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他從火里跑出來》教學反思
《他從火里跑出來》記敘了瑞典科學家諾貝爾不顧生命危險,研制成功烈性炸藥的事。贊揚了科學家為了科學的進步,不惜獻出自己一切的獻身精神。他捐出所有的財產,設立了“諾貝爾獎金”。課文可分三個部分,第1節主要介紹了諾貝爾研制烈性炸藥的原因;第2-5節具體介紹了諾貝爾冒著生命危險進行烈性炸藥的實驗,并獲得成功的經過;課文最后一節主要介紹了“諾貝爾獎金”的來歷。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逐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語言的關注、思維的訓練以及朗讀的訓練,而不僅僅停留在識字上。生字的學習主要是以自主識字為主。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注意不面面俱到,只在難點處或容易出錯、混淆的地方,進行適當的點撥與強調,幫助學生掌握生字新詞。只有經常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靜心閱讀;學會質疑,邊讀邊思,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閱讀的本領。
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我制定了教學目標(詳見“教學設計”),旨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朗讀、說話、思維等能力,以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
課文按照“研制烈性炸藥的原因——研制烈性炸藥的經過——諾貝爾獎金的來歷”的順序記敘,脈絡清晰。揭題后,我在介紹諾貝爾時,采用引讀法帶領學生學習最后一節,明白“諾貝爾獎金的來歷”和“獎勵給哪些人”,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自然地達成教學目標。
本課的閱讀重點應放在第2—5節。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文章中描寫諾貝爾進行烈性炸藥實驗的句子,落實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學習邊讀邊思,對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或句子提出問題。學習提出問題,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幫助學生學會提問的方法,引導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例如:針對文中句子中的矛盾處提問:諾貝爾埋頭研究炸藥已有三四年,實驗一次次失敗了,但他為什么仍然夜以繼日地工作著?為了看清實驗過程,他雙眼緊緊盯著火星,凝神注視著難道諾貝爾不害怕嗎?“血跡斑斑的諾貝爾掙扎著從火里跑出來,一邊奔跑,一邊狂呼”這句話中諾貝爾已經受傷了,可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弄清這些問題后,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諾貝爾研制炸藥的'危險性和他不顧危險勇于獻身的精神。
以往閱讀教學費時多效率低,突出的問題是不能讓學生經歷閱讀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讀懂”過程,成了教師把自己閱讀活動的結果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變成學生思想的過程;在閱讀教學的結尾還往往省略了使學生“讀會”這一環節。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在“讀——思——說”的活動過程中學會了讀書,而且這也是學生親歷“感知、理解、運用”的學習過程,提高了語文素養。
【三年級下冊《他從火里跑出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他從火里跑出來》教學反思01-07
《他從火里跑出來》的教學反思范文03-10
《他從火里跑出來》教學設計06-26
《他從火里跑出來》的教學設計01-23
《他從火里跑出來》教學設計01-08
《他從火里跑出來》優秀教學設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