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的童年》的教學反思
兒童的天性好奇,充滿幻想,當他們接觸外界的事物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希奇的想法和新鮮的形象。這節課,我從內容入手,引導孩子們感受詩歌創作的快樂。
詩歌的特點是很多的,如形式長短不一,韻律美等等,但這節課,我沒有過多地去品味去感受這些外在的形式特點,我淡化的是形式,然后從內容入手,引導孩子們從身邊的景、事入手,去感受想象的快樂,感受詩歌創作的快樂。這樣,孩子們的寫作之路才會越走越寬敞,越走越亮堂。
一、講究設計,環環緊扣
在這節課中,我一開始便抓住兒童詩至關重要的“想象”這一心理因素,通過循循善誘、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們自由、放膽由此類比、聯想,由物及物逐步發展到賦予物以活潑的生氣,整個課程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遞進,形成了一個學生心理與語言循序發展的鏈條,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腳步在節節提升,卻沒有感到攀登得吃力,他們始終處在一種愉悅的.情境之中。
二、倡導自主,啟發思維
從教學思想上看,課堂上的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狀態中,積極性非常高。熱烈而有序的展現的是開放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我把著眼點放在兒童身心與語言的發展之上,而又使二者形成了交叉互補,相輔相成;語言的實踐,開闊了思維與想象,心靈的煥發又打開了語言發展的閘門。但是由于學生對于詩歌的積累不夠豐富,所以思維不夠開闊,想象力不夠多元和豐富,也限制了詩歌創作的新意。
三、淡化形式,凸顯內容
從教學方法上,這次習作堅定地從內容入手,以內容決定形式。學生心中有了內容,清新活潑奇妙的語言就從口中流出。至于詩的形式,只做了三言兩語的淡淡點撥———因為教學的目的是借助寫兒童詩,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美化學生的語言,而不是嚴格地進行詩的創作,不是培養詩人。因此,在教學中,把讀與思、思與說、說與寫、寫與思形成了互為因果的統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學生得到整體的發展。在讀思說寫過程中,注重學生自我的感受與品味,尊重學生的體驗與表達,實現了學生天性與語文教學的統一。
【《七彩的童年》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彩陽光》的教學反思06-30
《七彩陽光》教學反思04-06
《七彩橋》教學反思01-14
《七彩陽光》教學反思08-18
《 七彩虹》教學反思01-07
七彩的童年03-13
七彩童年04-01
《童年》教學反思06-26
《童年》教學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