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走路的樹》優秀教學反思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中,我認為在這些方面做的不錯:
一、創設情境、演讀感悟
情境的創設在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的積極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只有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學生愛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不同的、最能激起他們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讀讀、演演、說說中感悟課文語言,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
二、拓展讀說、深化體驗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語文,在實踐中學習比在規則中學習要來得容易得多,語文教學應該以寫字去學寫字,從談話中去學談話……”因此,在學生接觸感悟了本文大量鮮活得語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小鳥到了馴鹿家后,會怎么說,怎么做?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表達,同時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里行間永遠充溢著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后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托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么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么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為什么?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著,有起有伏地延伸著,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
四、要學會感激
《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边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個題,讓孩子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生活,結合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讀懂課文的字與詞、文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讀懂課文的情與感、頭與尾、內與外,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切實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
【《會走路的樹》優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01-08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10-23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08-26
《會走路的樹》的教學反思06-24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范文07-04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范文12-23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范文06-10
關于會走路的樹的教學反思01-03
《會走路的樹》的教學反思內容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