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反思
篇一: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學反思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獲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目的在于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篇二: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與反思
一、主題背景: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實現教材的多樣化。因此作為教師應努力實現從教材使用者向教材開發者、研究者角色的轉變,聯系生活,整合教材,匯集眾家之長,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課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理應成為學生學習世界中的親密朋友,它給學生帶來的理應是一種充滿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一種才識展示與情趣激發交織而成的成功體驗。作為教師應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學生感到寬松、坦然、自由、愉悅,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讓他們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果斷而自主地決策和實踐,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和發展。本文就三年級《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第一課時的教學,以新課標為理念,作了實踐嘗試,現把教學過程與反思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不足之處,懇請指教。
二、教學實踐: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數學第五冊第23~24頁《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材分析: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減一步計算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學習的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是由“求總數”和“求剩余”兩個一步計算應用題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兩道有聯系的一步計算應用題過渡到例題。教學關鍵是讓學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間問題。
學生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總數”和“求剩余”一步計算簡單應用題數量關系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樂于探究、善于合作,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對于純粹的應用題教學有些反感,不太樂意為了解題而解題,喜歡嘗試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因此將應用題與別的活動課程進行整合,聯系生活顯得很有必要。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初步掌握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征、解題思路和方法。能正確地分步列式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就在身邊。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國慶節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興興地渡過7天長假了,爸爸媽媽都準備讓小朋友做個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為生活的小主人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爸爸媽媽覺得,小朋友個個都是好樣的。小紅的媽媽為小紅準備了一些事,想聽嗎
二、復習鋪墊:
師:放假的第一天,媽媽對小紅有點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紅:媽媽給你35元錢,你去買18元豬肉回來,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來了嗎(課件出示題目)
小組討論:如果媽媽給你35元你準備買什么需付多少錢能找回多少錢
媽媽又問:媽媽給你35元錢,你自己的儲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媽媽給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錢。
師給予肯定!并教育節約用錢、不亂花錢。
小小組討論:小朋友的儲蓄罐里有多少錢如果媽媽給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討新課:
1、新課教學
師:小紅也全部答對了,媽媽放心的說:“那就讓你當一回小主人吧”。
小紅準備了3個計劃,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個計劃:買菜。
小紅帶著媽媽給的35元錢和自己的28元錢去買菜,買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錢
師你會算嗎
小組討論,反饋。(師板書學生匯報結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帶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樣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買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媽媽給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媽媽給的錢買菜再加自己的錢: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說得都很對,有些想法老師也沒想到,你們比老師更能干呀!
2.鞏固練習:
出示計劃二:請同學到家作客。
①、小紅自已家共有4個人,買好菜后,小紅打電話給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準備請他們吃午飯,結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來,請你幫小紅算一算,她家吃午飯的共有多少人
小組合作討論,看看哪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匯報結果。
②、吃完飯后,大家決定和小紅家人一起打掃衛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掃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樣安排打掃衛生(滲透第二、三課時的教學內容)
3.發展練習:
出示計劃三:和同學一起學數學。
師:
掃完地后,小紅與同學一起復習數學知識,這時媽媽拿來了一些水果給他們吃,并說道:“這里有4個平果、10根香蕉和2個梨,我就來考考你們:用4、10、2這三個數來編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你們會嗎”這下可難倒了幾位小朋友了。
同學們,我們今天就學了加減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板書課題),你能幫幫這幾位說不出的小朋友嗎
先小組討論交流,再匯報。
四、課堂總結
師:小紅出色的作了回當家的小主人,解決的生活中許多的數學問題,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多觀察,勤動腦,相信任何難題我們都不怕!我希望同學們也能做個學習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學反思:
1、聯系現實,創設情境,注重融合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素材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現實”,這里的現實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學生素材應盡量來源于生活,在其中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對于三年級同學來說,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
2、在開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獲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交流從始而終,成為了學習的一種主要手段。
3、重組整合例題,對教材“再開發”
在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仿佛是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行者”轉變為教材的“研究者、開發者”,鼓勵教師盡情釋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與標準之間馳騁創造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重組、整合了例題,對教材進行了“再開發”。把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數學的“大課堂”,把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一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和“小紅”一起“買菜”、“邀請同學作客”、“打掃衛生”、“課外學習”,在完成計劃中自然無痕地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
篇三:二年級數學 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 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是簡單應用題的提高,是學生思維的飛躍。
在教學這部分時我有兩點感受:
(1)、學生讀題的習慣不是很好:不會看圖,弄不清題意,對于圖文的題目不會綜合分析,題目里面隱含的條件較難找出來,因此導致諸多錯誤。比如:畫面上有兩個筐,框里放8個西瓜,問題是:6個筐里放多少個西瓜這道題用一步計算的同學真不少,他們看一遍就做,8×6=48,沒有看見圖中畫的是兩個筐,你必須想一個筐里放的是4個,才能算6個筐里放多少,應該8÷2=4(個),4×6=24(個)。
(2)、有的學生只看教師判的對錯,自己并不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列式。比如:整理和復習第三題,讓學生看圖提問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要運24筐水果,一輛三輪車每次能運4筐。可以提出“幾次可以運完”或“要一次運完,需要幾輛三輪車”第一種做法,24÷4=6(次)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第二種做法,24÷4=6(輛)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說不出理由。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的關鍵在于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理解題目的過程。
1、充分利用小組開展討論,整理出圖文信息,在教學中多問“你從圖中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挖掘題意,做到能完整表述應用
題。學生能在講題的過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過有條理講題,理解題意。
2、盡量讓學生多說,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題意。
3、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條件之間的關系,找對中間問題,理清解題思路。
4、教師在細致分析每一道題時,要對學生的各種算法做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標新立異。
篇四:《解決問題加減兩步應用題》教學反思
首先課的開始,通過“公園游玩”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的問題與生活實際更加貼近,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本課堂充滿了興趣。 然后小組討論在主題圖中能發現什么并在組內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級交流解決問題方法。
然后讓把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聯系,先獨立回答,有困難的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解決,因為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深處獨立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起引領作用。 本節課中尤其在這個環節中小組合作比較合適,而且效果也很好,學生評價的內容也比較豐富,與此同時也進行自己獨立思考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篇五: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浙江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多媒體教學課件
例2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使用范圍: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p5頁例2
作 者:郭曉燕
單 位:浙江省臨海小學
撰稿時間: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2。 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并了解小括號的作用。
3。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體驗到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學習重點:
學會根據已有素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學習難點:
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知道小偵探柯南嗎柯南機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復雜的案子。柯南為
什么那么厲害呢他每當案件發生之后,總是仔細收集線索,開動腦筋,理清線索之間的關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兇手。今天,我們將要去數學世界里尋找一些使用隱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樣聰明機智的人才能將它捉住,你們愿意迎接這個挑戰嗎讓我們看看,誰是最厲害的數學小偵探。
設計意圖: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小偵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于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新課教學
教學例2:出示書本第5頁的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在這里,你們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說說。)
1.選擇兩條已知數學信息,發現隱含數量:我一共做了54個面包,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
師:通過這兩條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隊買了后,還剩下54—8=46(個)。
師:有不同意見嗎哦,同學們真厲害,通過“一共做了54個面包,第一隊小
朋友買了8個”這兩條數學信息,我們推算出第一隊買了后,還剩下46個面包。這個數量很狡猾,它使用隱身法把自己隱藏起來,這樣的數量我們可以把它叫“隱含數量”。
師:小朋友們還能發現隱含數量嗎
學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舉起。
預設: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第二隊小朋友買了22個,根據這兩條數學信息,
可以推算出兩隊小朋友共買了30個。
師小結:看來,我們班的同學們都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都有一個善于思考,分析
的頭腦。不愧是數學小偵探。但接下來的案子會更加復雜,你們敢挑戰嗎
2。 根據三條已知數學信息,發現隱含數量:我一共做了54個面包,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第二隊小朋友買了22個。
師:請大家獨立思考,有困難的課同桌討論,你能發現什么隱含數量
生:同樣,通過“一共做了54個面包,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這兩條數學信
息,我們推算出第一隊買了后,還剩下54—8=46(個)。(讓學生復述54、8、46分別指什么)
生:我知道兩隊買了以后還剩24個面包,用第一隊買了后還剩下46個,第二隊
小朋友買了22個,推算出來的。
師: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個當作新的信息,結合第二隊小朋友買了22個,
求出還剩24個面包。同學們能聽明白嗎
生:我還有不同意見。我是通過“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第二隊小朋友買了
22個”這兩條數學信息,推算出兩隊小朋友共買了8—22=30個。然后把共買的30個面包當作新的信息,結合一共做了54個面包,求出還剩下24個。 設計意圖:發現、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數學信息轉化、抽象成為純數學信息,在整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有關的數學信息進行篩選組合,滲透分類的數學信息。
3。 呈現兩種分步算式。(板書)
(1)54—8=46 (個) (2)8+22=30(個)
46—22=24(個) 54-30=24(個)
要求全體學生說說每步算式的意義。
師:這兩種算式的做法不一樣,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齊答):還剩多少個
課件出示問題。
4。 這兩種方法能列成綜合算式嗎
(1)生輕而易舉的完成第一種。54—8—22=24(個)。
(2)那第二種呢,又該怎樣列式 同學互相討論一下:如果寫成一個算式,應該怎樣列式
師:在把22+8=30和54—30=24寫成一個算式時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寫在54—的后面。
師:你有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嗎
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個小括號,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為:54—(22+8)=24(個)。
師:你從哪里知道要加小括號的
生:我從書上看到的。
師:你真會學習,你是學習的小主人。(出示課件5小精靈的話。) 師介紹小括號(點擊課件6)。
“( )”的自述:
嗨,大家好!我叫——小括號,我是由法國數學家韋達發明的。別看我貌不驚人,作用可大了,只要有我在,就要先算我肚子里面的算式。小朋友們,你們記住我神奇的作用了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方法的交流和提煉,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認識小括號,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5。 讀算式。
學生試讀,老師范讀,個別讀,同桌互讀(54減8加22的和)。
師:小朋友真聰明,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
在這些方法中,有的用連減的方法(從總數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減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兩部分合起來,再用總數去減這兩個數的和)。
板書:連減,先加后減。
6。 對比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
7。 在這兩種解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
設計意圖: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提煉和提升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培養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啊,聽到小偵探柯南說你們很厲害,它們就想出幾道題考考
你們,你們愿意繼續接受挑戰嗎
三、聯系實際,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出示練習一的第2題(改編成連線題):(喜羊羊的問題,見課件。)
(1) 指名說圖意。
(2) 連線。
(3) 全班交流。
2.完成練習一的3(用兩種方法計算)。(出示課件)
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強調小括號的使用。
3.對比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1)一本故事書共58頁,老師第一天看了20頁,第二天看了19頁,還有多少頁沒看(請用2種方法解答)
(2)一本故事書共58頁,老師第一天看了20頁,第二天看了19頁,第三天看的時候應該從第幾頁開始看
學生獨立完成后,校對。
對比兩題的異同,發現相同的條件,不同的問題計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學生找生活中用連減計算解決的數學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請個別學生先在班級交流。
(3)然后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學生有所評價)。
5.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讓學生仔細看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歸納小結
1。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在今天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學會了把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算式。
生2:我學會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號。
生3:我學會了有小括號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學會了用我們的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師:請同學們做一名有心人,用課本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實
際問題。
五、作業
練習一第4題。 教學反思: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意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教學反思07-04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優秀教案10-11
《加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09-11
《乘除法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反思06-22
《加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數學教學反思02-10
《兩步計算的分數“和倍”應用題》教學反思06-22
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07-13
《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設計06-24
兩步計算應用題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