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圓的認識(二)》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實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車輪為什么會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這個問題學習圓的認識后,我們就可以解決了,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找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生活化的設計的確打開了學生關于圓的記憶,于是學生侃侃而談,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我課件準備了生活中各種類型的圓,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何不同?使學生明白以前的這些圖形都是由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使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小組組合作,自主探究,通過畫一畫,量一量,你發現了什么?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知圓的特征。
圓的畫法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小組合作能想出幾種畫圓的方法?雖然用圓規畫圓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我還是先介紹了圓規,畫圓一般得用圓規,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
最后應用知識,體驗價值。在探究完圓的特征后,回到課前設疑的問題,提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正真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懂得用所學知識解釋周圍事物,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
【數學六年級《圓的認識(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8-09
《圓的認識(二)》的教學反思01-03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7-04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20
數學課《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2-17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28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24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11-21
《認識圓》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