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第八單元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教學反思《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在活動體驗中建立地級單位的概念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用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公頃、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02-12
《公頃與平方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7-11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09-02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11-01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12-23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設計01-31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設計01-11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通用11篇)08-02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通用8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