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紀昌學射》是四年級下冊“故事長廊”專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因為比賽對課文類型的限制,還因為長久以來上公開課都選精讀課文一節課不能體現完整性,還有如果選略讀課文,駕馭起來好像更加困難。千挑萬選,選中了這篇簡單的寓言故事。上課當天還慶幸選了這樣稍微簡單點的文本,因為好幾位老師選了一課時的文章最后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
這次磨課一共三次,周一到周三每天上一次,每天改一次,從來沒有過的壓力。到公開課的展示,自我感覺還是第三次試教最成功,當然是因學生的水平和自己的引導而言的。下面就真是上課的一節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思考。
1、對課文重點的把握。從紀昌練習眼力的過程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對第一次練眼力的句子中重點詞語的理解和引讀拓展還是可圈可點的,這個環節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剎那間迸發出的對人物品質的描述詞語,引導成功了,學生就能在黑板上留下你想要得到的答案,這點來看,還是成功的,可好像又有點過頭,因為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太深了,以致于后面寓意的表述中又有許多孩子朝著人物品質的方面去說了,當然這也是可以的。
2、對課堂提問方式的思考。第二次上課,黃英給我的建議我覺得可以改,值得改,確實我的教學模式有問題語言表達學生不能理解之嫌,當天回家我就改了,而且參照詞語手冊上的題目。之前是“從2、3段中畫出相關句子,并用筆寫一寫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紀昌?寫下評價的詞語。”這么長的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對怎樣和評價的要求都不明確,這樣學生怎么答?后來我翻閱詞語手冊才知道四年級學生對于品質這類高貴的詞還是能理解的,索性就換成“優秀品質”了,第二天的試教還是證明改的成功的。
3、一堂課怎樣才算精彩?試了四次真可以用輕、重、緩、急來形容。教師的引導是我們能控制的,學生的理解會跟著教師走,再走的過程中是輕了、重了,還是慢了快了這是能夠體現老師對學生思維的駕馭能力的。公開課上對于這篇寓言的寓意就出現了對學生思維駕馭不夠的漏洞。因為前面感悟紀昌堅韌、有毅力、有恒心練眼力太重了,濃墨重彩,所以導致學生的印象太深刻,帶動他們的思維往這方面領悟寓意,可是這不完整啊,故事往往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寓意的理解確切與否也是這一節課上的好壞的關鍵。
一次磨課的經歷可以引發我們的許多思考,對文本的思考,對自己的思考,對學生的思考,最困難的最需要研究的還是學生是如何思考的,這才是我今后要認真思考的。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本單元要求:簡單復述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課文并沒有把筆墨用在紀昌是如何學習射術,而是詳細的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說明只有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顯。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此,在教學本課,我制定以下教學環節。
一、以“讀”為本,注重讀中感悟
文中有兩處描寫紀昌練習眼力,兩次練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次練眼力上。為了引領孩子感悟紀昌苦練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首先自由練讀紀昌練習眼力的句子,再圈一圈紀昌動作的詞語,接著聯系實際生活理解“注視”,然后請同學拿筆試驗一下:一人拿筆搖晃一人盯不眨眼,看誰能堅持住,做完后動作后談談體會。最后引讀:古代女子幾乎天天織布,而紀昌也幾乎天天這樣練習,而且一練就是兩年。夏天,烈日炎炎,蚊蟲叮咬,可在妻子織布的時候,他──(齊讀);冬天,北風呼呼,寒氣逼人,可在妻子織布的時候,他──(齊讀)。引導孩子從中感悟紀昌的認真刻苦。
二、以“生”為根,滲透學習方法
初讀課文后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用上“先、后、再、最后”這些詞語能把語言組織的更有條理。學完全文后,再次提供句式進行訓練時,便能水到渠成。其次,遷移品讀紀昌第一次練習眼力的方法,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第二次練眼力。孩子在課堂中表現得興趣盎然,既習得讀書方法,又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人物品質。
三、穿越時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結在課堂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我化師生小結為學生與文本主人公對話,出示關于刻苦勤奮的`名人名言,引導孩子想象自己穿越時空見到紀昌,借助名言和自己的體會,寫下想說的話。教學中有扶有放,讓孩子在思考回味和語言表達中結束本課,延伸本課。
執教《紀昌學射》,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通過實踐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對有些學習方法的處理可能還不夠準確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研究和探索。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
本單元要求學生能簡單復述課文主要內容,我決定以本課為例,重點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在自由讀課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內容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多同學都是基本上把課文讀一遍,沒有詳略沒有概括,這是很讓我頭疼的問題。于是,我在黑板上列出課文的提綱,引導學生按照順序將內容說完整。紀昌向射箭高手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讓他先……后……最后……終于成了……有了這個提綱,學生在概括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讓學生自由說一說,再指名說,同桌互說,用多種方式讓孩子說,并一再強調這是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大家一定要記住并好好地使用這種方法。訓練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組課文的第一篇,本單元要求:簡單復述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文章并沒有把筆墨用在紀昌是如何學習射術,而是詳細的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說明只有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顯。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重讀中感悟
文中兩次練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礎。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次練眼力上。為了引領孩子感悟紀昌苦練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反復品讀句子。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并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后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詞語把語言組織的更有條理。學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進行訓練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興趣盎然,對詞語的理解和對紀昌的學習品質的理解更加深刻,體現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三、拓展故事,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前陽光五分鐘以《紀昌拜師》故事導入,教學中補充古文《紀昌貫虱》,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去主動讀通、讀懂文本,體會主人公的品質。
四、充分預設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備課時通過深入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我發現“織布機”、“梭子”、“虱子”等內容孩子們不熟悉,甚至沒有見過,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準備把這些內容結合課件展示來學習,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能夠直觀的看到“織布機”、“梭子”、“虱子”等是什么樣子,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教研組活動,我執教了《紀昌學射》一課。這課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短小精悍,內容淺顯,也正是寓言的特點,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大道理,本課的重難點即讓學生懂得練本領就必須先練基本功的道理。
在課上,我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故事的來歷,學生聽著很認真,接著我讓孩子們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有的學生問“紀昌向誰學射箭?”,也有學生問“紀昌是怎么學射箭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很快進入了正題。為學習課文打下情感鋪墊。接下來我讓學生讀課文,認識生字詞,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找到了文章的重點,值得欣慰。紀昌練眼力分兩個步驟,一是練習盯住目標不眨眼,引導學生抓住“注視”這個詞語體會紀昌的做法,體會紀昌的恒心和毅力。使學生對人物的理解更深入,學生對紀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學生的朗讀訓練也就水到渠成;二是把極小的東西看成很大的東西,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抓住“綁、吊、站、盯”等動詞體會體會,體會紀昌練習的刻苦、認真。通過問題“飛衛為什么先要紀昌練習眼力呢”,讓學生知道練眼力是射箭的基本功,“基本功”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如要想掌握寫字本領,要從學開始等說話訓練突破難點,從而引出文中的另一個人物——飛衛,讓學生知道紀昌能成為一名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與飛衛老師循序漸進的指導也是分不開的。
課上,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一次練眼力的過程中,我適時的向孩子們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但是在教學中,我并沒有總結學法,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自學第二次練習眼力,而是按照第一次的方法學習第二次練眼力,一步一步引導,沒有真正做到變教為學。
一節課下來,感覺指導學生朗讀不夠充分,今后的教學會多加努力。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我執教的《紀昌學射》,有如下體會:
一、“課前談話”實現了三個目標。
1.文體先行,凸現語用。《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教師在課前談話中引領學生明確“寓言”就是用一個虛構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并且讓學生利用自己讀過的寓言《亡羊補牢》《坐井觀天》《守株待兔》等去驗證這一文體特征,為接下來的掘“寓”學“言”明確了學習的方法。這種自然的文體聯想,在凸現語用的教學中極為重要,做到了文體先行,凸現語用。
2.以身作則,嚴謹治學。關于“紀”字的讀音,老師沒有采用簡單的“告訴式”,而是呈現了不同的說法以及自己的研究結論。第一,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當“姓”講的時候,兩個讀音已經通用,按照習慣,可以讀四聲;第二,《列子·湯問》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紀昌學射》中的飛衛不姓“飛”,“紀”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讀四聲。
二、學習過程至真至簡。
這節課,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先得義,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義,如此在課文中反復幾個來回,字和詞也達到了不教而得的目的。在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從“勤學苦練”“堅持不懈”“心懷夢想”“名師指點”到“練好基本功”,學生一次次讀文后這一個個驚奇的發現,每一處都令人驚喜,都源自于教師肯把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去思考,交給他們去交流。
而在學生遇到困難的地方,又見教師不露痕跡的點撥、激發和引領,比如,由“想學射箭”到“心懷夢想”的提升;由“聽飛衛的話”到“聽射箭能手的話”,再到“名師指點可以少走彎路”;由“練眼力”,到“練眼力與成為射箭能手的關系”,進而到“練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說,教師強烈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發揮,讓他的課堂朵朵花開。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每一次“得義”必先讀言,近而“得言”,并從中學到作者表達的技巧與智慧。
關注語用,重視語用,以學生語言的發展為目標,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文章并沒有把筆墨用在紀昌是如何學習射術,而是詳細的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說明只有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顯。在處理教材時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看圖猜寓言,故事激情,導入新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初,用看圖片猜寓言導入寓言故事——《紀昌學射》,再引導學生通過對課題質疑,探究,最后通過教師講解紀昌向飛衛學射的課前小故事導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理解,演繹為探究,讓學生興趣盎然地主動讀通文本,體會紀昌的品質。就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寓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
二、直奔重點,以讀為主,深入文本。
兩次練眼力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為了引領孩子感悟紀昌苦練眼力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品讀句子。一讀,讓孩子理解“注視”、“聚精會神”的字面意思。二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與聯系自己的實際,體會在紀昌的注視中含有的那種堅持不懈,認真刻苦的品質。三讀,通過想象,感悟只有認真刻苦還不夠,還要有恒心,有毅力,讓學生在品詞讀句中層層深入的感悟紀昌的學習品質。
三、挖掘教材,整合資源,拓寬視野。
我們的課本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寶山,怎樣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座寶山,使原本簡單的知識和學生原本簡單的思維得到拓展與升華,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能潛心研究教材,精心備好課,使教材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教學中,我沒有僅限于教材而教,而是潛心鉆研,適度挖掘教材資源,首先是圖文并茂,結合教師精彩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古代學校教育的課堂教學六藝;在后面的練眼力部分,我又找來《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射》原文,結合課文的文字,讓學生朗讀感悟,這樣既讓學生深入文本,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教材資源得到了適度的開發與利用。最后在揭示寓意后,又出示一些關于學習和做事的名言,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對寓意有更深的理解與體會,這樣就很好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也高效的完成了教學任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小語專家崔巒老師曾呼吁:語文課要和內容分析說再見;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也曾強調;語文課要努力實現由“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語文課要淡化文本分析,強化語言訓練。如何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使一節語文課真正上出“語文味”來。在研讀《紀昌學射》這則寓言時,我認真考慮了這一點。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基本功的紀昌形象。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生動、夸張,突出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我抓住這篇寓言在思想上和語言表達上的這個最佳結合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努力跳出對課文理解的窠臼,將語言訓練和情感激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追尋了一節“言”“意”兼得的語文課。
回顧本節課教學,我把學習寓言故事中“夸張的描寫方法”這一語言表達特點作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看圖猜寓言,總結特點,導入新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初,用看圖猜故事導入新課,并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寓言故事的特點,然后設疑:這則寓言在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激發學生主動讀通文本,探究寫法的興趣。
二、直奔重點,深入文本,探究寫法。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后,引領學生直奔主題——練眼力部分。抓住三個關鍵句,品詞析句,反復朗讀。并結合親身體驗讓學生感悟: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夸張描寫?是怎樣通過夸張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文章寓意的?
例如:抓住關鍵詞“相當到家”讓學生感悟紀昌爐火純青的技藝,通過一分鐘不眨眼的切身體會,以及想象用針扎眼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感悟作者在這里如何運用夸大事實的描寫,突出紀昌功夫的神奇、了不起。再通過朗讀強化認識后,指出夸張描寫就是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第三段中,抓住“竟然”一詞,通過對比“虱子”與“車輪”大小,讓學生動形象地感悟紀昌能將芝麻大小的虱子看得像車輪一樣大,是多么神奇、不可思議的事,再次感悟夸張的描寫方法。
從課堂表現看,至此,大多數學生已對寓言故事中夸張的描寫方法有了基本認識。
三、拓展延伸,鞏固夸張的描寫方法。
《紀昌貫虱》是《列子·湯問》中又一個運用夸張的典型范例,和課文內容一樣,反映紀昌認真刻苦、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神奇了不起的基本功。
課堂上我引入該故事進行拓展延伸,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開闊了學生視野。事實上,課堂上學生能夠準確找出補充材料中哪兒運用了夸張描寫,并能體會寓言故事中恰當運用夸張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揭示文章寓意的重要作用。
四、小練筆:讀寫結合,由閱讀向寫作遷移。
有人說閱讀與寫作是“讀而不作則罔,作而不讀則殆”。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作教學,借此培養學生的遷移與發散意識,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讀促寫。
課堂上,我讓學生以紀昌練臂力為題材,發揮想象,模仿課文寫法進行小練筆,實現由閱讀向寫作的遷移。
從課堂教學來看,這一環節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舉起千斤巨鼎就像捏起兩片薄薄的羽毛;力大無比,輕輕一甩,就將牛甩出十萬八千里。學生想象大膽奇特,夸張描寫恰到好處。
由于學生對夸張描寫這一語言特點的學習和運用是建立在對重點詞句的細細品味,切身體會紀昌練習基本功的艱難上,課堂上看,學生對故事寓意的理解也就是水到渠成,難點不攻自破。我們能夠看到,課堂上,在總結課文,揭示故事寓意的環節,學生總結課文寓意非常輕松,而且總結的全面、準確。我想:這樣的課堂效果應該源于語言訓練和情感激發的有機融合吧!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過多關注語言表達,朗讀訓練不夠,課堂上的讀書聲少了點;由于課堂容量大,給學生練筆的時間不夠,課下檢查,部分中下等學生沒能將小練筆寫完;課堂上仍存在一些無效問題,教師仍然話多,浪費了課堂時間。這些都將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紀昌學射》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紀昌學射》教學反思11-29
紀昌學射教學反思11-23
《紀昌學射》的教學反思范文02-20
《紀昌學射》教學設計及反思11-27
語文《紀昌學射》教案10-24
紀昌學射教學反思(精選7篇)11-25
《紀昌學射》教學反思(精選8篇)07-29
《紀昌學射》教學設計01-22
《紀昌學射》的教學設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