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結構教案

時間:2024-10-12 08:23: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原子的結構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原子的結構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子的結構教案

原子的結構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結構

  (2)知道物質可分的哲學思想,了解科學家認識原子結構的不同階段及重要貢獻。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從史料、圖片、表格中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過學生表達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科學探索物質構成奧秘的史實中體會科學探索的艱辛過程,學習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

  (2)通過學生的交流與討論,獲取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化學的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原子結構由抽象化變成形象化;原子的構成及各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

  難點:原子結構由抽象化變成形象化。

  教學方法:探究討論、情景教學、PowerPoint多媒體展示、講解結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圖片(講述)

  【提問】對于體積這么小的原子,它還可以再分嗎?

  【提問】發揮想像,同學們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樣的'?

  【引入】原子的結構是不是和同學們想象的一樣呢?今天,我們一起進入原子的世界,認識原子的構成。

  觀看

  思考

  回答

  討論交流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發揮想象,大膽表達,更好地了解學生對于原子結構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原子結構的發現史

  【講述】原子結構的發現是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我們穿越時空,追逐科學家的腳步,看他們是怎么一步步發現原子的結構。

  【多媒體】原子結構發現史

  道爾頓認為原子不可再分

  ↓

  湯姆生發現電子,證明原子可分。提出棗糕模型。原子的內部結構是否如湯姆生所想象的那樣。

  ↓

  重點分析講解

  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α粒帶正電,質量比電子的質量大的多),介紹實驗現象,重點引導學生解釋實驗現象和得出實驗結論。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試一試】假設你是盧瑟福,根據實驗結論和原子有核模型,畫出原子的構成示意圖。

  (請一位學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讓他描述作品。教師再適當分析提問,防止學生有錯誤的認識:如認為原子有一層殼。)

  【總結】通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和先進科學儀器的出現,我們才能看到原子的構成示意圖。

  觀看

  傾聽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討論

  交流

  自由想像

  學生畫圖

  通過原子結構的發現史,讓學生體會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真理是實踐中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習科學家不斷地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的思想方法。

  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自己嘗試去分析解釋現象,調動學生思維,積極參與到發現原子結構的探究中,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畫圖,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構成

  【多媒體】原子構成示意圖: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根據實際需要,可適當引導:原子是實心的?原子由什么構成?原子中含有哪幾種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個部位?原子核有哪幾種粒子構成分別顯什么電性?圖中數據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規律?)

  【分析】1、由圖中數據,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進行比喻,并圖片直觀地理解。2、整理所有圖中學生給出的信息,通過板書,讓學生總結原子的構成。(提問:原子核的電性由哪個粒子決定?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等于?引出核電荷數的概念)

  【過渡】原子的構成又有哪些特點?

原子的結構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3、初步學會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

  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3、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欲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原子的構成;核外電子排布。

  【難點】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回顧: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原子?

  用分子和原子知識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展示氧化汞分解的動畫)

  過渡啟發: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認真聽題;思考并回答。

  ?由回憶舊知識引入課題,不僅鞏固了舊知識,又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原子的結構。

  認真聆聽老師講解。一、原子的構成

  發揮想象,說說你對原子的最初認識,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樣的?

  教師點評,肯定學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學們想像的那樣呢?

  閱讀課本53頁“原子的構成”這一部分的內容。

  1)原子由哪兩部分構成?原子核由什么構成?

  2)質子、中子、電子的電性和電量怎樣?

  播放動畫(幾個小粒子繞著一個大粒子作高速運動):

  根據動畫,你能說出原子的構成嗎?

  教師講解:對,確實是這樣。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帶正電;小粒子就是電子,電子帶負電,它們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圍內作高速的運動。 ?

  猜想:原子不能分。學生發揮想象說:

  1、原子可能是一個實心球體。

  2、原子可能像一個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個櫻桃。

  ?自主學習

  閱讀課文

  ?思考問題

  觀看原子構成的動畫,小組交流后匯報。

  原子原來不是一個實心球,而是一個空心球,幾個小粒子圍繞著一個大粒子運動。但這些粒子是什么呢? ?

  培養學生善于想象的精神,體驗探究學習過程。

  問題激疑。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原子的構成。

  原子核還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原子彈爆炸的圖片:

原子的結構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知識脈絡

  通過初中的化學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本節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地探討原子核的結構以及核外電子的排布的規律,并利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質,使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性質(得失電子能力、化合價等)的關系。同時,通過原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為后階段學習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結構打下基礎。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新教材(必修)與舊教材相比,刪掉了描述核外電子運動特征的電子云;降低了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的部分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的關系;調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現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識的邏輯關系,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同時,新教材更注重了讓學生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原子核的結構,懂得質量數和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義;掌握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引導學生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使他們能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了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能力和化合價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和氫元素核素等問題的探討,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的質量、電性的認識,了解微觀世界的物質性,從而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的微觀本質;通過原子中存在電性不同的兩種微粒的關系,認識原子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通過人類探索原子結構的歷史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喜悅。

  通過“化學與技術----放射性同位素與醫療”,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中所起的作用。

  通過“未來的能源----核聚變能”,引導他們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知識上重點、難點: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二)方法上重點、難點:培養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

  四.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上網查閱,eq o(sup 5(14),sdo 2( 6)) C在考古上的應用;核素、同位素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搜集有關原子結構模型的資料。

  (二)教師準備:教學媒體、課件、相關資料。

  五.教學方法

  問題推進法、討論法。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提問】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學生回答】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課題】這一節就從探討原子的結構開始我們的學習。

  【點評】開頭簡潔,直截了當,由初中相關知識提出問題,過渡到原子結構的學習。

  【板書】第一節原子結構

  【提出問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種原子的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媒體顯示】利用Flash動畫演示盧瑟福的粒子散射實驗

  實驗示意圖現象:

  【觀察、思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原因是什么?

  (2)為什么有少數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

  (3)極少數的粒子幾乎象是被金箔彈了回來,原因是什么?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根據粒子散射的實驗現象,學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并由代表發言。

  【歸納、小結】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帶負電荷的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空間做高速運動。

  【點評】通過盧瑟福的粒子散射實驗的介紹,由學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使學生實現一種科學探究的體驗;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歷程,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會一種方法:通過粒子撞擊實驗,研究微觀世界的規律,使人類獲得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法。認識一個規律: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規律。

  【質疑】我們已經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那么,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的運動狀態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原子核核素

  原子核的構成,

  【媒體顯示】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閱讀】

  構成原子的微粒--------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基本數據:

  微粒電子質子中子質量(kg) ×10-31 ×10-27 ×10-27相對質量 電量(C) ×10-19 ×10-19 0電荷-1 +1 0 【思考、討論并提問】

  請根據表中所列數據討論:

  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為什么?

  原子的質量主要由哪些微粒決定?

  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分別取其近似整數值,那么,原子的相對質量在數值上與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有什么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1、數量關系: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電性關系:原子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陰離子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質量關系: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歸納小結】

  如果用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個質量數為A、質子數為Z的原子,那么組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可以表達為:

  原子eq o(sup 6( A),sdo 2( Z)) X

  【遷移與應用】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用Cl-37符號表示某種原子,請你談談圖中符號和數字的含義。

  某二價陽離子含有10個電子,12個中子,求質量數。

  元素R的一個原子,質量數為a,其陰離子Rn-有b個電子,求中子數。

  【回顧】元素的種類是由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決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質疑】同種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相同,那么,中子數是否也相同呢?

  【媒體顯示】三種不同的氫原子

  【比較】三種氫原子結構的異同。

  【質疑】它們是不是同一種元素?

  【板書】核素

  核素:人們把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一定數目中子的一種原子稱為核素。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

  【遷移與應用】請你描述構成原子的各種微粒與元素、核素間的關系。

  請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間的關系.

  【媒體顯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間的關系:

  【拓展與提高】

  下列各組物質中,互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C)H2O、D2O、 T2O (D) eq o(sup 5(40),sdo 2(20)) Ca和eq o(sup 5(42),sdo 2(20)) Ca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種元素的質子數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質量數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D)凡是核外電子數相同的微粒必定屬于同一元素

  【交流與研討】

  生物體在生命存續期間保留的一種碳原子----碳-14會在其死亡后衰變,測量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遺物里碳-14的數量,可以推斷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據課本內容與網上資料:闡述C-14在考古上的應用;列舉核素、同位素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點評】通過上網搜集資料,然后分組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

  【簡介】

  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診斷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療

  未來的能添一一一核聚變能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為什么原子不顯電性

【原子的結構教案】相關文章:

原子的結構教學設計06-05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2-03

原子結構教學反思范文03-24

九年級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的反思(通用8篇)05-24

初中化學教案化學教案-原子12-28

人教版化學必修1《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教學設計06-25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03-12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11-18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11-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 先锋影音资源国产性爱教学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色五月婷婷丝袜高清有码 |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