆的話。此時,我心情就是(板書半信半疑)。相信是因為_______,懷疑是因為________。
③打碗碗花到底會不會打破飯碗呢?默讀7-9小節,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明白,學生交流后,板書“打碗碗花,不打碗。” 自信不疑。
④為什么我能自信不疑?(實驗)
⑤再讀7-9小節,體會實驗前的將信將疑到實驗后的自信不疑。 指名學生讀課文,當讀到“一聲不吭地嚼著飯”,采訪學生:你為什么要一聲不吭地嚼著飯?此時你心情怎么樣?對話中理解“驟然打碎”,讀出心情的緊張。當讀到“安然無恙”時,聯系上下文理解“安然無恙”的意思,你此時心情是怎樣?對話中理解“釋”的字義及“如釋重負”的意思。學生理解后,再用自由讀、齊讀、引讀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心理變化。
⑥改標點,再次領悟自信不疑。同學們只有經過自己這樣親自實驗,才能這么自信不疑,這里的句號還能表達你的自信不疑的感情?改成感嘆號再讀“打碗碗花,不打碗!”
四、拓展延伸,內化語言。
①讀課外材料《打碗碗花的傳說》。
②創設情境寫話:春天來了,打碗碗花開得美麗而熱鬧。__________________,我摘了一大把拿回家,外婆見了,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教案 篇4
一、設計理念
1.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本單元的“學會標注問題”這一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充沛的實踐中掌握這一閱讀方法。
2.根據文章的描寫較為疏淡,語言較為平直的特點,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想像能力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活動。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實際意義的教育思想。
2.學生認生字7個,學寫10個。聯系課文理解和積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顏悅色”等詞語。
3.繼續練習在自讀中作批注筆記,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作好讀書筆記。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導入新課:板書“孔子”,學生根據自身的預習情況上臺向大家介紹孔子。
2.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觀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
3.過渡: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
4.板書課題:“孔子和學生”,齊讀課題。
(關于孔子的相關資料很多,為了教學時不喧賓奪主,課前安排學生收集資料的活動時,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準備:在不超越一分鐘的時間里,用喜歡的方式介紹孔子。結果在上課時,有的小組畫了畫,介紹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組介紹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話,并進行解釋;有的小組介紹的是孔子的生平。正如《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所說的:“教學時,沒有必要把孔子說得神乎其神,也沒有必要對孔子的'學說和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做過多的分析批判,因為學生將會在后續學習中不時加深對孔子的認識。”所以我做了以上設計,提供一個鍛煉平臺給學生。學生為了這短短的一分鐘發言,要查閱資料,要確定介紹的主題,然后整理資料,要和別的小組溝通,以便準備的內容不“撞車”,還要以集體的智慧訓練小組發言人。這樣有趣的、充溢智慧的、鍛煉能力的課外作業,學生是興致勃勃地去完成的。)
(二)整體感知,鞏固識字
1.過渡:你們預習課文時讀了幾遍課文?有什么收獲?
2.齊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提醒學生注意讀好預習時新認識的字。
3.識字檢測:同桌互相聽讀新認識的詞語;在小組中互考認字表的字,并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字組成詞語練習說話;開火車;小老師說識字(解決讀音、字形難點);完成學習卡的第一、二題:“拼拼音,再連線。”“找一找,把讀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號圈出來。”(認字能力培養方面,從第七冊開始,字、詞、句的學習仍然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但應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課外完成預習后,教師在課堂上要設計互動的平臺,檢測學生的識字情況。)
(三)默讀課文,學會質疑
1.過渡:在讀書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發生問題,在無法馬上解決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2.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隨文標注問題的例子,感知用符號、線段標注問題或在有疑問的地方用文字標注問題的方法。
3.邊默讀邊圈點自身遇到的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4.每人看5名同學的批注,互相學習如何批注問題,再以8人組為單位推選出做得較好的同學上講臺用投影儀展示。
5.小組討論解決自身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6.小組匯報交流情況,提出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起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接下去的學習活動中相機引導解決。
7.引導反思:在以上的活動中你學會了什么?
(學生在本單元要學會標注問題。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教師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實踐。在此環節,我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差別,進行了梯度推進,先讓學生讀第一段,進行批注后,和時發現已經學會用問號或橫線旁寫文字的學生,請他們上來用投影儀在全班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個別學生還有困難,鼓勵其先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后再開始。)
(四)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考慮: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人們稱他為偉大的教育家呢?
2.默讀課文,邊讀邊考慮,邊圈點。
(此環節,教師要巡查學生的課本,務必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根據問題在有關的語句旁寫文字,引導學生簡要地記下自身的考慮。上課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實在不會,就走到他的身旁,鼓勵他走出座位,不出聲,悄悄地去看三個同學怎么做,再回到座位做自身的。)
3.組織學生交流自身探究的結果。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
a.個人讀、小組競賽讀、齊讀有關的語句,用聯系上文的方法了解課文中孔子教育學生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理解“有教無類”一詞。
b.引導同桌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讀孔子與子夏對話,聯系下文了解孔子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詞。
4.聽了孔子的話,“子夏點頭稱是,他明白這也是老師對自身的教育。”子夏明白了老師教育他什么?
5.小組討論:孔子的話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找一找你在哪方面還需要進步?
6.小組發言人匯報討論結果。
7.教師小結:在孔子的眼里,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優點,比方顏回的守信用、子貢的聰明、子路的勇敢、子張的嚴謹莊重,都值得自身學習;比起他人,每個人都必定有缺乏,即使是孔子這樣的人,也需要學習。這些思想即使是現在,也很有價值,對我們現在的教師也是很有啟發的。所以說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這是老師對自身的教育”,“這”指的是“要不時學習”的道理,我們也受到了啟發,相信這會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影響。
(本環節,教師以問題引發探究,學生在交流閱讀所得時學會合作,在合作釋疑中領會閱讀方法。在閱讀中滲透學習態度的教育。本課的生字不多,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貫徹北師大版教材隨文識字的原則,結合拼音識字,在讀中相機鞏固生字詞“富裕、選擇、謹慎、謙虛”。)
(五)自讀摘錄,深化感悟
1.讀課文,采集孔子的言語,摘錄自身喜歡的做摘錄筆記,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2.把自身摘錄的孔子名言小組交流,談談自身對它的理解。
3.拓展考慮: 假如你是孔子的學生,你想對他說什么?
(在閱讀中積累,積累的過程也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個性化的積累的同時也積淀了情感,再次對“萬世之師”――孔子的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六)創設情景,逾越文本
1.對比以下兩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孔子告訴子夏:“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
孔子和顏悅色地告訴子夏:“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
語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九年級上冊主要以文學作品(包括古代白話小說)和議論性文章為主,仍以專題、文體為內容安排,以單元形式進行閱讀教學,并另有文言文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在九年級,文學作品作為單獨的內容形式出現,不再像以往那樣混雜在記敘文和說明文的文體之內,以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本冊教材分編有詩歌、小說、古代白話小說三個單元,詩歌單元以大自然的頌歌為主題,小說單元以少年生活為主題,古代白話小說單元主要以古典名著為主。議論性文章作為本冊教材的重點,編有兩個單元。一個是演講和書信單元,以思想風采為主題,也兼顧議論的方法;一個是純粹的議論文單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議論文文體安排的單元。以求知為主題,學習立論和駁論的特點和方法。文言文單元以史傳為主題,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編有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前面也學過一些小說體裁的文章,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現在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去閱讀小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目標
1.了解與《水滸傳》有關的文學常識。
2.掃清字詞障礙。
3.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掃清字詞障礙。
2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及目標。
二,作者作品簡介。
三,字詞檢測。
四,速讀課文,合作完成。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五,探究。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原因在哪里?
六,小結。
v 楊志:精細能干,但剛愎自用,對部下蠻橫,粗暴。其失敗的根源在于內部的分化。
v 吳用:足智多謀,智用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內部的團結。
七,課堂總結。讓我們記住這些話
v 村子團結力量大,家庭團結幸福多。(藏族)諺語
v 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朗讀,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體會天馬作文中國旅游的圖形標記的象征意義。
2.積累文中的優美詞匯和語句,反復誦讀。
3.體會作者嚴謹、生動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此語表達的準確性、嚴謹性、負責性。
教具準備:課件、電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馬”。馬,因為它的性格粗獷、堅毅又積極進取,所以一直得到人們的頌揚和贊美。
出示“駿馬奔騰圖”。
1.讓學生用一句話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天馬”,用一句話說說你見到的這匹“天馬”是怎么樣的?
3.(激起學習興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陳樹青怎樣描寫“天馬”的?
板書:天馬(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要求: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不認識的生字、詞,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決。
②不理解的地方畫出“問題泡泡”。
2.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讀音是否正確。
①糾正讀音。
②你對哪些詞不理解?誰來解答?你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③你認為哪個字容易寫錯?怎么樣些才漂亮?
3.快速默讀課文,說說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為什么以“天馬”作為中國旅游的圖形標記?為什么不采用“馬踏飛燕”、“青銅奔馬”等稱呼?“天馬”一出土,為什么全國震驚?……)(質疑方法的指導)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以天馬為中國旅游的圖形標記?仔細讀讀課文的2-6自然段,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學交流一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解決問題,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歷史悠久——漢代的藝術作品,剛出土就震驚全國轟動世界,因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造成很大的影響。
藝術品中的杰作——樣子:體態輕盈、神形兼備、生動、感受到力量、激發人們的聯想,高超的設計構思令人叫絕,細微之處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風格。
象征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
4.通過讀書我們都知道,天馬原來有個非常形象、優雅的名字——“馬踏飛燕”,后來為什么改了?
5.哦,原來是這個原因啊!(了解飛廉),我們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待工作非常認真,有著非常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待藝術品反復研究,給我們還原了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歷史。
6.出示投影:
我們不敢肯定漢明帝迎取的就是這件工藝品,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題材的工藝品在當時就是非常珍貴的。
把這個句子大聲多讀幾遍,說說你從加點的部分體會到了什么?
小結:作者在這里是非常謹慎的說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為作者說話模棱兩可,而是因為作者也無從考察史實是不是這樣,所以表達上非常嚴謹、準確,體現了作者細致負責的寫作態度。
四、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用詞要生動、準確、寫作態度要細致負責、感受到了“天馬”是藝術珍品、象征意義,作旅游標記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
五、作業
1.“日積月累”中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四字詞,請你把它們抄寫兩遍,掌握寫法,注意再從課文中找一些類似的四字詞,抄寫兩遍。
2.熟讀課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詞。
2.說說為什么以“天馬”作為中國旅游的圖形標志?
3.全班齊讀課文。
二、積累、運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詞?能不能說說它們的意思?怎么用?
2.通過預習和昨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課文中的內容。課文主要圍繞“天馬”展開敘述,你們認為課文圍繞這一點講了那幾方面的內容呢?(旅游標記;介紹來歷;介紹外形;名稱由來;點明意義。)
3.同學們談得很好,課文基本上是按照“總——分——總”的說明順序來描寫“天馬”的。請同學們把自己對課文層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綱筆記寫下來。
4.再讀課文,說說讀了課文之后,你對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僅是人類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斷進取的精神。)
板書設計:
歷史悠久
天馬 體態輕盈 神形兼備 嚴謹
旅游標記 藝術品杰作 生動、力量、聯想 細致
含義深刻 令人叫絕、中國特色和風格 負責
名稱的由來
【教學總結】
在《天馬》這課的教學中,讓我感觸頗深,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作者從藝術價值、外形特點、名稱由來以及象征意義等四個方面介紹了作為中國旅游圖形標記的天馬。學生在本篇課文的課前參與時,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第一課時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提出了一些問題。在課堂學習中,他們通過質疑、研討、朗讀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找到了學習中的喜悅,體會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并將許多好詞佳句在不知不覺中積淀了下來。但是在理解“天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時,有部分孩子產生了困難度。教授完課后,我回過頭來看:發現“天馬”的寓意,也可作為龍馬精神來理解。什么是“龍馬精神呢?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它是龍崇拜的鄉鎮,是我國東漢時代龍文化寫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反映了中國傳統龍文化的時代痕跡。在遠古時代,各地的民族文化存在著各具特征的原始的地方變體龍形。馬龍就是其中之一,”馬踏飛廉“上的.馬,其實就是馬龍。崇龍的這種民俗心理經過伏羲、炎帝、黃帝不斷強化,成為中華民族融合過程的共同心理。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龍的騰飛一直是中華民族振興和奮發向上的心理象征(龍作為一種理念中的神物,現實中并沒有實物存在)《周禮.夏官.庾人.》中有”馬八尺以上為龍“的說法,而這種八尺高頭大馬在《立即.月令》中就成了“蒼龍”。天子出巡,往往就是“乘鸞路,駕蒼龍”。這樣就將現實中的馬,變成了想象中的龍,成為馬龍文化崇拜的文化特征。將馬視為龍,,據說與漢武帝的個人因素很有關系。漢武帝一生金戈鐵馬,開疆拓土,擊敗匈奴,是一個比較講現實的人,但它又是一個“神仙謎”,總想成仙,,特別羨慕黃帝能乘龍飛升。當他翻開《易經》學習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所謂的龍,不就是馬嗎?他曾在馬背上呼風喚雨,開拓疆土,對馬的奇功深有體會。當然,能飛升的馬不是一般的馬,而是神馬——龍,加上他求神的卜辭中也曾明白地有過“神馬當從西北來”,受此鼓舞,漢武帝不惜血本,動用幾十萬大軍,萬里跋涉,連年征戰,目的就是從大腕搞幾匹“汗血寶馬”——他心中的龍。上有所好,下有所投。一時間整個社會上原始的馬龍崇拜思想膨脹起來。從文人、道家到一般的百姓都將龍、]馬視為一體。因為在遠古,龍是可以“乘此以行九野”“至四海”的神物。神物坐騎不可得,而現實中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就是駿馬了。還算現實的漢武帝,也就降而求其次,把功夫花在了尋找神馬上。于是,出現了“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處于河”之說。整個社會從皇帝到庶民都相信了馬就是龍。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馬踏飛廉”的創作年代。由此可見,這是人們崇拜神馬,實際上就是崇拜龍。反映到藝術創作上,自然就有了“馬踏飛廉”的杰作問世。明白了這一點后,我將這一課外小知識補充了給學生。果然,課堂上遺留下的困惑迎刃而解。想起那天在教研時,教研員吳老師說本冊書雖然單元少了,但書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跨度卻相當大。要想讓學生在書中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獲,作為教師,必須在備課時將教材內外的知識吃透,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給學生呈現一堂精彩的課堂。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繼續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說出課文哪一段詳寫,哪幾段略寫,更好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9個詞語的意思;能用“無論……都……”、“一……就……”、“嚴肅”造句。
3.認識過渡句、段,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作用;能借助過渡句、段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4.能默讀課文,回答問題。
5.懂得只有認真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為別人服務的道理。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重點 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能借助過渡句、段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生字新詞,初讀課文,分段和概括段意;教學第—段;完成課后4題和作業本第2、5兩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齊讀,導入新課。
二、認讀本課的3個生字和9個詞語。
三、生默讀課文,分段,口頭概括段意,板書:掛筆→不掛→重掛。然后,完成作業本第5題。
四、
1.抽讀第一自然段,理解“魔術”的意思,辨別“芯”、“心”、“蕊”。
提問:這小節寫圓珠筆“妙極了”,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回答,導出板書:喜愛)。
生帶著喜愛的情感朗讀本節。理解反映小鍵功能的.語句為什么用分號(三種顏色并列,三個分句并列)。
2.抽讀第二自然段,了解“教授”、“作家”、“記者”各是什么樣的人(這些都是有文化的人,有扎實廣博的知識,受到人們的尊敬)。
生按思考題(為什么陸小亮見教授他們口袋里都插上兩三支筆,自己就要掛上兩支筆?)再讀課文,回答,導出板書:羨慕。隨后結合課文,用“無論……都……”造句。
生帶著喜愛、羨慕的思想感情齊讀本節課文。
五、課時小結。生完成課后題4和作業本題2。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第二、三兩段,結合課后題3,理解過渡段的作用,完成作業本第1、3兩題。
教學過程
一、聽寫鞏固本課的生字、新詞。
二、
1.抽讀第3小節,理解過渡段承上啟下、連貫一、二兩段意思的作用。
討論:本小節應歸第—段還是第二段? (聯系“不掛筆”的內容,結論:應歸第二段)
2.先作情感語氣指導,再抽讀第4至7自然段。
爾后理解:“勞駕”、“左右為難”的意思,前者要用換詞法來理解:后者由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來理解。接著,生聯系插圖理解課文,分角色朗讀這部分課文。
3.按課后題1(3)題的問題自己默讀第8至10自然段。抽答課文中反映陸小亮寫信“費勁”的詞句,板書費勁。
齊讀這些語句。生再找出反映“費時”的語句(“寫了大半個小時”)板書:費時。
理解“琢磨”的意思。
朗讀的情感指導后,抽讀第8自然段,著重引導學生讀出陸小亮寫信心慌手亂、記不住字心中無數又羞于見人那種千難萬難的神態語氣。
提問:王老師看了陸小亮給老奶奶代筆的信,為什么“微笑的臉慢慢變嚴肅了”? (因為“在短短的幾十個字的信中,有好幾個錯別字”)板書:,錯別字多。
討論:陸小亮寫信那么費勁、費時,且錯別字多,說明他哪些方面差?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差)
提問:這樣,陸小亮能不能很好地為別人(老奶奶)服務? (不能)所以,當聽老奶奶的話后,陸小亮表現怎樣?齊讀倒數第二自然段)板書:不好意思。
4、抽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問:陸小亮有什么心事? (生聯系課文內容回答)王老師知道后找他談了話。你估計王老師會對陸小亮說什么話? (王老師可能告訴他:①寫錯別字、知識不鞏固與掛不掛筆沒有關系;②教授、作家、記者小小時候在學習期間也會寫錯別字:③掛上筆只會給學習;書寫帶來方便,更便于幫助別人等。)
討論陸小亮又掛起筆說明他有什么決心? (抽答,結論)板書:決心踏實認真學習掌握知識技能。
生口頭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課時小結。課堂作業。作業本第1、3兩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熟讀課文,總結課文,進一步認識過渡段和合理安排詳略的作用。完成余下的課后和作業本作業。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用“無論……都……”、“一……就……”、“嚴肅”幾個詞語口頭造句,完成作業本第4題
二、生按課后題要求再輕讀課文,抽答。(第二段詳寫,其余兩段略寫。這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說明一個明確的中心。)
三、那么,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告訴我們:要想更好地為別人服務,就要認真踏實地學習,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體會。
四、我們學這篇課文:不但學習了怎么安排詳略,突出了中心,還學習和了解了過渡段過渡句的作用,課文除了第3自然段是過渡句外,還有哪一句是過渡句? (后來,王老師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談了話)抽答,黑板出示本句。討論結論:這是從時間、人物、內容上把二、三兩段自然地連接起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過渡句承上啟下,連接兩段意思的作用。)
五、全課總結。
六、完成余下的作業本習題。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園地的教案09-04
語文荷花教案09-02
語文備課教案11-12
語文《風箏》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