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還原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學會運用從已知條件出發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郁老師從家到學校很遠,從海門出發依次經過三廠、樹勛、萬年才到海洪,那我從學校回家時該怎么走呢?(找出地名,倒過來)
2、有a、b、c三個杯子裝有水,從a杯倒一些給b杯后,問原來的a杯和c杯哪個裝有水多?怎么比?(將b杯的水倒回a杯后,a杯再和c杯比)
二、自主探索
1、教學例1
(1)出示“原來的”兩杯果汁,提問:怎樣才能讓兩杯果汁同樣多?
(2)根據學生的實際回答操作,讓學生發現甲杯減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同樣多。
(3)回顧操作過程,畫出示意圖,提問: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4)分析:把甲杯中的40毫升倒入乙杯,原來兩杯的果汁總量有沒有變化?一共是多少毫升?現在每個杯子里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現在兩個杯子里的果汁數量,怎樣求原來兩個杯子中的果汁數量?可以用怎樣的方法?
(5)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學生畫圖,組織交流展示。小結:“倒回去”是個好辦法,用這個辦法我們可以很容易知道原來兩個杯子了各有多少毫升果汁。你能給這種好辦法起個名字嗎?(倒推法、逆推法、還原法等等)
(6)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按照解題過程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
(7)小結: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到了以前學的`畫圖,列表等策略,還新學到一種策略,就是——還原法。出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還原。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后說說這題數量的變化過程。
(2)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個數量變化過程清楚的表示出來。
(3)學生嘗試整理,全班交流,出示下圖:原有?張——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還剩52張。
(4)要求小明原來有多少張,可以把上圖倒推過去想,即用還原的方法,你能仿照上圖表示還原的過程嗎?
(5)學生嘗試,交流,出示下圖:原有?張——去掉收集的24張——跟小軍要回30張——還剩52張。
(6)學生根據過程獨立列式解答。檢驗答案正確與否,把答案放到題目中順推,看剩下是不是52張。
(7)如果出現例題中的第二種解法,引導學生通過與第一種方法比較來理解:收集24張,送出去30張,相當于比原來少了6張。
(8)引導學生反思:解決例2是怎樣用還原法的?你認為適合用還原法來解決的問題有怎樣的特點?
三、應用鞏固
1、填一填
練習十六第5題,根據箭頭圖說說思路與算式。
2、玩一玩
練習十六第10題,用四張撲克牌交換位置,說出交換的步驟與結果,想原來的排列順序。
3、算一算
書89頁的練一練。(25+1)×2=52
改題:若拿出一半少1張,又該怎樣列式?(25-1)×2=48
4、找一找
練習十六第3題。
四、小結
1、總結學習的內容。
2、出示《李白買酒》的數學詩,
引導學生用還原法來解決問題。
反思:
1、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著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在本案例中,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倒回去”,為后續的自元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學生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數學學習活動就變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2、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還用數學知識,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子成龍,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范文10-20
《解決問題的策略——行程》數學教學反思07-14
解決問題的策略數學老師的教學反思07-14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5-17
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反思10-13
《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反思10-09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02-22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1-15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22