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教學反思
《量一量》本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測量活動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從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量一量》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量一量活動反思一
《量一量》是北市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節課的內容,本節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cm2,dm2,m2,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讓學生感受1 cm2,1dm2,1m2的實際大小,并對它們的大小形成正確的表象。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所悟:
一、通過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來引入新課,這點做得比較好,學生也很順利的進入新課的學習中。我利用兩張一大一小的白紙,提出疑問“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剛學過的比較面積的方法:剪拼、擺實物、畫格子,緊接著我提出“用擺實物或畫格子的方法我們要注意什么?”“大小一樣”(因為上節課學生已經找到這一點)然后我出示三種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問學生“你覺得用哪種圖形來擺好呢?為什么?”學生異口同聲的選擇正方形,一學生說“因為正方形沒有空隙,簡便”,我馬上補充到“也就是說正方形能密鋪,而且操作簡單方便!”也乘勢表揚了該學生,“你真能干,和我們數學家想的一樣!”然后再引出用正方形來定義面積單位。此環節,我覺得我的提問到位,學生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并且回答問題干脆利落,也沒有費多少時間。這是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所以有效的教師提問能提高課堂的效率,也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在教學的過程中放手不夠。在教學完1 cm2后,教學1dm2,1m2應放手,讓學生根據1 cm2的內容來類比出1dm2,1m2的定義、寫法以及讀法,不應由老師來包辦。教師只是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讓學生感知到用1 cm2來測量課桌桌面的大小太麻煩了,麻煩在測量次數太多,所以要有更大點的面積單位1dm2,以及用1dm2來測量黑板面的面積也是太麻煩了,所以要用更大的面積單位1m2,徹底讓學生感知到測量的需要而出現更大點的面積單位,是為方便我們解決問題。而且在1m2時沒讓學生感知到位,雖然用了四根長一米的直尺來擺出1m2,但學生沒有真實的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可以馬上請幾個學生在1m2的地面上站一站,看能站多少個學生,再利用課本上的情景1m2大小的地面能畫多少個腳印,那樣學生更能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
三、板書沒有跟上。一怕書寫定義浪費時間,二是以為課件出示就可以不用板書定義了,所以沒有及時將1cm2的定義書寫在黑板上,也導致了學生不能根據1cm2的定義來定義1dm2以及1m2,更不能知道這三個面積單位的定義其實是類似的,只是個別的單位換一換就以。
教學是一條長長的路,在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思考以及學習。
大班量一量活動反思二
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重點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選擇工具,進行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準備要充分。為了預防活動課學生只是單純活動,而沒有反思。我先讓學生把需要測量的`物體記錄在練習本上,不至于測量后完了記錄數據。
活動前要明確活動要求。采取4人小組活動的形式,組長對組員進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長組織得最好。
測量中學生的卷尺不夠長該怎么辦?有的學生把好幾個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學生用鉛筆放在地上做記號,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長加起來就可以了。說明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是沒有理解。所以對低年級學生,活動前要具體指導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要一步一步師范,或請會的小朋友來師范,才能保證活動中的高效。
活動中要適時指導。有的學生測量的結果很不符合邏輯,如走10步長1米多。這源于測量過程或是學生走的姿勢的不正確,如果不及時糾正,會造成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教師要給予幫助,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重新測量。
活動后要及時反饋。各小組匯報測量結果,同時聽別的小組和你是不是一樣。反思測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正確的測量方法是什么,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量一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量一量的教學反思06-15
《估一估,量一量》教學反思范文02-05
關于量一量比一比教學反思03-08
《估一估量一量》的教學反思01-07
大班數學教案及教學反思《量一量》09-22
《量一量》說課稿08-27
《量一量》教案10-08
《量一量》教案10-08
量一量課堂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