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蒹葭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蒹葭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1
《靜女》是出自《詩經》的一首愛情詩歌,輕松活潑,因此在設計此節課時,我就打算以它為跳板,在初中學習過的《蒹葭》和《關雎》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詩經》有更深入的了解,開闊學生視野。
整體思路是由點帶面、由古及今。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設計教案時,增加了一個學生展示的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課下主動搜集資料,獲得對《詩經》的更多的感性認識,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風、雅、頌、賦、比、興”的抽象認識上。高一3班的學生大部分都知道學習,布置的任務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課之前,他們就分別將《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來,組長將詩歌的讀、譯、賞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課時,由于時間關系,只展示了三組,其它兩組沒來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欣賞歌曲《童話》的環節被省去了。如果再講時,課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歸納出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又避免了課堂上冗長的展示,節約了時間。
在上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靜女》的翻譯就是由學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學生展示完以后,我在歸納總結時,沒有強調“俟我于城隅”這一特殊句式,導致有的學生對誰在等誰產生了疑問。在“深入理解詩歌”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但沒有對人物性格進行歸納可以說是一大遺憾。
學生當堂背誦,通過檢查,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流利地背誦,這是最大的收獲。如果趁熱打鐵,讓學生把詩歌默寫下來,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反思下來,這一節課,既有優點,又有缺點,但是收獲很大。今后,我會在這條路上更多地磨煉自己,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
意義與作用:教學反思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依據,分析學情,講學生之所缺。對于自身而言,教學水平會有一定的提高,等到再教這一課時,反觀曾經的教學得失,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2
1、《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3、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3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4
曾經王有才總是教導我們說,課堂要有生成,課才會熠熠生輝。今天上了《蒹葭》,有些東西覺得還不錯,稍作記錄吧!今后重拾這貝殼的時候,或許會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詩亦與《關雎》有著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只是這女子在這首詩中稱之為“伊人”。那么,這位伊人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學生的回答讓我更讓我為之動容,“飄渺的”“神秘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么如此的一些感覺又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師經常教導我們說,一定要細讀細讀,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觸從表面滑過與走進文本帶來的質的區別,進入文本再走出來,帶給你的將是全身心的愉悅,將是內心的釋然,將是專注后的超脫。我想,此處學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變換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秘、飄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么,詩歌又是通過什么來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繪。那么,詩人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致呢?這些景色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一個學生說,蒹葭即是蘆葦,大片地生長著,帶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學生說,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瑩剔透,象征著這美好的愛情。一個學生說,霜乃是深秋之物,帶給人一種涼涼的感覺。故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是或許便是課堂的生成。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點,但是或許這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就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那么,霜帶給你涼涼的感覺,露何嘗不是嗎?大片大片的蘆葦在深秋長在水邊,不亦是帶給人一種凄清之感嗎?故一切的景語即是一切的情語。為何詩人不將情景設置在溫暖的春日,而是有點涼涼的,有點凄清的秋日呢?或許這正昭示了詩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5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離孩子們比較遠,尤其是農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礎。孩子們都是喜歡唱歌的,而音樂又是萬能的溝通工具,所以我在導入就采用了這首詩歌的優美歌曲來引起學生學興趣,也能很好的營造詩歌中描繪的氛圍。孩子們有了學習欲望,自然就沒有了畏難情緒。
在整體感知中我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掃清字詞障礙,讓孩子們結合注釋疏通詩歌大意。因為課本注釋很詳細,所以這個也不是很困難。在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導地位。在接來的環節中我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一步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體會詩歌內涵與意境,盡我所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唯美與浪漫。在這里我非常注重朗讀。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來感受詩歌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詩歌慣用的手法,在這首詩里景物描寫也很好的營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圍,襯托傳達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悵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體會詩歌意境時我從景物入手,循循善誘,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幫助孩子們重現當時畫面時才能更好的體會詩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腦中浮現的畫面,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更深,意境自現。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亮點在于用歌曲來輔助學習詩歌,讓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形式的輔助下快樂輕松的學習了畏難的古詩詞。唱詩歌更容易記憶,也更容易理解,優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詩歌的美,讓人陶醉。這節課在音樂聲中開始,在音樂聲中結束。孩子們對詩歌有了更大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整首詩歌。下課了,他們還不愿離開,繼續跟著音樂哼唱著……
蒹葭的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下:
。ㄒ唬⒔處熁顒樱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后讓學生多種方法反復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ǘ⿲W生活動: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后,總結了本詩以晚秋凄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復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后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凈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蒹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蒹葭》教學反思10-31
《蒹葭》優秀教學反思05-14
關于蒹葭的教學反思11-13
《蒹葭》優秀教學反思范文05-14
蒹葭教學反思三篇06-11
《蒹葭》教學反思(精選3篇)12-12
蒹葭蒹葭蒹勒個葭高中作文05-26
《蒹葭》教學設計03-22
《蒹葭》教學設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