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之間教學反思
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小編收集了鄰里之間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鄰里之間教學反思【一】
在教學《鄰里之間》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自己或家人與鄰居間的矛盾說出來,然后自己尋求解決的辦法。有一位同學講述在鄉下爺爺的鄰居蓋房時,房子比爺爺家的高,按農村人的習俗,爺爺家認為鄰居是故意欺負人,于是兩家大吵一架互不言語。在我的教學引導下,這位學生先做自己爺爺的工作,勸說爺爺奶奶到鄰居家主動溝通,鄰居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幫他家在房上壘堵墻(農村的習俗是,只要這堵墻和鄰居家一般高,就表示平等了)。現在兩家又和好如初了。
在上《品德與社會》課時,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情緒特點,并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采用靈活切實教學方式,精心構筑生活化、有稚趣、開放性的活動平臺,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避免出現“老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教學效果差”的現象。
鄰里之間教學反思【二】
“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品德與生活》課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載體和主渠道。正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所指出的:“以培養學生學習做人是本課程的核心。”那么,在教學《鄰里之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做人,談點本人的膚淺認識。
教師“眼高手低”思于先。“眼高”就是備課、講課著眼點高,要著眼于思想教育的高要求,思想情感熏陶的`深層次,著眼于學生怎樣學會做人,教學創特色,上水平,著眼于全冊教材的整體認識,“會當凌絕頂,覽勝在其間。” “手低”即在備課時要因地制宜,針對本班學生實際,制定教學措施,以人為本,掌握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做人道理,教給學生道德評價的方法,探索做人的真諦。
課始,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鄰居有哪些?然后和學生一塊交流:在日常生活中,鄰居對你家有哪些關愛?假如沒有鄰居的關愛,會是什么樣子?最后老師做總結:鄰居的關愛,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快樂。鄰里之間要真誠相待,努力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讓。
鄰里之間教學反思【三】
如今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但有些人們之間的關系卻發生了一些變化,同樣生活在一棟樓里,很長時間可能互不認識,人情變得淡漠起來,鄰居之間整日處在雞犬不相聞的狀態(城市尤甚),孩子受家人和社會的影響,也變得“小心翼翼”起來,為了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懂得一些和人交往的技巧,以及怎樣與鄰里要和睦相處,為創建和諧小區做出自己的貢獻,進行本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在家里與鄰居的接觸機會很多,早晨、中午、晚上,雙休日和節假日都會遇到鄰居,搞好鄰里關系十分重要。遠親不如近鄰,親戚雖然親,但住得遠,不如住在身邊的鄰居關系更密切。鄰里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諒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維護和增進鄰里之間的和睦盡一份力量。對于小學生來說,為了鄰里的和睦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助鄰居收信件、替鄰居看管小孩、倒垃圾等。這樣對于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道德的提升都有很多的幫助。
人自出生起,就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各種思想觀點、道德品質和行為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的。良好的信息給兒童良好的影響,不良的信息則給兒童不良的影響。優美的環境使人心情舒暢,臟亂的環境使人心情煩躁。優美的環境一是要依靠大家來保護,特別是注意保持環境衛生;二是依靠大家來創造,這樣就會使居民區更整潔美好,鄰里之間更和睦。
本課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教材中的事例和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過讓學生討論、體驗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老師引導的形式,使學生懂得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還通過榜樣教育的形式,引導同學們愛護家庭周邊的環境。
【鄰里之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鄰里之間》說課稿08-07
鄰里之間作文03-16
鄰里之間的和諧作文11-25
鄰里之間小學作文11-15
鄰里之間關愛的作文09-15
鄰里之間的禮儀有哪些05-13
鄰里之間600字作文10-16
鄰里之間 修養篇散文08-12
鄰里之間作文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